真正需要教育的是父母,而父母往往把成長的期待放在孩子身上

2020-09-03 易經起名陳泓畯


今天,有朋友問我一個問題。

她發了一大段文字過來,詳細描述了,她目前遇到的困惑。

我很喜歡別人問我問題時,通過文字的形式發過來,詳細說明情況,我一看就明白。

最好能打幾百字發過來。

不然,問題說得太簡單,我需要花很多時間去深挖詳細情況。

有時候,忙著就忘記了。

我跟她聊了一會兒。

她是小學老師,她目前的教學成績不好,成績排名排行倒數。

我對教育蠻感興趣的。

我曾經是一名好學生,也是一名壞學生。

有過高光時刻,也有過非常暗淡的時間。

所以,逼得我花時間去研究,教育到底是怎麼回事。

她說:上司說要用題海戰術。

她按照要求使用了,但是依然沒有任何效果。

我說:不要聽上司的話。

對教育特別懂的老師,不多。我的學生生涯,遇見過幾位厲害的老師,他們的做法,跟常規做法有很大的不同。任何行業,都有頂級的人才,他們的思路都是異於常人的。

高一的語文老師,思路比較奇特。

他在講臺講課時間不多,經常讓我們自學,鼓勵同學們討論問題,把學習的時間交給我們。

他說:老師講課時間太長,就是浪費學生的時間,一個人只有經過自己獨立思考,才能真正理解掌握知識。

我們班語文成績很好。

他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農村學校,師資不好,高中的老師教不好學生,老師承認自己水平有限,他知道智商高的學生,他們的學習能力在他之上。既然自己沒有能力教,那就把學生的天分發揮出來,鼓勵學生自學。A學生遇到不懂的題,就寫在黑板上,班級裡會做這道題的學生,自動上去解題,並且把解題思路詳細說出來。

讓好學生帶動不會的學生。

他們形成了主動學習的氛圍,最終這個教學方式實驗成功,高考成績出眾,在縣城出名,其他地方的學生紛紛湧進他們學校。

這個真實的案例,充分說明了,讓學生自學是很好的學習方式。

我認識一些學霸,他們自學能力超強,上課基本不聽,全靠自學。

我之前成績很好的時候,我做的習題很少。我會在一道題目上花大量的時間,爭取我能吃透,完全理解,以後遇到類似的題目能夠舉一反三,快速反應。

周圍有很多同學,做了很多習題,但是他們成績依然很差。

因為他們過度追求數量,忽視了質量。

一道難題,一個知識點,想要熟練掌握,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慢慢研究,慢慢磨。

根本沒有時間,做很多習題。

沒有吃透,對知識的理解還處於淺薄理解層面,下次遇到類似的題目,還是不會。

這樣的學習效率非常低迷。

一個學生只要做到,做過的題,當初理解的題,以後遇到同樣類型的題目都會做,學習能力就過關了。

不追求多,不追求快。

而是要足夠深入,吃透,深深刻在腦袋裡面,不管題目怎麼變,都能一下子反應過來。

深入學習,才是真正的捷徑。

我給出的第二個建議是:給學生大量的鼓勵,天才是鼓勵出來的。有很多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差,本來會做的題目,被老師一罵,腦袋就蒙了,什麼都不記得了。

一個人得到充分的鼓勵,他就會變得特別自信。內心的能量得到激發,他就會喜歡上學習。

一個正常的人,能做好很多事情,應付學習自然也不成問題。

難就難在,缺乏及時反饋的鼓勵。

一點點的成長都能得到老師的鼓勵,會形成很強大的自我暗示,最終形成自我激勵。

老師只是引路人,教育最終目的是自我教育,自我成長,自我肯定。

我去過一些家庭,孩子得到的責備遠大於鼓勵。

這是中國文化的弊端。

大人喜歡用自己的能力來衡量孩子的能力。

覺得這麼簡單的事情,你竟然做不好。

其實我們小時候,也是傻得要命。

只是我們長大之後,忘記了自己小時候是如何愚蠢。


第三個建議:因材施教。

不同學生資質不一樣,起點不一樣,知識難點不一樣,要詳細了解不同的學生,針對性輔導。

以人為本,從具體情況出發。

一個好老師懂得用一百種方法教一個學生,普通老師用一種方法教一百個學生。

聊著聊著,內心變得很激動,很想回去當老師,實踐我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

其實在生活中,我也一直在實踐我的教育理念。

我媳婦在打罵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她性格帶有成長經歷的印記。她說話衝,喜歡用責備的語氣說話。

她智商很高,資質很好,她比我聰明很多,她高中時,努力學習了一個月就考到了全校第二名。

但是她沒有我這麼自信。

平時,我抓住機會,就鼓勵她,並且教她如何鼓勵一個人。

比如,她說:為什麼這麼簡單的事情你都做不好。

這種語氣很硬。

我說:語氣緩和點,你可以換一種表達方式說,你現在做不好沒有關係,我相信你以後會做好的。

經過一兩年的糾正,她現在已經開始習慣用正面的語氣跟我說話,更多鼓勵,更多肯定,減少責備。

每個人都會犯錯,都會在一些簡單的事情上出錯。

沒有關係。

包容。

理解。

給以正面肯定,給以更多鼓勵,相信你以後遇到同樣的情況,會做好。

一個人犯錯,表現不好時,內心已經產生了一種內疚心理,外人就不要再責備了,此刻他更需要的是鼓勵,給以信心。

不管當不當老師,都需要好好研究一下教育。

孩子需要一個懂教育的父母。

我認識很多人,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非常差。

真正需要教育的是父母,而父母往往把成長的期待放在孩子身上。


一個朋友跟我說她想離婚。

婆婆強勢,婆媳關係很緊張。

但是自己工作才剛穩定,孩子又太小,奶奶重男輕女,不放心把孩子留給奶奶帶。

我說:離婚傷筋動骨,如果你有錢,想要離婚就不太難,你目前過得艱難,就算你想離婚,也很難辦得到。

明星離婚率高,並不是他們壞,而是足夠有錢。

普通人如果有很多錢,離婚率也會暴增。

缺錢讓一個人沒有選擇的自由。

任何時候,讓自己強大起來,都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方法。

自己強大起來之後,對其他人的要求就會降得特別低。

很多人際煩惱,會慢慢消失。

一個人在自己過得痛苦的時候,會對身邊人寄託很大的期望,希望得到幫助,得到能量,把快樂寄託別人身上,很痛苦。

對其他的人期待會落空,希望也會變得失望。

一個人有能力讓自己過得幸福,對身邊人的要求就會降得很低。

婚姻保鮮一個重要條件是:把自己當成單身的狀態。

減少對對方的期待。


相關焦點

  •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放手
    我們愛孩子,不是替孩子做他應該做的事情,不是包辦,有的時候,孩子自己承擔後果,反而能讓他更加堅強、更加聰明。只有自己試錯、糾錯,才能吸取教訓,這才是真正的成長。作為父母,不是天生就會做父母,做好父母的工作,也不是天生就會,當好父母是一項技能活兒,需要我們不斷的練習甚至是修煉。我們應該怎樣做呢?1、不要把孩子的教育事情完全交給學校,交給老師。
  • 父母的覺醒與改變是教育的真正開始——與你共讀《父母的覺醒》
    這些狀態,不會讓父母生活輕鬆,更不能幫助孩子將來成長為一個健全的人。作為父母,我們該怎樣與孩子相處?在教養過程中,有哪些需要我們注意的要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教育專家沙法麗·薩巴瑞,把早年受到東方正念思想的影響和西方心理學理念加以融合,形成了自己獨特覺醒的教育理念。
  • 想讓孩子健康成長,「安全教育」少不了,需要父母早點上心
    文/小漁媽媽育兒近年來頻頻有一些兒童安全事故見諸報端,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大多數悲劇的發生都是由於父母缺少對孩子安全教育的引導。導致幼兒沒有安全意識,所以引發了各種危險的可能性。無論是想讓孩子成才,還是希望孩子擁有快樂,健康是一切美好願望的前提。因此父母需要重視孩子的安全教育,儘早對孩子進行安全普及。
  • 優秀的孩子需要父母引導,巧用期待效應,讓孩子能夠快速成長
    文丨姜媽(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很多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他們都是需要父母一定的引導,如果沒有了父母的引導,這些孩子很容易就就會陷入迷茫,繼而做出一些錯誤的事情來。有的家長在引導孩子的時候,他們就會使用一些方式,比如使用善意的謊言來引導孩子。
  • 孩子出問題,就是教育方式不對,如何做一名真正懂孩子的父母?
    真正懂教育的父母,應該擁有長遠思維,以培養孩子健全獨立人格為目的,而不是一味遷就溺愛。現代社會,大部分都是典型的421家庭結構,幾個大人,圍繞著一個小孩,這讓家中未成年孩子,備受關注和寵愛。甚至有些父母,直接給孩子操辦一切,告訴他什麼都不用管,只需要管好學業。
  • 做好父母,別把勁兒都使在孩子身上
    有些職場媽媽愧疚於沒有時間陪孩子,這種心態常常也會影響孩子,真正形成親子隔閡。父母如何做人,孩子也會有樣學樣。楊瀾發現,當自己全心全意地享受工作,享受生活,把這個良好的心態展現給孩子看時,孩子也會對未來的人生感到期待:原來外面的世界這麼大,這麼精彩。慢慢地,楊瀾的孩子接受了父母的工作現狀,並且非常理解他們。可以說,擁有正能量的父母會在孩子成長階段提供充分的「養料」。
  • 優秀的孩子背後,往往站著這樣的父母
    父母懂得反思和學習,就能及時調整自己的觀念和教育方式,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對父母自己來說,也是二次成長。於是我們會看到,孩子染上網癮,父母把孩子送到強制戒除網癮的地方關著,忍心讓孩子承受毆打、電擊之苦;孩子出現什麼問題,父母只會一味地責罰、逼迫孩子,從不會從自己身上尋找原因。
  • 真正好的教育,要拼父母財力?但父母財力不足呢……
    全社會把教育孩子的責任都壓到家長的身上,這是不公平的。教育是關於人的,那麼要做好教育,是社會、學校,也是與孩子相關的所有人的責任。 給家長過度壓力,只會讓家長對孩子過分內疚,也把外界的壓力傳導給孩子,對孩子有過分的期待,而忘記了父母真正的重點。 事實上一千個家庭,會有一千種不同的情況,一千個孩子,沒有一個是相同的。
  • 孩子需要被看見,被父母忽視的孩子,內心藏著看不見的傷
    孩子的情緒需要被看見,忽視是教育路上最大的坑成長的過程中孩子最需要的就是被父母「看見」,不管是他們的喜悅還是悲傷,成功還是失敗,第一時間想要分享的對象就是家人。對於孩子們來說,他們最信任的人就是父母,但很多時候因為外在的條件或者是家長太忙,有的時候只能提供給孩子儘可能多的物質條件,但卻沒有辦法滿足陪伴的要求。
  • 靈性的孩子,父母往往做到了這幾點!
    家庭氛圍平穩、溫馨的孩子,內心世界與更具安全感,心境不被外部世界侵擾,故有更大的空間任靈性自由馳騁,讓自我無礙成長。一個人首先只有做真正的自己,才可能成為其它想成為的人。父母深愛彼此,意味著孩子也是在愛的期待中出生。這種期待對於孩子來說,如同初生的烙印,決定著人生的底色。有愛的父母鑄就和睦的家庭,成就靈性的孩子!
  • 教育不需要耳提面命講道理,而是父母直接做出來給孩子看
    成為家長之後,父母思維深度決定了孩子的成長高度。組成家庭之後有了下一代,父母的思想從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刻開始可能就會有了變化,最起碼身上有了養育後代的責任,而作為成長型的父母,要明白,孩子在一天天長大,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也需要不斷更新才行。
  •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學習?孩子的言行舉止,往往都隱藏著家長的影子
    但在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作家長的依然可以注重啟發孩子,挖掘孩子的潛力,幫助孩子在學習和成長的道路上走得更加輕鬆和從容一些。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和長處,父母在培養教育時,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勢和長處,引導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充分地發揮出來
  • 有多少中國父母將人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變成畸形的教育
    這也是很多中國父母經常會說出的話,同時也讓很多孩子因此不快樂。 將人生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以此來作為支配孩子行動的精神枷鎖,卻不曾想過這會變成一種畸形的教育。
  • 父母如何陪伴青春期孩子成長?
    當父母面對壓力,無力改變時,她們很容易把希望轉嫁到孩子身上。總希望孩子去完成那些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往往往,父母會誤以為,腦海中的期盼就是未到的現實,當看到孩子當下的成績時,期待與現實的落差,讓父母很受傷。
  • 孩子成長需要的是什麼?面對託管教育,父母應該權衡利弊
    過於僵化的教育所灌輸的教育可能會損害兒童的成長。父母不可能希望他們的孩子被訓練成什麼都不知道,只知道按規定做事情的機器,實行固定託管教育,不適合兒童成長。二、孩子們最想要的是一種安全感一個孩子會在父母身邊哭,或許是因為沒有安全感,孩子們會感到不舒服,「託管教育」可以給予孩子們安全感嗎?當然是無法做到了,兒童安全感的建立需要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逐步積累。只有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獨立。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陪伴是非常重要的。
  • 靈商引航:優秀的孩子背後,往往站著這樣的父母
    父母懂得反思和學習,就能及時調整自己的觀念和教育方式,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對父母自己來說,也是二次成長。於是我們會看到,孩子染上網癮,父母把孩子送到強制戒除網癮的地方關著,忍心讓孩子承受毆打、電擊之苦;孩子出現什麼問題,父母只會一味地責罰、逼迫孩子,從不會從自己身上尋找原因。
  • 真正毀掉孩子的,往往是父母這幾種錯誤教育方式
    家長們為了能讓自己的孩子出人頭地,可謂是亮出了十八般武藝,尤其是出生寒門的家庭,更是希望娃能一躍龍門,從此「麻雀變鳳凰」,但最終往往不過是一場空。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其實比起跨越階層的難度,真正讓孩子難以翻身的往往是父母幾種錯誤的教育方式
  • 《終身成長》:好父母幫助孩子建立「成長型思維」
    現在很多家長,漸漸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感覺力不從心,在經過各種搜各種找育兒方案之後,就會發現教育孩子這事,根本不存在最好的方案或正確的答案,而是關鍵點在培養孩子思維上。 我認為,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背後的真正的隱喻,是父母及早培養視孩子的思維能力。思維能力帶給孩子的差距來不是一丁點。
  •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與孩子相互陪伴、共同成長
    不過,我不認為所有過錯都在孩子身上,父母同樣有錯。生而不教。有的父母攤手直言:文化低,怎麼教?教不了!這裡指的「教」並不是文化課的輔導,是關心、體察,每個孩子成長過程如一棵樹之生長。你不能認為把小苗的根扎入土裡,之後可不聞不問,或者只管澆水。樹長得如何,生出的雜枝是否需要修剪,歪枝是否需要扶正。經常說老師是園丁,父母又何嘗不是。
  •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父母教育孩子,不應摻雜著功利的目的
    每個父母,都很重視自己孩子所接受的教育水平。學習好不好,作為個人評價的一項標準,會伴隨許多孩子很久,學習多少知識,是每個人在未來能在社會上立足的底氣和資本,但許多家長對於孩子學習怎樣的態度卻逐漸變質。父母這樣的期待與要求,表面上是害怕孩子不夠努力,沒有長進,其實是害怕孩子讓自己在他人面前抬不起頭,把分數看得過重,生怕自己的孩子被別人的孩子比下去。錢文忠說,孩子的一生並不是為了父母的面子而活的,期待自己的孩子給自己增添榮耀的想法,往往是引發許多矛盾和爭端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