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父母,都很重視自己孩子所接受的教育水平。
學習好不好,作為個人評價的一項標準,會伴隨許多孩子很久,學習多少知識,是每個人在未來能在社會上立足的底氣和資本,但許多家長對於孩子學習怎樣的態度卻逐漸變質。
父母督促孩子學習,不只是為了孩子能夠提升自我價值,獲取知識,而是當成了自己的面子,以及向他人炫耀的資本,給孩子的學習增添一層不必要的壓力。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錢文忠,曾活躍於百家講壇的知名學者,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有著自己的獨特交接,在他寫給孩子的信中,他對兒子說,自己從未強迫孩子去學習什麼,在同齡人都在去上各種各樣的課外班的時候,他更在乎孩子有沒有足夠的自由,在人格和性格上有沒有成長,更不會把孩子的分數作為評價他的標準。
在其他家長死死把住孩子成績的時候,錢文忠表示自己從來都不會去看孩子的分數,他也不認為自己的孩子考出多低的分數會影響到自己的名聲,小時候很多家長都會和孩子說,你這次考不好我就不去參加家長會,丟不起這個人,在無形中就把孩子的分數和個人名譽綁在了一起。
父母這樣的期待與要求,表面上是害怕孩子不夠努力,沒有長進,其實是害怕孩子讓自己在他人面前抬不起頭,把分數看得過重,生怕自己的孩子被別人的孩子比下去。錢文忠說,孩子的一生並不是為了父母的面子而活的,期待自己的孩子給自己增添榮耀的想法,往往是引發許多矛盾和爭端的開始。
孩子,並不是父母的附屬品。
孩子在長大成人之前,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在父母的支配下,但是隨著思想觀念逐漸成熟,孩子的人格,也在漸漸地獨立,每個孩子都有著自由選擇如何過自己的生活的權力。許多父母借著養育的恩情,對孩子的生活進行著支配,如此沉重的愛,絲毫沒有尊重可言,孩子的成績優秀都是拿來和他人比較的度量衡,用「是否足夠聽話」來評價一個孩子的好壞。
父母為了孩子的成長所做出的付出,自然是偉大的,但不要讓這種付出成為孩子身上的一種壓力,逼著孩子去做那些並不情願的選擇。每個人的成長都有獨特的安排,對自己的命運也有著個人的見解,家長所在意的,並不一定是能讓孩子感到幸福的。
教育,不應該摻雜著功利和欲望。
這是許多家長很容易忽略的一點,對於許多父母來講,甚至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是出於功利目的,送孩子去上補習班只是不想孩子被其他人落下,不想孩子在其他有著各種各樣特長的孩子面前,被比下去。
然而真實情況往往是,家長在利用孩子彌補自己的成長缺憾,因為在過去自己的經歷中,沒有名牌大學學歷,沒有有編制的工作,就想讓孩子替自己達成,甚至並不是站在孩子的出發點,而是為了自己在人前更有臉面。
選擇某項工作,學好哪門專業,是為了有更好的發展,家長們把孩子通過教育所能獲取的文化內涵,簡單地用一個熱門專業,一項穩定工作就做了衡量,而完全忽略了品格,價值觀的重要性。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時刻注意,自己更應該去充當一個引領者的身份,拋掉那些虛榮心和面子,讓孩子的成長多一片純淨的天空,不要強迫孩子做到十全十美。
一個獨一無二,擁有安靜笑容的孩子,也可以讓父母充滿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