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父母教育孩子,不應摻雜著功利的目的

2020-10-22 教育知識圈

每個父母,都很重視自己孩子所接受的教育水平。

學習好不好,作為個人評價的一項標準,會伴隨許多孩子很久,學習多少知識,是每個人在未來能在社會上立足的底氣和資本,但許多家長對於孩子學習怎樣的態度卻逐漸變質。

父母督促孩子學習,不只是為了孩子能夠提升自我價值,獲取知識,而是當成了自己的面子,以及向他人炫耀的資本,給孩子的學習增添一層不必要的壓力。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錢文忠,曾活躍於百家講壇的知名學者,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有著自己的獨特交接,在他寫給孩子的信中,他對兒子說,自己從未強迫孩子去學習什麼,在同齡人都在去上各種各樣的課外班的時候,他更在乎孩子有沒有足夠的自由,在人格和性格上有沒有成長,更不會把孩子的分數作為評價他的標準。

在其他家長死死把住孩子成績的時候,錢文忠表示自己從來都不會去看孩子的分數,他也不認為自己的孩子考出多低的分數會影響到自己的名聲,小時候很多家長都會和孩子說,你這次考不好我就不去參加家長會,丟不起這個人,在無形中就把孩子的分數和個人名譽綁在了一起。

父母這樣的期待與要求,表面上是害怕孩子不夠努力,沒有長進,其實是害怕孩子讓自己在他人面前抬不起頭,把分數看得過重,生怕自己的孩子被別人的孩子比下去。錢文忠說,孩子的一生並不是為了父母的面子而活的,期待自己的孩子給自己增添榮耀的想法,往往是引發許多矛盾和爭端的開始。

孩子,並不是父母的附屬品。

孩子在長大成人之前,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在父母的支配下,但是隨著思想觀念逐漸成熟,孩子的人格,也在漸漸地獨立,每個孩子都有著自由選擇如何過自己的生活的權力。許多父母借著養育的恩情,對孩子的生活進行著支配,如此沉重的愛,絲毫沒有尊重可言,孩子的成績優秀都是拿來和他人比較的度量衡,用「是否足夠聽話」來評價一個孩子的好壞。

父母為了孩子的成長所做出的付出,自然是偉大的,但不要讓這種付出成為孩子身上的一種壓力,逼著孩子去做那些並不情願的選擇。每個人的成長都有獨特的安排,對自己的命運也有著個人的見解,家長所在意的,並不一定是能讓孩子感到幸福的。

教育,不應該摻雜著功利和欲望。

這是許多家長很容易忽略的一點,對於許多父母來講,甚至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是出於功利目的,送孩子去上補習班只是不想孩子被其他人落下,不想孩子在其他有著各種各樣特長的孩子面前,被比下去。

然而真實情況往往是,家長在利用孩子彌補自己的成長缺憾,因為在過去自己的經歷中,沒有名牌大學學歷,沒有有編制的工作,就想讓孩子替自己達成,甚至並不是站在孩子的出發點,而是為了自己在人前更有臉面。

選擇某項工作,學好哪門專業,是為了有更好的發展,家長們把孩子通過教育所能獲取的文化內涵,簡單地用一個熱門專業,一項穩定工作就做了衡量,而完全忽略了品格,價值觀的重要性。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時刻注意,自己更應該去充當一個引領者的身份,拋掉那些虛榮心和面子,讓孩子的成長多一片純淨的天空,不要強迫孩子做到十全十美。

一個獨一無二,擁有安靜笑容的孩子,也可以讓父母充滿幸福感。

相關焦點

  • 作為父母,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麼?
    人們即使承認了教育即生長,也一定要給生長設定一個外部的目的,比如將來適應社會、謀求職業、做出成就之類,仿佛不朝著這類目的努力,生長就沒有了任何價值似的。生長本身沒有價值嗎?一個天性得到健康發展的人難道不是既優秀又幸福的嗎?用功利目標規範生長,結果必然是壓制生長,實際上仍是否定了教育即生長。
  • 最和諧的親子關係:父母把孩子當成獨立人,而不是當成附屬品看待
    很多時候,有一部分家長會認為作為孩子的父母,孩子就應該聽從自己的建議和安排去做事,如果孩子略有點反抗,家長就會生氣地對孩子說必須聽他們的,一定要孩子這樣做。對於家長的這種強制性的要求,孩子很多時候表面上順從了父母,但是內心卻很反對父母的要求。
  • 遊戲能促進孩子的身心成長,但父母不應幹涉孩子的遊戲規則和目的
    遊戲能促進孩子的身心成長,但父母不應幹涉孩子遊戲的規則和目的01遊戲增加親子之間的情感,同時也能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但很多時候家長和孩子做遊戲,通常是家長來制定遊戲規則,跟遊戲的目的。然而根據父母對遊戲所採取目的,可能會使遊戲失去它原本的意義。
  • 孩子不是父母附屬品,父母的過度幹預,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危害?
    但是最近小紅媽媽卻發現小紅和自己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惡劣,不聽話的情況也時有發生,這導致小紅媽媽感到非常煩惱。同時也會導致親子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緊張,這種情況是每個人都不想要看到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格外注意。3.讓孩子變得容易妥協有不少家長在自己的想法沒有辦法得到孩子認可的時候,都會通過家長的權威來強硬的灌輸自己的想法。如果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孩子迫於壓力隱藏起自己真實的想法,那麼他們就會變得越來越容易妥協,從而慢慢的失去自己的主見。
  • 孩子不是演員,父母亦不是導演,那孩子到底是誰?
    有相當多的父母覺得,孩子的命都是自己給的,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應該得聽父母的話,不管做什麼,父母都應該管管。於是,孩子從小到大,父母事無巨細地掌管著孩子的一切,父母付出一切的最終目的就是等自己老去的那天,孩子也能事無巨細地顧著自己。養孩子的目的也成了給自己養老的一個保障,到頭來還是為了父母自己好而不是為了孩子著想。
  • 教育孩子,父母意見不統一怎麼辦?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爸爸和媽媽的教育方法,既有相同的時候,也肯定有意見不統一的時候。相同的時候怎麼都好說啊,可是意見不統一的時候怎麼辦呢?意見不統一的時候先不說對孩子的影響了,光是夫妻關係變得緊張,就讓人很不舒服。
  • 請你學會尊重你的孩子!他們不是一個附屬品而已
    很多父母會覺得孩子就是屬於父母的一個附屬品,所以有權要求孩子做任何事!比如孩子必須為父母做什麼,不能擁有自己的主觀意見出現,否則就是不孝。父母為孩子選擇什麼,孩子就必須接受什麼!這樣的家庭往往教育出來的就是一個毫無自己主觀意見的人!亦或者就是一個敢怒不敢言,親子關係十分惡劣的人!
  • 孩子不聽話的責任在大人?在孩子面前,父母要有「城府」
    孩子在成長到一定年齡之後,由於自我意識的發展,都會變得「不聽話」,但是成長並不是一天完成的,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充當著非常重要的一個角色,可以說孩子的很多問題,都是父母教育出來的,如果父母言行不當,那麼受影響的一定是孩子。
  • 父母的格局決定孩子的高度,四種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很難不優秀
    爸爸,一定要小心,任何一塊拼圖丟了拼圖最後就不完整了。"……這個樣子簡直就和平時姐姐教育侄女的樣子一模一樣,所以有些時候,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這句話真的不假。,這四種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想不優秀都難美國著名的思想學家艾默生說過:"孩子最終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主要取決於他從第一個教育者那裡所接受的愛的質量、陪伴和榜樣示範。
  • 父母言行-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榜樣
    1,作為父母應意識到自己的教育責任,牢記:下班之路應是回家之路。同父母一起吃飯的孩子最幸福也更優秀,學習成績也好,不良行為也比較少。吃飯和睡覺時不教育孩子,不要將交談變成對孩子的教育。孩子上初中後,更需要父母多照顧。2,身教重於言傳,父母就像一所學校,孩子最好的「榜樣」是父母。孩子若「生病」,父母先「吃藥」。
  •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而不是父母的所有物
    如果在孩子的成長中缺少了父母的教育,或者是在孩子成長中受到了畸形的教育,都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一生。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平等尊重,而中國式教育恰恰缺少了這一塊。畢竟尊老愛幼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只是提到了愛幼,卻沒有說尊幼。反觀西式教育,更多注重給孩子營造平等尊重的環境。
  • 應不應該在家和孩子說英語?很多父母其實在這樣坑孩子
    首先,父母一定要清楚,英語環境是什麼?營造英語環境要達到什麼目的?我們應該弄明白,營造家庭英語環境要達到三個目的,一是無形中訓練孩子的聽力和辨音能力,一是將英語與情景對應,積累孩子語言應用場景,以及更重要的,培養或保護孩子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 孩子不是父母賺錢的「工具人」
    比如,有的靠「體重飆升」噱頭博關注,強行投餵孩子卻全然不顧暴飲暴食帶來的巨大傷害;有的痴迷「炫技」,動輒讓孩子挑戰極限,將風險隱患拋諸腦後;還有的用盡孩子的「顏值」,將其早早推向充滿商業喧囂的名利場……雖說短視頻、直播亂象一直飽受詬病,但當流量收割者將黑手伸向孩童,社會公眾尤其是為人父母者,敏感神經還是被深深刺痛。
  • 豆瓣8.1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給千萬父母的啟示
    不以學習成績的好壞定成敗 故事中的眼鏡仔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做了全職太太的媽媽把他的生活照顧得很好,但在成績面前,這對母子就不再是母子,一旦成績不如她意,就會狂亂地施加暴力。 「老師,我兒子如果不乖,或題目寫錯,你就用力打他,孩子有錯,就是要教育,我不是那種小孩子被打就反應過度的媽媽。」
  • 父母,孩子和教育
    當他們看到孩子學習進步,或者說能夠坐下來學習的時候,父母們是快樂的,幸福的,覺得花多少錢也值得的。從孩子的這個角度講,00後對於學習的重要性其實是有著清晰的認識的。但是,很多父母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到孩子玩遊戲、調皮等,會想當然地認為孩子不懂得教育、好好學習的重要性的。其實不然。不過,孩子確實自控力較差,比較浮躁,有時候也很迷茫,不知道學習的意義。
  • 孩子的優秀不是父母的面子
    因為對自己的不滿,卻又無力改變,才會寄希望孩子去替自己完成未達到的欲望,或者通過炫耀攀比來填補內心的空虛。我看過一個笑話:孩子因成績不好, 被媽媽罵笨鳥,孩子不服氣的說,世上笨鳥有三種,一種是先飛的,一種是嫌累不飛的。媽媽問:那第三種呢?孩子說:這種最討厭,自己飛不起來,就在窩裡下個蛋,要下一代使勁飛。
  • 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父母不是你的父母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一部以家庭教育為主題的電視劇,全片站在孩子的立場和角度審視家庭教育,批判家長試圖通過教育按照自己的願望塑造兒女的未來,忽視孩子本身的天賦與興趣,造成孩子的心理反叛,扭曲,甚至走向極端,導致慘痛的悲劇。
  • 父母別再將「內疚教育」誤當「感恩教育」了,這會毀了孩子一生
    坐在臺下的媽媽也是淚如雨下,單親媽媽的苦可想而知,一個人要撐起所有,但她始終沒有抱怨生活,她也說道:雖然外人都覺得媽媽苦,但是只要有你在,媽媽就不覺得苦。你要記住,你不是任何人的附屬品,你應該有自己的人生,你應該猶如一隻小鳥,擁有屬於自己的湛藍天空。
  • 孩子的夢想與父母的期待不一致時,父母應調整心態,盡力支持孩子
    不知道為什麼,看了這個視頻後,我突然就想起了之前曾經看到某個電視節目的一個片段:一位爸爸因為上初中的女兒成績不理想,認為是女兒的愛好——寫小說影響了學習。一氣之下,他把女兒從三年級至今一筆一划寫的50多本小說全給撕掉了,這令女兒感到非常委屈。兩位父母對於孩子愛好的不同處理方法,不禁令人深思。不知道各位父母,會認同哪種做法?在日常生活中,你們又是怎樣做的?
  • 家庭教育,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父母的正確教育引導至關重要
    從我教育自己孩子的經歷和一些感悟,我認為,孩子表現得膽怯和不自信是可以改變的,家長應該及早引起足夠的重視,趁早趁小進行正確的教育引導,應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營造和諧家庭環境父母要努力營造和諧平等溫馨的家庭氛圍,家庭成員之間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真誠相待,任何一方不要在孩子面前過於強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