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1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給千萬父母的啟示

2020-10-04 茗香鋪子



疫情期間,在家見識了妹妹和她兒子之間的相愛相殺,作為他們的專屬調解者,為了使我的調解更具有權威和深度,我惡補了關於親子關係方面的書籍,並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今天我為大家推薦一本好書《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主要講述了作者以一個家庭教師的身份,見證了九個震撼人心的故事。

此書出版後在臺灣巨大爭議,數月雄遺憾博客來總榜No.1,讀者有人憤怒,有人哭泣。同名網劇由臺灣公視製作,獲第54屆金鐘獎5項大獎,豆瓣評分8.1,被稱為「亞洲版《黑鏡》。」

本書作者吳曉樂,臺中人,1989年生,臺大法律系畢業,18歲那年遵從父輩意見,開啟了當家教改善生活的日子,因剛開始和帶教孩子的相處經驗太美好,從此展開在不同人家間奔走教書的生活。

她花了8年時間,打開一扇又一扇門,目睹一個又一個家中發生的故事,見證了這些故事主角的人生惡鬥。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海明威

怎麼樣才能讓孩子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我們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到底該怎麼做呢,這本《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1. 不以學習成績的好壞定成敗

故事中的眼鏡仔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做了全職太太的媽媽把他的生活照顧得很好,但在成績面前,這對母子就不再是母子,一旦成績不如她意,就會狂亂地施加暴力。

「老師,我兒子如果不乖,或題目寫錯,你就用力打他,孩子有錯,就是要教育,我不是那種小孩子被打就反應過度的媽媽。」

母親對每個家教老師的叮囑,讓眼鏡仔時刻活得戰戰兢兢,對於「寫下答案」這動作產生了心理障礙。

很多父母都認為孩子只有學習好,將來才會有出息。於是拼足了勁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拼命賺錢買學區房,給孩子提供優質的學習環境,忙得沒有時間來陪伴他們長大。

我們會把孩子的成績好壞來定義自己的價值,一旦自家孩子的學習不好,就覺得臉上無光,尤其是全職媽媽,承受的壓力就更大。


學習對一個孩子來說確實很重要,但也不能以學習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判標準,來定論一個孩子是否有出息。365行,行行都可以出狀元,每個孩子身上都有她的閃光點,我們要善於去發現她們的優點,並加以開發和引導。


希望我們能停下腳步,放下那些焦慮和不安,凝視那張稚嫩的小臉,好好想想把孩子帶到這世界上的初衷。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樂觀積極向上,有良好品格的人更為重要。


2. 你認為好的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把選擇權交給孩子

故事中巧藝是個私立學校的學生,她覺得跟私立學校的同學貧富差距太大了,是不同世界的人。她說:身上的制服帶給我的不是讀書的壓力,而是一種格格不入的壓力。

「我不是說我的父母不好,我的意思是讀私校把我搞得心煩。我不得不去想,我和其他同學根本就是不同世界的人。

他們動輒送出好幾百甚至上千元的禮物,但我不能,我沒辦法送回等值的禮物,只好認真做卡片,大家以為我喜歡做這些,才不是呢?」

「你可以告訴他們,請大家不要送這麼貴的禮物。」

「不——老師,你不了解這裡的生態。我寧願一直做卡片,也不想被大家發現我跟他們的不同。」

巧藝媽媽卻執意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他們倆夫妻覺得自己的學歷都很低,不想讓孩子走他們的老路,聽說私校的老師比較積極,教學方式比較靈活,所以哪怕自己過得很辛苦,不顧巧藝的反對也要把她送到私立學校讀書。

網絡上有句話很流行:有一種冷,是你媽覺得你冷。道出了萬千孩子的苦惱。

很多時候不自覺的打著為你好的旗幟,把自己想法加注到孩子身上,該讀什麼學校選什麼專業,吃什麼東西有營養,什麼年齡該結婚,什麼時候該生孩子。卻忘了問孩子願不願意,喜不喜歡。


把選擇權交還給孩子,去引導孩子成長,才是父母應該做的。正如經伯倫《先知 論孩子》所寫: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藉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卻不可給他們以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3. 父母和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不要試圖控制孩子

故事中的蔡漢偉,他的母親把他當成的家庭的私有財產,嚴格地管控他的一切,不允許他受到一點點的傷害。

在他就讀的小學,他的媽媽至少擔任過導護媽媽、愛心媽媽等等名譽媽媽稱號。,剛開始蔡漢偉覺得自己很幸福,可以在上學期間看到媽媽的身影,帶給他宛如生活在家的安全感。

而這個幸福的幻覺在他小學六年級的一次意外後被打破了,蔡漢偉課間和幾個同學玩比力氣 的遊戲,不小心受了傷。

媽媽知道後來到了學校,揪出了這些同學,叫來了這些同學的家長,把家長和老師狠狠的羞辱一頓。

「不要害怕,無論你長到多大,媽媽都會保護你。」聽到這句話,我宛如在冬天裡被扔進遊泳池,全身冰涼。

蔡漢偉反抗無效後,成為了老師和同學眼中的異類,被孤立在外,從此開啟了自暴自棄的人生。

曾看到一則新聞「北大畢業美國留學生,萬字長文數落父母,12年春節不歸決裂拉黑父母6年」,這也是對父母試圖掌控自己人生的反抗。

很多父母認為,懷胎十月辛苦生下的孩子,花費無數時間和精力去培養他,所以他是屬於我的。所以虐待體罰孩子是家事,孩子不按我的想法來就是不孝。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你的孩子不僅僅是你的孩子,他們還是一個個有思想的生命,不是誰的附屬品。每個人來到這世上,都有他需要完成的使命。

一個孩子失敗也好,成功也罷,選擇權都應該在他自己手中,他應該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完一生。做父母的可以給予引導卻不能給他的人生做決定。

畢竟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一條明確的準則能夠告訴我們,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成功的的人生。



之前,一段「媽媽和孩子分別給對方打分」的公益視頻爆紅。說到孩子身上的問題,媽媽能滔滔不絕的說出一堆:不講衛生、挑食、愛哭、不聽話......視頻中,媽媽給自己的孩子打5分、7分,最高不超過8分。

等轉到鏡頭裡的孩子時,媽媽有各種各樣的優點:頭髮很漂亮,會做許多好吃的,會陪我玩......所有孩子都給媽媽打了10分,甚至有打一萬分的。

在孩子眼裡父母是非常神聖的存在,他們全身心的依賴著父母,而我們對孩子的愛是否摻雜太多的條件呢?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蝸牛已經盡力在爬。——《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父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一任導師,希望我們多一點耐心,放慢腳步,在適當的時機學會放手,讓他去闖出屬於他自己的天地。


作者:玉茗,用文字記錄生活中的小確幸。

相關焦點

  • 父母皆禍害?這個豆瓣小組告訴你,為何傷孩子最深的,往往是父母
    豆瓣有一個特別火的小組叫「父母皆禍害」,一直以來,擁躉眾多。大家可能不知道,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對孩子傷害最大的,傷害最深的,往往不是外界的各種危險,而恰恰是那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為什麼家會傷人?
  • 豆瓣評分8.1,《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部臺版「黑鏡」刺痛萬眾父母的心……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請給孩子真正的愛,而不是你以為的愛
    這本書從一個家教老師的角度為你講述了九個震撼人心的家庭故事。究竟是怎樣一本書能夠在一出版就擠上了豆瓣非虛構類熱門排行NO.3,噹噹好評100%,並且得到高達8.4.的豆瓣評分呢?自從做了媽媽便開始關注育兒以及親子類書籍,關注孩子的成長和教育。這本書推薦給爸爸媽媽們看看一看,你要成為書中那樣緊握著孩子方向盤不願意放手又或者連方向盤都不要的父母嗎?
  • 豆瓣8.1,劉德華新片口碑炸了,2020年度最佳!
    熱鬧的聖誕檔終於來了,票房市場又迎來了多部華語大片,郭敬明《晴雅集》、楊穎《明天你是否依然愛我》等來勢洶洶,票房大戰一觸即發。而最火爆的無疑要數天王劉德華主演的新片,豆瓣8.1,口碑徹底炸裂,2020年度最佳影片來了?它就是電影《拆彈專家2》。
  • 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父母不是你的父母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一部以家庭教育為主題的電視劇,全片站在孩子的立場和角度審視家庭教育,批判家長試圖通過教育按照自己的願望塑造兒女的未來,忽視孩子本身的天賦與興趣,造成孩子的心理反叛,扭曲,甚至走向極端,導致慘痛的悲劇。
  • 豆瓣8.1,如此令人窒息的母愛,卻讓我哭得撕心裂肺
    豆瓣評分8.1分。有多少人不是從小就在父母的期待和安排下做著「正確」的事?另一方面,我理解父母的這種用心良苦。龍應臺對兒子安德烈說過一句話: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要你和別人比成績,而是希望你將來有選擇的權利。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為你好」的父母,有想過孩子的感受嗎
    最近看到一部劇,名字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豆瓣評分8.3,反響很大,被評為臺灣省的《黑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共十集,兩集一個故事,總共五個單元。第一個單元,《媽媽的遙控器》這個故事中,一個強勢的媽媽將孩子的方方面面掌握在手中,甚至拿到了掌控孩子時間的遙控器,將孩子犯過的錯無限回退,只為逼迫孩子認錯。
  • 豆瓣評分8.1,《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部臺版「黑鏡」刺痛萬眾...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勉強自己變得像他們,但不要想讓他們變得像你。——紀伯倫自古以來,親子關係都是最親近又最糾結的關係。
  • 印度電影《起跑線》:你就是孩子的起跑線
    該影片在豆瓣獲得8.1的評分,再度延續了印度片的高分傳統。影片用幽默詼諧的風格講述了一對中產階級的印度夫婦拉吉和米圖,為了不讓女兒皮雅輸在「起跑線」上,費盡心思讓她進入名校的故事。雖說是印度片,但它簡直是國內教育現狀的印度版再現:買學區房、想盡辦法走後門、天還沒亮就去排隊拿報名表、抽籤搖號等等,許多場景都能找到國內版的神呼應。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推出簡體中文版
    出版社供圖南報網訊(記者 邢虹)由磨鐵圖書·大魚讀品工作室引進策劃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簡體中文版近日出版上市。《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攬獲五項大獎。不少觀眾表示,因為今年金鐘獎,才了解到這部引人深思的神劇。但在此之前,已經有大批觀眾對這部劇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稱它為「亞洲版《黑鏡》」。去年,《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Netflix同步190國首播,在毫無宣傳的情況下,一舉衝上日本Netflix人氣劇集第1名。截至目前,這部劇的豆瓣評分仍高居8.4分。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些家庭故事如何震撼我們的心靈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豆瓣評分8.4分,作者吳曉樂,臺灣一名法律系高材生,卻因為厭惡這個專業從兼職家教變成了專職家教。藉助&34;這個最敏感的話題,她得以走進這些家庭,貼近他們的感情脈絡,記錄下人間的悲歡離合。同名電視劇被譽為亞洲版《黑鏡》,同樣獲得豆瓣8,4分的好評。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些親子故事如何震撼我們的心靈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豆瓣評分8.4分,作者吳曉樂,臺灣一名法律系高材生,卻因為厭惡這個專業從兼職家教變成了專職家教。藉助「成績」這個最敏感的話題,她得以走進這些家庭,貼近他們的感情脈絡,記錄下人間的悲歡離合。同名電視劇被譽為亞洲版《黑鏡》,同樣獲得豆瓣8,4分的好評。
  • 豆瓣評分8.3分,一部尋找失蹤孩子的影片,每個父母都該看看!
    豆瓣評分8.3分,一部尋找失蹤孩子的影片,每個父母都該看看!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看了陳可辛導演的《親愛的》,導演也親自過來回答了很多觀眾的問題,現在已經半夜兩點半了情節卻仍舊在腦海中揮之不去。田文軍,黃勃。
  • 「父母皆禍害」中的啟示:愛孩子,就給TA足夠的尊重
    」中的啟示:愛孩子,就給TA足夠的尊重網絡上一些專業教育媒體不約而同地聚焦在了豆瓣的一個小組上,這個小組是由各個年齡層的孩子組成。他們在這個平臺上互相傾訴對於父母的不滿,我們從中不難看出,許多孩子都認為自己被父母深深地傷害到了內心,並且給小組起了一個讓家長有些傷心的激進名字:父母皆禍害。
  • 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父母如何對孩子進行疏導,以下4點給你啟示
    我曾經見過一個孩子,因為把家裡的東西打爛了,出於畏懼的心理,害怕父母責罵,就把事情推到另外一個小朋友身上,結果看到那位小朋友受了莫名的委屈,那孩子只能躲在角落裡悶悶不樂……孩子天生就不是壞人,但卻因為逃避責任而連累別人,不僅讓別人受到傷害,還會讓自己深陷愧疚的情緒當中久久不能釋懷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孩子因你而來,但不是為你而來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熱議話題:你最接受不了父母哪一點?在高贊回答中,大都集中在:忽視孩子的想法;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以愛之名幹涉孩子的想法或興趣;將自己的遺憾投射到孩子身上;吝嗇對孩子的誇獎等。「我這都是為了你好;以後你就會理解做父母的良苦用心;爸媽為你犧牲了這麼多,你這孩子怎麼就不知道爭氣呢?
  • 吳曉樂:我為何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特約記者丨彭鏡陶去年11月,臺灣作家吳曉樂的非虛構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簡體中文版上市,該書講述了吳曉樂從上大學以來做家教的真實經歷,書裡記錄了臺灣中產家庭青少年的真實生活。事實上,2018年7月,根據本書改編的影視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就曾在社交網絡上引起過熱議,拿下了8.4的豆瓣高分,被譽為「中國版《黑鏡》」。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的孩子是「生命」為自己渴望的兒女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灣作者吳曉樂在2014年出版的圖書,記錄了作者在做家庭教師過程中所接觸到的九個家庭的教育故事。2018年已經被臺灣公視改編成同名網劇,獲第54屆金鐘獎5項大獎,被譽為亞洲版的「黑鏡」。2019年11月簡體版引入大陸,豆瓣評分高達8.4分。
  • 豆瓣開分8.1口碑奪冠 vivo《潮流合伙人2》周揚青附和歐陽娜娜「組...
    vivo《潮流合伙人2》目前已經播出4期,FOURTRY家族的潮流態度和經營理念已經深入人心,豆瓣8.1的高開分直接使節目成為國內經營類節目TOP1。在榮耀加冕的同時,上周節目再次狂攬全網熱搜60+,堪稱不講道理的「話題怪物」。
  • 吳曉樂:我為何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 專訪
    新京報專訪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作者吳曉樂,她分享了自己做家教時的觀察,以及對性教育、重男輕女等話題的看法。事實上,2018年7月,根據本書改編的影視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就曾在社交網絡上引起過熱議,拿下了8.4的豆瓣高分,被譽為「中國版《黑鏡》」。鏡頭下,臺灣青少年成長時面臨的苦惱,和父母發生的摩擦,真實地觸動了許多人的心靈。近期,新京報採訪了吳曉樂,她分享了對學校教育、重男輕女等話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