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在家見識了妹妹和她兒子之間的相愛相殺,作為他們的專屬調解者,為了使我的調解更具有權威和深度,我惡補了關於親子關係方面的書籍,並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今天我為大家推薦一本好書《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主要講述了作者以一個家庭教師的身份,見證了九個震撼人心的故事。
此書出版後在臺灣巨大爭議,數月雄遺憾博客來總榜No.1,讀者有人憤怒,有人哭泣。同名網劇由臺灣公視製作,獲第54屆金鐘獎5項大獎,豆瓣評分8.1,被稱為「亞洲版《黑鏡》。」
本書作者吳曉樂,臺中人,1989年生,臺大法律系畢業,18歲那年遵從父輩意見,開啟了當家教改善生活的日子,因剛開始和帶教孩子的相處經驗太美好,從此展開在不同人家間奔走教書的生活。
她花了8年時間,打開一扇又一扇門,目睹一個又一個家中發生的故事,見證了這些故事主角的人生惡鬥。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海明威
怎麼樣才能讓孩子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我們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到底該怎麼做呢,這本《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1. 不以學習成績的好壞定成敗
故事中的眼鏡仔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做了全職太太的媽媽把他的生活照顧得很好,但在成績面前,這對母子就不再是母子,一旦成績不如她意,就會狂亂地施加暴力。
「老師,我兒子如果不乖,或題目寫錯,你就用力打他,孩子有錯,就是要教育,我不是那種小孩子被打就反應過度的媽媽。」
母親對每個家教老師的叮囑,讓眼鏡仔時刻活得戰戰兢兢,對於「寫下答案」這動作產生了心理障礙。
很多父母都認為孩子只有學習好,將來才會有出息。於是拼足了勁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拼命賺錢買學區房,給孩子提供優質的學習環境,忙得沒有時間來陪伴他們長大。
我們會把孩子的成績好壞來定義自己的價值,一旦自家孩子的學習不好,就覺得臉上無光,尤其是全職媽媽,承受的壓力就更大。
學習對一個孩子來說確實很重要,但也不能以學習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判標準,來定論一個孩子是否有出息。365行,行行都可以出狀元,每個孩子身上都有她的閃光點,我們要善於去發現她們的優點,並加以開發和引導。
希望我們能停下腳步,放下那些焦慮和不安,凝視那張稚嫩的小臉,好好想想把孩子帶到這世界上的初衷。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樂觀積極向上,有良好品格的人更為重要。
2. 你認為好的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把選擇權交給孩子
故事中巧藝是個私立學校的學生,她覺得跟私立學校的同學貧富差距太大了,是不同世界的人。她說:身上的制服帶給我的不是讀書的壓力,而是一種格格不入的壓力。
「我不是說我的父母不好,我的意思是讀私校把我搞得心煩。我不得不去想,我和其他同學根本就是不同世界的人。
他們動輒送出好幾百甚至上千元的禮物,但我不能,我沒辦法送回等值的禮物,只好認真做卡片,大家以為我喜歡做這些,才不是呢?」
「你可以告訴他們,請大家不要送這麼貴的禮物。」
「不——老師,你不了解這裡的生態。我寧願一直做卡片,也不想被大家發現我跟他們的不同。」
巧藝媽媽卻執意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他們倆夫妻覺得自己的學歷都很低,不想讓孩子走他們的老路,聽說私校的老師比較積極,教學方式比較靈活,所以哪怕自己過得很辛苦,不顧巧藝的反對也要把她送到私立學校讀書。
網絡上有句話很流行:有一種冷,是你媽覺得你冷。道出了萬千孩子的苦惱。
很多時候不自覺的打著為你好的旗幟,把自己想法加注到孩子身上,該讀什麼學校選什麼專業,吃什麼東西有營養,什麼年齡該結婚,什麼時候該生孩子。卻忘了問孩子願不願意,喜不喜歡。
把選擇權交還給孩子,去引導孩子成長,才是父母應該做的。正如經伯倫《先知 論孩子》所寫: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藉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卻不可給他們以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3. 父母和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不要試圖控制孩子
故事中的蔡漢偉,他的母親把他當成的家庭的私有財產,嚴格地管控他的一切,不允許他受到一點點的傷害。
在他就讀的小學,他的媽媽至少擔任過導護媽媽、愛心媽媽等等名譽媽媽稱號。,剛開始蔡漢偉覺得自己很幸福,可以在上學期間看到媽媽的身影,帶給他宛如生活在家的安全感。
而這個幸福的幻覺在他小學六年級的一次意外後被打破了,蔡漢偉課間和幾個同學玩比力氣 的遊戲,不小心受了傷。
媽媽知道後來到了學校,揪出了這些同學,叫來了這些同學的家長,把家長和老師狠狠的羞辱一頓。
「不要害怕,無論你長到多大,媽媽都會保護你。」聽到這句話,我宛如在冬天裡被扔進遊泳池,全身冰涼。
蔡漢偉反抗無效後,成為了老師和同學眼中的異類,被孤立在外,從此開啟了自暴自棄的人生。
曾看到一則新聞「北大畢業美國留學生,萬字長文數落父母,12年春節不歸決裂拉黑父母6年」,這也是對父母試圖掌控自己人生的反抗。
很多父母認為,懷胎十月辛苦生下的孩子,花費無數時間和精力去培養他,所以他是屬於我的。所以虐待體罰孩子是家事,孩子不按我的想法來就是不孝。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你的孩子不僅僅是你的孩子,他們還是一個個有思想的生命,不是誰的附屬品。每個人來到這世上,都有他需要完成的使命。
一個孩子失敗也好,成功也罷,選擇權都應該在他自己手中,他應該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完一生。做父母的可以給予引導卻不能給他的人生做決定。
畢竟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一條明確的準則能夠告訴我們,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成功的的人生。
之前,一段「媽媽和孩子分別給對方打分」的公益視頻爆紅。說到孩子身上的問題,媽媽能滔滔不絕的說出一堆:不講衛生、挑食、愛哭、不聽話......視頻中,媽媽給自己的孩子打5分、7分,最高不超過8分。
等轉到鏡頭裡的孩子時,媽媽有各種各樣的優點:頭髮很漂亮,會做許多好吃的,會陪我玩......所有孩子都給媽媽打了10分,甚至有打一萬分的。
在孩子眼裡父母是非常神聖的存在,他們全身心的依賴著父母,而我們對孩子的愛是否摻雜太多的條件呢?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蝸牛已經盡力在爬。——《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父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一任導師,希望我們多一點耐心,放慢腳步,在適當的時機學會放手,讓他去闖出屬於他自己的天地。
作者:玉茗,用文字記錄生活中的小確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