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些親子故事如何震撼我們的心靈

2020-12-23 事後諸葛貓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紀伯倫《致孩子》

孩子出生的時候,我們看著他們皺巴巴的小臉蛋,對他們能夠平安誕生,內心充滿了喜悅;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望著他們天使般的笑容,祈求他們能夠健康快樂;等孩子逐漸長大了,我們變得希望他們文武雙全、智冠天下……我們逐漸忘了初心,再也看不到孩子,只能看得到自己,於是變成了孩子眼中的「怪獸家長」。

兒童教育大師蒙臺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提到,「所有為兒童謀求福祉的人都應該堅決地對成年人提出控告」,「被告方殫精竭慮、嘔心瀝血地照管和教育孩子,最後卻發現自己恍如置身迷宮,舉目望斷深深密林卻無法找到出口,因為他們意識不到問題的根源在自己身上」。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豆瓣評分8.4分,作者吳曉樂,臺灣一名法律系高材生,卻因為厭惡這個專業從兼職家教變成了專職家教。藉助「成績」這個最敏感的話題,她得以走進這些家庭,貼近他們的感情脈絡,記錄下人間的悲歡離合。同名電視劇被譽為亞洲版《黑鏡》,同樣獲得豆瓣8,4分的好評。

我們也曾經是個孩子,也曾經痛恨身邊的「怪獸家長」,卻早已忘了當時的心情。讓我們來看看《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如何做到直擊父母的痛點,教會我們正視孩子的內心世界。

01 以懸疑故事拉近人心

眼睛仔的母親,為什麼對待幼貓很溫柔,對待他卻不停地打,甚至主動要求老師打?

若娃的母親為什麼聽到孩子被判為「多動症」,反而鬆了一口氣?

巧藝做了一晚上手工卡片送同學,為什麼又說最討厭的就是這種事情?

一個個故事,宛如一粒粒晶瑩剔透的珍珠,用一根名為「親情」的鎖鏈,串在了一起。從中透射出來的,卻不是什麼讓人愉悅的感情,反而是令人苦悶的情緒。

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高明的講故事的能力。吳曉樂就像在中世紀篝火旁的吟遊詩人,用簡潔的文筆構建出美麗的音符,設置了一個又一個的懸念,高潮迭起,仿若身臨其境,引人入勝,帶領我們走進了「秘密花園」

有些教育書籍的作者是心理學家或心理諮詢家,例如《為何家會傷人》的作者武志紅,因此具有「理論+案例」的模式,讓你能從中獲取大量心理學知識;有些教育書籍的作者只是平凡的父母,作者主要是在總結自己的育兒經驗和感悟,一般也是認為較為成功的經驗,才會收到市場的熱捧和模仿,如《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而吳曉樂是一名家庭教師,她接受家長的僱傭,又由於一對一的教育關係,天然地與學生們更親近。作為一名富有同理心的家庭教師,她不知不覺中窺探到這些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的各自的心態與立場,有時候甚至還能觸碰到學校教師的想法。

因此,書中並沒有高深的心理學知識,也沒有成功的育兒經驗,更沒有什麼大道理,有的只是以「愛」為名的眾生相。作者仿佛並不是想通過這本書教育父母們該怎麼做,而是把這樣一個故事放在讀者眼前,讀者看到些什麼感悟到什麼就是讀者自己的事。然而她的觀點與立場又潤物細無聲地滲透其中,讀者不知不覺就被感染了。這才是作者的高明之處。

作者只是將一個個故事娓娓道來,有時候是第一人稱,有時候是旁觀者的角度。你很容易就被故事拉扯進去,仿佛成了故事中的一員,同喜,同憂。

懸疑故事所造成的強烈代入感,讓我們能夠更多地代入孩子的視線,直面孩子的痛苦,不知不覺地更貼近孩子的內心。

02 以多重視覺顛覆認知

「我父母是毀掉小孩子的天才,他們生出我,再用盡手段毀掉我。」「這世界越來越髒了。想要養育出一個乾淨、無汙染的孩子,實在是困難重重。」「現在的小孩,天真無邪的面孔下到底包藏著怎樣的想法,你永遠不知道。」

雪崩之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一個孩子被毀掉了,真兇只有一個人嗎?

「怪獸都聚在一起了」是九個故事中的其中一個,個人認為是其中最精彩的一個故事。並不是因為它有多戲劇性,而是因為作者的敘事方式很有趣,懸念不斷,高潮迭起,堪稱羅生門。

最開始是從孩子蔡漢偉的角度出發,他自訴自己是如何被父母的無所不在的滲透與控制毀掉的。身為讀者,你會不由自主地陷進去,變得很同情他的遭遇,與他一起同仇敵愾,會認為他被父母給毀了,他的父母就是「大怪獸」。

畫面一轉,開始從他母親的角度去述說了。我們又被拉扯進了他母親的視角,不自覺地又對他母親產生了同理心。

同一件事情,在她眼中又出現了不同的版本。就算不能認同她的觀點,起碼也知道了她有她的價值觀和立場。她深愛孩子,只是愛得不得其法她希望孩子按她的想法長成溫室裡的花朵,卻不知道「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永遠無法去想像他所能到達的明天」。

最後,學校的葛老師粉墨登場,又給我們第三個視角。跳出了這個家庭,她從緊密相關的校園角度給我們提供了另一些線索。

例如,蔡漢偉其實很自戀,經常沉浸於自己的悲劇之中,他的問題其實不完全在母親身上;蔡漢偉的母親自認為深愛孩子、認為孩子的問題是學校和老師造成的,其實「她根本就在用盡心機把自己的兒子送入深淵」。

最後葛老師承認「被學生掏空了」,很後悔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孩子,蔡漢偉母子成了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這位「王牌教師」,從滿腔熱血變得心灰意冷乃至絕望。她不得不離職,「去當個普通人」了。

誰都覺得自己沒有錯,也可能所有人都錯了。

就像卡耐基《人性的弱點》一書裡面提到的,「一個人不論做錯了什麼事,100次中有99次都不會自責,而且不論他的錯誤有多嚴重」。一個孩子毀掉了,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正義,都覺得自己做得很對,錯誤的是別人。

這個故事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弱點。作者用不斷顛覆認知的方式,讓我們不由自主地反思,自己會不會也像他們一樣,自以為完全沒有錯?這恰恰是所有父母都難以做到的事情。

03 以關鍵矛盾直擊人心

熱門韓劇《天空之城》,講述了一群為提高孩子成績不折手段的名牌大學太太們在頂端0.1%上流所居住的「天空之城」中發生的故事。

最典型的就是因為有個考上醫學院的兒子而備受追捧的明珠。她因為兒子憤怒地反擊報復而絕望自殺。

她的兒子英才曾控訴:「我從7歲開始1年365天,一天不落都在學習,不管我生病受傷還是昏倒,你一直逼著我去學院學到凌晨2點,我得不到第一就沒有飯吃。」

看起來是不是很可怕?讓孩子如此痛苦的,正是本應該最愛他們的父母。

我們忘記了對待孩子的初心,最開始是在什麼時候?

你還能夠想起來,單純為了孩子一點進步而喜悅的心情嗎?

當孩子逐漸長大,作為家長,我們不得不逐漸將視線聚焦到孩子的學業,因為那代表著孩子未來的可能性,即使是狹隘的可能性。

中國的家庭,總是繞不過「成績」兩個字的。這兩個字牽動著我們所有的情緒,為之喜,為之悲。甚至很多孩子以為父母愛的是「成績」,而不是他們。中國很多家庭悲劇、家庭矛盾都是源於孩子的成績。因為在父母看來,成績好代表了一切。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裡面講了一個故事,一個16歲的女孩小芸沉迷網絡,無心向學。父母都認為她「任性、孤僻、冷酷、自私,缺少對別人的愛心和感恩」,「似乎是個不長心肝的廢物」。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經過武志紅的抽絲剝繭,我們得知,其實小芸曾經是個拼命學習的孩子,然而她並不是喜歡學習,而是因為,「這是她爭取愛的手段」。

她的好成績成為她心中小小的「安全島」,然而一場事故摧毀了這一切,而她的父母卻沒有及時給予她關懷與愛護。她的父母從小把她寄放在別人那裡,接她回家也是因為擔心她的成績。這更符合了她內心隱秘的想像,即父母對她的愛是有條件的,是與「成績」掛鈎的。

她的一切乖張行為,只不過是內心惶恐不安地反映罷了。

在本書《高才生的獨白》中,故事的女主角,數學成績經常是全校前三名,十八歲時考進臺灣大學的熱門科系,收到不少國外知名大學的入學許可,在外人看來是個很成功的孩子。然而,她卻勸大家千萬別學她媽媽。這是為什麼呢?

她的媽媽是典型的「成績至上」主義者,成績好就讚許,成績稍微差一些就失望,得失心很重。慢慢地,她媽媽從對成績的期許變成對她人生的控制,也讓她越來越喘不過氣,武斷地不讓她參加喜歡的課程與晚自習。最後,雖然她成績很好,她與母親的關係也永遠地破裂了,她妹妹也逐漸步上後塵,成為另一個犧牲品。

她的媽媽,從書中的描述來看,肯定也是愛她們姐妹的,只是這份愛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變質了。從「為你好」慢慢演變成「自我滿足」。俞敏洪說:「家長對孩子所謂的規劃是把孩子塞進罐子裡」。

作為父母,如果認為自己的規劃一定是對的,並因此命令孩子一定要聽話,這樣的想法甚至可以稱之為傲慢。紀伯倫在《致孩子》曾說:「你可以給予他們你的愛,而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他們的身體,而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我們更應該做的,是給他們試錯的機會,並和他們一起成長。

04 結語

本書作者用了各種精巧的手法,讓讀者們不得不直面孩子內心的痛楚。當我們跟著作者走過一個個家庭,分析他們悲劇的成因,最重要的是能夠自省。

孟子曰,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育兒專家伊莉莎白·克拉裡在《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一書中,提出「當你在改變自己時,同時會改變與他人之間的關係,而他人也必然會對此做出回應。兒童教育是一門通過改變自身行為,從而更大概率地使孩子表現良好的藝術。」

如果能夠通過閱讀此書,向「怪獸家長」說拜拜,喚醒你對待孩子的初心,那麼閱讀此書的目的,也已經達到了。

最後讓我以龍應臺的《目送》結尾:「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珍惜我們與孩子的緣分,不再以愛之名行劊子手之事,這或許就是我們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我是@事後諸葛貓,一個熱愛閱讀、熱愛寫作的80後二胎寶媽,歡迎關注,共同成長。

相關焦點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些家庭故事如何震撼我們的心靈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豆瓣評分8.4分,作者吳曉樂,臺灣一名法律系高材生,卻因為厭惡這個專業從兼職家教變成了專職家教。藉助&34;這個最敏感的話題,她得以走進這些家庭,貼近他們的感情脈絡,記錄下人間的悲歡離合。同名電視劇被譽為亞洲版《黑鏡》,同樣獲得豆瓣8,4分的好評。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邊界意識是親子關係正向發展的關鍵
    在去年播出的臺灣系列短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自吳曉樂同名小說,呈現了我們傳統觀念遭遇現代文明時,家庭中產生的親子矛盾。其中一集《貓的孩子》就為我們講述了家庭界限嚴重缺失而釀成慘劇的故事。中國式家庭中普遍存在兩種不恰當的親子邊界關係:1.越位比如孩子不寫作業時,我們在旁邊陪著監督;孩子不想吃飯時,我們就追著孩子餵;孩子不想睡覺時,我們就呵斥,費盡心思。
  • 親子關係:分隔兩地,如何與孩子拉近心靈的距離?
    孩子在校園裡學習、成長,我們如何避免他們回家或者與我們團聚後的生疏感,增進親子的心靈距離呢?據我了解,很多家長和孩子分離兩地,作為父母,他們和孩子難以找到共同的話題,平時不知道該如何溝通,一接電話或者一回家,首先問的便是作業、成績,一方面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造成了和孩子難以開發出新的話題。家長和孩子的關係也變得不那麼良性。那麼從家長角度,我們該如何形成與孩子的良性關係呢?
  • 如何給0-3歲孩子講故事
    ,仔細的聆聽我們如何給孩子來講故事。這個過程就會讓你和孩子之間實現更好的親子互動。當然在這裡我並不是說否定讀繪本讀書的重要性,這是兩回事,我們跟孩子進行親子閱讀和給孩子講故事,本身就是兩件事情,可以同步進行的。
  • 換個方式向孩子講述我們的生命故事,滋養內心,和諧親子關係
    從生活事件中提煉出故事讓你更加清晰,幫助你理解你如何成為你自己,人們總是忽視我們是故事的作者。改變講故事的方式,接納過程中或許痛苦的回憶,讓我們有新的見解和智慧,去找到支撐我們的好東西。,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心路歷程。
  • 親子共讀繪本,不是講故事,也不是語文學習,而是讓孩子體會閱讀
    親子共讀,不是我們打開繪本,和孩子一起看這麼簡單,也不是講故事,更不是語文學習,而是我們應該通過家長和孩子一起閱讀繪本,讓孩子看到世界。拿到繪本,家長先指著封面上的字,給孩子念一念,這是講的什麼故事。然後一頁一頁翻,家長講孩子聽。耐心不足的孩子,可能在家長翻倒第三頁的時候,就坐不住了,從家長懷中掙扎著要離開。家長按住,繼續講,親子之間來回對抗個幾回,這就不是親子共讀繪本了,可能就是一場親子學習大戰。有些繪本圖書吧,在引導家長和孩子一起讀的時候,還播放背景音樂,老師在講臺上繪聲繪色地講,下面的小朋友沉醉在自己的世界裡,群魔亂舞。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推出簡體中文版
    這部書原版在臺灣出版後曾數月佔據博客來總榜No.1,以紀實短篇故事的形式,呈現了在社會巨大教育焦慮之下扭曲的親子關係。簡體中文版一經上市,也引發了武志紅、尹建莉等專家和讀者的廣泛關注。不久前,第54屆臺灣電視金鐘獎公布了獲獎名單。《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攬獲五項大獎。不少觀眾表示,因為今年金鐘獎,才了解到這部引人深思的神劇。
  • 老師的故事震撼學生心靈,看看老師講了什麼?
    後來,我想了一下,原來是我跟孩子們講的一些「道理」,記上心了,孩子們的心靈受到了震撼,可能終生都會忘不了!孩子們回家會跟爸媽說,老師的什麼什麼怎麼樣!所以家長也感受到了老師的用心,於是就出現了開關一幕。那我講了一些什麼道理呢?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沒有被正確愛過是親子關係中的悲哀
    前段時間,網絡上有一條問答「你為什麼要生孩子?是為了傳宗接代?還是養兒防老?」,其中點讚最高的一個回答:是為了付出與欣賞。讀完吳曉樂老師的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個問題再次浮現在腦海裡。我們作為父母,該如何看待與孩子的關係?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聽得見孩子的「聲音」嗎?
    今天我們聊一聊這樣一個話題——你了解你的孩子嗎? 一個人的情商是綜合的,代表著他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我們疲於應對,除了我們自己在面對生活壓力, 我們的孩子也在被我們影響著。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父母要不要執證上崗,這是今年兩會的熱點話題,這個話題也引發了很多討論。雖然不太同意父母去考證,但是我覺得父母去學習相關的教育學知識、心理學知識是很有必要的。之前在一次黨支部會議上,我們也討論了家長和孩子的親子關係問題,今年受疫情影響,很多的孩子在家裡上課,長時間的與父母接觸,親子關係一度緊張。如何解決好教育問題,這不僅僅是學校、家長地責任,也需要社會做出相應的政策調整。
  • 被你忽略的親子關係,可能決定孩子一生的幸福
    親子關係是我們每個人來到世間的第一個人際關係,此後的人際關係,大都是親子關係的衍生。它對我們每個人的身心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自己與子女的關係,會影響到他們生理心理健康、價值觀念以及未來的成就。親子關係到底有多重要?
  • 孩子不是我們的玩物 不要逗他
    對於這些行為,星媽想說的是,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行為,如果你自己是「逗」 的那一個,希望你看完這篇文章之後能明白到和孩子相處不一定只有「逗」 ;如果你家孩子是被「逗」 的,希望你能站出來保護他。  「我在逗你玩呢」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片名,到底是病句還是另有深意?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2018年在臺灣上映的一部劇集,這部電視劇改編自作家吳曉樂的同名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乍一聽名字有些拗口,那麼到底是片名出現了病句,還是其中另有深意?有人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與《黑鏡》同出一轍,但事實上兩部片子完全是兩碼事,《黑鏡》諷刺的是社會中的"黑暗"現象,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則專注講述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扭曲關係,以及關於父母對孩子精神上的"暴力"。這部劇總共有5個單元,每個單元可以說是互不幹涉,又相互統一。
  • 「家長關注」親子閱讀,不是光給孩子讀書就夠了
    實驗者讓孩子講一個與自己有關的生活故事,並假裝給洋娃娃講故事。結果發現:有親子閱讀的那一組,不但文法程度比較深,用的句子比較長,而且他們會更多地用到書面語。例如,如果書上的故事是歡樂的、讓人驚訝的、讓人覺得傻乎乎的、好笑的、可愛的,那我們表達的時候儘量把這些情緒帶出來,把角色的語氣語調演繹出來,比如熊爸爸的臺詞用低沉粗曠的聲音;小貓說話的時候拉高聲調再加兩聲喵喵;讀到讓人緊張的細節處,放慢你的聲調;讀到歡快的情節時,請大聲地歡笑。
  • 親子關係錯誤率:你會懷疑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嗎?
    同理,父親對與自己相似程度較高的孩子特別疼愛,當別人說他們一看就是父子時,父親滿臉歡喜;反之則疼愛較少,有些甚至心存芥蒂:這孩子怎麼都一點都不像我呢?對,他在懷疑!對,這種現象見怪不怪!有一項有意思的統計:你現在撫養的孩子不是你生理上的孩子的概率大概有10%-15%。這個概率叫親子關係錯誤率。其實,它有一個更通俗易懂的名字:戴綠帽子率。
  • 《親子閱讀100問》——如何幫孩子選繪本?
    到一定的時候,孩子會從你常給他讀的書中主動選一些他喜歡的故事讓你反覆讀。這時候尊重他的興趣,往往是取得最佳讀書效果的開端。一起去書店、圖書館選書。聽誰的?既聽孩子的,也聽父母的。首先告訴孩子一個原則,要選家裡沒有的。否則,一不留神,孩子就會把老朋友選回家。
  • 如何和與孩子一起親子閱讀
    講故事是教育孩子最聰明、最有效的獨家秘方,就讓我們和孩子一起享受故事,帶給我們心裡的滋養。在了解了孩子在這個時候的閱讀特點之後,我們就要根據孩子的特點來挑選合適的繪本,如何來選呢?我們打開繪本講給他們聽,孩子的腦海中就會清楚地浮現出對故事的整體印象,這才是使用繪本的最理想的方式。因為繪本是請別人講的、用來聽的書,而不是自己用來認字看的書。
  • 你教育孩子是否進入誤區?我們教育孩子有時不是出於愛,而是怕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是美國教育專家寫給所有父母的心靈成長課。書中認為,我們教育自己家的孩子,往往不因為愛,而是出於害怕。此書介紹,正是父母心中的這些怕與愛,讓家庭教育陷入困境。當代社會,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時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擁有的東西奉獻給現在的子女。把寄望於寄託也壓在孩子的身上。於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滿足自己的心理預期,而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我們永遠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所以各種興趣班、早教班一哄而上,卻忘記了每個孩子各有才華,就。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我們需要怎樣的教育?
    體罰式教育家庭《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書,是作者吳曉樂,曾經連續幾年在不同的家庭裡當家教,因此得以見到不同家庭中的親子關係。並以旁觀者的冷靜視角思考親子關係,重新思考將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來的初衷。,說話說不到孩子心裡,一味地想以父母的角色打壓孩子,只會讓你們的親子關係越來越緊張,讓孩子越來越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