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紀伯倫《致孩子》
孩子出生的時候,我們看著他們皺巴巴的小臉蛋,對他們能夠平安誕生,內心充滿了喜悅;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望著他們天使般的笑容,祈求他們能夠健康快樂;等孩子逐漸長大了,我們變得希望他們文武雙全、智冠天下……我們逐漸忘了初心,再也看不到孩子,只能看得到自己,於是變成了孩子眼中的「怪獸家長」。
兒童教育大師蒙臺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提到,「所有為兒童謀求福祉的人都應該堅決地對成年人提出控告」,「被告方殫精竭慮、嘔心瀝血地照管和教育孩子,最後卻發現自己恍如置身迷宮,舉目望斷深深密林卻無法找到出口,因為他們意識不到問題的根源在自己身上」。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豆瓣評分8.4分,作者吳曉樂,臺灣一名法律系高材生,卻因為厭惡這個專業從兼職家教變成了專職家教。藉助「成績」這個最敏感的話題,她得以走進這些家庭,貼近他們的感情脈絡,記錄下人間的悲歡離合。同名電視劇被譽為亞洲版《黑鏡》,同樣獲得豆瓣8,4分的好評。
我們也曾經是個孩子,也曾經痛恨身邊的「怪獸家長」,卻早已忘了當時的心情。讓我們來看看《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如何做到直擊父母的痛點,教會我們正視孩子的內心世界。
01 以懸疑故事拉近人心
眼睛仔的母親,為什麼對待幼貓很溫柔,對待他卻不停地打,甚至主動要求老師打?
若娃的母親為什麼聽到孩子被判為「多動症」,反而鬆了一口氣?
巧藝做了一晚上手工卡片送同學,為什麼又說最討厭的就是這種事情?
一個個故事,宛如一粒粒晶瑩剔透的珍珠,用一根名為「親情」的鎖鏈,串在了一起。從中透射出來的,卻不是什麼讓人愉悅的感情,反而是令人苦悶的情緒。
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高明的講故事的能力。吳曉樂就像在中世紀篝火旁的吟遊詩人,用簡潔的文筆構建出美麗的音符,設置了一個又一個的懸念,高潮迭起,仿若身臨其境,引人入勝,帶領我們走進了「秘密花園」
有些教育書籍的作者是心理學家或心理諮詢家,例如《為何家會傷人》的作者武志紅,因此具有「理論+案例」的模式,讓你能從中獲取大量心理學知識;有些教育書籍的作者只是平凡的父母,作者主要是在總結自己的育兒經驗和感悟,一般也是認為較為成功的經驗,才會收到市場的熱捧和模仿,如《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而吳曉樂是一名家庭教師,她接受家長的僱傭,又由於一對一的教育關係,天然地與學生們更親近。作為一名富有同理心的家庭教師,她不知不覺中窺探到這些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的各自的心態與立場,有時候甚至還能觸碰到學校教師的想法。
因此,書中並沒有高深的心理學知識,也沒有成功的育兒經驗,更沒有什麼大道理,有的只是以「愛」為名的眾生相。作者仿佛並不是想通過這本書教育父母們該怎麼做,而是把這樣一個故事放在讀者眼前,讀者看到些什麼感悟到什麼就是讀者自己的事。然而她的觀點與立場又潤物細無聲地滲透其中,讀者不知不覺就被感染了。這才是作者的高明之處。
作者只是將一個個故事娓娓道來,有時候是第一人稱,有時候是旁觀者的角度。你很容易就被故事拉扯進去,仿佛成了故事中的一員,同喜,同憂。
懸疑故事所造成的強烈代入感,讓我們能夠更多地代入孩子的視線,直面孩子的痛苦,不知不覺地更貼近孩子的內心。
02 以多重視覺顛覆認知
「我父母是毀掉小孩子的天才,他們生出我,再用盡手段毀掉我。」「這世界越來越髒了。想要養育出一個乾淨、無汙染的孩子,實在是困難重重。」「現在的小孩,天真無邪的面孔下到底包藏著怎樣的想法,你永遠不知道。」
雪崩之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一個孩子被毀掉了,真兇只有一個人嗎?
「怪獸都聚在一起了」是九個故事中的其中一個,個人認為是其中最精彩的一個故事。並不是因為它有多戲劇性,而是因為作者的敘事方式很有趣,懸念不斷,高潮迭起,堪稱羅生門。
最開始是從孩子蔡漢偉的角度出發,他自訴自己是如何被父母的無所不在的滲透與控制毀掉的。身為讀者,你會不由自主地陷進去,變得很同情他的遭遇,與他一起同仇敵愾,會認為他被父母給毀了,他的父母就是「大怪獸」。
畫面一轉,開始從他母親的角度去述說了。我們又被拉扯進了他母親的視角,不自覺地又對他母親產生了同理心。
同一件事情,在她眼中又出現了不同的版本。就算不能認同她的觀點,起碼也知道了她有她的價值觀和立場。她深愛孩子,只是愛得不得其法。她希望孩子按她的想法長成溫室裡的花朵,卻不知道「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永遠無法去想像他所能到達的明天」。
最後,學校的葛老師粉墨登場,又給我們第三個視角。跳出了這個家庭,她從緊密相關的校園角度給我們提供了另一些線索。
例如,蔡漢偉其實很自戀,經常沉浸於自己的悲劇之中,他的問題其實不完全在母親身上;蔡漢偉的母親自認為深愛孩子、認為孩子的問題是學校和老師造成的,其實「她根本就在用盡心機把自己的兒子送入深淵」。
最後葛老師承認「被學生掏空了」,很後悔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孩子,蔡漢偉母子成了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這位「王牌教師」,從滿腔熱血變得心灰意冷乃至絕望。她不得不離職,「去當個普通人」了。
誰都覺得自己沒有錯,也可能所有人都錯了。
就像卡耐基《人性的弱點》一書裡面提到的,「一個人不論做錯了什麼事,100次中有99次都不會自責,而且不論他的錯誤有多嚴重」。一個孩子毀掉了,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正義,都覺得自己做得很對,錯誤的是別人。
這個故事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弱點。作者用不斷顛覆認知的方式,讓我們不由自主地反思,自己會不會也像他們一樣,自以為完全沒有錯?這恰恰是所有父母都難以做到的事情。
03 以關鍵矛盾直擊人心
熱門韓劇《天空之城》,講述了一群為提高孩子成績不折手段的名牌大學太太們在頂端0.1%上流所居住的「天空之城」中發生的故事。
最典型的就是因為有個考上醫學院的兒子而備受追捧的明珠。她因為兒子憤怒地反擊報復而絕望自殺。
她的兒子英才曾控訴:「我從7歲開始1年365天,一天不落都在學習,不管我生病受傷還是昏倒,你一直逼著我去學院學到凌晨2點,我得不到第一就沒有飯吃。」
看起來是不是很可怕?讓孩子如此痛苦的,正是本應該最愛他們的父母。
我們忘記了對待孩子的初心,最開始是在什麼時候?
你還能夠想起來,單純為了孩子一點進步而喜悅的心情嗎?
當孩子逐漸長大,作為家長,我們不得不逐漸將視線聚焦到孩子的學業,因為那代表著孩子未來的可能性,即使是狹隘的可能性。
中國的家庭,總是繞不過「成績」兩個字的。這兩個字牽動著我們所有的情緒,為之喜,為之悲。甚至很多孩子以為父母愛的是「成績」,而不是他們。中國很多家庭悲劇、家庭矛盾都是源於孩子的成績。因為在父母看來,成績好代表了一切。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裡面講了一個故事,一個16歲的女孩小芸沉迷網絡,無心向學。父母都認為她「任性、孤僻、冷酷、自私,缺少對別人的愛心和感恩」,「似乎是個不長心肝的廢物」。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經過武志紅的抽絲剝繭,我們得知,其實小芸曾經是個拼命學習的孩子,然而她並不是喜歡學習,而是因為,「這是她爭取愛的手段」。
她的好成績成為她心中小小的「安全島」,然而一場事故摧毀了這一切,而她的父母卻沒有及時給予她關懷與愛護。她的父母從小把她寄放在別人那裡,接她回家也是因為擔心她的成績。這更符合了她內心隱秘的想像,即父母對她的愛是有條件的,是與「成績」掛鈎的。
她的一切乖張行為,只不過是內心惶恐不安地反映罷了。
在本書《高才生的獨白》中,故事的女主角,數學成績經常是全校前三名,十八歲時考進臺灣大學的熱門科系,收到不少國外知名大學的入學許可,在外人看來是個很成功的孩子。然而,她卻勸大家千萬別學她媽媽。這是為什麼呢?
她的媽媽是典型的「成績至上」主義者,成績好就讚許,成績稍微差一些就失望,得失心很重。慢慢地,她媽媽從對成績的期許變成對她人生的控制,也讓她越來越喘不過氣,武斷地不讓她參加喜歡的課程與晚自習。最後,雖然她成績很好,她與母親的關係也永遠地破裂了,她妹妹也逐漸步上後塵,成為另一個犧牲品。
她的媽媽,從書中的描述來看,肯定也是愛她們姐妹的,只是這份愛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變質了。從「為你好」慢慢演變成「自我滿足」。俞敏洪說:「家長對孩子所謂的規劃是把孩子塞進』罐子』裡」。
作為父母,如果認為自己的規劃一定是對的,並因此命令孩子一定要聽話,這樣的想法甚至可以稱之為傲慢。紀伯倫在《致孩子》曾說:「你可以給予他們你的愛,而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他們的身體,而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我們更應該做的,是給他們試錯的機會,並和他們一起成長。
04 結語
本書作者用了各種精巧的手法,讓讀者們不得不直面孩子內心的痛楚。當我們跟著作者走過一個個家庭,分析他們悲劇的成因,最重要的是能夠自省。
孟子曰,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育兒專家伊莉莎白·克拉裡在《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一書中,提出「當你在改變自己時,同時會改變與他人之間的關係,而他人也必然會對此做出回應。兒童教育是一門通過改變自身行為,從而更大概率地使孩子表現良好的藝術。」
如果能夠通過閱讀此書,向「怪獸家長」說拜拜,喚醒你對待孩子的初心,那麼閱讀此書的目的,也已經達到了。
最後讓我以龍應臺的《目送》結尾:「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珍惜我們與孩子的緣分,不再以愛之名行劊子手之事,這或許就是我們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我是@事後諸葛貓,一個熱愛閱讀、熱愛寫作的80後二胎寶媽,歡迎關注,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