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
讓你講述自己的故事,
你會講什麼?怎樣講?
作家艾米麗·史密斯在她的一次演講中提到這樣一個人。
他是叫艾馬卡的年輕人,因打橄欖球而受傷癱瘓了。受傷後他看待自己的經歷和故事,總會以這樣的基調說,「我曾經是打橄欖球的好手,可你看看我現在的樣子。」是的,仿佛我們也跟著故事感受到一種」我生活曾經美滿,現在很糟糕」的情愫。
我在之前好一段時間裡也是這樣,「我曾經也是優秀畢業生、有著很不錯的工作,你看我現在整日就是柴米油鹽的居家生活。」
艾米麗說,「我們習慣用這樣的基調講故事,這只會讓人更焦躁和抑鬱。」
正如故事的主人公艾馬卡,他在一段時間後開始講述不一樣的故事:「我受傷前,人生並沒有什麼目標。整日遊樂、十分自私,受傷後,我意識到我可以變成更好的自己。」
這樣的講述改變了他的生活,在重述自己的故事後,他開始指導孩子們,並且還發現了自己的人生目的是:幫助他人。
我們為什麼要去講述自己的故事?心理學家丹·麥克亞當把這種行為叫「救贖性故事」----用好的來救贖不好的。他發現,過著有意義的人生,說的故事通常是由救贖、成長、愛來定義的。
人生不只是一連串事件,雖然我們不可能一夜之間改變自己的故事,但可以去編輯、解釋、複述人生故事。
從生活事件中提煉出故事讓你更加清晰,幫助你理解你如何成為你自己,人們總是忽視我們是故事的作者。
改變講故事的方式,接納過程中或許痛苦的回憶,讓我們有新的見解和智慧,去找到支撐我們的好東西。
著名的腦科學家丹尼爾·西格爾在《全腦教養法》一書中也提到「生命敘事」的教養方法,也就是我們如何講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心路歷程。
作為父母,生活中最重要的「我們」就是你與孩子的關係。
我們的敘事方式決定了我們對過去的感受、我們對人們(比如父母)行為方式的理解以及我們對那些影響了我們成長的事件的認識。
所以在當回翻起過往的照片,當平安問起我們在他出生以前的都有什麼事情發生的時候,我會儘量不去添油加醋的同時,轉變講故事的方式,讓他知曉我們的過去、參與當下、共期未來。因為這個和孩子進行「生命敘事」的過程也是反思的過程,要知道通過鏡像神經系統和內隱記憶,我們會把自己的情緒生活直接傳遞給孩子。
所以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可以重新認識並重新講述你生命的故事,因為父母理清自己的過去,清晰一致的生命故事,能與孩子建立牢固的依戀關係,讓孩子健康成長、一生受益。
看到這裡,你會準備和孩子講述你的人生故事嗎?
我還會繼續,每一張照片、每一個視頻、每一篇文字,可能平安現在還不能完全記得或者理解,但只要他感興趣的、他問起的,我們會知無不言。
之前看過一句話,說「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容易被忽視而又最令人後悔的就是時間了。」
一點不假,轉眼三月底,我們盼來了春暖花開,願一切日子如常、如期。
周日的家庭會議由爸爸做主持人,平安做計時員,我做記錄員。
從主持人在分享環節說「聊一聊本周讓你感覺最快樂的事」開始,我們就打開了話匣子,就連「致謝」環節都進行了3輪,整個會議持續40分鐘。
簡單記錄致謝話語:
平安:謝謝爸爸媽媽和我一起開家庭會議。
謝謝媽媽給我拍了好多照片(我會帶他翻照片講人生故事聽,沒想到他會在致謝時提到這個事情)。
謝謝爸爸給他買了自行車作為生日禮物。
爸爸:謝謝平安讓我看到你一天天長大、已經可以獨立洗澡了。
謝謝老婆每天辛苦做家務、照顧兒子。
謝謝平安每天在爸爸下班時給開門、家人一起打羽毛球很開心。
媽媽:謝謝平安邀請我每天晚上閱讀繪本。
謝謝平安幫我取快遞。
謝謝爸爸周末主動承包做飯、做家務。
致謝讓我們對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體驗更直接,以知足的心去珍惜身邊的人、事、物,發現平淡的生活本是如此簡單而美好、豐厚而富有。
在議程部分主要討論了建立「家庭公約」的細則問題。
雖然家裡一直有著一些約定,比如吃飯的約定、睡前慣例的約定、家庭讀書日的公約等,但平安有一次說,「大人是不是也有約定?」我意識到這些約定對他來說,是不是感覺都是針對他作為孩子的,這是「不公平」感在湧現嗎?我回答:「當然有啦,比如爸爸和媽媽之間的約定,只是我們沒和你說過。」
後來平安沒再問。
剛好這一周也在讀張小桃老師的新書《你是孩子的光》,文中提到建立「家庭公約」這麼一說,於是我建議:「平安,那我們這期家庭會議就來建立家庭公約怎麼樣?」
一拍即合,於是在家庭會議上進行了細化,並且家庭成員舉手表決疑問或者贊同與否。
開心的是,爸爸也有屬於自己的冷靜角了,公開向孩子表達要對他多鼓勵的同時也表達會對原則的堅定,但總體家庭氛圍以和善為主。
起初我寫的是「不批評、不指責、不懲罰、不嬌縱」,下意識提醒自己要多用正面語言,果然我們的關注點不一樣,想到的是有哪些鼓勵的方法和可以鼓勵的事情。
整個約定暫定5條,先執行、後調整,情感連接是我們執行的基礎,平等、尊重、和諧。
最後的娛樂時光,一起玩了「左&右」的遊戲,對平安嗨起來的笑聲毫無抵抗力,也對我自己的反應能力哭笑不得,幾次愣愣一下,然後意識到輪到自己發口令,深切體會是孩子拯救了我們呀。
董卿有句話說,「如果你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首先成為那樣的人。」
我一直都慶幸能在第一次當父母的時候系統學習了家庭教育、親子成長課程,這三年多的實踐也讓我越來越有力量在平安成長旅程中的陪跑!
這周完整地讀完了張小桃老師《你是孩子的光》這本書。
因為在書中段落中很容易看到自己作為媽媽角色的影子,所以隨著作者的思路就容易進入心流狀態。不過讀完本書以後,並沒有著急寫出書評,而是做了些下沉的思考,系統梳理書籍的精華,想要分享給更多寶媽朋友。
當媽以後,看似一切都失控了,我們不想敗給現實,但卻總被現實挫傷勇氣。對於媽媽這個角色,最大的成就感來自養育孩子的過程,只是我們習慣用過去的標準框柱了媽媽原本該有的生活和自我,忽略了媽媽作為獨立個體的需求。
每一位媽媽都值得擁有更豐盛的人生,而這並不需要多少智慧和技巧,只需要我們帶著勇氣去成為孩子成長旅程的一道光,孩子也會是媽媽的光,這是血緣以外,兩個生命的羈絆。
期待更多的朋友閱讀張小桃老師新書《你是孩子的光》,享受和孩子共同成長的快樂。
17年,平安一歲多點,我對親子繪本閱讀陷入一個盲區,不管看到什麼繪本都想買,買回來並沒有很用心陪讀,就會覺得這本不適合、那本不太好。
直到後來我閱讀了松居直先生的《幸福的種子》和粲然老師的《騎鯨之旅》,徹底改變了繪本閱讀的認知和日常陪讀方法。
松居直先生認為,
「在嬰幼兒成長發育過程中,重要的不是給他圖畫書,而是讓他聽到豐富的語言詞彙,讓他充分活動身體。
現代人有一種共通的心態,認為物質多少能發揮一點效用,所以常給孩子買東西就覺得心安,否則就覺得自己對孩子付出太少而感到愧疚。」
幼兒最大的財產是健康、親情和語言。
如果我們能經常緊緊擁抱孩子,用溫柔的聲音對他說話,孩子就能通過肌膚的接觸和語言的交流感受到親情。孩子充分體驗到這種情感,心靈會一點一點充實起來,成為一個內心豐盈的人。
而以圖畫書著稱的繪本內容可以不斷激發對話,在對話中進行心靈溝通,正是讓孩子接觸繪本的重要目的。
也就是以繪本為媒介,自然地引導他們進入圖畫書的世界,讓活力和好奇心旺盛的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耳朵,從書中不斷有新的體驗,我們在閱讀中與孩子心靈相通,這是親子閱讀的意義。
陶樂絲·懷特說,「有趣得超乎尋常的書,在成人的文化中並不多見,但是在兒童讀物中卻相當多。」
所以我們會四年如一日堅持親子閱讀,也會反覆讀同一本書,也會做好繪本推廣這一件小事。
我很感謝在這個過程中一直支持我的寶媽朋友們,感謝有機會聽你們分享孩子成長的點滴瞬間,享受你們帶來孩子進步和開心讀書的喜悅。
未來,我們在一起,努力成為孩子的光!
《故事知道怎麼辦》一書中,說「故事,是有生命的,它真實的生命始於它開始活在你心中的那一刻。」
作者鼓勵我們和孩子從故事的甘泉中重新發出生機和活力,也鼓勵我們寫出、講出自己的故事,
因為,故事知道怎麼辦。。。。。。
3月的最後一天寫完第4周回顧,願你我安好!
文/ 叢叢 圖/網絡
【我是叢叢,正面管教家長和學校講師,3-12歲兒童社會情感老師,創新教育者。
想學習更多科學育兒方法和閱讀指導就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