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方式向孩子講述我們的生命故事,滋養內心,和諧親子關係

2020-09-05 創新教育者叢叢

如果,

讓你講述自己的故事,

你會講什麼?怎樣講?

01

作家艾米麗·史密斯在她的一次演講中提到這樣一個人。

他是叫艾馬卡的年輕人,因打橄欖球而受傷癱瘓了。受傷後他看待自己的經歷和故事,總會以這樣的基調說,「我曾經是打橄欖球的好手,可你看看我現在的樣子。」是的,仿佛我們也跟著故事感受到一種」我生活曾經美滿,現在很糟糕」的情愫。

我在之前好一段時間裡也是這樣,「我曾經也是優秀畢業生、有著很不錯的工作,你看我現在整日就是柴米油鹽的居家生活。」

艾米麗說,「我們習慣用這樣的基調講故事,這只會讓人更焦躁和抑鬱。」

正如故事的主人公艾馬卡,他在一段時間後開始講述不一樣的故事:「我受傷前,人生並沒有什麼目標。整日遊樂、十分自私,受傷後,我意識到我可以變成更好的自己。」

這樣的講述改變了他的生活,在重述自己的故事後,他開始指導孩子們,並且還發現了自己的人生目的是:幫助他人。

我們為什麼要去講述自己的故事?心理學家丹·麥克亞當把這種行為叫「救贖性故事」----用好的來救贖不好的。他發現,過著有意義的人生,說的故事通常是由救贖、成長、愛來定義的。

人生不只是一連串事件,雖然我們不可能一夜之間改變自己的故事,但可以去編輯、解釋、複述人生故事。

從生活事件中提煉出故事讓你更加清晰,幫助你理解你如何成為你自己,人們總是忽視我們是故事的作者。

改變講故事的方式,接納過程中或許痛苦的回憶,讓我們有新的見解和智慧,去找到支撐我們的好東西。

02

著名的腦科學家丹尼爾·西格爾在《全腦教養法》一書中也提到「生命敘事」的教養方法,也就是我們如何講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心路歷程。

作為父母,生活中最重要的「我們」就是你與孩子的關係。

我們的敘事方式決定了我們對過去的感受、我們對人們(比如父母)行為方式的理解以及我們對那些影響了我們成長的事件的認識。

所以在當回翻起過往的照片,當平安問起我們在他出生以前的都有什麼事情發生的時候,我會儘量不去添油加醋的同時,轉變講故事的方式,讓他知曉我們的過去、參與當下、共期未來。因為這個和孩子進行「生命敘事」的過程也是反思的過程,要知道通過鏡像神經系統和內隱記憶,我們會把自己的情緒生活直接傳遞給孩子。

所以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可以重新認識並重新講述你生命的故事,因為父母理清自己的過去,清晰一致的生命故事,能與孩子建立牢固的依戀關係,讓孩子健康成長、一生受益。

看到這裡,你會準備和孩子講述你的人生故事嗎?

我還會繼續,每一張照片、每一個視頻、每一篇文字,可能平安現在還不能完全記得或者理解,但只要他感興趣的、他問起的,我們會知無不言。

03

之前看過一句話,說「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容易被忽視而又最令人後悔的就是時間了。」

一點不假,轉眼三月底,我們盼來了春暖花開,願一切日子如常、如期。

本周3件成就小事

01. 2020年第06次家庭會議

周日的家庭會議由爸爸做主持人,平安做計時員,我做記錄員。

從主持人在分享環節說「聊一聊本周讓你感覺最快樂的事」開始,我們就打開了話匣子,就連「致謝」環節都進行了3輪,整個會議持續40分鐘。

簡單記錄致謝話語:

平安:謝謝爸爸媽媽和我一起開家庭會議。

謝謝媽媽給我拍了好多照片(我會帶他翻照片講人生故事聽,沒想到他會在致謝時提到這個事情)。

謝謝爸爸給他買了自行車作為生日禮物。


爸爸:謝謝平安讓我看到你一天天長大、已經可以獨立洗澡了。

謝謝老婆每天辛苦做家務、照顧兒子。

謝謝平安每天在爸爸下班時給開門、家人一起打羽毛球很開心。


媽媽:謝謝平安邀請我每天晚上閱讀繪本。

謝謝平安幫我取快遞。

謝謝爸爸周末主動承包做飯、做家務。

致謝讓我們對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體驗更直接,以知足的心去珍惜身邊的人、事、物,發現平淡的生活本是如此簡單而美好、豐厚而富有。

在議程部分主要討論了建立「家庭公約」的細則問題。

雖然家裡一直有著一些約定,比如吃飯的約定、睡前慣例的約定、家庭讀書日的公約等,但平安有一次說,「大人是不是也有約定?」我意識到這些約定對他來說,是不是感覺都是針對他作為孩子的,這是「不公平」感在湧現嗎?我回答:「當然有啦,比如爸爸和媽媽之間的約定,只是我們沒和你說過。」

後來平安沒再問。

剛好這一周也在讀張小桃老師的新書《你是孩子的光》,文中提到建立「家庭公約」這麼一說,於是我建議:「平安,那我們這期家庭會議就來建立家庭公約怎麼樣?」

一拍即合,於是在家庭會議上進行了細化,並且家庭成員舉手表決疑問或者贊同與否。

開心的是,爸爸也有屬於自己的冷靜角了,公開向孩子表達要對他多鼓勵的同時也表達會對原則的堅定,但總體家庭氛圍以和善為主。

起初我寫的是「不批評、不指責、不懲罰、不嬌縱」,下意識提醒自己要多用正面語言,果然我們的關注點不一樣,想到的是有哪些鼓勵的方法和可以鼓勵的事情。

整個約定暫定5條,先執行、後調整,情感連接是我們執行的基礎,平等、尊重、和諧。

最後的娛樂時光,一起玩了「左&右」的遊戲,對平安嗨起來的笑聲毫無抵抗力,也對我自己的反應能力哭笑不得,幾次愣愣一下,然後意識到輪到自己發口令,深切體會是孩子拯救了我們呀。

董卿有句話說,「如果你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首先成為那樣的人。

我一直都慶幸能在第一次當父母的時候系統學習了家庭教育、親子成長課程,這三年多的實踐也讓我越來越有力量在平安成長旅程中的陪跑!

02. 一周一書一文章

這周完整地讀完了張小桃老師《你是孩子的光》這本書。

因為在書中段落中很容易看到自己作為媽媽角色的影子,所以隨著作者的思路就容易進入心流狀態。不過讀完本書以後,並沒有著急寫出書評,而是做了些下沉的思考,系統梳理書籍的精華,想要分享給更多寶媽朋友。

當媽以後,看似一切都失控了,我們不想敗給現實,但卻總被現實挫傷勇氣。對於媽媽這個角色,最大的成就感來自養育孩子的過程,只是我們習慣用過去的標準框柱了媽媽原本該有的生活和自我,忽略了媽媽作為獨立個體的需求。

每一位媽媽都值得擁有更豐盛的人生,而這並不需要多少智慧和技巧,只需要我們帶著勇氣去成為孩子成長旅程的一道光,孩子也會是媽媽的光,這是血緣以外,兩個生命的羈絆。

期待更多的朋友閱讀張小桃老師新書《你是孩子的光》,享受和孩子共同成長的快樂。

03.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17年,平安一歲多點,我對親子繪本閱讀陷入一個盲區,不管看到什麼繪本都想買,買回來並沒有很用心陪讀,就會覺得這本不適合、那本不太好。

直到後來我閱讀了松居直先生的《幸福的種子》和粲然老師的《騎鯨之旅》,徹底改變了繪本閱讀的認知和日常陪讀方法。

松居直先生認為,

「在嬰幼兒成長發育過程中,重要的不是給他圖畫書,而是讓他聽到豐富的語言詞彙,讓他充分活動身體。

現代人有一種共通的心態,認為物質多少能發揮一點效用,所以常給孩子買東西就覺得心安,否則就覺得自己對孩子付出太少而感到愧疚。」

幼兒最大的財產是健康、親情和語言。

如果我們能經常緊緊擁抱孩子,用溫柔的聲音對他說話,孩子就能通過肌膚的接觸和語言的交流感受到親情。孩子充分體驗到這種情感,心靈會一點一點充實起來,成為一個內心豐盈的人。

而以圖畫書著稱的繪本內容可以不斷激發對話,在對話中進行心靈溝通,正是讓孩子接觸繪本的重要目的。

也就是以繪本為媒介,自然地引導他們進入圖畫書的世界,讓活力和好奇心旺盛的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耳朵,從書中不斷有新的體驗,我們在閱讀中與孩子心靈相通,這是親子閱讀的意義。

陶樂絲·懷特說,「有趣得超乎尋常的書,在成人的文化中並不多見,但是在兒童讀物中卻相當多。

所以我們會四年如一日堅持親子閱讀,也會反覆讀同一本書,也會做好繪本推廣這一件小事。

我很感謝在這個過程中一直支持我的寶媽朋友們,感謝有機會聽你們分享孩子成長的點滴瞬間,享受你們帶來孩子進步和開心讀書的喜悅。

未來,我們在一起,努力成為孩子的光!

《故事知道怎麼辦》一書中,說「故事,是有生命的,它真實的生命始於它開始活在你心中的那一刻。」

作者鼓勵我們和孩子從故事的甘泉中重新發出生機和活力,也鼓勵我們寫出、講出自己的故事,

因為,故事知道怎麼辦。。。。。。

3月的最後一天寫完第4周回顧,願你我安好!

文/ 叢叢 圖/網絡

【我是叢叢,正面管教家長和學校講師,3-12歲兒童社會情感老師,創新教育者。

想學習更多科學育兒方法和閱讀指導就關注我吧~~】

相關焦點

  • 和諧的親子關係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有個5歲孩子在回答「什麼是愛」時說:「愛就是被摟著。」這個回答並不幼稚可笑,而是童年生命的呼喚。幼年時代最需要父母的陪伴,只有愛的陪伴,幼兒才會有安全感和幸福感,這對其一生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少兒發育研究所的專家曾就依戀問題對174名孩子進行了長達16年的考察。
  • 和諧的親子關係需要怎樣做?
    第四、有效目標的內容要在14個字之內,對孩子來說清晰明朗,簡單易懂。第五、目標的設定是可以度量的,比如說要提高數學成績,那麼可以引導孩子提高几分,或者在哪個知識點上提高几分,不要籠統的設定目標。第六、目標要有現實可行性,要根據孩子的基礎和能力去設定,而不是我們所說一口吃個胖子。正常情況下,可以幫助孩子將目標細化,比如多考5分,多寫一段文字,等等。
  • 《親子關係關係對了,孩子的世界就對了》:披露中國父母焦慮內心
    中國父母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搞清自己和孩子的關係。是一本借用真事實例,以專業的心理學知識為基礎進行分析講述,非常實用的親子關係指導書。,多是親子關係出了問題孩子出現問題,父母需要反思。作者吳在天指出:「很多時候,孩子的問題,無論是學習問題還是行為問題,背後都是家庭情感出現了問題,父母與孩子的親子關係出了問題。比如很多家長只看孩子的作業、成績,卻從不關心孩子的情緒、心理,孩子的情感得不到滋養,早戀、網癮,便成了慰藉情感的方式。」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你們有良好的親子關係。
  • 育兒路上,建議父母換個舒服的方式和孩子相處,親子關係會更和諧
    從小沒有給到孩子高質量的陪伴,沒有處理好親子關係,沒有給孩子訂立規則,也沒有幫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曉蘭對自己的自責要多過對孩子的不滿。曉蘭:生命無法回頭,往事無法重演。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從此刻起,你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修復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作為父母,我們總是本能的抗拒孩子表達情緒,總是不允許孩子有負面的、消極的、過激的情緒,或者隨之而來的不良行為,因為孩子的壞情緒和不良行為會讓我們感覺到很難受。
  • 親子關係就是人類生命延續的能量棒
    2019年春晚小品《佔位子》講述了幾位家長為了給孩子佔到最好的學習位置引發爭執的故事,在父母那裡一切都「為了孩子好」,似乎只要給孩子佔據了有利的學習「位置」,孩子就能自然而然成為 「優等生」、就能贏得學習成長路上的「起跑線」,從此駛上學習成長的高速公路。
  • 親子關係和諧的家庭,都有這個共同點!
    老師帶學生理髮,爸爸勸孩子上學,相信出發點都是好的。但問題出在溝通的方式上:強加給孩子他們認為對的道理,卻忽略了孩子的認知和感受,那麼對的事卻帶來錯的結果。在生活中,很多父母也面臨這樣的疑惑:「我們可尊重孩子了,孩子要什麼都儘量滿足,可是為什麼越來越難以和孩子打開心扉地交流?」
  • 和孩子相處總是劍拔弩張?學會運用「遊戲力」,重建和諧親子關係
    其實我們對類似諸多"孩子和父母吵架而離家出走"的新聞已經"見多不怪"了,父母和孩子相處劍拔弩張的情況,其實並不在少數。但父母和孩子之間明明是最有溫暖的彼此,為什麼會導致相處如此緊張的境地呢?其實,孩子和父母之間的相處總是劍拔弩張,這是因為親子聯結斷裂。
  • 芳菲肆「閱」 滋養心靈——「世界讀書日」線上親子共讀活動開始了
    喜愛閱讀的人內心世界能夠獲得真正的安寧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 親子關係真的會影響孩子一生!改善親子關係,從改變自己開始
    親子關係,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從字面的意思上來說它就是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親子關係是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第一份關係,這種關係無論是對於父母還是孩子都是很重要的一種關係。同時,親子關係也有好壞之分。良好的親子關係會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而不好的親子關係則很有可能會對雙方都造成傷害。
  • 《親子關係的重建》:教您如何與孩子和諧相處
    她和孩子之間的衝突,好多家庭也有,怎樣才能解決家長和孩子間的種種衝突呢?怎樣和孩子和諧相處呢?我們可以從《親子關係的重建》這本書中找到答案。《親子關係的重建》告訴我們 : 絕大多數親子衝突由親子關係不良引起,與其督促、控制孩子,不如先和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親子關係改善了,孩子問題基本就解決了。親子關係的重建,才是解決親子衝突的關鍵所在!
  • TSL馨香親子故事:生命影響生命
    一場母子的邂逅,是相互的雕琢與成就,孩子促使我們的生命更加飽滿豐盈,而作為母親,我們又該如何勝任這教養的責任?如何「開口就發智慧,舌上有仁慈的法則」,行好這一生中至關重要的角色?感恩的是,我們項目的學員中已經有許許多多這樣自覺學習成長的媽媽-她們智慧勤奮,在家庭孩子工作學習等諸多需求之間把握著良好的平衡,以積極向上、樂觀飽滿的終生學習精神,打造著美好的家庭和親子關係,與孩子共同譜寫著一支千迴百轉的生命成長交響曲。
  • 和諧方舟沙盤遊戲——打開青少年兒童內心世界的法寶
    或許此刻的你正在經歷緊張的親子關係:不寫作業時母慈子孝,寫作業時雞飛狗跳;孩子進入青春期時,每一次想要更懂孩子卻發現更有距離;甚至你需要偷偷翻看孩子的日記才能了解孩子的校園生活……很多家長都表示親子關係存在一定問題。在這樣的形勢下家長該何去何從呢?
  • 這10本書,幫你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這個8月,我特意安排了遊戲力養育的主題閱讀,希望用這樣的方式幫助到更多的父母,讓更多的父母成為懂遊戲、會遊戲的父母,讓我們和孩子之間搭建起來遊戲的橋梁,更好的增進親子關係。遊戲力養育的方式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之中。2020年,我遇見了這本書,它是科恩博士的最新作品。它告訴我們:遊戲力養育,不僅僅是一些方法和遊戲,更是一種以親密親子關係為中心,兼顧科學和以人為本理念的養育價值觀,而且是一種真正看見孩子的方式。
  • 這10本書,幫你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遊戲力養育的方式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之中。2020年,我遇見了這本書,它是科恩博士的最新作品。它告訴我們:遊戲力養育,不僅僅是一些方法和遊戲,更是一種以親密親子關係為中心,兼顧科學和以人為本理念的養育價值觀,而且是一種真正看見孩子的方式。
  • 告別不和諧的親子關係,掌握親子互動的3個關鍵,創造親密家庭
    文 | 草堂媽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親子間的矛盾隨處可見,幾乎每個家庭都或多或少的與自家孩子有些不可說的矛盾,比如孩子突然寫了日記,自己不知道該不該看,不知道怎麼了解孩子的內心。
  • 《打開愛的生命盒子》,在親密關係和親子關係中把愛找出來
    她是能進行「內相故事對話」療法的少數心理學專家之一,在家庭、親子、兩性關係方面,擁有豐富的諮詢和演講經驗。她在這本書中提出每個人都有一個關於愛的生命盒子,一個裝著「我值得被愛」,一個裝著「我不值得被愛」,前者是討愛滿足,後者是討愛凝滯。兩者帶來的情緒觸發點、愛的表達方式、關係模式都會截然不同。
  • 總跟孩子溝通不到一塊?試試「U型溝通」,促進親子關係的和諧
    其實父母和孩子相處"溝通"很重要,溝通也是一門技巧,我們對待孩子應該像細心的培養一盆花一樣,我們要先去了解它需要什麼,才能逐漸的去給予他們所需要的甚至是引導他們走向正確的道路。面對和孩子溝通的難題,家長不妨試一下和孩子進行"U型溝通",這一溝通技巧對促進親子的和諧關係有很大幫助!
  •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 讓我們獲得更圓滿的親子關係
    輔導的孩子越多,他越深刻地意識到,最讓孩子感到困擾的,不是升學,不是考試,而是那些生養他們、照顧他們,每天與他們密切互動的大人。他想通過這本書,警醒「壞掉的大人」,幫助「受傷的孩子」,讓我們獲得更圓滿的親子關係。
  • 高致娟博士: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家庭和諧的基礎
    專家精粹觀點:營造良好的一種親子關係,是你們家庭和諧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下面有請高博士來為我們帶來如何來營造良好的家庭溝通環境。高致娟:各位家長早安,然後祝在場的每個寶寶六一兒童節快樂。我想呢,在開始之前,問大家你們在家裡,覺得跟自己的孩子親子關係非常好的家長請舉手?覺得跟你的孩子很難溝通的請舉手,還是有部分的家長。我們先問一下這位爸爸,為什麼跟你的孩子很難溝通?回答:他才6個月。
  • 和諧親子關係之愛的語言
    我想,其實你們可以好好的再反思一下自己說過的那些話,此時,內心想到的是什麼?例如「快去做功課」小孩上學以後最常說出來的話,普通得再普通不過了,可能你們都是無意間就說出來的,但是正因為如此,更能代表父母們內心的真實想法。而孩子們的反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