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愛的生命盒子》,在親密關係和親子關係中把愛找出來

2021-01-11 嵐言知已

夫妻吵架大都在重複這樣一個模板:一個人做了某件事,或者沒有做對方期望他做的某件事,另一方就覺得他是不是不愛我了?他為什麼這麼做?然後在情緒的作用下開始責備、各種找茬給臉色。另一方覺得莫名其妙,哄也哄不到點子上,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各自生氣。

這樣吵多了,就會真的以為不愛了,認為兩個人根本不適合一起生活。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也許我們知道了這個吵架模板背後的邏輯,就懂得如何更好地相愛和相處了。《打開愛的生命盒子》也許能給你答案。

每個人都有一個討愛的內在的小孩。這個內在的小孩是否能感覺到自己值得被愛,決定了其人生的情節大都在重複一個相同的劇本。

作者趙如梅是臺灣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專任副教授、北師大客座教授。她是能進行「內相故事對話」療法的少數心理學專家之一,在家庭、親子、兩性關係方面,擁有豐富的諮詢和演講經驗。

她在這本書中提出每個人都有一個關於愛的生命盒子,一個裝著「我值得被愛」,一個裝著「我不值得被愛」,前者是討愛滿足,後者是討愛凝滯。兩者帶來的情緒觸發點、愛的表達方式、關係模式都會截然不同。

「討愛滿足」常常能讓人得到正向積極的滋養,延伸出更加積極有益的生活劇本;而「討愛凝滯」往往成為一個人情緒地雷的觸發點、親密關係問題的癥結、親子模式的不利延續。

很多關係的癥結可能都和討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有關。所以,親密關係和親子關係出現問題,我們可以通過「討愛」這個點去順藤摸瓜,找到問題的根源,再用一些合適的溝通方式把愛找出來,往往都能讓家庭關係得到改善和轉機。

一、把愛找出來

把愛找出來的第一步,是要覺察到自己的「討愛凝滯點」。

1、覺察「討愛凝滯點」

面對別人說的話和做的事,觸發了我們的負面情緒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問自己幾個問題,找到情緒背後的「討愛凝滯點」。

到底是什麼引發了我們的情緒?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會不會是同樣的感覺?曾經是否有過類似的經歷?我們內心到底有什麼需求沒有被滿足?

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卻沒有引發別人的情緒,那肯定和自己潛意識的某些感覺有關。順著這些問題,找到自己受傷的那個內在小孩,然後把這個小孩受傷的故事講給愛人聽,告訴他自己需要哪方面的愛的需求,原因是是什麼。

這樣溝通之後,一方面會讓自己的情緒得到緩解;另一方面可以獲得對方的理解和支持。他知道了你的需求,可能會盡力滿足你,就算不會滿足你,你也可以通過調整自己的需求模式,不再那麼容易生氣了。

2、通過積極回應治癒 「討愛凝滯點」

如果了解了對方的「討愛凝滯點」的故事,我們就更容易理解,對方需要哪種愛的表達方式。

如果這種需求無傷大雅,那我們就盡力去滿足對方,能讓對方感受到我們的滿滿的愛意。

如果這種需求讓你覺得很難做到,或者和自己的某些習慣背道而馳。一方面我們也要思考自己反抗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最重要的是,通過其他的愛的表達,告訴對方,我是愛你的,讓對方感覺自己是值得被愛的,其實目的就達到了。

對方生氣往往是因為我們沒有按照他對愛的需求去表達,誤以為我們不愛他,讓他產生了「我不值得被愛」的感覺。所以只要能讓對方感覺到被愛,那麼問題就解決了。實在找不到方式,就直接溝通,告訴對方自己的想法,讓對方感受到尊重、在乎和愛。

3、找到「討愛凝滯點」背後的愛,撕掉「我不值得被愛」的標籤。

要改變「討愛凝滯點」帶給自己的傷害和不被愛的感覺,關鍵在於把「不值得被愛」的感覺轉換到「值得被愛」的狀態。

大多數時候,其實是我們自己給自己貼上了「我不值得被愛」的標籤,然後陷在這個傷害的情緒裡不肯出來,不肯跟人提起。只要撕掉這個標籤,就會發現原來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一方面,我們可以回到事件當時,站在各個角度去看待那件事,從「我是對的,對方是錯的」的角度,轉變到「對方是對的,我是錯的」,再到「雙方都有道理,無所謂對錯」,再到「所有角度都對」,全面檢視一遍,就會發現可能是自己陷在自己的某一個單一的死胡同裡不肯出來而已。

通過站在對方的立場,感謝對方的付出,你可能會發現原來對方是愛我的,原來我是值得被愛的。

或者找到事件當事人,把這個心結告訴對方,詢問當時的具體情形,你也會發現,原來對方是愛著我們的。

當「我不值得被愛」的感覺變成「我值得被愛」的時候,心結打開,受傷的內在小孩也就被治癒了。

二、把愛種下去

幸福的童年治癒人的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癒。

父母能給孩子的最好禮物,就是根和翅膀。根,就是那個能夠治癒他一生的充滿愛的內在小孩。

書中的心理學知識除了能幫助成年人解決自己的情感關係。更重要的教會我們為人父母之後,如何給孩子一個「我是值得被愛」的童年。

每個人的內在小孩的傷害經歷往往都是在很小的時候和「內在母親」的關係中形成的。所以我們要儘可能做一個讓孩子感受到愛、安全、信任的「好媽媽」。

1、 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討愛」需求

首先,作為一個需要父母的愛和保護才能安全存活的物種,嬰孩天生就擅長討愛。只有當他們感覺父母是愛著自己的,他們才感覺到滿足和安全。否則就在形成不安的焦慮的受傷的內在小孩。

比如小時候他在吃飽喝足後的哭鬧,可能是因為你沒有看他。長大一點後很多大人眼中無理取鬧的行為,其本質往往都是在討愛。他們會通過媽媽喜歡的行為討愛,也可能會通過你會激烈反對的行為來討愛。

大人要做到善於觀察和關注孩子,只有真正關注,才能理解,只有理解才能給出積極的回應。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行為,我們第一反應應該是,他是在尋求我的關注嗎?

2、 認真關注,積極回應,給予孩子愛的滿足

叛逆的四個階段是「吸引關注」、「挑戰規則」、「報復」、「放棄自我」。自我放棄是從得不到關注開始的,挑戰規則是吸引關注的升級,再得不到關注的話,就會在愛的缺失中感覺「自己不值得被愛」,繼而自我放棄自暴自棄。

關注,往往就能解決大部分愛的需求。

當他們在用行為吸引我們的注意時,一定要認真對待並給予積極的回應。

如果確實特別忙,有事情要做,那就明確告訴孩子自己要做什麼,同時向他表明媽媽就算這會沒關注到你,但心裡依然是愛你的。等我做完事情,馬上就回到你身邊。他們的討愛需求已經得到回應,就會獲得被愛的滿足。

當然作為父母一定要養成說話算數的習慣,否則,往後再用這招就不管用了。

對待孩子要像對待大人,不能敷衍,要尊重,不能欺騙,真誠,不能急躁,要耐心。

3、耐心傾聽,給孩子表達的機會。

孩子的心結往往是因為沒有表達出來獲得理解,也就失去了得到解釋的機會。於是一直把「討愛凝滯點」留在心裡影響他一輩子。

理解和愛往往是在溝通中聯結起來的,作為大人,我們要少嘮叨,多給孩子表達的機會,認真聆聽他的想法。只有我們願意聽,他們才有機會講。

4、 用勉勵代替責備。

很多父母打著「我是為你好」的名義,卻在嘮叨和責備中毀掉了孩子的愛的體驗。

如果能把責任的語言,換成勉勵的話,效果就會完全不同。我們聽到批評、責備和埋怨就會想逃離,而聽到鼓勵和打氣的話就會備受鼓舞,朝著鼓勵的方向去努力。不帶評價的勉勵語更容易讓人感受到愛。

5、 用提問代替說教。

當我們想糾正和教育孩子的時候,不如先問問他們為什麼這麼做?有什麼辦法?如果能用提問代替主觀批評和教育,會讓人感覺到最起碼的尊重,感覺到「我是值得被愛的」。

作者從自己的親身經歷談起,分享了身邊和諮詢案例中大量的家庭故事,通過這些輕鬆講述的熟悉的生活場景,讓讀者感覺就是自己的故事啊,很容易產生代入感,輕鬆理解關於「討愛」的心理學專業知識。同時還根據自己的培訓經驗,總結了一套正向表達討愛的方法,並在實踐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討愛也是一門學問,通過有效的討愛技巧就能找出家庭關係中的愛,通過這本書,我們一起修煉。

我是嵐言知己,關注我陪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相關焦點

  • 《打開愛的生命盒子》,找到關於愛的全部答案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在都有兩個生命盒子,一個裝著「我不值得被愛」,另一個裝著「我值得被愛」。那麼,如何從將「不值得」變成「我值得」?打開愛的生命盒子,讓我們一起找到關於愛的全部答案,治癒心傷!02本書作者趙梅如,臺灣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專任副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研究院客座教授。
  • 《懂得愛:在親密關係中成長》:親密關係是為了和宇宙能量連接
    今天繼續共讀《懂得愛:在親密關係中成長》。嬰兒胚胎和宇宙能量融為一體,這就是宇宙之愛,整體之愛,這就是真正的愛。嬰兒在母親體內,已經受母親情緒的影響,那些不被歡迎的嬰兒在母腹中,已經感知到被拋棄了。嬰兒和母親的分離,能量還是連接的,但是分離造成了傷害,母子連心,只要母親不開心,母親就能感知到。
  • 《與愛重逢 穿越親密關係的迷霧》| 說說如何打破無效的親子關係
    和孩子生氣、冷戰、發生語言衝突越來越頻繁,周圍的許多家長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甚至有的大打出手。隨著孩子的成長和青春期的到來,親子關係陷入無效的越來越多。最近有幸拜讀了周衛慧的《與愛重逢 穿越親密關係的迷霧》,讀完之後心中頓時豁然開朗。
  • 《與愛重逢》:穿越親密關係的迷霧,學會和自己、愛人與孩子和解
    我們渴求愛,但總是容易用錯誤的方式去「追愛」。周衛慧老師的這本《與愛重逢之穿越親密關係的迷霧》,基於系統排列的三大法則,即秩序、歸屬、平衡,討論了關於伴侶關係、親子關係和創傷三個議題。今天我這篇書評,我會依照書中的三個議題,展開討論伴侶關係、親子關係和創傷,同時提供方法論:究竟要怎樣做才能穿越親密關係的迷霧,撥開籠罩在每個人身上的那一層痛苦和幻想,學會和自己、愛人與孩子和解。
  • 《親密關係》:為愛讓步,修復親密關係
    在本書中,蓋伊·芬利就如何與身邊的人建立一段美好而持久的關係分享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在這個過程中,攜手走過的也有很多人,正如文章的標題一樣,作者開篇便說:這本書的落地,來源於很多人的幫助,要感謝的人也很多,可是,最值得感謝的,便是自己的妻子帕特裡夏。
  • 親子親密關係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親子親密關係的建立途徑主要來源於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他人——即孩子的養育者父母,當然也有父母工作太忙、將孩子養育的事情交給其他人,如孩子的姥姥、奶奶等。我們這裡都以親子親密關係及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來討論。親子之間親密關係的建立和父母本身的教育撫養孩子有極大關聯:如有的父母自身性格比較內向,待人情感有些疏離,這可能主要源於Ta的原生家庭,從小沒有得到父母給予的「愛」,有些父母在教育撫養孩子過程中缺少對孩子的撫摸、愛撫。「愛」就好比一個儲水池一樣,自己沒有愛,或者不知道如何釋放愛,就很難教會孩子表達「愛」。
  • 《懂得愛:在親密關係中成長》:從物到人,從心牆到界限
    《懂得愛:在親密關係中成長》這本書,讓我徹底明白了這個感受的來源。對於極度沒有安全感的人,遇到合適的人,他們也是試探性地打開心牆,不敢展示真我,無法發展親密,一旦有風吹草動,他們就快速合上心牆。我老公就屬於這樣的人,他開始有打開心牆,我記得他敞開過自己,但是敞開的不多,當我想更深進入,和他融合,他害怕了,就築起心牆。
  • 如何通過親密關係收穫愛——《親密關係》讀書筆記
    親密關係四階段作者把親密關係劃分為四個階段,月暈、幻滅、內省和啟示。在這個階段,無比艱難,要經歷幻滅期的心碎,還要經歷自我反省的痛苦,可是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他們迎來了最好的禮物,就是他們的靈魂,而他們的親密關係也因此獲得轉機,兩個人進入了夥伴關係,彼此支持、彼此溫暖,情比金堅,比翼雙飛。
  • 溝通和愛,是平衡親密關係的最佳方式
    當走在早上的公共運輸,一眼望去,都是低頭族,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工作,低頭看電腦,回到家繼續手機電腦,加上工作不達標壓力大,以至於影響到現在的人們出現了溝通障礙和忘記了愛,和親人以及伴侶感覺都無話可說,感覺自己的一切交流都留給了社交品臺,長久的我不問你不說,家庭矛盾無法即使得到溝通,導致關係惡化,長此以往,在親密的關係也會漸行漸遠,最終分道揚鑣來結束這段關係。
  • 親子關係量表,測出你和孩子的親密程度
    親子關係量表1.不管我的工作或生活再忙碌,每一天我都會留一些時間給子女。4.和孩子對話時,我甚少使用「你應該……」、「你最好……否則……」、「你再不……我就……」的語氣和孩子交談。8.我能經常和孩子有親密的接觸(如摸頭、拍肩、拍手、相互擁抱…………)9. 即使孩子犯了錯,我也不會因此就認為他(她)是個壞孩子。10.我經常給自己和孩子充裕的時間,避免催促孩子。11 .不論孩子發生什麼事,我都能以孩子的立場,分享孩子內心的感受。16.我與孩子談話時,我能了解孩子內心真正的感受。18.孩子願意主動的告訴我,他在外面發生的事情和內心感受。
  • 親子關係中看見即是愛
    當父母把一個生命帶到這個世界上,並把他養育長大,在這個過程中,有多少父母是帶著覺知去為人父母?養育分為兩個部分:精神和身體,身體的養育,父母甚至不需要學習,本能的愛就能把孩子養育好,可精神的養育,我想大多數父母甚至都沒意識到這方面的重要性,為人父母起心動念之間,都是在為孩子的未來埋下一顆種子。
  • 【巾幗心理課堂】親子親密關係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這就是今天我要同朋友們討論的親密關係對孩子成長的影響的話題。01 什麼是親子親密關係親子關係就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親密關係指的是兩性之間,男女之間的一種親密關係,是心理學的一個流派,也叫關係心理學。在這裡引入的親子親密關係是指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親密關係,簡單說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 基督徒親子感悟:分離和獨立才是親子關係的主旋律
    編者按:本文的作者是一位在家養育孩子的基督徒姊妹,一方面努力學習、信仰和生活,讓自己從自己的原生家庭的陰影中走出來;一方面,又在學習如何做父母,想著如何對待自己的孩子。最近,又發生了張靚穎的母親和自己女兒的熱點話題,讓她再度感慨親子關係中的分離和獨立。本文就是她對此話題的感悟,與大家共享。
  • 在家庭關係中,三角關係是真相,孩子不應該是愛的人
    在一個母子關係不好的家庭,大都有一個共同點:親子關係是第一位的。由於過去家庭關係的不和諧,婆婆把全部的愛和精力都獻給了兒子。多年來,她習慣於管理和幹預兒子的生活、思想和三觀等方面。對她來說,兒子是最親密、最不可分離的人。所以當媳婦進入新的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她看著媳婦,向兒子指出,並提出各種要求。
  • 《親密關係》:原生家庭對親密關係有著深刻的影響
    我們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真正動機,其實是需求和被需求。當我們小的時候需求沒有得到父母的滿足,長大後在尋找伴侶的層面上,就會本著被滿足需求去尋找親密伴侶的。我們追求或吸引別人來做我們的伴侶,是因為我們都需要人的陪伴、照顧、了解、支持、接受、讚賞、撫摸和相擁而眠...
  • 《清平樂》帝後相處的啟發,親密關係中教科書級別的錯誤版本
    美國作家約翰.戈特曼在《愛的博弈》這本書中提出了情緒的三個盒子,分別是美好盒子,糟糕盒子和中性盒子。在所有的關係中,我們會把情緒和行為放在這三個不同的盒子裡。美好的盒子顧名思義,裝的是溫馨、浪漫、激情、溫暖的情緒和行為。
  • 親子關係和夫妻關係哪個更重要?
    你的最愛是丈夫還是孩子?是妻子還是孩子?在一個家庭中,到底是夫妻關係重要還是親子關係重要?正方:夫妻關係更重要1、夫妻關係才是一個家庭和睦的基礎,是影響一個家庭的核心要素,不管是對婆媳關係還是對親子關係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 什麼樣的親密關係是可以長期持續的?
    在愛與被愛的過程中,我們都曾經歷過痛苦、恐懼,我們渴望建立真摯的親密關係卻又害怕再度受傷。親密關係讓我們學習面對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質,最終找到通往愛和幸福的橋梁。——《親密關係》雙十二,沒有購物,而是選擇參加了兩個小時的讀書會,讀的是《親密關係》這本書。
  • 愛是前提,懂是營養|《假性親密關係》
    一個人帶著面具可以走進親密關係嗎?答案是:可以的。可是為什麼要在本應該最親近的、毫無防備的人面前戴著面具生活呢?戴面具的那個人難道不愛他(她)的另一半嗎?戴著面具生活難道不累嗎?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內心深深地被觸動,也去嘗試著「豪邁」的勇敢過,收腹挺胸面帶微笑和傷害擁抱,但最終的結果是,我變得更像縮頭烏龜。自我防禦的壁壘愈加高大堅固,或許這就是心靈(毒)雞湯的特性吧,直接、有效而又短暫,治標不治本。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是恐懼親密關係的。有一次我還跟媽媽講,我以後不想結婚了,也不想要小孩。
  • 孩子不該是你的最愛,夫妻關係才是家庭中的第一位
    夫妻關係是「家庭的定海神針」,在公婆、夫妻、孩子的三代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關係是家庭核心,擁有第一發言權,那麼這個家庭就會穩如磐石。家庭是傳遞愛的載體,從父母傳給孩子,再由孩子傳遞下去。健康的家庭,有愛也有分離,養育孩子成人,不是為了自己和孩子永遠黏在一起,而是要將他推出家門,去到另一個廣闊的世界,讓他過屬於自己的獨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