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吵架大都在重複這樣一個模板:一個人做了某件事,或者沒有做對方期望他做的某件事,另一方就覺得他是不是不愛我了?他為什麼這麼做?然後在情緒的作用下開始責備、各種找茬給臉色。另一方覺得莫名其妙,哄也哄不到點子上,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各自生氣。
這樣吵多了,就會真的以為不愛了,認為兩個人根本不適合一起生活。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也許我們知道了這個吵架模板背後的邏輯,就懂得如何更好地相愛和相處了。《打開愛的生命盒子》也許能給你答案。
每個人都有一個討愛的內在的小孩。這個內在的小孩是否能感覺到自己值得被愛,決定了其人生的情節大都在重複一個相同的劇本。
作者趙如梅是臺灣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專任副教授、北師大客座教授。她是能進行「內相故事對話」療法的少數心理學專家之一,在家庭、親子、兩性關係方面,擁有豐富的諮詢和演講經驗。
她在這本書中提出每個人都有一個關於愛的生命盒子,一個裝著「我值得被愛」,一個裝著「我不值得被愛」,前者是討愛滿足,後者是討愛凝滯。兩者帶來的情緒觸發點、愛的表達方式、關係模式都會截然不同。
「討愛滿足」常常能讓人得到正向積極的滋養,延伸出更加積極有益的生活劇本;而「討愛凝滯」往往成為一個人情緒地雷的觸發點、親密關係問題的癥結、親子模式的不利延續。
很多關係的癥結可能都和討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有關。所以,親密關係和親子關係出現問題,我們可以通過「討愛」這個點去順藤摸瓜,找到問題的根源,再用一些合適的溝通方式把愛找出來,往往都能讓家庭關係得到改善和轉機。
一、把愛找出來
把愛找出來的第一步,是要覺察到自己的「討愛凝滯點」。
1、覺察「討愛凝滯點」
面對別人說的話和做的事,觸發了我們的負面情緒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問自己幾個問題,找到情緒背後的「討愛凝滯點」。
到底是什麼引發了我們的情緒?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會不會是同樣的感覺?曾經是否有過類似的經歷?我們內心到底有什麼需求沒有被滿足?
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卻沒有引發別人的情緒,那肯定和自己潛意識的某些感覺有關。順著這些問題,找到自己受傷的那個內在小孩,然後把這個小孩受傷的故事講給愛人聽,告訴他自己需要哪方面的愛的需求,原因是是什麼。
這樣溝通之後,一方面會讓自己的情緒得到緩解;另一方面可以獲得對方的理解和支持。他知道了你的需求,可能會盡力滿足你,就算不會滿足你,你也可以通過調整自己的需求模式,不再那麼容易生氣了。
2、通過積極回應治癒 「討愛凝滯點」
如果了解了對方的「討愛凝滯點」的故事,我們就更容易理解,對方需要哪種愛的表達方式。
如果這種需求無傷大雅,那我們就盡力去滿足對方,能讓對方感受到我們的滿滿的愛意。
如果這種需求讓你覺得很難做到,或者和自己的某些習慣背道而馳。一方面我們也要思考自己反抗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最重要的是,通過其他的愛的表達,告訴對方,我是愛你的,讓對方感覺自己是值得被愛的,其實目的就達到了。
對方生氣往往是因為我們沒有按照他對愛的需求去表達,誤以為我們不愛他,讓他產生了「我不值得被愛」的感覺。所以只要能讓對方感覺到被愛,那麼問題就解決了。實在找不到方式,就直接溝通,告訴對方自己的想法,讓對方感受到尊重、在乎和愛。
3、找到「討愛凝滯點」背後的愛,撕掉「我不值得被愛」的標籤。
要改變「討愛凝滯點」帶給自己的傷害和不被愛的感覺,關鍵在於把「不值得被愛」的感覺轉換到「值得被愛」的狀態。
大多數時候,其實是我們自己給自己貼上了「我不值得被愛」的標籤,然後陷在這個傷害的情緒裡不肯出來,不肯跟人提起。只要撕掉這個標籤,就會發現原來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一方面,我們可以回到事件當時,站在各個角度去看待那件事,從「我是對的,對方是錯的」的角度,轉變到「對方是對的,我是錯的」,再到「雙方都有道理,無所謂對錯」,再到「所有角度都對」,全面檢視一遍,就會發現可能是自己陷在自己的某一個單一的死胡同裡不肯出來而已。
通過站在對方的立場,感謝對方的付出,你可能會發現原來對方是愛我的,原來我是值得被愛的。
或者找到事件當事人,把這個心結告訴對方,詢問當時的具體情形,你也會發現,原來對方是愛著我們的。
當「我不值得被愛」的感覺變成「我值得被愛」的時候,心結打開,受傷的內在小孩也就被治癒了。
二、把愛種下去
幸福的童年治癒人的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癒。
父母能給孩子的最好禮物,就是根和翅膀。根,就是那個能夠治癒他一生的充滿愛的內在小孩。
書中的心理學知識除了能幫助成年人解決自己的情感關係。更重要的教會我們為人父母之後,如何給孩子一個「我是值得被愛」的童年。
每個人的內在小孩的傷害經歷往往都是在很小的時候和「內在母親」的關係中形成的。所以我們要儘可能做一個讓孩子感受到愛、安全、信任的「好媽媽」。
1、 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討愛」需求
首先,作為一個需要父母的愛和保護才能安全存活的物種,嬰孩天生就擅長討愛。只有當他們感覺父母是愛著自己的,他們才感覺到滿足和安全。否則就在形成不安的焦慮的受傷的內在小孩。
比如小時候他在吃飽喝足後的哭鬧,可能是因為你沒有看他。長大一點後很多大人眼中無理取鬧的行為,其本質往往都是在討愛。他們會通過媽媽喜歡的行為討愛,也可能會通過你會激烈反對的行為來討愛。
大人要做到善於觀察和關注孩子,只有真正關注,才能理解,只有理解才能給出積極的回應。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行為,我們第一反應應該是,他是在尋求我的關注嗎?
2、 認真關注,積極回應,給予孩子愛的滿足
叛逆的四個階段是「吸引關注」、「挑戰規則」、「報復」、「放棄自我」。自我放棄是從得不到關注開始的,挑戰規則是吸引關注的升級,再得不到關注的話,就會在愛的缺失中感覺「自己不值得被愛」,繼而自我放棄自暴自棄。
關注,往往就能解決大部分愛的需求。
當他們在用行為吸引我們的注意時,一定要認真對待並給予積極的回應。
如果確實特別忙,有事情要做,那就明確告訴孩子自己要做什麼,同時向他表明媽媽就算這會沒關注到你,但心裡依然是愛你的。等我做完事情,馬上就回到你身邊。他們的討愛需求已經得到回應,就會獲得被愛的滿足。
當然作為父母一定要養成說話算數的習慣,否則,往後再用這招就不管用了。
對待孩子要像對待大人,不能敷衍,要尊重,不能欺騙,真誠,不能急躁,要耐心。
3、耐心傾聽,給孩子表達的機會。
孩子的心結往往是因為沒有表達出來獲得理解,也就失去了得到解釋的機會。於是一直把「討愛凝滯點」留在心裡影響他一輩子。
理解和愛往往是在溝通中聯結起來的,作為大人,我們要少嘮叨,多給孩子表達的機會,認真聆聽他的想法。只有我們願意聽,他們才有機會講。
4、 用勉勵代替責備。
很多父母打著「我是為你好」的名義,卻在嘮叨和責備中毀掉了孩子的愛的體驗。
如果能把責任的語言,換成勉勵的話,效果就會完全不同。我們聽到批評、責備和埋怨就會想逃離,而聽到鼓勵和打氣的話就會備受鼓舞,朝著鼓勵的方向去努力。不帶評價的勉勵語更容易讓人感受到愛。
5、 用提問代替說教。
當我們想糾正和教育孩子的時候,不如先問問他們為什麼這麼做?有什麼辦法?如果能用提問代替主觀批評和教育,會讓人感覺到最起碼的尊重,感覺到「我是值得被愛的」。
作者從自己的親身經歷談起,分享了身邊和諮詢案例中大量的家庭故事,通過這些輕鬆講述的熟悉的生活場景,讓讀者感覺就是自己的故事啊,很容易產生代入感,輕鬆理解關於「討愛」的心理學專業知識。同時還根據自己的培訓經驗,總結了一套正向表達討愛的方法,並在實踐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討愛也是一門學問,通過有效的討愛技巧就能找出家庭關係中的愛,通過這本書,我們一起修煉。
我是嵐言知己,關注我陪你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