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關係是「家庭的定海神針」,在公婆、夫妻、孩子的三代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關係是家庭核心,擁有第一發言權,那麼這個家庭就會穩如磐石。
家庭是傳遞愛的載體,從父母傳給孩子,再由孩子傳遞下去。
健康的家庭,有愛也有分離,養育孩子成人,不是為了自己和孩子永遠黏在一起,而是要將他推出家門,去到另一個廣闊的世界,讓他過屬於自己的獨立生活。
三代同堂的幸福一家
而孩子,也會找一個伴侶,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後,就會向父母學習,把孩子推出去尋找自己的世界。
愛就是在這樣的循環中,不斷傳遞,從我們的原生家庭傳遞到我們的新生家庭。
然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卻是有很多親子關係凌駕於夫妻關係之上的。這裡說的親子關係包括父母與丈夫、丈夫和孩子、妻子和孩子。
成年男子與他的母親
新婚沒多久的西西,就跟婆婆有了矛盾,無論她做什麼,婆婆總是看她不順眼。
收的快遞多了,婆婆也要念叨;孩子不吃飯,西西就說餓他兩頓,婆婆便指責她是後媽。
西西覺得婚前婆婆挺好的呀,有了孩子以後,怎麼就針尖對麥芒呢?兩人的婆媳關係大不如從前。
後來西西才知道,婆婆一直跟她的婆婆關係不好,現在媳婦兒熬成婆了,自然要把她婆婆對她的那一套拿出來。
有婆媳矛盾的家庭,一般可以推斷,在婆婆以前的那個「新家庭」中,就有一個很糟糕的婆媳關係。
這麼糟糕的婆媳關係,丈夫也沒有認識到自己的作用,於是婆婆就跟兒子建立了非常親密的關係。這個時候,對婆婆而言,兒子就是自己最親密的人,也是最難割捨的人。
當兒子跟自己分離,去找到自己的愛人,然後組建了一個新的家庭,婆婆就會感到很失落。
會覺得,自己失去了生命中重要的人,會有意無意地阻止兒子跟媳婦建立最密切的關係。
就會各種看不慣兒媳,各種找茬,婆媳矛盾就此產生了。
小男孩和媽媽
小剛結婚後有了孩子,就把獨居的母親接過來幫忙帶孩子,可是沒過多久,婆媳關係迅速惡化。
每次小兩口想在小區散散步,媽媽一定要求同去;出門逛街,媽媽也要跟著去,而且要走在兩人中間,還親密的挽著兒子的手,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倆是兩口子。
小剛媳婦每次見婆婆這樣,都是氣不打一處來。兩人經常為雞毛蒜皮的事吵個不停。
小剛夾在中間特別為難,一邊是尊敬的媽媽,一邊是親愛的老婆,手心手背都是肉。
原來,在小剛2歲的時候,爸爸就因為一場意外,離開了他們,媽媽就是靠著兒子才從悲痛中漸漸走出來,是兒子給了他活下去的勇氣,所以兒子在她心目中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人都不能分割他的愛,哪怕這個人是兒媳婦。
小剛知道母親也是自己最重要的人,他要回報母親,所以就不忍心背叛母親,與妻子建立最親密的關係。
年輕的女人感到孤獨
俗稱「媽寶男」,這樣的男人數不勝數,其中不乏很多接受過高等教育的。
六月的老公就是這樣,本來婚後是沒有與公婆同住的,按理說婆媳矛盾就沒有那麼多。
可是她家依然雞飛狗跳,幾次鬧著要離婚,原因就是有個愚孝的老公。
兩人在一起的時候,六月就知道老公的工資就是交給婆婆保管的,即便現在結婚了,老公也沒有把工資卡要回來,理由是怕他們亂花錢,婆婆給他們付房貸,交水電費。
婆婆有他們家的鑰匙,總是不請自來的,每周過來給他們打掃幾天。
六月不是沒有提過意見,覺得婆婆不尊重他們,每次老公都說媽媽也不容易,也是為了他們好,要老婆理解媽媽。兩人因此總是為這個吵架不斷。
在六月老公潛意識裡,是站在父母這一邊的,認為媳婦該無條件孝敬老人。但同時他也知道,妻子受了委屈,但是因為愚孝的觀念,導致他不敢違背父母的意願。
父母說西,他不能說東,即便潛意識裡知道父母做得不對,但不能挑戰父母,同時也希望妻子也這樣做。但是妻子也是受盡萬般寵愛的寶寶,自然不會接受他的邏輯。
夫妻牽手海邊
這幾個例子充分說明一個問題,他們都沒有把夫妻關係擺在第一位,在原生家庭裡,父母是最重要的,他們最有發言權。
但結婚以後,在新的家庭裡,兒子和兒媳才是最重要的,做父母的不應該有太多的發言權,很多兒子不懂這一點,才讓父母對自己的新家指手畫腳。
絕大多數婆媳關係的核心不是婆媳關係,而是那個被夾在中間的兒子和丈夫。
這個夾在中間的人,總想著妻子對老人家孝敬一些,或者婆婆對媳婦疼一些,問題就解決了。
但是他很少想,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在自己身上。要想很好地處理婆媳關係,這個人必須承擔起責任來,努力去協調這個三角關係。
要想營造一個健康的家庭系統,必須要將夫妻關係擺在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
不過,我們的傳統卻是:重親子輕夫妻。
我想說的是,不管你多麼敬愛父母,你終究要離開他們,過自己的生活。
不管你多麼愛兒女,他們也終究要離開你,去過他們自己的生活。
而伴侶,才是那個在你身邊的人。
父母陪我們走前面的路,孩子陪我們走中間的路,那麼後面的路就是跟伴侶走,這就是人生。
最愛的,我們都必然要割捨,必然要割捨的,不要讓它成為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