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婆媳關係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最典型的困擾話題。
在社交網絡專業裡,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吐槽這群婆婆對自己不好,怎麼會忽視自己,導致年幼的兒媳憂心忡忡。
恰恰相反,在街坊公園裡,聚集在一起的婆婆阿姨大都在談論兒媳怎麼懶,怎麼打扮,怎麼生兒媳婦,怎麼對自己不好。
因此諸如恐婚、婦女獨立、不與公婆同居等話題越來越受歡迎。
解決「婆媳關係」的千年問題似乎沒有比避免他更好的辦法了。
是真的嗎?如何妥善解決婆媳關係?
一個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提出:「婆媳關係」一詞本身就是一個謊言。
婚前,婆媳之間沒有任何關係。他們的交流是由同一個人連接的。
婆婆因為兒子不得不接受媳婦,而媳婦因為丈夫不得不接受婆婆。
兩人之間沒有直接的利益衝突或矛盾。
婚後,由於經濟能力有限,男人對父母的責任、孩子的出生,以及公婆的幫助分擔壓力,很多新婚夫婦不得不和公婆住在同一屋簷下。
為了兒媳,她為丈夫來到了這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不同的生活習慣,以家庭為基礎的觀念和與人相處的方式,將很難相處。對她深愛的丈夫來說。
對婆婆來說,她是家裡原來的情婦。為了讓兒媳加入這個大家庭,她很高興還有一個人愛她的兒子。
大多數婆婆都有一個像她自己一樣無條件地愛兒子的人。所以面對對兒子有要求、追求男女平等、把夫妻關係放在第一位的媳婦,婆婆一時難以接受。為了他的兒子。
婆媳矛盾由此產生。
所以,在家庭關係中,婆媳關係是謊言。都是同一個人扮演不同的角色。
二
婆媳關係似乎是他們之間的矛盾。事實上這是婆媳之間的三角關係。
婆媳矛盾從何而來?
首先,婆婆對兒媳的感情比較重,對兒媳比較敵視。在一個母子關係不好的家庭,大都有一個共同點:親子關係是第一位的。
由於過去家庭關係的不和諧,婆婆把全部的愛和精力都獻給了兒子。
多年來,她習慣於管理和幹預兒子的生活、思想和三觀等方面。對她來說,兒子是最親密、最不可分離的人。
所以當媳婦進入新的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她看著媳婦,向兒子指出,並提出各種要求。我婆婆會有意無意地對兒子和兒媳不滿,甚至阻止兒子與兒媳建立過於親密的關係。
最終導致彼此之間的敵意漸濃,形成一個無形的障礙。
二是兒媳在夫妻關係中追求平等,忽視了妻子的感情。
在家庭關係中,夫妻應該平等。現在已經不是男人掙錢養家的時候了,女人勤儉節約的時候了。
女人不必做,男人也不必做。
兩個人因為愛互相吸引,組成了一個新家庭。在這個新家庭裡,兩個人應該是平等的。
由於受婆婆對孩子的愛情結和傳統觀念「男強女弱」思想的影響,婆婆看不到媳婦的行為,認為自己沒有做過應該做的事,感到不滿。
在大多數家庭中,兒子會認為母親對他好,他會盲目地激怒妻子,導致妻子的感情被忽視,感到孤獨無助,就像一個局外人,無法融入這個集體。
第三,男人的不作為。
面對前兩個問題,婆媳關係激化的關鍵在於第三點:男人的不作為。
婆媳因為同一個男人而處於緊張狀態,但作為兒子和丈夫,男人什麼都不做,任由矛盾繼續激化,家庭註定不幸福。
作為一個兒子,不要做一個母親,甚至是一個傻瓜。
作為一個丈夫,配偶才是真正陪伴我們一生的人,看到妻子的感受,一起管理自己的小家。
三
孩子不應該是你的最愛,學會在分離中獲得愛。
顧問榮偉玲說:兩個親近的人也是兩個人。如果我們不知道如何分開,那麼兩個親密的人就會粘在一起在一起,這是許多人生悲劇的深層原因。
從兒子和兒媳結婚成家之時起,父母就應該學會慢慢地退出兒子的生活,至少是退出夫妻的生活。
對於婚姻,高贊有一個非常肯定的回答:婚姻不是女孩嫁入男孩的家,而是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長大,分別離開自己的家組成一個新的家庭。
年輕人喜歡把髒衣服放一段時間再洗,這是年輕人的生活方式;
媳婦請兒子幫忙倒一杯水,這是夫妻之間的正常互動,婆婆也不用挖苦;
……
在兒子的新家庭裡,父母不應該有太多的話語權和控制權,學會及時戒菸是幸福的關鍵。
畢竟撫養一個孩子並教會他去愛,並不是讓他永遠束縛在自己身上。就是讓他帶著父母的愛去更廣闊的世界,擁有自己的精彩人生!
四
健康的家庭夫妻關係的第一定律是No,1個。
父母終究會變老,孩子也會在時光中長大,過上自己的生活。
就像在學校裡做的一道選擇題:父母、孩子、朋友、夥伴、同事,按照一個接一個的順序,劃掉你認為不重要的人,最後剩下的就是夥伴。
我們的生命,可以陪伴我們的生命,走到生命的盡頭,只有伴侶。
一系列的問題,如家庭裝修,生孩子,孩子上什麼學校等等,如果他們聽從父母的意見而不是和妻子商量,這個不可能給了妻子家的感覺,矛盾也是越積越深刻的,最後,他只能以悲劇結束。
家庭幸福的關鍵是在家庭關係中把配偶放在第一位。
如果父母相愛,夫妻之間的關係是和諧的。孩子們的成長會更健康,他們會用他作為他們長大成人行為的模板。
後記
出生於愛,家是親密關係和矛盾小世界叢生的聚集地。
愛和幸福是我們生活中想要的。
區分親密關係主次關係,把夫妻關係當成家庭的「定海神針」,學會在分離中成長,在求同存異中求同存異,最終擁有一個和諧共生的家庭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