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的女兒成天跟母親爭吵,結果往往是摔門出去徹夜不歸。她跟不同的男孩交往,甚至表現出想要自殺。這個叛逆少女把一家人逼向崩潰的邊緣,父母為他吵架,關係降到冰點。
這個家中最痛苦的,無疑是母親。她陷在家庭的漩渦中無法自拔,沒有自己的愛好、休閒,到頭來還遭到子女憎恨、丈夫疏遠。
女人當了媽媽後,很容易被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雞毛蒜皮折騰得筋疲力盡。有情緒還無處訴說,孩子一調皮更像是火上澆油,太容易點燃我們敏感的神經。
更可怕的是,批評變成謾罵,罵著罵著不只是說孩子,更像是控訴另一半聽。我們這是怎麼了?
圖源:網絡
《熱鍋上的家庭》通過對一個即將分崩離析的家庭進行治療,讓我們看到家庭中普遍中存在的問題,作者獨特的見解給了我們解決問題的思路。近40年來,這本書在家庭心理治療領域有著極大的影響力。
每個問題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庭。夫妻倆並非全然意識不到問題,但是他們一般不會直接表達對伴侶的不滿。
在內心深處,夫妻雙方懼怕碰觸到某個痛處,因此藉由歸罪於孩子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三角關係,使家庭維持表面上的平靜。孩子成為糟糕的夫妻關係的替罪羊。
丈夫大衛每天回家,不是在打電話就是在忙工作。妻子卡羅琳將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照顧三個孩子中,大女兒克勞迪亞16歲、兒子丹11歲、小女兒蘿拉6歲。
妻子從小到大害怕母親,即使自己有一大家子需要照顧,母親還經常給她打電話要她過去,大衛對這點非常不滿。
克勞迪亞對媽媽的不滿,主要來自兩方面:媽媽嘮叨她什麼都做不好、私自翻她的東西。媽媽認為是在規範女兒的行為,出於管教才如此苛刻。
爸爸雖然不太同意媽媽的做法,偶爾會安慰女兒,但又經常在妻子面前做出妥協。這讓他兩頭不討好,妻子認為丈夫偏袒女兒,女兒認為爸爸背叛了自己。
在父母與孩子形成的這個奇怪的三角關係下,還隱藏著更多問題。
丈夫游離在家庭之外,不插手或不願插手,但又對妻子的做法不滿。妻子討厭丈夫的態度,就像是他已經出軌一樣,跟自己越來越疏遠。
夫妻倆在剛結婚那幾年,其實非常親密。但是隨著孩子一個個出生,雙方的注意力都分散到其他地方,兩人之間的問題越積越多。
圖源:網絡
孩子很敏感,她能感覺到父母之間出了問題。因此她跟母親直接對立,讓自己成為父母共同的敵人,從而促使父母不得不聯合起來對付她。這也使她在家裡的地位立馬提升,就像一個大人一樣,可以影響別人。
而夫妻倆因為女兒的問題,不得不進行討論、分工和合作,這讓他們重新成為親密戰友。雖然家裡鬧得烏煙瘴氣,但是這種聯結,掩蓋了孩子對父母可能會離婚的恐懼,覺得他們還能夠在一起。
通過家庭戰爭,夫妻之間用孩子填補上心理距離,不再各顧各。一個家庭裡面,爭吵好過冷漠。我們都不喜歡吵吵鬧鬧,但是那種爭吵的聲音,隱藏了家庭裡面每個人心靈上的孤獨。
每一個矛盾暴露出來都有積極意義,正是因為克勞迪亞看起來無可救藥、父母又不能放棄孩子,他們才走出家庭那個小圈子,向外尋求幫助。
孩子就像是鏡子,照出我們自身的問題。單純想要解決孩子的問題,往往徒勞無功。深挖根源,問題其實在我們自己身上。
家不是講道理的地方,是傳遞愛和關懷的地方。但是我們往往對婚姻有著不切實際的幻想,期待由另一半來完善自己人生的缺憾。
比如期待對方能夠愛自己、愛孩子,能夠什麼事都跟自己商量,能夠做出讓自己滿意的決策。聽起來無可厚非,現實越啪啪打臉,越期望,越失望。
卡羅琳對大衛同樣抱有這樣的期待,女兒頂嘴,她指責說是丈夫允許孩子如此無禮的。卡羅琳對女兒有著嚴格的要求,但是丈夫往往會寬容對待,甚至在他的掩護下讓女兒做一些媽媽不允許的事。
女兒越來越反叛,夫妻倆都無法控制的時候,他們開始指責對方。大衛認為妻子不理解他養家餬口需要承擔多大的壓力,還把問題怪罪於他的工作。當怒火燃燒起來,丈夫直接指出,「其實是你自己有問題。」
他認為妻子太容易受丈母娘影響,不滿足於做一名家庭主婦,所以才會對女兒百般挑剔,其實都是在宣洩自己的不滿。
而卡羅琳認為丈夫是在逃離父母的爭吵,進而想逃離自己家裡的爭吵。他那麼努力工作,其實只是想取悅自己的父親。他的工作才是他老婆,而不是自己!
圖源:網絡
爭吵中,夫妻雙方仿佛都看透了對方的小心思,都能做出一整套邏輯嚴謹的解釋。然而爭吵卻在妻子痛哭和丈夫退縮下戛然而止。
為什麼我們這麼清楚對方的問題,卻把兩個人的關係搞得一團糟?因為在複雜的家庭關係中,夫妻倆把對方當成了情感轉移的對象,他們間的溝通已經不再是一個妻子和丈夫的談話,而是像對著一個象徵性的人物,比如聯想到父母或孩子。
情感轉移可能嚴重影響夫妻關係。這麼做的唯一結果就是激化矛盾,讓雙方在爭吵的潰敗中感到,說這麼多還不如不說,各人顧好自己反而相安無事。
你以為找到了問題的根源並期望他了解,結果卻像是一根利刺,深深插入對方心裡。就連是熟悉的人,都做不了對方的心理諮詢師,夫妻倆更不可能成為對方的治療師。
3.走出三角關係,婚姻才能幸福。
不管是將孩子還是對方的父母扯進兩個人的矛盾中,都是在掩蓋婚姻中兩個人的問題。家庭是一個系統,我們總會受到來自各方的影響。
只有清楚夫妻關係才是家庭中最重要的關係,解決好兩個人的問題,一個家庭才會正常動作,才會慢慢有愛的流動,讓所有人享受到家庭生活的美好。以下三點是這本書給到我們最重要的啟示:
圖源:網絡
(1)家庭是一個系統,解決問題要全面考慮。
一個家裡某個人出問題,並不單單是他一個人的問題。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相處模式,在這個模式下,包含著秩序、規則、特殊用語、相互較量和獨特的思考方式等等。
婚姻就像穿鞋,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知道。在兩個人出現矛盾時,請不要先去指責和歸罪,停下來想一想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也許是某個環節的問題,也許是家庭相處模式出了問題。問題不同,解決的方式是不一樣的。找到問題的癥結,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圖源:網絡
(2)從情感轉移中走出來,成為自己的治療師。
在我們數落了對方、對方的父母那麼多問題之後,實際上於事無補。爭吵到激烈處,其實已經不是在跟伴侶吵架了,而是把他當成了另外一個人,也許是自己的父母,也許是對方的父母,甚至可能是孩子。
這個時候自己的角色也發生了轉變,也許變成自己的母親,孩子變成另一個自己。孩子和自己的爭吵,正是重現當年自己跟母親戰鬥的現場。
就像卡羅琳並沒有嚴格去制止女兒的行為一樣,她自己不敢反抗,便藉由放縱女兒來鼓勵她表達出自己想要反抗的渴望。
這個問題我們很難意識到,都是在不自覺中產生的。發現這個問題會讓我們感覺到痛苦,在原生家庭中沒有解開的結,才會繼續成為問題,幹擾我們現在的生活。
所以當我們在把第三人扯進兩個人的關係中時,請冷靜下來反觀一下自己的成長經歷,問一問自己想要的狀態是什麼。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尋找那把解決問題的鑰匙,可能會更容易。
圖源:網絡
(3)結束共生關係,尋找自我認同。
一個有足夠安全感,內心自信的人,不會持續去要求伴侶做出改變。
家庭問題猶如亂麻,剪不斷理還亂。將自己先抽離出來,把父母、子女甚至丈夫放一放,結束對他人的依賴,更容易理出頭緒。
卡羅琳的母親一直在影響她,批評她把孩子帶得不好,這極大地打擊了她的信心。始終生活在母親的陰影下,又怎麼能客觀地看待女兒的問題?
喧囂的吵鬧影響了我們的感覺,體驗不到家庭成員之間情感的流動。女兒感覺不到愛時,自然會向外求。自己爭取不到援助時,自然會抱怨。
結束跟家庭成員的共生關係,明確自己對家庭的職責和在家裡的地位,肯定自己所付出的真心,就會少很多對他人的依賴。
圖源:網絡
婚姻遠比想像的複雜,自己內心有足夠的安全感和自我認同感,才能放鬆去享受夫妻間的親密,讓家庭充滿愛。我們自己,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