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衝突不斷如何破?探尋每個成員的心理真相,建立良好親密關係

2020-09-03 糖果媽媽愛孩子

16女兒和媽媽關係緊張,爭吵不斷,動不動就離家出走,還有自殺的想法,弄得一家人焦慮無助,寢食難安。你以為這又是一個典型的青春期孩子叛逆的故事吧?可真相卻是,女兒只是父母婚姻問題關係的「替罪羊」,父母之間表面看起來相安無事,其實問題重重。

這位叫克勞迪亞的女兒來自布萊斯家庭,40年長銷不衰的原生家庭經典著作《熱鍋上的家庭:原生家庭問題背後的心理真相(40周年紀念版)》(以下簡稱《熱鍋上的家庭》)記錄了他們家的真實案例。


《熱鍋上的家庭》以布萊斯一家的治療過程為主線,揭示了在家庭衝突中,看似集中在一兩個人身上的問題,卻隱藏著各成員錯綜複雜的心理真相。某個成員出現了問題,有了困擾,絕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而是家庭這個小宇宙自有的強大力量作用的結果。當心理問題、家庭問題出現時,要和每一位家人一起互相協作解決問題。

作者卡爾·惠特克和奧古斯都·納皮爾是師徒關係,惠特克是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精神醫學教授間家庭治療師,家庭治療的開拓者。奧古都斯·納皮爾是臨床心理學博士,曾跟著惠特克醫生實習,並以輔助治療師的身份和惠特克醫生一起見證了很多家庭的問題。本書通過被重重家庭問題炙烤在熱鍋上的布萊斯一家的典型案例,引導我們在面對家庭問題時,成員之間應該如何齊心協力、良性互動來解決衝突。

《熱鍋上的家庭》舊版封面


一、母女劍拔弩張,背後原因竟是夫妻之間的婚姻問題。

布萊斯一家來治療,是因為大女兒克勞迪婭和母親間的關係一觸即發,每次大吵後她都摔門而出,好幾天夜不歸宿,還透露出自殺的念頭。

被送去做心理治療,竟被告知有精神分裂症的傾向,父親對這個結論難以置信,女兒自己越來越排斥這種治療,一家人一籌莫展,經過兒童精神科醫生的轉介,來到卡爾·惠特克這裡,希望他們幫助克勞迪婭發生改變。

惠特克醫生和他的輔助治療師納皮爾教授則深信:

家庭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每個家庭成員的問題都是在複雜隱秘的家庭系統的作用下產生的,和家裡的每一個人都有關聯。家庭裡的任何問題,每個人都有份,不管是直接參與還是間接默許。

後來在兩位治療師抽絲剝繭般的剖析中,深層的問題漸漸浮出水面。那就是布萊斯夫婦的婚姻關係表面上顯得波瀾不驚,但其實越來越冷卻,越來越疏離,彼此心裡對對方的不滿越積越多。

正是克勞迪婭的這種叛逆、不聽話、和母親間的大吵,讓父母又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對女兒態度的分歧也讓他倆爭吵不斷,藉此發洩壓抑的不滿。

後來經過治療,母親和克勞迪婭的關係有所緩和,可是又和兒子丹發生了激烈的爭吵。治療師指出,這是因為克勞迪婭退出了和父母間的「三角關係」,而夫妻之間的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於是「替罪羊」的身份又落到了兒子丹頭上。而且,只要真正的矛盾得不到解決,這種「替罪羊」會一直存在,這次是兒子,下次就是小女兒,還可能會是工作,甚至外遇等等。



二、夫妻過於理性,缺乏情感表達,逃避衝突,讓家庭關係壓抑而緊張。

夫妻的相處模式有很多種,有些看起來吵吵嚷嚷,感情卻很親密,有些看起來相敬如賓,可是,彼此之間疏遠、冷漠的感覺卻無處遁形,對彼此的不滿,抱怨沒辦法直接說出來,卻急需一個出口,壓抑到極限時,就會依賴於「替罪羊」機制。

就像《熱鍋上的家庭》中的布萊斯夫婦,看起來父親是被迫捲入母親和女兒克勞迪婭無休止的爭吵之中,似乎夫妻之間的矛盾都是由克勞迪婭引起的,在家庭治療之初,他們都堅持問題全在克勞迪婭和母親身上,從來沒有考慮過夫妻之間的問題。

富有經驗的惠特克醫生開始將談話巧妙地轉移到兒子丹身上,因為相對來說,丹在這個家庭中處於旁觀者地位,又能講清楚家裡所發生的事情,經過有針對性的詢問,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克勞迪婭和父母處在一個「三角關係」之中。

妻子卡羅琳對丈夫大衛過度工作極為不滿,可她從未直接表達,而是將不滿投射到了女兒身上,因為克勞迪婭一被批評就把自己關到房間裡不出來的做法,和父親一回家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工作的樣子是如此相像,讓卡羅琳潛意識中壓抑的對大衛的不滿一股腦兒全部爆發在女兒身上。

看到女兒受了委屈,大衛就會袒護克勞迪婭,他們之間的這種親密讓卡羅琳感到嫉妒,加劇了不滿,和女兒之間的衝突持續升級。

同時,大衛對卡羅琳同樣抱有從未言說的不滿和抱怨。卡羅琳對母親的唯命讓大衛難以理解。他既生氣嶽母對妻子的頤指氣使,又不解妻子對嶽母的持續討好,也心疼卡羅琳頻繁聯繫母親所花出的電話費和機票錢。

他們從來沒有正面表達過這些不滿,只是持續地將其壓抑在心中,這種貌似平靜、實則暗流湧動的家庭氛圍對每個成員都產生了難以察覺卻又實實在在的作用。

克勞迪婭最為這種壓抑的感覺所累,覺得她在家裡一刻也待不下去,可是在這種關係中,她也得到了「好處」,那就是通過激發父母間的矛盾,她能暫時脫離母親的過分束縛,獲得短暫的大人般的自由。



三、對婚姻的不合理期待、各自原生家庭的代際遺傳、個人成長不足,導致夫妻相處舉步維艱。

有過七年之癢的已婚人士,估計對布萊斯夫婦的痛苦並不陌生,剛結婚的時候夫妻間親密無間,滿懷激情,可過著過著,為什麼就疏遠冷淡了呢?朝夕相處的夫妻,為什麼就不能直接溝通呢?

惠特克醫生和納皮爾教授分析,布萊爾夫婦婚姻中深藏不露的危機,主要來自3個方面:對婚姻不合理的期待、原生家庭的相處模式以及自我成長的不足。

《熱鍋上的家庭》指出,很多人對婚姻有著不合理的期待。

剛結婚時,將另一半幻想為理想的典範——父母、朋友、伴侶和心理治療……等等,一個能夠滿足所有對婚姻的渴望和需求的人,甚至期望另一半能幫助我們解決那些成長過程中困難和尚未解決的問題。

久而久之,雙方都開始害怕自己不能滿足對方的需求,變得退縮,拉遠和彼此的距離,因為對方提出的要求變成了壓力,他們愛莫能助

彼此這種退縮的態度又讓他們感到驚慌,催生了更多的要求和壓力。同時也產生憤怒,將興趣轉移到「替代品」身上,如工作、孩子、父母、酒肉朋友、外遇等。

他們想通過讓對方嫉妒的方式,來求得他們特別想要從對方身上獲得的支持和參與感,卻又擺高身段,不願直接提出要求,這種交互作用變成氣憤和糾纏、無邊的壓力、以及需求不能滿足的痛楚。

兩個人都感受到了寂寞、受傷、孤單、挫敗和沮喪,可越到後來,越沒有人敢直接表達出來。

原生家庭的烙印也是繞不過去的原因。卡羅琳從小深受母親的嚴格控制和不斷打擊,導致她極其害怕衝突,婚姻關係中,她經常將對母親的害怕投射到了丈夫身上,在他們爆發激烈爭吵的那一刻,對面的丈夫就是小時候母親的化身,於是她瞬間退縮,逃避衝突,變得極其絕望無助。

大衛也是一樣,父親極度重視工作,在家庭中缺乏溫情,漠視母親的感情,本就沒有給他留下親密關係中如何相處的示範,導致他也不善於表達情感,在家庭關係中表現的過於理性。而且至今他還仍舊扮演著父母關係中的「替罪羊」,不斷想以工作中取得非凡成就來討好父親。

家是個講情的地方,而不是講理的地方,大衛的缺乏感性使得卡羅琳總是感受不到他對自己、對家庭的情感,只感覺到一種客客氣氣的疏遠,她覺得十分挫敗沮喪。

卡羅琳沒有自我,習慣於在家庭中共生,也是導致他們婚姻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一直以來,卡羅琳一心撲在家庭上,照顧丈夫和孩子們,可隨著大衛工作越來越忙,孩子們逐漸長大,現在連最小的女兒也開始上幼兒園,一向沒有自我的卡羅琳突然之間產生了無價值感和不安全感的恐慌。

她在家裡做任何事,都需要得到大衛不斷的反饋和關注,大衛卻恰恰是一個理性大過感性的人,即使在心裡看到並認可卡羅琳的付出,也很難直接明顯地表達出來。這讓敏感的卡羅琳以為他對自己、對自己的付出毫不在意,被看見、被認可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心裡深埋著如影隨形的沮喪和憤怒。

後來在治療師的幫助下,她逐步擺脫了共生,建立了自我,開始將目光從家人身上轉到自己身上,走出家門努力探索外面的世界。



家是每個人都休憩放鬆的地方,可稍有不慎,家也是最容易傷人的地方。我們都渴望擁有一個溫情滿滿的家,可實際生活中卻總是備受各種家庭問題的困擾,讓家裡充滿著緊張壓抑的氣氛。

出現問題不可怕,問題是生活的常態,重要的是,我們要記得《熱鍋上的家庭》中惠特克醫生和納皮爾教授所反覆強調的:

家庭不只是家庭成員個體的總合,而是類似生物的完整有機體,有其獨特的結構、規則和目標。

不管家庭中誰出現了問題,不管個體間的衝突表現得多麼集中,其背後的深層原因,和家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有關,只有全家人一起通力合作、攜手向前,共同經歷整個心理成長的過程,才有可能建立彼此之間更加舒服輕鬆的相處模式,讓家真正成為情感的港灣。



【更多精彩】

關於今天的話題,你有什麼看法呢?寫在評論區和我一起討論吧。我是一名中學教師,兩個孩子的媽媽,親子閱讀踐行者,喜歡讀書,喜歡分享兒童教育知識,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真相揭秘
    但在跟兒女關係上依然有很多困惑,有些家長抱怨跟兒女關係非常差,兒女不聽話,脾氣很倔,也不愛搭理人,變得越來越叛逆,本來親子關係難修補已夠讓人揪心,夫妻關係也深受其影響,夫妻經常因為兒女教育問題爭吵不斷。當然,也有見到不少幸福家庭:夫妻恩愛,親子關係融洽,家庭和睦,這正是我們所羨慕的別人家的家庭。
  • 離異家庭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離婚,無論當事人如何的爭辯,帶給孩子的傷害是一定存在的。如何把傷害降至最低,良好的親子關係我想是很重要的一環。這裡面包含了孩子與父母雙方的親子關係。阿寶和我的關係現在類似於閨蜜,或者說我一直儘可能的以朋友的身份和她相處。就象她自己說的,她很幸運,有一位開明的媽媽。阿寶和她爸爸的相處,在步入正軌後,我一直都是做一位旁觀者,可以聽她說說,有什麼疑問可以討論,但儘量不幹涉。
  • 《熱鍋上的家庭》:三個角度解讀家庭矛盾背後的心理真相
    今天我會從新生家庭、原生家庭、如何改善家庭關係等三個角度去解讀家庭矛盾背後的真相,分析矛盾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和發展過程,以及該如何化解矛盾,最後結合布萊斯和謝爾頓兩個不同類型的家庭,談談我們從中可以獲得哪些啟示。
  • 親密有度,才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前提
    隨著社會的發展,家長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但是孩子與家長的關係卻好像越來越脆弱。到底該如何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這是讓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缺乏這種親密關係的孩子會出現很多心理問題,如孩子會感到孤獨、壓抑,變得沉默、焦慮,孩子長大後會成為只顧自己而對別人毫無感情,缺乏安全感或過分猜疑別人的人,還可能成為具有破壞性和攻擊性的人[1]。
  • 教會你如何建立正確的親密關係,讀《假性親密關係》有感
    #每周讀懂一本書#曉曉 2020年第7本《假性親密關係》,全書208頁,用時2.5小時。 作者:史秀雄,心理諮詢師,多倫多大學社會工作碩士,師從知名社工和心理學教授曾家達。
  • 《天水圍的夜與霧》:解讀影片背後的親密關係及家庭衝突
    雖是一部揭露家庭衝突的影片,但裡面講述的親密關係和家庭暴力又是那麼似曾相識,因此也能給我們一些啟發和相關思考。影片講述了中年離異的李森和曉玲之間的悲劇開始到結束的故事,中年的李森由於沒有工作所以沒有收入來源,所以只能在家帶孩子靠著綜援勉強度日。
  • 建立親密關係,走傳統家庭結構,我們一起抵禦人生風險
    首先我們來說說,什麼是傳統家庭結構吧?簡單來說就是結婚生子,組建家庭。因為除了有父母,伴侶和孩子是現在社會結構裡,離每個人最近的連接。而且現在的人們,已經很少能從家庭以外獲得友誼和支持。情感和陪伴,也更多的只來自家庭成員。
  • 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高效養育孩子
    幫助父母走出管教孩子的誤區,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管教難題。孩子不願上學,不願收拾房間,不願和父母溝通等,都讓父母焦慮不已。父母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有效地管教孩子呢?今天介紹一個效能父母解決親子問題的方法,指導父母科學育兒,幫助父母與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
  • 心理小實驗 | 建立親密關係的36個問題
    1997年,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哲學教授亞瑟·阿倫教授帶頭髮起了一項心理學研究,想探尋一下人際親密感是怎麼產生的甚至有30%的「親密組」成員表示,聊完這些問題後,感覺同拍檔的關係比人生中任何一段關係都深,儘管TA倆之前可能只是點頭之交甚至完全不了解。阿倫教授在後來發表的論文中總結:「人與人之間要建立親密關係,持續地、不斷深入地、互相對等地坦白自己的個人特性非常重要。
  • 人們是怎麼建立起親密關係的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我們與朋友或者與戀人之間怎麼建立起親密關係的,下面我就用科學依據給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喜歡的朋友們可以看一下哈。親密通常指的是親密的個人聯繫和歸屬感。人際關係中真正的親密需要對話、透明、脆弱和互惠。動詞「貼心」的意思是「陳述或告知」。當作為名詞和形容詞使用時,暗示(使人知道)的活動鞏固了「親密」的意義。「貼心」這個名詞指的是與某人關係特別密切的人。道爾頓(1959)對此進行了澄清,他討論了人類學家和民族志研究者如何通過建立親密關係網絡來獲取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內部信息」。
  • 婚姻心理諮詢:殺妻案給親密關係中的我們敲響了什麼警鐘?
    因此,我們在選擇伴侶時的確需要帶眼識人,尤其對於生活中大家所說的「老好人」,TA真的沒有負面情緒與陰暗心理?如果有,老好人的TA是如何去釋放與宣洩呢?還是不斷積壓而突然爆發呢?  我們會發現,與老好人建立一般人際關係(朋友、同事)會感覺很不錯,但如果與其進入親密關係、共同生活,會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 良好的家庭關係能夠讓每一個家庭成員感受家庭幸福
    良好的家庭關係能夠讓每一個家庭成員感受家庭幸福,具體體現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就是讓你能夠更好的了解孩子的情況,並且讓自己的建議能夠更有效的被孩子接受。有效的家庭關係建立應該是屬於家庭文化的範圍,也就是當夫妻兩人組成家庭之後就需要建立的內容,而寶寶是家庭中重要的參與者。有效的家庭關係是建立在理解和信任之上,但是父母們遇到的問題是和孩子之間溝通什麼,如何溝通?
  • 親密關係裡出現矛盾衝突怎麼辦?一本書告訴你如何化解,重獲幸福
    《親密關係》是加拿大心理學家克裡斯多福·孟,經過多年的探索與研究,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撰寫的一本關於愛情、親情和友情的關係中矛盾與衝突是如何產生,又是如何化解,怎樣獲得幸福的鑰匙的經典作品。著名作家張德芬老師為書做序,在文中稱「值得讀兩遍以上的書」。
  • 《熱鍋上的家庭》:任何一個成員的問題都有其家庭背後的心理真相
    從這情節我們可以看出,直巳的犯罪和他的家庭有著很大的關係。美國臨床心理學博士奧古斯都納皮爾和醫學博士卡爾惠特克認為,孩子的心理行為問題突出,大多與孩子的本質並無關係,而與孩子所在的家庭結構、關係,以及父母的個性、行為模式關係更為密切。
  • 【巾幗心理課堂】親子親密關係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特開設「心理課堂」,每期特邀一位心理學專家講解心理防護、調解情緒、緩解壓力、調適家庭關係等心理健康知識,為您構築防疫抗疫心理防線,奉獻一份特別的關愛!我們這裡都以親子親密關係及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來討論。親子之間親密關係的建立和父母本身的教育撫養孩子有極大關聯:如有的父母自身性格比較內向,待人情感有些疏離,這可能主要源於Ta的原生家庭,從小沒有得到父母給予的「愛」,有些父母在教育撫養孩子過程中缺少對孩子的撫摸、愛撫。「愛」就好比一個儲水池一樣,自己沒有愛,或者不知道如何釋放愛,就很難教會孩子表達「愛」。
  • 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時刻參與,度過美好時光並表現出溫暖,關懷和尊重,您可以加強與孩子的關係。良好的親子關係:為什麼重要孩子最重要的早期關係是與父母的關係。積極的親子關係可以幫助孩子了解世界-世界是否安全可靠,是否被愛,誰愛他們,哭泣,大笑或鬼臉時會發生什麼,等等。這些關係影響著兒童發展的各個方面。
  • 親子關係的重要性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4個策略
    原標題:親子關係的重要性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4個策略   處理好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父母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體諒父母,這樣才能夠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那麼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呢?   良好的親子關係有何重要意義呢?
  • 在衝突不斷的家庭,人人都像熱鍋上的螞蟻煎熬,家不該如此傷人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幸福的家庭最大相似處就是家庭結構的和諧穩定,像一個運行良好自帶修復能力的生態系統,彼此依賴,卻又彼此獨立。每個家庭成員都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負起個人角色範圍內應該負起的責任。「一個童年時期受到父母強烈攻擊的人,終其一生都將陷入沮喪和不斷掙扎中!」,而這樣的沮喪和掙扎已經從夫妻各自的原生家庭中延續到了現在的家庭。你看,多麼可怕,一個不幸的家庭竟然是另一個原生家庭的複製品!在這個家庭中,每個人都成了那隻「替罪羊」!
  • 《完美關係》:佟麗婭、黃軒、田依桐攜手探尋超越原生家庭之路
    原生家庭留給兒女的痛,一天天撕裂著他們的心,如何跳出原生家庭傷害帶來的後遺症,逃離魔坑,走出原生家庭的深潭,與原生家庭和解,探尋一條超越原生家庭之路成為當下許多受原生家庭所累的人的人生必修課。01找尋與原生家庭合理的界限《如何建立合理的家庭界限》一書中寫道:每個家庭裡都有不同的「部門」,這些部門體現了家庭成員的不同身份、角色、職責。
  • 10種家庭關係與子女心理疾病的關係
    與母親的關係幾乎決定了每個人內心是否具有足夠的安全感、親密感、快樂感與成長動力。而父親卻是他最初的成長和自我認同中重要的伴侶和領路人。在面對患有神經症性衝突(恐懼、抑鬱、焦慮等)和行為紊亂的成人和孩子時,需要對早年母子或母女關係做細緻分析,我們往往能找到一個很嚴厲很正確很負責任的母親或者有類似嚴母般仔細的父親。和這樣的家庭打交道,要說服母親給予孩子犯錯誤說「假話」幹「壞事」的自由有時比登天還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