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女兒和媽媽關係緊張,爭吵不斷,動不動就離家出走,還有自殺的想法,弄得一家人焦慮無助,寢食難安。你以為這又是一個典型的青春期孩子叛逆的故事吧?可真相卻是,女兒只是父母婚姻問題關係的「替罪羊」,父母之間表面看起來相安無事,其實問題重重。
這位叫克勞迪亞的女兒來自布萊斯家庭,40年長銷不衰的原生家庭經典著作《熱鍋上的家庭:原生家庭問題背後的心理真相(40周年紀念版)》(以下簡稱《熱鍋上的家庭》)記錄了他們家的真實案例。
《熱鍋上的家庭》以布萊斯一家的治療過程為主線,揭示了在家庭衝突中,看似集中在一兩個人身上的問題,卻隱藏著各成員錯綜複雜的心理真相。某個成員出現了問題,有了困擾,絕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而是家庭這個小宇宙自有的強大力量作用的結果。當心理問題、家庭問題出現時,要和每一位家人一起互相協作解決問題。
作者卡爾·惠特克和奧古斯都·納皮爾是師徒關係,惠特克是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精神醫學教授間家庭治療師,家庭治療的開拓者。奧古都斯·納皮爾是臨床心理學博士,曾跟著惠特克醫生實習,並以輔助治療師的身份和惠特克醫生一起見證了很多家庭的問題。本書通過被重重家庭問題炙烤在熱鍋上的布萊斯一家的典型案例,引導我們在面對家庭問題時,成員之間應該如何齊心協力、良性互動來解決衝突。
《熱鍋上的家庭》舊版封面
布萊斯一家來治療,是因為大女兒克勞迪婭和母親間的關係一觸即發,每次大吵後她都摔門而出,好幾天夜不歸宿,還透露出自殺的念頭。
被送去做心理治療,竟被告知有精神分裂症的傾向,父親對這個結論難以置信,女兒自己越來越排斥這種治療,一家人一籌莫展,經過兒童精神科醫生的轉介,來到卡爾·惠特克這裡,希望他們幫助克勞迪婭發生改變。
惠特克醫生和他的輔助治療師納皮爾教授則深信:
家庭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每個家庭成員的問題都是在複雜隱秘的家庭系統的作用下產生的,和家裡的每一個人都有關聯。家庭裡的任何問題,每個人都有份,不管是直接參與還是間接默許。
後來在兩位治療師抽絲剝繭般的剖析中,深層的問題漸漸浮出水面。那就是布萊斯夫婦的婚姻關係表面上顯得波瀾不驚,但其實越來越冷卻,越來越疏離,彼此心裡對對方的不滿越積越多。
正是克勞迪婭的這種叛逆、不聽話、和母親間的大吵,讓父母又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對女兒態度的分歧也讓他倆爭吵不斷,藉此發洩壓抑的不滿。
後來經過治療,母親和克勞迪婭的關係有所緩和,可是又和兒子丹發生了激烈的爭吵。治療師指出,這是因為克勞迪婭退出了和父母間的「三角關係」,而夫妻之間的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於是「替罪羊」的身份又落到了兒子丹頭上。而且,只要真正的矛盾得不到解決,這種「替罪羊」會一直存在,這次是兒子,下次就是小女兒,還可能會是工作,甚至外遇等等。
夫妻的相處模式有很多種,有些看起來吵吵嚷嚷,感情卻很親密,有些看起來相敬如賓,可是,彼此之間疏遠、冷漠的感覺卻無處遁形,對彼此的不滿,抱怨沒辦法直接說出來,卻急需一個出口,壓抑到極限時,就會依賴於「替罪羊」機制。
就像《熱鍋上的家庭》中的布萊斯夫婦,看起來父親是被迫捲入母親和女兒克勞迪婭無休止的爭吵之中,似乎夫妻之間的矛盾都是由克勞迪婭引起的,在家庭治療之初,他們都堅持問題全在克勞迪婭和母親身上,從來沒有考慮過夫妻之間的問題。
富有經驗的惠特克醫生開始將談話巧妙地轉移到兒子丹身上,因為相對來說,丹在這個家庭中處於旁觀者地位,又能講清楚家裡所發生的事情,經過有針對性的詢問,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克勞迪婭和父母處在一個「三角關係」之中。
妻子卡羅琳對丈夫大衛過度工作極為不滿,可她從未直接表達,而是將不滿投射到了女兒身上,因為克勞迪婭一被批評就把自己關到房間裡不出來的做法,和父親一回家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工作的樣子是如此相像,讓卡羅琳潛意識中壓抑的對大衛的不滿一股腦兒全部爆發在女兒身上。
看到女兒受了委屈,大衛就會袒護克勞迪婭,他們之間的這種親密讓卡羅琳感到嫉妒,加劇了不滿,和女兒之間的衝突持續升級。
同時,大衛對卡羅琳同樣抱有從未言說的不滿和抱怨。卡羅琳對母親的唯命讓大衛難以理解。他既生氣嶽母對妻子的頤指氣使,又不解妻子對嶽母的持續討好,也心疼卡羅琳頻繁聯繫母親所花出的電話費和機票錢。
他們從來沒有正面表達過這些不滿,只是持續地將其壓抑在心中,這種貌似平靜、實則暗流湧動的家庭氛圍對每個成員都產生了難以察覺卻又實實在在的作用。
克勞迪婭最為這種壓抑的感覺所累,覺得她在家裡一刻也待不下去,可是在這種關係中,她也得到了「好處」,那就是通過激發父母間的矛盾,她能暫時脫離母親的過分束縛,獲得短暫的大人般的自由。
有過七年之癢的已婚人士,估計對布萊斯夫婦的痛苦並不陌生,剛結婚的時候夫妻間親密無間,滿懷激情,可過著過著,為什麼就疏遠冷淡了呢?朝夕相處的夫妻,為什麼就不能直接溝通呢?
惠特克醫生和納皮爾教授分析,布萊爾夫婦婚姻中深藏不露的危機,主要來自3個方面:對婚姻不合理的期待、原生家庭的相處模式以及自我成長的不足。
《熱鍋上的家庭》指出,很多人對婚姻有著不合理的期待。
剛結婚時,將另一半幻想為理想的典範——父母、朋友、伴侶和心理治療……等等,一個能夠滿足所有對婚姻的渴望和需求的人,甚至期望另一半能幫助我們解決那些成長過程中困難和尚未解決的問題。
久而久之,雙方都開始害怕自己不能滿足對方的需求,變得退縮,拉遠和彼此的距離,因為對方提出的要求變成了壓力,他們愛莫能助。
彼此這種退縮的態度又讓他們感到驚慌,催生了更多的要求和壓力。同時也產生憤怒,將興趣轉移到「替代品」身上,如工作、孩子、父母、酒肉朋友、外遇等。
他們想通過讓對方嫉妒的方式,來求得他們特別想要從對方身上獲得的支持和參與感,卻又擺高身段,不願直接提出要求,這種交互作用變成氣憤和糾纏、無邊的壓力、以及需求不能滿足的痛楚。
兩個人都感受到了寂寞、受傷、孤單、挫敗和沮喪,可越到後來,越沒有人敢直接表達出來。
原生家庭的烙印也是繞不過去的原因。卡羅琳從小深受母親的嚴格控制和不斷打擊,導致她極其害怕衝突,婚姻關係中,她經常將對母親的害怕投射到了丈夫身上,在他們爆發激烈爭吵的那一刻,對面的丈夫就是小時候母親的化身,於是她瞬間退縮,逃避衝突,變得極其絕望無助。
大衛也是一樣,父親極度重視工作,在家庭中缺乏溫情,漠視母親的感情,本就沒有給他留下親密關係中如何相處的示範,導致他也不善於表達情感,在家庭關係中表現的過於理性。而且至今他還仍舊扮演著父母關係中的「替罪羊」,不斷想以工作中取得非凡成就來討好父親。
家是個講情的地方,而不是講理的地方,大衛的缺乏感性使得卡羅琳總是感受不到他對自己、對家庭的情感,只感覺到一種客客氣氣的疏遠,她覺得十分挫敗沮喪。
卡羅琳沒有自我,習慣於在家庭中共生,也是導致他們婚姻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一直以來,卡羅琳一心撲在家庭上,照顧丈夫和孩子們,可隨著大衛工作越來越忙,孩子們逐漸長大,現在連最小的女兒也開始上幼兒園,一向沒有自我的卡羅琳突然之間產生了無價值感和不安全感的恐慌。
她在家裡做任何事,都需要得到大衛不斷的反饋和關注,大衛卻恰恰是一個理性大過感性的人,即使在心裡看到並認可卡羅琳的付出,也很難直接明顯地表達出來。這讓敏感的卡羅琳以為他對自己、對自己的付出毫不在意,被看見、被認可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心裡深埋著如影隨形的沮喪和憤怒。
後來在治療師的幫助下,她逐步擺脫了共生,建立了自我,開始將目光從家人身上轉到自己身上,走出家門努力探索外面的世界。
家是每個人都休憩放鬆的地方,可稍有不慎,家也是最容易傷人的地方。我們都渴望擁有一個溫情滿滿的家,可實際生活中卻總是備受各種家庭問題的困擾,讓家裡充滿著緊張壓抑的氣氛。
出現問題不可怕,問題是生活的常態,重要的是,我們要記得《熱鍋上的家庭》中惠特克醫生和納皮爾教授所反覆強調的:
家庭不只是家庭成員個體的總合,而是類似生物的完整有機體,有其獨特的結構、規則和目標。
不管家庭中誰出現了問題,不管個體間的衝突表現得多麼集中,其背後的深層原因,和家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有關,只有全家人一起通力合作、攜手向前,共同經歷整個心理成長的過程,才有可能建立彼此之間更加舒服輕鬆的相處模式,讓家真正成為情感的港灣。
【更多精彩】
關於今天的話題,你有什麼看法呢?寫在評論區和我一起討論吧。我是一名中學教師,兩個孩子的媽媽,親子閱讀踐行者,喜歡讀書,喜歡分享兒童教育知識,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