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衝突不斷的家庭,人人都像熱鍋上的螞蟻煎熬,家不該如此傷人

2020-12-23 小影子的視界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相信很多人對這句話都不會感到陌生?那麼幸福的家庭到底相似在什麼地方,而不幸的家庭雖然又有各自的不幸,那有沒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呢?在讀完《熱鍋上的家庭》這本說後,我對這句話又有了更深的感悟。

這本有關「家庭治療」的心理學著作初版於1978年,40年來一直長銷不衰。本書並沒有講特別深奧的心理學理論知識,就是記錄了一個五口之家共同接受心理治療的過程,非常完整地的向我們展現了一次「家庭治療」。而本書的作者奧古斯都·納皮爾和卡爾·惠特克正是這個家庭的家庭治療師。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幸福的家庭最大相似處就是家庭結構的和諧穩定,像一個運行良好自帶修復能力的生態系統,彼此依賴,卻又彼此獨立。每個家庭成員都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負起個人角色範圍內應該負起的責任。而不幸的家庭往往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角色認知錯位,或者是有家庭成員沒有負起自己應該負起的責任,要麼逃避責任,要麼將責任推給了其他的家人,而自己和家人的關係就變得陌生,疏離。又或者是有家庭成員承擔了過多的責任,希望掌控一切,如果得不到理解的話就會覺得很受挫,不被理解,長期處於壓抑的狀態就一定會爆發很多的矛盾。

所以「家庭治療」核心就在於讓每個家庭成員都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並負起對整個家庭應盡的責任。

「家庭改變了,病人的症狀往往會不藥而愈。」

這個五口之家的問題雖有其獨特性,也有共通性,相信很多家庭都可以從他們的問題中收穫一些反思。

丈夫大衛忙於事業的律師,不善於表達情感。妻子卡洛琳是全職主婦,承擔了照顧家庭的重任。而16歲的大女兒克勞迪婭正處於最叛逆的時期,談戀愛,頂撞父母,離家出走,鬧自殺。11歲的兒子丹和6歲的小女兒也敏感地覺察到了家庭不和諧的氛圍,也會做出一些反常的行為。

一開始,大衛和卡洛琳因為大女兒克勞迪婭的叛逆而求助於心理專家。但心理專家認為表明上是大女兒的問題,其實是這個家所有的家庭成員都「生病了!」。而「家庭治療」的關鍵在於只是把女兒出現的問題看成是一個信號,以這個信號為切入點去觀察整個家庭出現的連鎖反應。

本書最寶貴的地方就在於時刻提醒我們,當家庭出現矛盾時,始終要記得家是一個共同體,要相信我們的家就是一個蘊藏著巨大能力的小宇宙,是有修復和治癒能力的。當家庭出現遇問題時,一定不是某一個人的責任,而是全家共同面對,每個家庭成員都有義務,有責任,共同去修復矛盾。

誰都不要做「替罪羊」!

在心理專家看來,雖然這個家庭從表面上看最大的問題就是大女兒克勞迪婭的叛逆,不服管教。但根本的原因其實是大衛和卡洛琳的婚姻出現了危機,他們兩個人都在用與孩子的衝突來緩解夫妻之間的矛盾。而克勞迪婭無意中成了父母感情危機的「替罪羊」。

不僅克勞迪婭成了「替罪羊」,兒子丹和小女兒都成了「替罪羊」!大衛一心忙於事業,丹雖然很欽佩父親,卻又覺得父親有距離感,難以親近。丹感受到了父母之間的疏離。所以用離家出走的方式來表示抗議,希望父母會因為自己的問題而再次親密起來。就連小女兒都感受到了家庭不和諧的氛圍,而她表示抗議的方法就是哭鬧。

所以孩子都是非常敏感的,他們完全能感受都父母感情的異常。而孩子們沒有能力真正改變什麼,這超出了他們的能力範圍。所以他們的內心承受這巨大的衝突,並且用各種方式來發洩心中的不滿,叛逆,離家出走,哭鬧。

而進一步追根溯源,心理專家發現大衛和卡洛琳竟然也是他們各自原生家庭的「替罪羊」。大衛的父親非常有能力,他為大衛安排了好了一切,大衛一方面渴望向父親證明自己的能力,所以每天忙於事業,無暇安撫焦慮的妻子,另一方面也因為父親的對於自己人生的過多幹預,讓大衛在面對自己的家庭時也不太願意主動去付出,也不知道如何表達情感,反而是和女兒站到了一起,去責備妻子。

卡洛琳也深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因為父親曾經受過傷,所以卡洛琳的母親承擔了更多的家庭責任,母親總是抱怨父親的無能,然後將心中的怨氣和不滿發洩在卡洛琳身上。而卡洛琳只能習慣性地去討好,習慣性地接受母親的苛責,強勢和霸道。即使卡洛琳自己已經是三個孩子的媽媽,在面對自己已經68歲的母親時,她仍然會覺得害怕,不敢親近。

如今,卡洛琳也成了那個讓女兒害怕,不敢親近的人。而大衛對她指責時,她又仿佛再次看到了曾經那個對她喋喋不休的母親。

「一個童年時期受到父母強烈攻擊的人,終其一生都將陷入沮喪和不斷掙扎中!」,而這樣的沮喪和掙扎已經從夫妻各自的原生家庭中延續到了現在的家庭。你看,多麼可怕,一個不幸的家庭竟然是另一個原生家庭的複製品!在這個家庭中,每個人都成了那隻「替罪羊」!

「爭吵的最大意義在於和解時的親密!」

所以這次「家庭治療」的關鍵就從女兒的問題轉移到了解決夫妻的婚姻危機問題上了,而首先要做的就解開夫妻二人從各自原生家庭那留下的心結,然後才能修復夫妻兩人的婚姻關係,而當夫妻兩個人的關係真正得到改善後,孩子的問題其實就不是問題了。這就是「家庭治療」的意義。

當婚姻中發生了「情感轉移」時,就說明有危機存在。丈夫會將情感轉移到孩子上,工作上,父母,甚至是第三者。妻子覺得受委屈,被冷落,又將情感過多地轉移到了孩子上,當她發現對於丈夫的感情已經失控了的時候,她會變得更加憤怒會更想要控制孩子,於是和孩子的矛盾又激化了。

而孩子為了緩解父母的矛盾,或者是填補缺位的家長角色,就會用一些極端的方式來引起父母對自己的共同關注,這樣一來父母就會暫時站到一起。但是根本的矛盾沒有消除,一切都是徒勞。

所以「家庭治療」核心理念就是不再糾結與對某一個人的個人心理問題的分析,而是從這個家庭的,甚至是上一代的家庭相處模式深入剖析,觀察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模式,進而挖掘更深一層的原因。所以家庭治療模式特別強調的是全家人都必須到齊,坐到同一個房間,共同接受心理治療。而家庭中的每個人都需要真實的暴露自己,由「外人」來審視。對個人的心理治療只是從「內部視角」來解決問題,但這樣會忽略很多影響個人內心的原因。但我們從「外部視角」來審視一個家庭出現的種種問題,那麼每個家庭成員就會開更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角色定位,開始反思自己的原因。

「全家奮鬥和嘗試的意願」是家庭治療最重要的前提!

讓全家人都必須到場,面對外人的「審視」,這是「家庭治療」最難的一步,但只有真正邁出了這一步,家庭治療才能最終獲得成功!而本書中的這個五口之家一開始對於「家庭治療」也是比較抗拒的。

而當全家人都坐到同一個房間,暴露自己最真實的想法,「家庭治療」也就成功了一大半。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每個家庭成員才能認清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明明白白負起自己的責任,也認識到每個人對於整個家庭來說都是一樣重要的。那麼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一、重建家庭結構,明確溝通順序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父親能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好好去愛孩子的母親。父親首先做好一個丈夫該做的事情,去愛自己的妻子,去理解自己的妻子,首先和妻子溝通,而不是越位將情感轉移到孩子或者其他的事情上。

所以當家庭出現矛盾時,我們首先需要重新反思家庭的結構是不是出現了錯位,家庭成員的溝通順序是不是發生了混亂。如果家庭成員偏離了自己的角色定位,就會造成角色承擔不足,或是角色承擔過多。

比如在這個家庭中,大衛的角色首先是丈夫,然後才是孩子的父親。而大衛並沒有完全盡到的丈夫的責任,他將照料家庭的工作全部推給了妻子卡洛琳。而當卡洛琳有不滿時,大衛雖然也有所察覺,卻沒有先後妻子溝通,反而和女兒克勞迪婭站到了一起。同時大衛的父親角色也是缺位的,所以兒子丹也會用自己的方式來反抗,他覺得自己應該去填補父親的角色,但這這顯然不是他的角色定位應該做的。所以一個家庭的混亂就開始了,最終一發不可收拾。

二、正確歸因,建立新的語言規則

當問題已經發生,過多的指責和怪罪都是於事無補的。很多時候家庭矛盾升級,家人彼此傷害的根本原因還是每個人都認為問題出在對方身上。而當我們指責對方時就已經關上了溝通的大門。

孩子的親密關係都是從原生家庭那學來的。在這個家庭中,大衛敬畏和崇拜自己的父親,但也害怕與父親親近。而兒子丹對於大衛的感覺驚人相似。同樣的,卡洛琳害怕母親對自己的嘮叨和責備,可是她自己卻也變成一個對女兒喋喋不休的人。

發生問題,每個人都先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先改變自己。比如妻子卡洛琳讓女兒來接受心理治療的時候,她認為錯都是女兒的,女兒不聽話,叛逆。憤怒的感受讓卡洛琳很挫敗,無助,她全心付出,卻不被理解。但其實卡洛琳自己也有原因,她生活的重心全部放在了家庭,卻失去了自己的生活。所以丈夫的問題,女兒的問題到了她這裡都會被無限放大。

而從這個家庭的「家庭治療」的後續來看,改變最大的無疑是妻子卡洛琳。過去她的生活全部圍繞這個家庭,漸漸失去了自我,只能全身心地關注家庭。而之後,卡洛琳也開始有了自己的社交,學習新的技能。當她自己改變了後,和丈夫孩子的關係也自然而然地發生了改變。

三、彼此依賴,彼此獨立

父母必須承認的事實是,孩子終有一天要獨立,會脫離自己的掌控。孩子對於父母的依賴一定會慢慢減弱的,但不代表他們就不再愛父母。如果父母企圖掌控孩子的人生,那只會將孩子越推越遠。所以說「家也會傷人!」

好的夫妻關係應該是雖然很親密,但也彼此獨立,不必依附對方。在婚姻中,沒有誰是另一個人的附屬品。在這段婚姻中,卡洛琳真正的敵人其實不是她的丈夫,更不是她的孩子,而是她自己的內心。她給自己設限,認為自己的價值只要在家庭中體現,漸漸失去了真實的自我。

所以正如書中所說的,「世界上唯一需要對之忠誠的人就是你自己!」,當我們學會愛自己,有勇氣不必依附任何人,才能真正去愛別人。

最後,借用家庭治療大師米紐慶曾說過的話:「一個理想的家庭,其實就是一個有修復能力的家庭。並沒有一個家庭是沒有衝突、沒有問題的。只要這個家庭具備了修復衝突、解決問題的能力,那它就是一個足夠好的家庭。」

家會傷人,家也會成為人類成長中最富有創造力的場所!如果你也因為家庭的矛盾而掙扎,痛苦,像一隻熱鍋上的「螞蟻」,那麼希望這本書能陪伴你走過熱鍋上的洗禮,找到自己在家庭中最合適的地方,讓家庭成員彼此相處更自由,卻也更加親密,源源不斷激發愛的電流。

相關焦點

  • 書評《熱鍋上的家庭》:看一個家庭如何走出煎熬
    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可見螞蟻在熱鍋之上不得安寧,焦躁異常,卻沒有解決之道,只能於熱鍋之上烤乾消亡……螞蟻的境況十分緊急,《熱鍋上的家庭》一書所描寫的大衛一家就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一般,在一家人「齊心協力」下,將溫馨的家庭變成了一口熱鍋,讓大衛兩口子以及三個兒女像團團轉的螞蟻一般,不斷衝突,卻沒有合適的解決之道。
  • 觀點|別怕做「熱鍋上的螞蟻」
    熱鍋上的螞蟻」,主要是指在急難險重任務中煎熬磨礪的人。一般說某某人是「熱鍋上的螞蟻」,多少帶點貶義。但客觀地說,在一個人的一生中,誰沒有過幾回做「熱鍋上的螞蟻」的經歷呢?鄰居大哥如果活著的話,也有85歲了。他是一個兼職的木匠,農忙時候就種地,農閒時候就做點木工。他文化不高,但多有人生感悟。通常要學木匠,需要先拜師,但他的手藝很大程度上是靠自學得來的。
  • 熱鍋上的家庭
    9-10月份,除了公眾號裡《遊戲力2》的悅讀分享,心上心裡研習生們將給大家帶來《熱鍋上的家庭》讀書報告(單周的周三晚8點)。在此之前,我來給大家簡單介紹這本書。有多少家庭,生活在矛盾、爭吵中,像處在熱鍋裡。又有多少家庭,為避免衝突而維持表面的和平。他們以特定的方式,或互撕或暗戰,上演相愛相殺的戲碼。
  • 暢銷40年心理學經典《熱鍋上的家庭》:家庭衝突的背後是愛的牽絆
    《熱鍋上的家庭:原生家庭問題背後的心理真相》(The Family Crucible: The Intense Experience of Family Therapy)是一本暢銷40餘年的心理學家庭治療領域經典著作,這本書的作者是兩位家庭治療領域的著名諮詢師:奧古斯都·納皮爾(Augustus Y. Napier)和卡爾·惠特克(Carl A.
  • 年輕幹部要爭當熱鍋上的螞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有潛力的優秀年輕幹部,還要讓他們經受吃勁崗位、重要崗位的磨鍊,把重擔壓到他們身上,在難事急事乃至『熱鍋上螞蟻』一樣的經歷中經受摔打。」一棵樹苗,必須經歷風吹、雨淋、日曬、蟲害等困難挑戰,才能長成參天大樹。
  • 《熱鍋上的家庭》——原生家庭對個人的影響:成於斯,毀於斯
    「熱鍋上的家庭」這個書名實在有趣,當看到這個書名時我們基本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熱鍋上的螞蟻」,我們知道「熱鍋上的螞蟻」是用於形容人心裡煩躁、焦急,坐立不安的樣子。我想這也是將本書命名為「熱鍋上的家庭」的一個重要原因吧——「生病」了的家庭,又何嘗不會讓人著急呢?
  • 軍報關注年輕幹部成長:當幾回「熱鍋上螞蟻」
    我軍歷史上,很多官兵具有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意志,就與他們「熱鍋上螞蟻」式的經歷有關。陳毅元帥樂觀豁達的氣度和性格,就是在苦難中錘鍊出來的。1934年中央紅軍主力長徵,陳毅留下來領導南方八省遊擊隊,堅持了長達三年艱苦卓絕的遊擊戰爭,真可謂是歷經磨難,所以天不怕、地不怕,什麼樣的困難都不放在眼裡,什麼樣的強敵都毫不畏懼,什麼樣的硬仗都敢打必勝,成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外交家。
  • 有多少家庭,像生活在熱鍋上的螞蟻|40年長銷不衰的書裡有答案
    到底是什麼破壞了我們原本的家庭關係,讓本該親密無間的家人演變為惡語相向的仇人呢?《熱鍋上的家庭》幫助我們找出原生家庭問題背後的心理真相,這本暢銷40年經久不衰的家庭治療經典著作由家庭治療師卡爾.惠特克醫生和他的助手奧古斯都.納皮爾醫生結合臨床治療的案例,整理、記錄,集結成了這本《熱鍋上的家庭》,該書被稱為是家庭教育入門書。
  • 實用英語口語:「熱鍋上的螞蟻」怎麼說
    沒買到票的時候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坐立不安。等到票到了手才能鬆口氣。想想沒買到票時的那種狀態,都覺得有點後怕。那麼,這種緊張、焦慮的狀態用英語該怎麼形容呢?且看下文為您分解。   1. I'm so nervous. 我非常緊張。   首先來看看大家最熟悉的nervous,這是最常見的表示「我很緊張」的意思。Nervous 指「神經緊張的,神經過敏的,神經質的」。
  • 疫情後的職場,對成年人來說像極了熱鍋上的螞蟻,如何破局是關鍵
    前兩天看到一遍文章,標題是《疫情過後,燒鴨師傅們該好好想想職業規則了》。大致就是說疫情雖然過去了,很多飯店,餐飲行業雖然都在陸續恢復營業,但是現實可能是店還在,工作卻沒了,如何在這種環境下自我提升,努力成為企業的核心。
  • 有多少家庭,像生活在熱鍋上的螞蟻|家庭治療經典案例(上)
    家庭治療是心理學的一個技術流派,它主張把整個家庭每一個成員當成一個系統,放在一起,這是一個利用家庭治療解決劇烈的家庭矛盾,最終回歸和諧、美滿家庭的真實案例。這個案例引用自近期熱銷的書籍,《熱鍋上的家庭》。
  • 家庭衝突不斷如何破?探尋每個成員的心理真相,建立良好親密關係
    這位叫克勞迪亞的女兒來自布萊斯家庭,40年長銷不衰的原生家庭經典著作《熱鍋上的家庭:原生家庭問題背後的心理真相(40周年紀念版)》(以下簡稱《熱鍋上的家庭》)記錄了他們家的真實案例。奧古都斯·納皮爾是臨床心理學博士,曾跟著惠特克醫生實習,並以輔助治療師的身份和惠特克醫生一起見證了很多家庭的問題。本書通過被重重家庭問題炙烤在熱鍋上的布萊斯一家的典型案例,引導我們在面對家庭問題時,成員之間應該如何齊心協力、良性互動來解決衝突。
  • 《熱鍋上的家庭》:家有「叛逆」的孩子,到底是誰的錯?
    我用了一周的時間讀完了《熱鍋上的家庭》這本書,用一個詞概括感想的話,就是「驚嘆」,用一句話形容的話,就是「我的認知被重塑了。」傳統意義上我們只會覺得一個家庭出現了矛盾,是因為叛逆的孩子或者是不負責任的父母,這些都是個人的情況,要解決問題也是從個人出發,教給這個「看似有問題」的人該怎麼改正,怎麼調節自己的情緒,怎麼控制等等。但這本書卻提出了「家庭系統」的概念,告訴我,你沒有辦法將個人與家庭割裂開來。
  • 《熱鍋上的家庭》:鬧自殺女兒是替罪羊,貌合神離的父母才是根源
    但是《熱鍋上的家庭》這本書說的是一種全家人一起接受心理治療的方式。這種方式與常見的對單個人的心理幹預很不同,每次進行心理幹預時,家庭成員的每個人都在場——意味著家庭內部所有的矛盾、衝突、問題等,都會暴露在外人面前。《熱鍋上的家庭》這本書是以一個真實案例為基礎,結合了其他案例的一些情況,寫成的一本書。
  • 別把開發商說成「熱鍋上的螞蟻」
    報導說,已披露年報的98家上市房企債務總額達1.01萬億元,多數資產負債率在70%以上。同時,業績增長明顯下滑,「萬保招金」四大龍頭今年中報淨利潤平均增幅不到15%。「面臨資金面的困難和業績的壓力,開發商為何不降價呢?」(8月30日《廣州日報》)  其實在此之前,就有人發出過「房價崩盤論」。那麼,「背負萬億巨債」的房地產開發商真實境況如何?是否真的成了「熱鍋上的螞蟻」呢?
  • 《熱鍋上的家庭》:「有怎樣的家庭」就有怎樣的孩子
    人類生活中對個人成長最有力的影響,不是個體,也不是他所屬的工作團體或社會團體,而是家庭。——《熱鍋上的家庭》這句話是奧古斯都·納皮爾和卡爾·惠特克合著的《熱鍋上的家庭》,提到的一個觀點。卡爾教授認為人類生活中對個人成長最有力的影響,不是個體,也不是他所屬的工作團體或社會團體,而是家庭。深以為然!我回憶小時候的家庭環境果真如此,儘管兒時的經歷不盡相同,但環境如實的影響著我的性格和脾氣。
  • 學英語 | 「熱鍋上的螞蟻」用英文如何表達?
    我想在派對前將(這些氣球)都吹好。」 Blow up something 指的是向什麼東西裡吹氣。 To 『have ants in your pants』 'Have you got ants in your pants?
  • 「熱鍋上的螞蟻」英語怎麼說?
    我們漢語中常常說道:著急的就像熱鍋上的螞蟻
  • 《熱鍋上的家庭》:三個角度解讀家庭矛盾背後的心理真相
    劇中的很多人物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智商超高的謝爾頓,他是一個科學宅男,被粉絲們親切的稱為「謝耳朵」,美國CBS電視臺近年推出的生活大爆炸衍生劇《少年謝爾頓》就是講述了他9歲時跟家人生活在德克薩斯州的故事。小謝爾頓有一個溫馨的六口之家,身為橄欖球教練的爸爸、做家庭主婦的媽媽、哥哥喬治和雙胞胎姐妹米希,還有一個桃花運不斷的外婆。
  • 給生了病的家庭治療,好過你孤獨一人生病 |《熱鍋上的家庭》
    當家庭出了問題,人就如熱鍋之蟻,煎熬無助。家庭,便也成了「熱鍋上的家庭」。《熱鍋上的家庭》是家庭治療領域的經典之作。它提示我們:當一些問題出現的時候,不必想著孤軍奮戰,可以藉助家庭治療,更好地包紮創傷,治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