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人際關係中的「三角化遊戲」

2020-10-20 天才世系表


「三角關係是一種三人情緒形態,是所有情緒系統的分子或基本組成單位,是最小的穩定關係系統,更是建構整體社會的基石。」

----Murray Bowen, 1976


上一篇我們分享的是基於二人關係的親疏需求,今天我們談談基於多人關係的三角模式。


01 「三角關係」是什麼?

小學課堂教給我們,在所有的幾何圖形中,三角形是最穩固的。

在人際關係當中,三角關係卻是最變幻莫測的。

顧名思義,三角關係意味著任何一種涉及三方的人際關係。三角形的每一個都可以代表一個人,或者一群人,甚至是一個物品、或者一種活動。

三角關係會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朋友之間、同事之間、甚至在國家內部和國際交流中。

在家庭當中,父親、母親和孩子構成了三角關係;在情感當中,丈夫、妻子和小三構成了三角關係;在社會當中,罪犯、受害者和警察也構成了三角關係。

在任意一組三角關係中,總有兩方的關係比較親密,而另一方比較疏遠。

在某些三角關係中,任意兩方都隨時可能組成更加親密的關係,另一方則被排除在外,關係三方角色的變動是靈活的;

而某些三角關係的角色卻是固定的,更加親密的兩方一直都在疏遠第三方,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同盟(下文會提及)。


02 「三角關係」可以解決問題嗎?

三角關係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

我們在上一篇提到,每個人在人際關係中都有自己最為舒適的親疏程度。一旦關係親密或者疏遠的程度超過承受範圍,人的內心就容易感到焦慮。

這種焦慮之所以產生,是因為我們常常想「我應該如何保持個性,同時又能融入集體?」「我不喜歡這個群體,那我應該和他們保持多遠距離?」

因此,在一對一的人際關係當中,我們的緊張和壓力會不斷增加。

但若是周圍環境有很多人,這種焦慮感就容易被衝淡。

比方說,家庭成員越多,三角關係模式越多,我們傾訴的出口也就越多,家庭內部壓力也就越容易得到緩解。

從這個角度講,人口眾多的大家庭確實比當今的「核心家庭」要穩固得多。

雖說如此,但在實際生活當中,大多數家庭中的三角關係模式反而加劇了家庭內部的矛盾。

因為家庭當中三角關係的產生,往往是因為夫妻雙方的「分化」程度不高,因此很難維持一對一的關係,把注意力集中在二人的事務上。

他們往往會向第三方傾訴,或是討論完全不相關的事情,從而構成三角關係,以此逃避一對一關係的緊張和壓力。

打個比方,有些夫婦在談論孩子、工作和同事時都很融洽,卻刻意避免談論他們自己的感情問題,逃避關係當中的不和諧和痛點。或者他們常常找婚姻外的第三人抱怨自己的感情問題。

這種關係可以數小時、數天、數周、甚至數年。

這正是三角關係帶來的負面影響。

為了平衡人際關係之「親密」和「疏遠」,人們在人際交往當中談論不相關的人和事,這本無可厚非。

但如果這是雙方關係的唯一模式,那麼雙方各自的「融合」程度一定非常高,也就是「分化」得不成功。

之所以採取這種相處模式,很可能是因為雙方沒有正視彼此之間的分歧,或者沒有想到解決分歧的好方法,因此只能聊不相關的話題來轉移注意力。


03 「三角關係模式」的2種不同狀態

三角關係一般有2種狀態,平靜狀態與緊張狀態。

平靜的三角關係「圈內」的兩方關係和諧,被疏遠的圈外的一方試圖進入他們的圈子,

這時他可能會引誘「圈內」的一方拋棄原先的親密夥伴,和自己建立新的同盟。

舉一個典型的例子,當父母關係過於親密而忽略孩子時,孩子可能會通過挑撥離間的方式使父母發生爭執,從而使其中的一方和自己建立新的親密關係。

緊張的三角關係中,「圈內」雙方可能會因為擔心關係過於親密、失去自我而感到焦慮,從而發生衝突,並嘗試拉攏「圈外」的第三方和自己組成同意陣線,這時「圈外」的一方則會盡力避免捲入衝突當中。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當父母發生爭吵時其中一方會試圖把孩子拉來支持自己對付自己的伴侶而這個時候孩子通常會拒絕加入鬥爭

但若是對於躲避父母矛盾孩子更希望和父母其中一方組成親密關係那麼他很可能會加入鬥爭並和父母其中一方組成新的聯盟


04 三角關係中同盟的意義

上文我們說到,在角色固定的三角關係中,其中的兩方往往會組成同盟。

同盟關係在家庭中是個普遍現象,我們從出生開始就參與進了最基本的三角關係——「爸爸、媽媽、孩子」,到長大後和同學同事之間,以及進入婚姻後和伴侶之間,同盟關係存在兩個人之外的一切關係之中。

同盟的作用有兩個。

一是為了緩解自身的焦慮,二是為了聯合起來對付第三方。

什麼人會熱衷於和他人加盟呢?

一般是弱小的人,或者在某方面能力以及資源比較稀缺的人,企圖藉助他人的力量塑造良好的自我感覺,增強自身力量以對抗外界。

打個比方,有些人會希望通過他人幫自己實現獨立自主,或者協助自己和強者打交道。這種現象在拼資源拼人脈的娛樂圈和商界特別常見。

此外,我們也許會和一位富有魅力的新伴侶組成同盟關係,從而讓自己感覺到恢復了青春活力,在婚姻當中常常體現為婚外情。

家庭當中常見的一種聯盟關係是父母和家中的「好孩子」聯合起來,共同對抗家裡的「壞孩子」。「好孩子」似乎實現了父母的所有期待,而「壞孩子」則一無是處。這樣,「壞孩子」被當做所有家庭問題的根源,其他家庭成員因此可以忽略自身的不足和缺陷,這種現象就是典型的「替罪羊現象」

想要打破因同盟而強大的假象,就必須從同盟關係中脫離出來,我們不能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或尋求別人的幫助,而與別人同盟。我們必須堅持獨立自主,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感受,以個體的身份和別人打交道。


05 三角關係中的各類角色

美國心理學家卡普曼發現,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這樣的三角戲劇:受害者-拯救者-迫害者。小我會在這三種角色中不停地切換,而當你扮演了其中一個角色時,周圍的人為了維持這個三角的平衡,就會無意識地扮演對應的角色。

舉個簡單的例子,AB吵架了,這時A不去和B 溝通,反而跑去和C抱怨。這時,A就是受害者,B就是迫害者,C則是解救者。

這種場景下,AB的關係沒有變好,而CB之間也有了隔閡。這種消極的間接溝通不僅沒有解決問題,還加劇了關係中的矛盾。

基於以上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受害者A因自己無助的處境得到了照顧,而迫害者B可以把所有問題都推到A身上,解救者C忙於解救A,因此可以不必關注自我感受和自我狀態。

關係因此陷入一個逃避和指責的惡性循環,所有人都在逃避自己真正應該解決的心理問題。

但若是解救者不再替受害者負責,受害者就沒法再讓其他人幫自己解決問題,因此也會開始對自己負責。

此外,每一段三角關係中角色都是可以不斷變換的,這樣的關係雖有「融合」現象,但相對健康。

而如果一段三者角色基本是固定(比如母親總是受害者、父親總是壓迫者、孩子總是解救者),這樣的關係則存在非常大的隱患,家庭的功能相對紊亂,難以及時做出必要的調整。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家:人際關係中的三角化遊戲,說不定你就身處其中
    由於三元關係具有減輕關係中的張力,減小破壞力的作用,所以我們會經常主動或被動地進入一個三元關係中,處於一個三角化的遊戲裡。這個遊戲最常見的模式就是把三元關係中的三方變成迫害者、犧牲者、拯救者,迫害、犧牲、拯救構成一個首尾相接的穩定三角形,這已經成為一個人際現象,成為一個人際遊戲,美國心理學家卡普曼就將這個遊戲稱為「卡普曼三角化遊戲」。
  • 心理學:人際關係中有這樣一個遊戲規則,越是厲害的人,越會利用
    以下是本節摘要:摘要:1、人際關係中有一個遊戲規則,叫做關係的三角模式,穩定、長久的關係往往是三個人構成的,就是這個規則在起作用。但同時許對的人際關係問題也是因為這個規則而出現的,所以就看你怎麼樣利用,越是厲害的人,越會利用這個規則。
  • 遊戲化在幼兒園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積極性 遊戲化教學可以有效地促進幼兒的智力發展第一形成認知積累,讓幼兒在做遊戲的過程中就獲得對生活的各種反應,積累對事物的認知!有助於培養兒童的和群感、參與應變能力課堂遊戲可以將兒童緊緊地凝聚在一起 ,增進幼兒的友誼 , 讓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意識到合作和寬容的重要性開展遊戲教學。
  • 警惕「三角關係」,3個方法提升家庭幸福指數
    孩子不省心,未必是孩子自己的問題,這背後的禍根有可能是夫妻關係緊張,父母和孩子陷入了危險的家庭三角關係。什麼是「三角關係」?「三角關係「是家庭治療大師莫瑞·鮑恩提出的,陳海賢老師在《了不起的我》一書中做了生動的解釋。
  • 《領導力就是不裝》:遊戲化思維改革,信任才是一切人際關係關鍵
    我想應該是在人際關係中,我們發現彼此真誠坦率,比我愛你這樣輕飄飄的句子,要更有實際意義一點。那引申到企業之上,是不是也是這樣子的呢?也是的。01信任非天性,但卻至關重要得到公司治理課的劉松博老師有這樣一句話:「信任別人並不是人的本性,但把這種反人性的事制度化,就是公司的本性。
  • 數學遊戲:帕斯卡三角與謝爾賓斯基三角的一場邂逅
    暑期過了一半了,不知道孩子們都玩了些什麼,不管你是正在旅途中,還是剛剛遊完回來,或是忙於各類培訓班,不妨在空閒的時候動手做一做下面這個數學遊戲吧
  • 孩子天天玩遊戲?警惕遊戲障礙
    警惕遊戲障礙 2020-12-20 08: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夢幻西遊:玩家發現地圖中神秘坐標點,遊戲中的百慕達三角?
    各位夢幻玩家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李叫獸,今天帶給大家的遊戲資訊有:玩家發現神秘坐標點,無級別水清頭售出,一博錦衣賣了8500W,10級無級別打了10段寶石,下面請看詳細的遊戲資訊。TOP1:神秘坐標點大家都聽說過百慕達三角,這個地區位於美國的邁阿密和波多黎各的聖胡安三點連線形成的一個西大西洋三角地帶,因為此地區經常出現輪船和飛機儀表失靈,並發生空難海難事故而聞名。遊戲中也有一個類似的百慕達三角坐標你知道嗎?
  • 情商中「人際關係的藝術」
    情商中的「自我覺察」與「自我控制」,今天我接著為大家分享情商的最後一種能力:「人際關係」。除了必須具備「自我控制」和「同理心」兩種能力之外,人際關係大概包括以下技巧。一、展示情緒的能力。社交競爭力的一個關鍵,是人們表達自身感受能力的大小:1、情緒表達的最小化。
  • 「創作開運禮」家庭中出現「三角關係」,那~戀愛情感課堂
    在家庭關係模式之中,有一中關係模式叫作「三角關係」。除非我們能預見得到這種「三角關係」模式的威力,並且了解它在家庭中的運行機制,否則我們將無法改變家庭環境的各種爭端。那「三角關係」到底是什麼?從本質上來說,三角模式可以指任何一種涉及三方的人際關係。
  • 蔣凡後院爆雷,阿里啟動調查,影響工作的不是能力而是人際關係
    ——亨利·克勞德這正是心理學博士、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亨利·克勞德在他的《他人的力量:如何尋求受益一生的人際關係》一書中告訴我們的核心思想。人很難擺脫他人的影響,但是可以選擇他人影響自己的方式,只要找對方法,就能找到受益一生的人際關係。
  • 遊戲化理論與實戰(三):社交&社區中的遊戲化應用
    編輯導語: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會遇到一些由於遊戲化設計的功能,遊戲化功能的理論知識可以在工作中對我們有幫助;本文是在作者遊戲化理論與實戰分析的第三篇文章,關於社交與社區產品中遊戲化設計的功能,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 美國心理學博士將職場三角關係講得很清楚(深度)
    心理學研究發現:其實,人際關係中也存在「百慕達三角」,這種神奇的現象常常不為人所知,但是它卻常常阻礙著我們的發展。無論你在現實中扮演什麼樣角色:你是創業團隊的領導人,還是普通中層管理者,或者是基層的職員;你是家庭關係中的長輩、平輩和晚輩;你是朋友圈中萬人迷還是低調有內涵的實力派……你都需要了解它,非常有必要學習這種神奇的心理學現象。
  • 人際關係中,請記住:永遠都不要從一個人嘴裡去認識另一個人
    文/唐若 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 在人際關係中,或許我們要記住一個忠告,那就是永遠都不要從一個人嘴裡去認識另一個人
  • 問題內化導致的自我破壞——警惕自我冷暴力
    有些人在自我反思中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便是自我蛻變。然而,有些人在自我的內省中無法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會讓自我陷入困惑中,或在矛盾的糾纏中自我痛苦;往往會產生自我無用的自卑感,導致對自我破壞,形成「自我冷暴力」。以上第二點,是由於人對問題內化後產生內投的結果。米歇爾.福柯認為,人是善於在生活中內化的理解問題,是思維習慣的文化現象。
  • 沙盤遊戲本土化發展與應用
    沙盤遊戲作為一種心理治療技術創立於歐洲,隨著技術自身的發展,以及社會大眾心理學需求變化,沙盤遊戲從早期的涉及疾病領域的治療性技術,正在拓展至心理諮詢與治療、團體心理活動與團隊建設、人際關係(含家庭關係)調整與人力資源培育、中小學心理健康、小學教育教學等諸多領域。沙盤遊戲進入中國二十餘年來,一直發生著符合中國本土特徵的演進。
  • 「要想幸福生活,跳出戲劇三角」-不做拯救者做幫助者
    卡普曼戲劇三角(簡稱戲劇三角)是溝通分析心理學(TA)裡的一個重要內容,它告訴我們生活中的人際關係中常常出現的三個角色:拯救者、受害者和迫害者。如果你在維基百科上查卡普曼戲劇三角,你會看到裡面有句話「幾乎所有的破壞性的人際關係都在這個戲劇三角裡」。
  • 【乾貨】用戶體驗設計中的遊戲化思維
    而我認為,遊戲化是體驗設計中做加法的一個不錯方向。 自2011年GDC大會的公開宣言開始,遊戲化(Gamification)作為一個概念在各類媒體上提及的頻率越來越高,那麼,什麼是遊戲化?遊戲化是將遊戲的機制運用到非遊戲活動中,進而影響人的固有行為模式。
  • Toby Fox澄清新遊戲《三角符文》與《傳說之下》無關_遊俠網 Ali...
    《傳說之下(Undertale)》製作者Toby Fox昨晚發布推特,回答了關於他發布的最新的試玩遊戲《三角符文(Deltarune)》的相關問題,介紹了包括升級後的戰鬥系統,並解答了新遊戲與《傳說之下》
  • 24種遊戲化設計工具
    遊戲化設計(Gamificationdesign)旨在將遊戲設計中的元素應用到非遊戲場景或系統中,以此來提高用戶體驗和參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