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獨善者眾也」,與你分享討論「職場那些事兒」,幫你解決職場中的小難題。
剛剛過去的周末,阿里和蔣凡成為網際網路圈的焦點。
這一切始於4月17日中午,一位名為「花花董花花」的微博用戶公開點名張大奕,稱「這是最後一次警告,再來招惹我老公我就不客氣了」。隨後,有網友扒出,當事人的老公疑似淘寶總裁兼天貓總裁蔣凡。
網紅、阿里的總裁、正室手撕小三……這一場風波集齊了足夠迅速發酵成輿論焦點的各種因素,也讓蔣凡原本的「家事」,成為阿里不得不出面調查的內部人員反腐事件。
這已經不是一件簡單的桃色新聞。
4月18日,蔣凡在阿里內網發帖,就網絡傳言帶來的不好影響對公司和同事道歉,並請求公司對自己展開調查。
據悉阿里集團CPO(首席人力官)童文紅在公司內部稱,蔣凡由於個人家庭問題沒處理好,而嚴重影響了公司聲譽,要認真反思,也應該向大家道歉,對於相關傳言,公司會正式成立工作小組進行調查。
這恐怕是史上最貴的一條微博了。
星期一上午,阿里巴巴早盤股價下跌近2%,按照開盤價來算,阿里港股市值跌去472.16億港元。
而這樣的結果蔣凡本可以避免讓之出現,只是因為他沒有處理好自己的人際關係。
影響工作的不是能力,而是人際關係
他人有沒有能力影響你的生活,對此你別無選擇——因為他們肯定會影響你的生活。不過,對於他人會帶給你哪種影響力,你倒是可以選擇。——亨利·克勞德
這正是心理學博士、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亨利·克勞德在他的《他人的力量:如何尋求受益一生的人際關係》一書中告訴我們的核心思想。
人很難擺脫他人的影響,但是可以選擇他人影響自己的方式,只要找對方法,就能找到受益一生的人際關係。
亨利·克勞德認為,每個人的人際關係一共有且僅有四種層次的人際連接狀態,任何時候我們都總是處於這四者其一,或者兩者之間的狀態。
第一層次:孤立狀態。處在第一層次的人,對人際關係喪失興趣,與人相處時興味索然,防備、冷淡、不願與人深交。他們無法正確感知他人的存在,也讓別人覺得他們沒有感情。
第二層次:壞的連接關係。處在第二層次的人,讓你感覺不舒服或者不滿意,可能是因為過高的期望、不合理的要求、愛挑剔、缺乏尊重、吝惜讚美、羞恥感、內疚感、貶低行為等等原因,總之交際對象就是讓你感覺不舒服,難以擺脫被否定和失望的感受。
第三層次:虛假 「良好連接」。與第二層次的連接關係正好相反,處在第三層次的時候,可能會有人整天恭維你,將一切負面消息擋在外面。但其實這都是欺騙、逃避現實的陷阱,它使得你距離真實的狀況越來越遠,從而對自己的發展造成阻礙甚至是損害。
第四層次:真正的連接關係。在這種人際關係中,我們可以展現真實的想法、感覺、信念、恐懼,可以提出需求,分享痛苦,受到保護、有人忠告、有人支持並且有所回饋。 它能讓我們成為完整的、真正的、真實的自我,是能調動我們的心臟、思想、靈魂和熱情的一種人際關係。
這四種關係,只有第四層次可以真正幫助我們成長,其他三種總是在削弱我們的成就和幸福。
我們要做的,就是盡力脫離其他三種狀態,建立唯一能發揮正確作用的連接關係。
如何建立第四層次的連接關係?
首先,展現真實的自我,向對方分享真實的想法、感覺、信念、恐懼和需求和蔣凡一樣的煩惱,一位美國享有盛譽的外科醫生利亞姆,也因為自己出軌的事件曝光,讓事業和家庭遭受了雙重打擊。
為了他仍然愛著的家庭和工作,利亞姆制定了挽救婚姻的計劃,比如每天閱讀心靈讀物、和情人切斷關係、為妻子做更多的事等等。
利亞姆來找克勞德尋求幫助,但克勞德告訴他,這些計劃做的事並不會真正解決問題。
因為這些計劃都是利亞姆自己單方面的自律和付出,會讓他承擔更多壓力,很難長久堅持,因為都是對自我產生的要求。
克勞德建議他承認自己有需求,尋求他人的幫助。比如可以參加互助會,與別人分享糟糕的經歷;向妻子坦誠自己工作的壓力,希望獲得妻子的慰藉;和妻子一起參加婚姻諮詢,接受專業人士的建議等等。
世界上沒有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的男人或女人,每一位偉大的領導者都會向能夠滿足自身需求的人尋求幫助。正如:
■亨利·福特(Henry Ford)有託馬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有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比爾·蓋茨(Bill Gates)有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和埃德·羅伯茨(Ed Roberts)■麥可·喬丹(Michael Jordan)有菲爾·傑克遜(Phil Jackson)
在遭遇問題和困難時,很多人下意識地從自己出發,習慣靠自己努力解決,這並不是最好的辦法。
必要的時候,我們可以審視自己的需求,向值得信賴的人分享真實的想法、感覺、信念、恐懼和需求,這是建立真正連接關係的第一步。
在 《關係:適度依賴讓我們走得更近》一書中,美國心理學教授羅伯特伯恩斯坦提出了一個叫做「健康依賴」的新概念,這個觀點與亨利·克勞德建立第四層次真正連接關係的觀點相似。
他認為,片面地崇尚獨立自主,強調「成熟的」大人能夠保護和照料自己,獨自處理好每件事情,而無需其他人的幫助,這種觀點已經造成了一些問題,這會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疏遠。
健康的依賴意味著依靠別人而不是依賴他們,是依靠他人而不失去自我。充分地信任別人,敞開心扉展示自己脆弱的一面,同時又有足夠的自信去處理關係中的衝突。
其次, 選擇信任的對象,做到相互平等的傾聽、溝通建立真正的連接關係的前提是要選擇正確的、可信任的對象,如何才能找到信任的對象呢?
亨利·克勞德給出了評估五種關鍵要素的方法。
■理解:能否理解我們,理解我們的背景、處境、需求,知道什麼對我們有用,什麼讓我們崩潰。
■意圖或動機:在遇到某人的時候我們會下意識地掃描對方的面部表情,閱讀肢體語言,並通過評估對方的語氣來確定此人是支持我們還是反對我們。
■能力:有些人可能對你產生極大的同情和共鳴,但是只有在此人有能力幫助你完成目標時,你才能信任此人。
■性格:在某些具體情況下,他人身上有我們所需要的一種或多種基本性格特徵,這些能夠幫助我們。
■「業績」記錄:此人在之前的交集中是否做出過值得信任或者不信任的事情。
綜合評估以上五個要素,就可以判斷出哪些人可以信任,接下來需要做的就是相互平等的傾聽、溝通。
美國1992年大選的時候,比爾·柯林頓跑遍全國只做了傾聽這件事情。
他常說的一句話是:「我能感受到你的痛苦。」
對比非常明顯的是,時任總統的喬治H.W.布希被選民提問1加侖牛奶多少錢時,他卻不知道。
儘管他可能和比爾·柯林頓一樣富於同情心和關愛之情,但這件小插曲讓人們覺得他離民眾太遠了,而柯林頓則被認為貼近民眾,更理解他們,
柯林頓這種以傾聽的心態,主動友好的接近他人的溝通技巧,正是構建良好人際關係的開始。
國家總統都能做到,我們普通人又怎麼會做不到呢。
第三,避免人際關係中的「百慕達三角」百慕達三角是地球上的一塊禁區,輪船、飛機都會在那裡無故消失。在人際關係中,也存在類似的百慕達三角,值得我們警惕。
比如:A與B產生矛盾,本應與B直接溝通,但A卻和C說起關於B的事情。
很明顯,如果A根本沒有和B交流,那麼A和B之間的問題就不可能真正解決。
但這只是問題的開始,A引發的問題還不止於此。
這種充滿糾葛的間接型溝通締造的是一種三角關係,它建立了「受害者-施害者-拯救者」三種角色,稱之為人際關係的「百慕達三角」。
「百慕達三角」的關鍵問題在於,當A締結這樣的三角關係時,不是衝著解決問題去的,而是拉攏一個C站在自己的一邊,不僅造成了B與C之間的分化,也無益於改善A和B之間的問題。
抱著這樣逃避而不是解決問題的心態去處理人際關係的話,A與C之間的關係往往也是流於表面的虛假連接,不久之後A很可能又會尋找下一個拯救者來聽他抱怨自己與C之間的問題。
這種「百慕達三角」造成的不和睦,是一個團隊、公司、家庭、婚姻、友誼或其他任何人際關係中最具破壞力的力量之一。
寫在最後
生活和事業中你的能力表現有多好,不僅僅取決於你做了什麼和怎麼做,以及你的技能和本領如何,還取決於誰同你一起做或者誰對你做了什麼,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正如蔣凡因妻子的微博接受阿里內部調查,網上很多人猜測蔣凡是否會因此事丟掉「阿里太子之位」,而這跟他在阿里優秀的工作成績並沒有任何關係。
許多人比自己想像中走得更遠,是因為他人認為他們可以做到。——金克拉
別人影響著我們,正如我們也影響著別人。
如何駕馭這種能力,是決定我們成功與失敗的關鍵,決定我們是繼續茁壯成長還是就此停滯不前。
如果我們讓他人的力量為自己所用,就能突破現在經歷的或者未來遭遇的任何限制。
歡迎關注@獨善者眾也,1年創業、2年企業、8年體制內工作經歷,專注分享職場成長策略,解答體制內外工作困惑。歡迎留言討論,提出您的寶貴意見。(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