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片名,到底是病句還是另有深意?

2020-12-12 又見小龍女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2018年在臺灣上映的一部劇集,這部電視劇改編自作家吳曉樂的同名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乍一聽名字有些拗口,那麼到底是片名出現了病句,還是其中另有深意?

有人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與《黑鏡》同出一轍,但事實上兩部片子完全是兩碼事,《黑鏡》諷刺的是社會中的"黑暗"現象,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則專注講述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扭曲關係,以及關於父母對孩子精神上的"暴力"。

這部劇總共有5個單元,每個單元可以說是互不幹涉,又相互統一。因為這5個故事雖然沒有相關性,但是在想表達的主題上卻是高度一致,都描述了父母對孩子的"錯愛",以至造成孩子身體和心靈上的傷害,甚至選擇自殺結束生命。

臺灣的自殺防治學會曾做過統計,2019年臺灣將近有200名青少年選擇了輕生,而輕生主要原因的其中一項即是家人關係與學校適應問題。而事實上,這種現象不止是在臺灣,在內陸也是屢見不鮮,我們在各種平臺,都是頻繁看到相關報導。

在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第三個故事《茉莉的最後一天》的場景即是以家人間的互動為主,這個故事,是以一位名叫"茉莉"的中學女生的輕生作為故事的開端。

在茉莉墜樓後,母親感到相當懊悔,也因為對於茉莉的去世始終無法釋懷,致使她試圖去找出,是什麼樣的原因讓茉莉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在故事中,茉莉的母親是一位留學歸國的碩士,為了要方便照顧家中的孩子,她選擇成為一位家庭主婦,而放棄了進入大學任教的機會。在故事中,茉莉則是一位從小成績優異的孩子,也因為如此,母親期許她,在未來就讀醫學相關科系,以成為一位醫生。

儘管茉莉真正的興趣是文學創作、寫作,但母親總認為,作家並不是一個好的生涯選擇,因此對茉莉的興趣感到相當的不諒解。在這一份母親對孩子不諒解的情感中,隱約讓觀眾感受到,對於茉莉未來人生的發展與規劃,母親有她自己的想法與見解,並且,母親希望茉莉能聽從自己的安排,以擁有一個光鮮亮麗、令人稱讚的未來。

或許,是因為母親對自己的高度壓迫;也或許,是因為自己的努力始終無法獲得認同,茉莉最終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而這故事的悲劇性發展卻也留給觀眾,尤其是父母親們,無盡的反省與思考。

到底,身為父母能不能去左右孩子們未來的選擇?對此,我們或許可以透過老子哲學的視角,靜下來重新思考,究竟,你的孩子是不是你的孩子?

《道德經.第十章》提到:"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若就"天道"生萬物的角度來看,這句話是在說,"天道"創生萬物卻不將萬物視為己有,長養萬物卻不將自己視為主宰。由此可見,雖然"天道"創生、長養萬物,但卻不會宰制、幹涉萬物的發展。

然而,同樣是創生與養育,一旦落於人世間或許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就好比戲劇中茉莉的母親,大多數的父母親在生養子女後,似乎會認為兒子是我的、女兒是我的,甚至當親子間發生爭執時,一句"你是我生的"便使得平等談話的機會消失殆盡。

對此,有當代學者表示,人世間之所以"生而有、為而恃、長而宰",是因為人際的往來互動多少有還報的想法,人們在愛的同時,也給出了如何回報的壓力。那麼,在《道德經》的提點下,為人父母者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對待子女,才不會使子女感到過多來自父母的壓力、幹涉呢?

魏晉時期的思想家—王弼對於《道德經.第十章》:"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註解是:

"不塞其原,則物自生,何功之有。不禁其性,則物自濟,何為之恃。物自長足,不吾宰成。"—《老子道德經注》

在這裡,依據王弼的註解,我們便可對《道德經》裡所要表達的道理有更進一步的體會。王弼認為,不去阻塞萬物生長的源頭,萬物便可自然地生長;不去壓抑萬物的自性,萬物便能自由的發展;不去宰制萬物的成長,萬物便可自在的成長。

雖然,在此處所指涉的對象是就"天道"而言,但當我們把"天道"涵養萬物的道理落實於日常生活之中、實踐於親子關係之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處,又未嘗不能以天道之於萬物作為借鏡呢?

身為父母,愛惜、關心孩子是天生本能,而在懷著這份愛惜、關心的情感的同時,或許可以想一想,孩子對於自己未來的發展與成長,是否有其想法、有所嚮往。

因為,孩子雖然是父母所生,但他們同時也是一個個獨立的生命個體。當作為父母的成人們,在適當的關心、照顧之餘,能稍稍給孩子自在的生長空間,這樣的相處、互動方式,或許也是父母對子女另類的"成人之美"。

相關焦點

  • 將病句進行到底,是因為離開病句就不存在文章了
    因為我有體驗,孩子的語文作業中,最難的就是改病句題,往往對著那些題目,我半天都找不出應有的答案,現在這樣的題目真的來到面前,可想而知,我的心態是如何的。我不由想到,前不久我寫的一個短文:將病句進行到底。當時寫下這個題目,實在是因為「病句」事關我的切膚之痛。甚至可以說,「將病句進行到底」這個標題,可能就是一個病句。
  • 殷素素那句「越漂亮的女人越會騙人」,到底為什麼?其實另有深意
    其實另有深意。張無忌的父母是張翠山和殷素素,義父是金毛獅王謝遜,因為一些原因他們三個人來到了冰火島,之後就在島上張翠山與殷素素相戀,生下了一個孩子,而張翠山也和謝遜結拜,所以謝遜也就成了張無忌的義父,就在他們一家三口除了謝遜將要離開冰火島,到了中土的時候,這夫妻倆卻是被五大派逼的自殺,不過也不能算是逼迫,也是自願的,因為他覺得自己一直被蒙在鼓裡,而在之後張無忌的母親抱著張無忌意味深長的說了一句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這世間最可怕的傷害,打的旗號叫「為你好」只看標題,是不是以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隔壁老王?其實,這是最近追的一部熱劇的片名,第一幕就觸及了內心,今天寫這篇文章想告訴更多人一些我的感觸。孩子通過父母來到這個世界,他們是你的,又不是你的。
  • 新託福閱讀另有深意
    但是如果是在考試中遇到不能理解的句子時,考生就偏向於一遍一遍地去讀句子,新託福閱讀到底在考察什麼?我們來看看託福閱讀到底有什麼深意。  本來另有深意,並不是託福閱讀的特性,如果非要說到另有深意,其實這應該是老託福聽力的特點,既然說到這裡,大家先看一眼老託福聽力來找一下感覺。
  • Jasper說自己瘦了,李銳沒明白,小機靈鬼的話中另有深意
    Jasper不但提醒大家要繫上安全帶,還大聲的對著李銳說到:村長,你還沒有用這個。李銳聽完,也發現自己疏忽了,沒給孩子們起到模範帶頭作用。這時的李銳也說到:這個小小春,說得非常對,你真是一個暖心的孩子,還是一個小機靈鬼。就在這時,Jasper又對著村長說了一句話。只聽Jasper說到:村長,你知不知道,我可瘦了。
  • 小學「修改病句」;孩子吃透,考試1分不扣
    修改病句是小學語文不可忽視的重點內容,建議老師、家長們讓孩子多看看。《40道修改病句練習及答案》下載pdf版孩子吃透,考試1分不扣!前半句估計是不夠肯定的意思,而後半句又肯定他錯了,便出現了矛盾,到底情況如何呢?使人不清楚。可以改為「我估計他這道題做錯了。」或「我斷定他這道題做錯了。」
  • 還珠:小燕子第一個孩子的名字另有深意,乾隆最後才看懂
    在皇宮裡一直生不出孩子來的小燕子,到了雲南之後就有了兩兒兩女,可能她真的是天生和皇宮相剋吧,大家是不是還記得他們的第一個女兒叫南兒呢?有人覺得他起的名字是因為思念乾隆,所以自己的四個孩子孩子是「雲南乾隆」,後面各加一個兒化音,就是大家細細品味之後,就會發現,如果他真的是思念的話,那麼她第一個女兒應該是叫雲兒,怎麼可能叫南兒呢?
  • 是擴充劇情還是另有深意
    之前著重表現其子與程巨樹之間的互動,是擴充劇情,還是另有深意呢?彈幕中大家都紛紛猜測,是否在關鍵時刻滕梓荊的兒子會出現,阻止程巨樹。畢竟,滕梓荊的兒子和程巨樹之間的戲份還是相對不少,其子還多次提到這個好朋友,並天天去看。雖然最開始這個熊孩子接觸到程巨樹讓觀眾覺得劇情有點扯,至少筆者覺得這個劇情安排不太合理。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真的認為魯迅說的這句話是病句嗎?
    「茴香豆的茴字到底有多少種寫法?」一聽說這句話,恐怕很多人都有著相當深刻的印象,因為很多人在讀書的時候,都學習過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孔乙己》。要知道的確是一個肯定程度很高的詞彙,單獨用是不成問題的,但是如果將這樣的一個詞語與「大概」這樣一個表示不確定的詞語放在一起,就是一個相當明顯的病句了。但是,你真的認為魯迅說的這句話是病句嗎?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這句話。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被成績綁架的家庭,到底該何去何從?
    引言最近看了一部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它改編自吳曉樂的同名作品。劇名《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可能讀起來有點繞口,第一個「你的」表示關係,就像「你的朋友」、「你的老師」。而第二個你的表示從屬。孩子從來不是你的所有物,而是獨立的個體。
  • 寶釵和王熙鳳過生日,賈母都出銀20兩,是公允還是另有深意?
    為這兩個人過生日,賈母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是出銀20兩,這是賈母對後輩的公允,還是另有深意呢?小編認為是是後者。對於薛家這個親戚,賈母是如鯁在喉,但又無可奈何,原本薛姨媽一家剛來到京城,住進賈府,所有的人,包括賈母都認為這是親戚情誼,住一陣就會離開。
  • 「天價」補習班修改病句100題,替孩子收好,考試「脫穎而出」!
    修改病句是語文裡的一個重要板塊,指在不改變原句所表達的意思的前提下,修改有明顯語病的詞句,使語句通順、正確,更加完善。是考試的一個重要題型,不論大小考試,都會涉及到對病句的修改。但很多孩子對修改病句是「望而止步」,聽到修改病句,就會毛骨悚然,因為越修改越錯。
  • 紀伯倫說: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家長都懂了這話的深意了嗎
    細細想來,在我們中國的兒媳和婆婆之間常常產生的各種矛盾,表面看起來是一些生活瑣事引起,其實暗中就是母親和兒媳之間在爭奪著對兒子自私的愛,也就是說,哪怕兒子已經結婚了,已經獨立成家立業了,但是我們的父母還是不放手,只要父母還在,在父母的心中,就總有長不大的孩子,就總要把孩子拽在自已的手裡。這個現象真的不是中國才有。剛才我們講的《媽寶寶》的故事就是來自於俄羅斯的作品。
  • 紀伯倫說: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家長都懂了這話的深意了嗎
    細細想來,在我們中國的兒媳和婆婆之間常常產生的各種矛盾,表面看起來是一些生活瑣事引起,其實暗中就是母親和兒媳之間在爭奪著對兒子自私的愛,也就是說,哪怕兒子已經結婚了,已經獨立成家立業了,但是我們的父母還是不放手,只要父母還在,在父母的心中,就總有長不大的孩子,就總要把孩子拽在自已的手裡。這個現象真的不是中國才有。
  • 病句,病句,怎麼搞定你?(建議給孩子收藏)
    親,還記得高考時,那把你折磨到懷疑人生的改病句嗎?運氣好,能蒙對,運氣不好,呵呵,差一分,就得被多少人碾壓呀! 好在我們走過了高考的歲月,但我們又來到了寫稿的世界!沒關係,錯別字,有編輯,病句,還是有編輯!其實編輯有時候也會寫錯別字!
  • 12條口訣+8大絕招改病句,有心的家長幫孩子收藏好!
    修改病句一直是語文學科的重點內容,考試中不僅有單獨的選擇題,還會影響到造句、作文等關卡的得分。對大部分學生來說,要麼發現不了錯誤點,要麼找出來卻改不對,只能遺憾丟分。入門級病句靠孩子的語感就能感知出來,但高難度病句則考查學生對句子文法、詞彙搭配和語言邏輯的掌握情況。
  • 語文修改病句和判斷病句的15個實用方法
    修改此類病句有兩種方法:要麼去掉句中的「能否」「是否」等兩面詞,要麼在句子的另一部分加上「能否」或「是否」等兩面詞。 常見的兩面詞有:「能否」「是否」「有沒有」「成敗」「好壞」「優劣」「高低」「快慢」「強弱」「得失」等。 4.
  • 到底是你不自信還是孩子不自信?
    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的自信心很重要。誰都希望能夠培養出一個自信有力量的孩子,可遺憾的是,撼動孩子自信根基的不是別人,正是父母自己。自信心不是天生的,是後天培養起來的。是你不自信還是孩子不自信?我諮詢過的案例中,有這樣一個例子:曾經在一個小組裡面有四個小朋友,他們需要通過投票來選一個小組長。在競選前呢,這個小男孩A為了給自己拉票,就對小男孩B說:一會兒投票的時候,你選我一票,我選你一票,讓咱倆都至少有一票。那這個小男孩B呢就答應了。
  • 心海瞭望塔|周末影院:《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 一部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上演了中國式教育,有人說,這是臺版的《黑鏡》。看似荒誕的故事,背後卻隱匿著中國原生家庭父母與孩子教育的衝突。
  • 吃自助餐時,服務員問你收不收盤子,其實另有深意,不懂太尷尬了
    導讀:吃自助餐時,服務員問你收不收盤子,其實另有深意,不懂就尷尬了!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以前吃肉是一種奢侈,現在想吃任何東西只要花錢幾乎都能吃到,而且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在飯店裡吃飯,因為在飯店吃的人多了,所以餐飲界也不斷發展壯大起來,以至於現在市場上的餐飲店也數不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