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
一部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上演了中國式教育,有人說,這是臺版的《黑鏡》。看似荒誕的故事,背後卻隱匿著中國原生家庭父母與孩子教育的衝突。
劇情講述的第一個故事《媽媽的遙控器》,紀先生受不了紀太太的強勢選擇了離婚,這讓她變得更加偏激,從此紀太太的生活只剩下了兒子,她把兒子當作唯一的希望,以愛之名,用遙控器操控著兒子,逼迫小偉不斷重複安排好的完美人生。
殊不知這樣的愛讓小偉難以承受,一場畢業旅行讓矛盾徹底爆發。媽媽得到了可以操控兒子人生的遙控器,於是小偉的生活停在了星期三,每天一樣的早餐、出門撞到人、趕公交、搭一樣的計程車......
這樣的生活一直重複,直到小偉認輸不再改成績單。而媽媽卻變本加厲,要求小偉上十次補習班,從此,小偉的生活沒有了自我,甚至連穿什麼衣服都要按照媽媽的意願。只要他不順從媽媽,媽媽就會按下遙控器,小偉就會陷入無限循環的日子。
小女孩的出現是他黯淡人生的一抹光,他開始憧憬每天與她相見,卻被媽媽發現,媽媽要求小偉不再去見她,被操控的小偉近乎崩潰,哀求媽媽,可還是無能為力。
崩潰的小偉多次自殺,對媽媽說出「你到底還要我死幾次」這樣絕望的話,而媽媽卻說「我現在讓你恨我沒關係,將來,你一定會感謝我的」。
我不禁想,有多少父母打著「為你好」的名義,剝奪了孩子的自由,絕對控制式的愛真的是對孩子好嗎?你的孩子不僅只是你的孩子,他還擁有自由愛的權利。
表面看上去,媽媽把所有的時間和愛都花在了孩子身上,為孩子洗衣做飯,找各種補習班,幹涉他的社交活動,交什麼樣的朋友、考什麼樣的學校,都要按照他們的意思來做,未來的路都已經為孩子鋪好,孩子只用按照他們的意願走下去,就是完美的人生,就會成為家長心目中完美的小孩。
他們把孩子當作第二個他,企圖讓孩子活成他們喜歡的模樣,卻從不在意孩子想要的是什麼,這樣窒息的愛,壓抑著孩子的內心。這樣的人生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嗎?
紀伯倫有一首詩曾經轟動了全世界:「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這個故事就是根據這首詩改編。故事一開頭,就有一個小玩偶掉進水中,其實就是暗示著小偉被母親操控著無法掙脫的一生。
他想過掙扎,在最後他趁媽媽外出去偷遙控器,被回來拿護照的媽媽撞見,他哭著喊「這不是你的遙控器,是我的」,終於把這麼多年來壓抑在內心深處的惶恐釋放出來了。這是他的人生,不想再被操控,然而最終還是逃不過悲劇。
你的孩子並非是你的孩子,他們因你而生卻並非為你而來。他們只是在漫長路途中有幸與你並肩同行,一段旅途過後,他們仍要奔向他們的人生。
而家長能做的,無非是將你見過的山河錦繡告訴他,具體的壯麗還是要讓他自己去摸索探尋。
真正對孩子的愛從不會是束縛、壓抑,如果你真的愛孩子,就應該給他足夠的空間,足夠的安全感,尊重孩子做的每一個選擇,支持他,鼓勵他。給他自由,讓他遠行。就像陳銘說的那樣:
「我們這個時代的文明,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事情就是,給他一方花園,給他養料和空間。你自由開放,你枝繁葉茂,你一枝獨秀,你孤芳自賞,我都為你鼓掌。」
——END——
圖片 | 網絡
文案 | 郭小青
編輯 | 胡潔
初審 | 黃玥瑩 孔祥榮
終審 | 茅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