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海瞭望塔|周末影院:《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2020-12-20 騰訊網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

一部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上演了中國式教育,有人說,這是臺版的《黑鏡》。看似荒誕的故事,背後卻隱匿著中國原生家庭父母與孩子教育的衝突。

劇情講述的第一個故事《媽媽的遙控器》,紀先生受不了紀太太的強勢選擇了離婚,這讓她變得更加偏激,從此紀太太的生活只剩下了兒子,她把兒子當作唯一的希望,以愛之名,用遙控器操控著兒子,逼迫小偉不斷重複安排好的完美人生。

殊不知這樣的愛讓小偉難以承受,一場畢業旅行讓矛盾徹底爆發。媽媽得到了可以操控兒子人生的遙控器,於是小偉的生活停在了星期三,每天一樣的早餐、出門撞到人、趕公交、搭一樣的計程車......

這樣的生活一直重複,直到小偉認輸不再改成績單。而媽媽卻變本加厲,要求小偉上十次補習班,從此,小偉的生活沒有了自我,甚至連穿什麼衣服都要按照媽媽的意願。只要他不順從媽媽,媽媽就會按下遙控器,小偉就會陷入無限循環的日子。

小女孩的出現是他黯淡人生的一抹光,他開始憧憬每天與她相見,卻被媽媽發現,媽媽要求小偉不再去見她,被操控的小偉近乎崩潰,哀求媽媽,可還是無能為力。

崩潰的小偉多次自殺,對媽媽說出「你到底還要我死幾次」這樣絕望的話,而媽媽卻說「我現在讓你恨我沒關係,將來,你一定會感謝我的」。

我不禁想,有多少父母打著「為你好」的名義,剝奪了孩子的自由,絕對控制式的愛真的是對孩子好嗎?你的孩子不僅只是你的孩子,他還擁有自由愛的權利。

表面看上去,媽媽把所有的時間和愛都花在了孩子身上,為孩子洗衣做飯,找各種補習班,幹涉他的社交活動,交什麼樣的朋友、考什麼樣的學校,都要按照他們的意思來做,未來的路都已經為孩子鋪好,孩子只用按照他們的意願走下去,就是完美的人生,就會成為家長心目中完美的小孩。

他們把孩子當作第二個他,企圖讓孩子活成他們喜歡的模樣,卻從不在意孩子想要的是什麼,這樣窒息的愛,壓抑著孩子的內心。這樣的人生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嗎?

紀伯倫有一首詩曾經轟動了全世界:「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這個故事就是根據這首詩改編。故事一開頭,就有一個小玩偶掉進水中,其實就是暗示著小偉被母親操控著無法掙脫的一生。

他想過掙扎,在最後他趁媽媽外出去偷遙控器,被回來拿護照的媽媽撞見,他哭著喊「這不是你的遙控器,是我的」,終於把這麼多年來壓抑在內心深處的惶恐釋放出來了。這是他的人生,不想再被操控,然而最終還是逃不過悲劇。

你的孩子並非是你的孩子,他們因你而生卻並非為你而來。他們只是在漫長路途中有幸與你並肩同行,一段旅途過後,他們仍要奔向他們的人生。

而家長能做的,無非是將你見過的山河錦繡告訴他,具體的壯麗還是要讓他自己去摸索探尋。

真正對孩子的愛從不會是束縛、壓抑,如果你真的愛孩子,就應該給他足夠的空間,足夠的安全感,尊重孩子做的每一個選擇,支持他,鼓勵他。給他自由,讓他遠行。就像陳銘說的那樣:

「我們這個時代的文明,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事情就是,給他一方花園,給他養料和空間。你自由開放,你枝繁葉茂,你一枝獨秀,你孤芳自賞,我都為你鼓掌。」

——END——

圖片 | 網絡

文案 | 郭小青

編輯 | 胡潔

初審 | 黃玥瑩 孔祥榮

終審 | 茅麟

相關焦點

  • 八個淹了重慶淹了小學生,別吃驚,今年溺水的孩子比你想像的要多
    下午,湖浦寨鎮沙窩村的一個孩子帶著4個孩子騎著電動車出去玩,五個孩子在經過大橋時不小心掉進了河,其中兩人從河裡爬了出來,另外三個人淹死了。兩個孩子是兄弟姐妹,姐姐10歲左右,弟弟年僅4歲,剛讀幼兒園。據新華社報導,廣西21天內有溺水身亡!
  • 溫州有十大影院,分布東南西北,你最喜歡哪個?
    昨天,由梁家輝導演的《深夜食堂》在各大影院上線,即將上映的有由漢斯·皮特爾·默蘭德導演的《冷血追擊》、由查慕春導演的國產片《逗愛熊仁鎮》、阿巴斯·特裡瓦拉導演的印度片《寶萊塢機器人2.0:重生歸來》……近年來,溫州街頭又新增了好幾家影院,影片上映前
  • 「洞拐」瞭望塔:長白山上寂寞而自豪的「眼睛」
    35歲的張明元手邊是一本厚厚的瞭望日記,他站在長白山頭西保護站的「07」瞭望塔上,再次拿起望遠鏡望向森林。他望向的正是長白山自然保護區的廣袤森林,是數千種野生動植物的「生態天堂」。在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共有15座高聳的防火瞭望塔守護著連綿青山和無垠林海,其中這座編號「07」的瞭望塔比較特殊,也被習慣稱作「洞拐」瞭望塔。
  • 你要知道,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傷害動物叫虐待,傷害成人叫暴力,為什麼傷害孩子美其名曰為教育?我們要把自己強加於孩子身上,但是我們忽略了「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這是甜蜜負擔中最為普遍的,這「都是為你好」怕你冷,怕你熱。其實這是不公平的,我們對一件事物的標準是我們自己,而非孩子,或者統一的標準。
  • 哲學詩畫精選詩歌賞析: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題記今天是周五,又到了一周的周末,大家一起來放空心靈,放鬆身體,感悟生命之大美吧。如果做到呢?那就從品讀詩歌開始。詩歌流傳了幾千年不倒,古今中外皆如此,這從中可以看出它內在的魅力,無論人類發展到何時,詩歌都是不會消失的。
  • 致敬祖國 | 你送祝福,心海伽藍送電影票!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心海伽藍全衛定製在衛浴行業砥礪奮進15周年中,跟隨著祖國發展的步伐,實現從0到1,從1到N的發展,堅持為中國家庭提供高品質的衛浴生活,並推動著全衛定製在中國衛浴行業的發展。
  • PP視頻周末影院《浪矢解憂雜貨店》穿越時空為你解憂
    本周PP視頻周末影院就將為觀眾重磅推出《浪矢解憂雜貨店》,讓穿越時空的溫暖來信治癒你的心靈,撫平你一周的疲憊吧!《浪矢解憂雜貨店》由廣木隆一執導,日本人氣男星山田涼介、老戲骨西田敏行主演,尾野真千子、林遣都、成海璃子、小林薰等明星助陣。講述了三個少年做了壞事躲在已廢棄的雜貨店,結果偶然發現了雜貨店郵箱裡有一些寄給雜貨店老闆的信,而這些信居然都來自32年前。
  •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第一次讀到「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就深深地震撼了。
  •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紀伯倫的《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詩節選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他們「開明」的允許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但參不參考,最終決定權還是在他們手裡。父母把孩子當成他們的全部他們把為孩子犧牲奉獻當作義務,給孩子最好的居住和教育環境。他們介入孩子的交友,防堵像「細菌」般的人或物,想要培育出一個乾淨,無汙染的孩子。他們以孩子為生活的全部重心,過度參與孩子的學校生活。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父母要不要執證上崗,這是今年兩會的熱點話題,這個話題也引發了很多討論。雖然不太同意父母去考證,但是我覺得父母去學習相關的教育學知識、心理學知識是很有必要的。之前在一次黨支部會議上,我們也討論了家長和孩子的親子關係問題,今年受疫情影響,很多的孩子在家裡上課,長時間的與父母接觸,親子關係一度緊張。如何解決好教育問題,這不僅僅是學校、家長地責任,也需要社會做出相應的政策調整。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這世間最可怕的傷害,打的旗號叫「為你好」只看標題,是不是以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隔壁老王?其實,這是最近追的一部熱劇的片名,第一幕就觸及了內心,今天寫這篇文章想告訴更多人一些我的感觸。孩子通過父母來到這個世界,他們是你的,又不是你的。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
    而英子長久的壓抑也終於釋放:&34;現實生活中,為人父母的,大多數都深愛自己孩子,但並不是所有父母都能正確地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而真正成功的父母,不是讓孩子成為自己的驕傲,而是讓孩子以自己為驕傲。做個自信的父母,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有自己的生活,而你有自己的人生。爸爸媽媽沒有經過你的同意就把你帶到這個世界上,所以我們需要對你負責、撫養你長大。而教會你學習和愛這個世界,是爸爸媽媽送給你的禮物。做你想做的事情,爸爸媽媽都支持你。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孩子因你而來,但不是為你而來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熱議話題:你最接受不了父母哪一點?在高贊回答中,大都集中在:忽視孩子的想法;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以愛之名幹涉孩子的想法或興趣;將自己的遺憾投射到孩子身上;吝嗇對孩子的誇獎等。「我這都是為了你好;以後你就會理解做父母的良苦用心;爸媽為你犧牲了這麼多,你這孩子怎麼就不知道爭氣呢?
  •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一堂課下來,我焦慮的心緩和多了,這讓我想到紀伯倫的詩來安慰自己,《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 紀伯倫|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說,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當然,這裡大詩人的意思並不是說你的孩子是隔壁老王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意義在於,當孩子從出生時的懵懂到有了自主意識,作為父母,你是否還是習慣緊緊攥著孩子不放?是否能把屬於孩子的「自主力」還給孩子?孩子通過父母來到了這個世界,父母賦予了孩子生命,但孩子的自我終究歸屬於孩子,而不是屬於父母。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感悟
    在沒成為父母親之前,我們都是孩子,成為父母親之後我們不得不承擔起做父母的責任。沒生孩子前,對於周邊父母對孩子的各種"事跡"宣揚時,還沒有任何感覺,認為自己以後有孩子後一定不會這樣那樣,覺得孩子太吵太鬧,覺得不是很喜歡小孩。但是當陪伴孩子慢慢成長的過程中,發現當初竟是那麼自以為是。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請給孩子真正的愛,而不是你以為的愛
    可是父母沒有想過孩子能夠讓你操控無非是兩個原因,一個是他愛你,還有一個是他暫時打不過你也離不開你。吳曉樂是一個家庭教師,這本書是圍繞一個個家庭為了提高孩子的成績而展開的一系列故事。她從局外人的角度複述又剖析了這一個個故事,告訴所有的父母,你給了你的孩子生命,但是你給不了他思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妄想操控往往就會失控。
  • 帶孩子看動畫電影,為什麼影院沒有國語版的排片?
    6月14日,樂評人鄒小櫻在微博吐槽,「中國的電影市場,是真的不考慮孩子們的需求了嗎?為何《千與千尋》、《大偵探皮卡丘》、《玩具總動員4》,明明都是有中文配音版,但院線排片的時候,卻一場都不排?甚至連周末也是如此?」 在他的這條微博下邊,不少網友同樣對周邊影院中文版的排片過少有所抱怨。
  •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紀伯倫
    如何處理與孩子間的關係,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紀伯倫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