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茴香豆的茴字到底有多少種寫法?」
一聽說這句話,恐怕很多人都有著相當深刻的印象,因為很多人在讀書的時候,都學習過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孔乙己》。
因為孔乙己的那句「讀書人的事情,怎麼能夠叫偷呢」,很多人都將孔乙己這個人物給記住了。
作者魯迅先生作為一個見證者,他親眼目睹了孔乙己所遭遇的一切,直到後來再也沒有看見過孔乙己,於是魯迅先生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便在這篇文章的最後發出了這樣的一句感慨: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對於一些閱讀粗心大意的人,在讀過這句話之後並沒有什麼覺得奇怪的地方,不就是作者之後再也沒有見過孔乙己,他猜測孔乙己已經死了吧,這有什麼奇怪的地方呢?
不過一些細心的人,發現了這句話的不對勁,因為他們憑藉自己多年來的認知,認為這句話居然是一個病句,而且還相當的明顯。
原來「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出了問題,前面的「大約」是不確定,表示模糊概念,作者是在猜測,可是在猜測之後,又緊接著出現了「的確」這樣一個表示肯定態度的詞語。
要知道的確是一個肯定程度很高的詞彙,單獨用是不成問題的,但是如果將這樣的一個詞語與「大概」這樣一個表示不確定的詞語放在一起,就是一個相當明顯的病句了。
但是,你真的認為魯迅說的這句話是病句嗎?
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這句話。
這篇文章的作者我們絕對不能夠忽視,是魯迅,如果是其他作者寫出來這樣一句話,那麼毫無疑問是一個病句,但是作者是魯迅,就值得我們多加思考了,憑藉魯迅先生的文學造詣,是絕對不會寫出這樣的病句出來的,既然寫出來了,那麼必然有他的深意。
其實仔細分析這句話所在的文章所描述的背景,就不難發現魯迅先生的良苦用心,這句話並不是病句,而是相當好的一句話。
正確的理解應當是下面這樣的。
大約:大約這個詞是由於「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這樣一個原因而得出來的這樣一個猜測,要是孔乙己還活著的話,作者肯定還會再看見他,但是沒有再看見,作者便做出了這樣一個猜測,於是用了「大約」這樣一個詞。
的確:為什麼要用的確這個詞呢?其實作者在做出大約之後,突然想起孔乙己處在一個新舊文化交替的年代,是必死無疑的,是不可能活著的。但是想到這一點,作者為什麼沒有將前面的「大約」給刪掉呢?因為作者雖然不得不承認這樣的一個時代背景,但是他內心還是存有一絲希冀的,那就是希望孔乙己還活著。
恐怕對於很多人而言,看見了這樣一個分析之後,再也不會覺得「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是病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