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成年人的悲哀

2020-12-22 扒拉文史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的一篇白話文小說。之中的很多句子都至今為人所經常用。而孔乙己,在很多程度上,代表了那個時代,舊時代讀書人的際遇。

孔乙己是何人呢?原本就是一個沒考上秀才的讀書人,因為他姓孔,人們就從當時流行的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給他取了個孔乙己的名字。而這篇小說,是以「我」這個酒館夥計的身份,去看孔乙己這個人物人生浮沉。

魯迅先生開頭先介紹了酒館客人們的一個情況,「短衣幫」站在外面喝酒,弄點下酒菜;只有長衫的顧客才能進店慢慢地坐著喝酒吃菜

而孔乙己是什麼情況呢?魯迅先生一句話,「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我一直認為是現代文學寫得最好的介紹。站著喝酒,表示孔乙己的經濟狀況和「短衣幫」差不多,承擔不起坐喝的價錢,卻又穿著長衫,來顯示自己作為一個讀書人的「不一樣」。短短數字,一個矛盾的孔乙己便也躍然紙上了。

孔乙己的矛盾性,是我們接下來分析「笑」這一關鍵行為的前提。

文中有那些人「笑」他?

我們不妨列舉一下,外面的短衣幫,長衫主顧,孩子們,掌柜還有「我」這個夥計。文中出現的人群,都在「笑」他。而笑的原因,卻是各不相同

「我」的笑

「我」是誰?一個小夥計,鹹亨的一個小夥計。「我」其實在鹹亨酒店裡,是沒有地位的。魯迅先生首先介紹了「我」的一個情況,我是一個因為不夠機靈而溫酒的小哥兒,因為嚴肅的掌柜和沒有好聲氣的主顧,平日很難笑一次的夥計

所以孔乙己一來,是「我」唯一可以笑而不被罵的時候了。所以「我」笑,是平時嚴苛生活的一种放松。但是如果魯迅先生只想表達於此,那就浮於表面了。我們接著看關於我的另一個情節——「茴」字的寫法。

當孔乙己來問「我」,茴字怎麼寫的時候,我的反應是很出乎意料的。我的想法不是寫給他看,來證明自己會寫,而是思量著「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麼?」

這個想法是很值得玩味的。這個「配」,說明了一個悲哀的現實,尚且年輕的我,備受邊緣的我,在面對孔乙己的時候,反應卻不是感同身受,而是「你配嗎?」。都是苦命人,卻還是要分個三六九等出來,可以看出,我內心已經是個合格的「奴才」思維了,所以後面情節自然也就順理成章,做了「奴才」的人自然不會想當掌柜的事,奴才怎麼能想做主子的事呢?好好的溫酒也就是了。

從剛開始那個不機靈的夥計,我那顆本來天真的心,被那個社會,無情的吞沒了。「我」的笑,在某種意義上,是已經不知不覺做了「奴才」的人對一個做不成奴才的人的嘲笑

「短衣幫」的笑

什麼叫「短衣幫」?是勞動者,是那些做工的人。

「短衣幫」在魯迅先生的介紹裡,是「好說話但又斤斤計較」的人。孔乙己在行為上是「短衣幫」的行為,卻在精神內核上看不起「短衣幫」們。所以人家「短衣幫」會監督著有沒有摻水,而孔乙己則是排出九文大錢,一副長衫主顧的做派。「短衣幫」自然看不起這樣窮酸的文人,語言上多加嘲諷自然也是常態,都是一樣站著喝酒的人,你幹嘛就是那種高人一等的做派?

我們不知道「短衣幫」的經濟狀態和孔乙己相比如何,但是我們可以確定地說,孔乙己作為一個讀書人,很注重自己的面子。魯迅先生也有過交代,孔乙己的賒帳,從來不會超過一個月,「比別人品行都好」。「短衣幫」自然也是帶著一絲嫉妒,他們目不識丁,看不慣這種做派。但是他們卻狡黠的知道,讀書人最在意什麼。

我們不妨來看一下,他們笑孔乙己用的什麼理由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

讀書人好面子,最怕清白被汙,讀書人渴望證明自己不同尋常,所以對考取功名頗有執念。這兩句嘲諷,句句都刻薄在孔乙己的身上。孔乙己作為一個讀書人的尊嚴,再一次又一次的折辱中,最後真的意氣盡了。「短衣幫」的笑,不僅僅是嘲諷,更是一次又一次,對孔乙己真正靈魂上的重創

最後孔乙己成了什麼樣子呢?偷書也不十分辯解,面子被折損也只是哀求,排這個動作變成了摸,他這次不僅僅是腿被打折了,那些曾經驕傲的「之乎者也」,也在短衣幫一次又一次地嘲笑中變了模樣,連他自己都沒有勇氣提起了,只是「坐著用這手慢慢的走了」。

「短衣幫」的笑,本質上是一群人對一個不合群的窮酸讀書人的羞辱和消耗

長衫主顧和掌柜的「笑」

長衫主顧關於笑只有那句「店內外都充滿著快活的空氣」,而「何家」「丁舉人」無疑是長衫主顧的代表。他們已經不滿足「笑」了,他們是打手,他們是「笑」打!

掌柜無疑也是魯鎮上有頭有臉的人物,可是對孔乙己說的最多的便是「十九文錢的事」,在笑之餘,他們明顯更關注自己的權威和利益

何家,丁舉人在意的是自己在魯鎮作威作福,享受的是短衣幫的敬畏和恐懼;掌柜也笑,但是見到孔乙己想到的只是僅僅十九文錢,賒帳還會廣而告之記黑板。不純粹,但是真實

值得關注的倒不是孔乙己被打,而是他的另一個行為,偷書

吃不下飯,不偷金銀財寶,他偷書。你說,這是怎樣的人?

魯迅先生的筆是清醒的冷靜的批判的,我讀來卻是說不出的心酸的。

正如孔乙己常常念叨的,「君子固窮」。孔乙己熟讀孔孟聖典,堅持君子的操守。固然饑寒交迫,也沒有淪為雞鳴狗盜之輩,未行苟且營生,沒有偷剛烤出來的熱乎乎的紅薯,沒有偷掌柜的酒,只是偷了書。當然無論如何粉飾,偷這個行為的本質都不會變,但是偷書讀起來總莫名的心酸

讀書人的顏面丟在了偷書上,可是他別的什麼都不偷唯獨只偷書,又好像守住了讀書人的一點點尊嚴。

在我們面對的這個時代,有正站在潮流的風頭浪尖萬眾矚目的知識,也有已是昨日黃花無人問津的冷門學科。知識分子忠於自己的志向趣味,醉心於他選擇的學問,可是這個學問未必能經世致用,未必能得到應有的認可,未必能轉化成可以量化的經濟指標。

那麼學這些知識,做這些研究到底有什麼意義?

如果我們終究不能改變潮水的方向,我們為什麼還要堅持?

我們這個年代,在批判孔乙己的時候,是不是忘了對他多一點溫柔?

這是一個乞丐都只要錢,不要飯的年代了,是不是讀書人也應該做出那麼一點點,孔乙己式的堅持。

當所有的人都想成為丁舉人,掌柜的,我倒是常常懷念起那個偷書的孔乙己了

小孩子的笑

說了那麼多沉重的,我們以快樂結束吧

「多乎哉?不多也。」魯迅寫孔乙己,我想寫這一段是最快樂吧。

自己都生活艱難,還給孩子們分茴香豆,還像個小孩子將碟子罩住,叫著「我的也不多了」,多可愛。

那些小孩子,不是小夥計,也不是長衫主顧和短衣幫。他們長大了,也不知道會不會記得,在那個年紀,他們只會想著,曾經有個穿著長衫的中年人,在街頭巷口,分了幾顆茴香豆給他們嘗嘗鮮。

在那一刻,孩子們的笑聲裡,孔乙己我覺得,是最開心的一次

結語:

黑色的社會,白色的書本,調出那個灰色的孔乙己。

犯錯的不是他,是他的信仰。

信仰沒了,他也就——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但是我們現在再看一次孔乙己,會不會觸目驚心的想起自己呢?

多真實。

在午夜的燈光下,你一回頭,就看見了孔乙己的影子。

文/扒拉文史

相關焦點

  • 少年不懂孔乙己的痛,讀懂已是書中人,這也許就是成年人的悲哀
    少年不懂孔乙己的痛,讀懂已是書中人,這也許就是成年人的悲哀在魯迅的描寫下,孔乙己是一個很矛盾的形象,在酒館中,站在外面喝酒的人一般只有短衣幫,而穿長衫的客人一般都會坐在店裡喝酒吃菜,孔乙己是唯一一個穿著長衫並站著喝酒的人,這也描寫了孔乙己的不同,沒有足夠的經濟支持,卻要穿著長衫現實自己讀書人的不同。
  • 《孔乙己》:魯迅對舊社會絕望中的希望,從孔乙己身上的優點說起
    我問他的好處,他說能於寥寥數頁之中,將社會對於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寫出來,諷刺又不很明顯,有大家風度。」從魯迅先生筆下的這些角色中,我們都能找到類似的地方,或者是說看到某些熟悉的自己。就好像那句話說的一樣:「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這大概就是成年人的悲哀吧!
  • 讀《孔乙己》新解,每個橫空出世的大人物,退後一步都成了孔乙己
    01封建社會信奉「學而優則仕」,出身貧寒的人,想要出人頭地,只有不斷讀書。讀過書的人不屑其它工作,努力做學問、考取功名,才是他們想要的。孔乙己就是這樣一個人。孔乙己是個讀書人,他勤奮、努力,能寫出一手好字。在封建社會,能識得幾個字,已實屬不易。
  • 魯迅為什麼喜歡《孔乙己》,原來我一直沒讀懂
    魯迅的學生孫伏園,在《魯迅先生二三事》中有這樣一段話:」我曾問過魯迅先生,其(按:指《吶喊》)中,哪一篇最好。他說他最喜歡《孔乙己》,所以譯了外國文。殘酷在對人的自尊的摧殘。孔乙已雖然潦倒、淪落,卻仍然在維護著殘存的自尊。
  • 《孔乙己》:穿「長衣衫」的「短衣幫」,眾人口中的笑料孔乙己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
  • 笑聲中的涼薄——《孔乙己》主題型教學設計
    王榮生主編的《小說教學教什麼》中,曾專門闡釋過小說還應該教給學生閱讀的視角。所以備課時,我特意精選了兩個角度:看客和孩子,分兩個課時來講述孔乙己的故事,通過孔乙己「人」的形象及看客們對待孔乙己的態度,來分析人物心理及社會常態,孔乙己越悲,其他人笑得越開心,越麻木,對比中更能體現出作者對於小人物的同情和惋惜,以及對「看客」批判和憎惡。感受世態人情和時代風貌,理解小說的社會意義。
  • 孔乙己和「茴」字的四種寫法:獨自守望的一座孤島,他比煙花寂寞
    小時候以為每個人都會成為蓋世英雄,長大後卻發現歷史只不過是重複而已,鹹亨酒店的短衣幫、酒店的掌柜、溫酒的小夥計、魯鎮上的老爺們依然存在,至此我開始讀懂了孔乙己的悲傷。那個末世來臨時刻的窮酸文人,他近乎愚痴的堅守和執著,是一種何等地無奈與悲哀,他比煙花更寂寞。
  • 小說《孔乙己》中的「上大人,孔乙己」有什麼來歷?怎麼解釋?
    我們在中學課文中學過魯迅的短篇小說《孔乙己》。主人公孔乙己,一個舊社會低層知識公子,受封建科舉制度影響,雖然也讀過「四書」、「五經」,但因為連一個秀才也沒考上,人又懶,又不會經營,自認為是「讀書人」,說起話來「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他不屑於體力勞動,窮困潦倒,迂腐窮酸,常受人嘲笑戲弄。又有偷的毛病,經常挨打,最後被打斷腿,淪為乞丐,因窮而死。
  • 心理學分析|以《孔乙己》為例,淺談人物的自我修養及現實意義
    成了班上同學們課後互相調侃的經典語句,成年後重讀《孔乙己》我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背後,看到了孔乙己身上隱藏著時代人物稀缺的符號。《孔乙己》講述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舉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好吃懶做,生活上四體不勤,窮困潦倒,在人們的嘲笑戲謔中混度過日,因為偷書最後被地主階級所吞噬的悲慘形象。
  • 名師教學設計《孔乙己》教學設計
    2、結合具體語句能夠準確說出周圍人對他的態度,並能分析得出孔乙己悲慘命運造成的原因。3、感受當時社會的涼薄和冷漠。教學重點:轉換角度能夠全面地闡述孔乙己的一生遭遇。教學難點:全面感悟周圍人對孔乙己的態度,體會「笑」背後的原因。
  • 孔乙己課文朗讀與賞析導學
    試指出下列句子中省略號的作用。(1)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汙人清白……」(  )      B、表話未說完(2)「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  )  C、表心情矛盾(3)「讀過書,……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樣寫的?」(  )A、表思維躍進(4)「這……下回還清罷。這一回是現錢,酒要好。」
  • 孔乙己
    孔乙己的成績單孔乙己是選一門課而穿院服的唯一的人。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PID」,「UFD」,叫人半懂不懂的。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數學課本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做孔乙己。孔乙己一到教務,所有選課的學生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成績單上又黑了一門了!」他不回答,對教務說:「投20點,選一門抽象代數」,便排出二十個意願點。他們又故意地高聲嚷道,「你一定又掛科了!」
  • 魯迅《孔乙己》讀書筆記
    少不經事時唯記得孔乙己到店的鮮活氣氛,所有人都在調笑於他:那幫著短衫的、同孔乙己一般窮苦的底層工人,喝酒時苛於酒中是否摻水,點不起葷菜下酒,亦常常拖欠酒帳……便是這樣的一幫人,肆意地嘲諷一個滿腹經綸的讀書人,那時的我竟覺得好笑,樂於見孔乙己紅著臉同人爭辯的場景,他確實偷書無疑,同他們爭辯起,難以否認,又只能說:「竊……竊書……讀書人的事
  • 淺談魯迅文集之孔乙己——從未消失的上大人孔乙己
    孔乙己作為本文的一個矛盾結合體,身材高大,卻不屑去做勞苦賺錢之事。長衫破舊至極,卻又不舍長衫讀書人的身份。沒有十幾文錢買酒菜坐著喝,卻排開九文錢在短衣幫前顯示自己的闊綽。沒進過學(科舉制度中,考入府、州、縣學,做了生員,叫做"進學",也叫做"中秀才"),卻又寫得一手好字。明明可以通過替人抄書既能換口飯吃又能保存自己的"讀書人"的身份,卻又脾氣壞好吃懶做。
  • 《孔乙己》人物分析
    司南絮語:據說,文採天成的人,夜晚可見其周遭有光芒。
  • 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和敘事角度
    邢建軍    《孔乙己》也是魯迅先生《吶喊》中必須詳讀的一篇小說。孔乙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只是作為人們快活的資料罷了,無人在意,也無人關心他的死活,尤其是「大約」兩字,更體現出孔乙己作為一個「人」之悲哀了,甚至連死沒死都無人留心。可見,孔乙己的地位極為低下,卑微低賤。孔乙己的性格精神: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
  • 【初中語文試講】孔乙己
    環節一:導入新課魯迅先生一生共寫了33篇小說,主要收錄在《吶喊》《彷徨》兩部文集中,其中他自己最喜歡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曾熱情地讚嘆說:「《孔乙己》寫得多好啊!」孔乙己到底是怎樣的一個藝術形象?這篇小說為什麼能得到如此高的評價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小說。
  • 討論丨《孔乙己》的教學終點在哪裡?
    《孔乙己》自發表以來,因為作品內涵豐富,思想深刻,促人自省,成為文學研究界、語文研究界的研究熱點。自1922年入選民智書局出版的《初級中學國語文讀本》以來,《孔乙己》一直是各版本初中語文教材中的經典篇目。
  • 魯迅並沒有嘲笑那個穿長衫站著喝酒的人,「孔乙己」應該另有所指
    孔乙己形象樹立,小說中有三重很明顯的對比痕跡對於孔乙己形象最直接的來源,大概就是原文裡的這一段:聽人家背地裡談論,孔乙己原來也讀過書,但終於沒有進學,又不會營生;於是愈過愈窮,弄到將要討飯了。幸而寫得一筆好字,便替人家鈔鈔書,換一碗飯吃。
  • 《孔乙己》,你不是封建社會腐朽的遺老,你是中華文明精神的根脈
    丁舉人學的是儒家學說,儒家學說的核心是「仁」,但這位「仁兄」極力與孔乙己劃清界限,還下此重手,只能說明他無論是身和心,都離文化真正的精神相當遠了。孔乙己作為孔學的真正代表,已屈尊為主流文化冒牌貨「孔甲它」之下,但丁舉人跳過「丙某」,排到更次的位置,卻對孔乙己極盡侮辱之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