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孔乙己》讀書筆記

2020-12-25 長安舊釀

孔乙己一篇,長短不過兩千餘字,寫的是魯鎮酒館狹小空間裡立著喝酒的長衫書生孔乙己,兩千字的短小篇幅,不夠寫完孔乙己的倉皇一生,難以盡述孔乙己的體貌性徵,卻將一個酸腐窮懶的失意書生形象描繪得淋漓盡致,初看孔乙己,覺得可笑而譏諷,再看孔乙己,只感蒼涼和悲傷。

少不經事時唯記得孔乙己到店的鮮活氣氛,所有人都在調笑於他:那幫著短衫的、同孔乙己一般窮苦的底層工人,喝酒時苛於酒中是否摻水,點不起葷菜下酒,亦常常拖欠酒帳……便是這樣的一幫人,肆意地嘲諷一個滿腹經綸的讀書人,那時的我竟覺得好笑,樂於見孔乙己紅著臉同人爭辯的場景,他確實偷書無疑,同他們爭辯起,難以否認,又只能說:「竊……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嗎?」

突然有一天,當我終於意識到自己的角度有所偏頗時,或而已是二十歲以後的事了。

孔乙己的具體年齡,魯迅先生沒有提及,但以常識判斷,那個時代的讀書人,總該寒窗十載,再欲謀求功名,而我們恰恰也讀了十多年的書,也經歷著苛刻的高考,謀求自己的功名。從前無人敢說讀書無用,畢竟乾坤未定之時,任何人,都有可能一躍龍門魚化神龍,任何人,都有可能飛黃騰達功成名就。

可偏偏現實殘忍,一如孔乙己一般,落榜之時一落千丈,從高貴的讀書人淪為乞兒般的存在。

從前的我會覺得,孔乙己的悲慘命運盡源於自己的懶惰,窮苦和落魄皆因他不願靠雙手做些什麼謀生,可我從未想過,十年心血盡付東流是一種怎樣的打擊。

一如曾經的舉人範進,十年考考十年,考白了鬚髮累彎了脊梁,忽然有一天成功的桂冠從天而降,卻活活將正常的人砸得昏沉,濃烈的喜悅衝斷了神經,最後竟落得個失心瘋的下場。

所謂科舉,所謂寒門登天路,真可謂如履薄冰,險象環生。

而那些不敢做夢的人呢?一個一個的魯鎮勞工,一個一個的中年閏土,他們自身活在疾苦之中,喝著最便宜的酒惶惶度日,他們嘲笑一個努力了十年的人,僅僅是因為他的失敗,他們以無知為殊榮,以平庸為驁傲,他們看不起讀書人,又或許,只是看不起失敗的讀書人。

再看魯鎮的另一個讀書人,丁舉人。

丁舉人,舉人舉人,自然是成功的讀書人,可他又哪有讀書人的謙恭和儒雅,他飛揚跋扈,在魯鎮可謂隻手遮天,僅因為孔乙己去他家偷書便動用私刑活活打斷了孔乙己的一條腿,魯鎮的人敬畏著他,每每談起,可謂是談虎色變。

兩個讀書人天差地別的境遇,也許足以說明封建科考制度確能成就人,可能有所成就的終究是鳳毛麟角,更多的如孔乙己一般的人,只能成為科考制度的犧牲者。

孔乙己十年染墨,心中自有經綸滿腹,可在魯鎮的天地裡,他躊躇滿志,孑然孤苦,就連說話都沒人能聽懂。

人們不記得他說過的那些之乎者也,最多記得他每每到店排出的九文大錢,掌柜的不記得他基本不拖欠酒帳的品行,心心念念著孔乙己尚欠十九文錢,人們總是嘲笑著孔乙己,可沒有孔乙己他們照樣活得不錯。

這樣的酒館裡有何種人情味可言,又或者那個世界那個時代總是這般的冷漠?

眾生皆苦,無人圖變革。

孔乙己讀再多的書也一樣,他恃才傲物,連謀生的活計也不屑,養活自己且艱難,又如何以天下為己任?

沒讀過書的人也一樣,喝著劣酒終日迷醉,沉溺在短促的美好和享受中,不願進取不願奮進,國家危亡時他們只是逃,刀俎下的魚肉,炮火下的螻蟻。

而我從小以為,士人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可觀茫茫滄海,做到的又有幾人?

孔乙己打破了我曾經美好的幻夢,我驚懼難安。

我體恤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我害怕自己成為他。

孔乙己非大惡之人,他也曾善良地同孩童分食茴香豆,也曾熱切地想教酒館的小夥計識字寫字,可哪怕會寫四種「茴」字的孔乙己,也只是世人唾棄的失敗者。

而人生,又是否只有成功和失敗兩條路?

我不得而知。

相關焦點

  • 《孔乙己》:魯迅對舊社會絕望中的希望,從孔乙己身上的優點說起
    導讀:魯迅先生的小說裡刻畫過很多人物,大多形象生動鮮明。當然,先生曾經也對他的學生說過,在《吶喊》小說集裡最喜歡的莫過於《孔乙己》,也因此翻譯成外國文字。至於原因,我們應該可以想像一下。孫伏園《魯迅先生二三事》:「我曾問過魯迅先生,其(按:指《吶喊》)中,哪一篇最好。他說他最喜歡《孔乙己》,所以譯了外國文。
  • 淺談魯迅文集之孔乙己——從未消失的上大人孔乙己
    ,文章《孔乙己》最後一句話。記得中學時看到試題上讓我解析這句話時,當時產生的心裡陰影幾乎伴隨了我整個中學時期。如今再次拜讀這篇文章時,發現孔乙己的"特立獨行"從一開始似乎便決定了他悲慘的結局。這些種種行為看著詭異,但是在孔乙己身上卻無違和的感覺。
  • 魯迅並沒有嘲笑那個穿長衫站著喝酒的人,「孔乙己」應該另有所指
    魯迅筆下「孔乙己」的形象,歷來被認為是晚期科舉制度下的讀書人,麻木、冷漠、呆板、愚昧,可以說這些詞彙都成了孔乙己的代名詞。但是,如果從文本來看,似乎魯迅對孔乙己並沒有後來分析者指出的那般嘲弄,反而是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
  • 魯迅為什麼喜歡《孔乙己》,原來我一直沒讀懂
    魯迅的學生孫伏園,在《魯迅先生二三事》中有這樣一段話:」我曾問過魯迅先生,其(按:指《吶喊》)中,哪一篇最好。他說他最喜歡《孔乙己》,所以譯了外國文。魯迅為什麼最喜歡《孔乙己》呢?我們來欣賞一下,這個標準的短篇。《孔乙己》所寫幾乎涉及了孔乙己的一生,但是,全文不到兩千八百字。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真的認為魯迅說的這句話是病句嗎?
    一聽說這句話,恐怕很多人都有著相當深刻的印象,因為很多人在讀書的時候,都學習過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孔乙己》。因為孔乙己的那句「讀書人的事情,怎麼能夠叫偷呢」,很多人都將孔乙己這個人物給記住了。作者魯迅先生作為一個見證者,他親眼目睹了孔乙己所遭遇的一切,直到後來再也沒有看見過孔乙己,於是魯迅先生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便在這篇文章的最後發出了這樣的一句感慨: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 魯迅沒有嘲諷孔乙己,作者是在自嘲,還拉上孔子
    題:魯迅沒有嘲諷孔乙己,作者是在自嘲,還拉上孔子!最悲劇的是,人人都是孔乙己,孔子和魯迅何嘗不是孔乙己?大千世界的你和我何嘗不是孔乙己?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  何為「孔乙己」?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也。
  • 魯迅《白光》《孔乙己》比較閱讀及答案
    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櫃裡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汙人清白……」「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
  • 半懂不懂孔乙己
    ◆ 陸春祥  我讀清代褚人獲的筆記《堅瓠集》壬集之四《上大人》時,魯迅筆下的孔乙己
  • 魯迅的「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為什麼讀的不通順,是語病嗎?
    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討論一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是不是語病的問題。魯迅的這句話是不是病句,爭論點在於「大約」與「的確」。大約,是對結果模糊不清的不確定推測。的確,是對結果確定的推測。於我們的正常邏輯中,這句話,對結果的推測不確定與確定同時存在,是不符合常理的。所以於邏輯的角度上,所以很多人說它是病句。
  • 《孔乙己》發表百年 聯名款黃酒上市
    100年前,文壇巨匠魯迅先生的《孔乙己》在《新青年》問世,這魯迅繼《狂人日記》之後所作的第二篇白話文短篇小說。9月16日,「《孔乙己》發表百年之夜」活動在紹興舉行,大家重溫了魯迅先生的這篇經典之作。《孔乙己》通過描寫「孔乙己」這位深受科舉制度毒害的舊知識分子的悲涼命運,向社會根深蒂固的封建傳統思想發出了批判的吶喊,小說用深沉的諷刺,描寫出舊社會對苦人和弱者的涼薄,呼喚著人間的大愛。
  • 《孔乙己》人物分析
    「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在魯迅筆下,這個愚昧可笑,心地淳樸善良,卻受盡封建社會的腐朽思想和科舉制度毒害的虛造人物以及他與酒館的故事是當時整個社會的寫照。他頑固迂腐。他深深地相信與知識與讀書的力量,可是他卻連秀才都沒考上。
  • 日本大學研究發現藤野先生曾細改魯迅課堂筆記
    日本大學研究發現藤野先生曾細改魯迅課堂筆記  因為魯迅的一篇文章,藤野先生的名字在中國家喻戶曉。日本東北大學魯迅研究課題組15日透露,對魯迅在日本仙臺醫學專門學校留學期間時課堂筆記的分析顯示,他的老師藤野嚴九郎曾對筆記的日語用法作出了修改。
  • 《孔乙己》:穿「長衣衫」的「短衣幫」,眾人口中的笑料孔乙己
    ——《孔乙己》魯迅先生早年學醫,後因戰亂時期,國民思想迂腐頑固,遂棄醫從文,打算用文字從根源上來喚醒國民的思想和意識。後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的文字犀利鋒芒,如【投槍】、【匕首】,百步穿楊,直擊要害,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邏輯,深受讀者喜愛。
  • 讀《孔乙己》新解,每個橫空出世的大人物,退後一步都成了孔乙己
    多數讀過魯迅先生寫的《孔乙己》的人,都評價孔乙己懶惰、迂腐、不求上進。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不務正業,遊手好閒」。但是,我並不認為這種一棍子打死的措辭,是對孔乙己最合適的評價。我覺得孔乙己,他不過是想出人頭地。
  • 說文解字:孔乙己說「茴」字有四種寫法,魯迅先生漏掉最重要一種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短篇小說名篇,收入中學課本,為大眾所熟悉,揭露了舊時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質。讀者們對迂腐不堪、窮困潦倒的孔乙己形象非常深刻,常常把他當做嘲笑對象,其實孔乙己是一個悲劇,錯生在那一個時代。
  • 魯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寫道「大約他的確已經死了」,什麼意思?
    但是那是近百年前魯迅先生寫的,那個時候,沒有魯迅先生這輩先驅,白話文還不知道在哪裡?我們交流可能還用的是文言文。那個時代,魯迅先生們寫白話文文章沒有什麼具體語法邏輯作為參考標準,一切都是由他們在創造一種新的書寫文字的方式方法。
  • 小說《孔乙己》中的「上大人,孔乙己」有什麼來歷?怎麼解釋?
    我們在中學課文中學過魯迅的短篇小說《孔乙己》。主人公孔乙己,一個舊社會低層知識公子,受封建科舉制度影響,雖然也讀過「四書」、「五經」,但因為連一個秀才也沒考上,人又懶,又不會經營,自認為是「讀書人」,說起話來「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他不屑於體力勞動,窮困潦倒,迂腐窮酸,常受人嘲笑戲弄。又有偷的毛病,經常挨打,最後被打斷腿,淪為乞丐,因窮而死。
  • 孔乙己與範進:相同的開始,不同的結局
    小的時候,身邊沒什麼課外書,學校也沒有圖書館,能接觸到的就是當時的小畫書,反正記得第一次讀小說《孔乙己》,是在語文課本裡,具體幾歲記不清了,老師告訴我們,魯迅先生以筆為刀,討伐批判了封建制度的可憎可恨。
  • 你可知「茴」字有幾種寫法——《孔乙己》
    ——孔乙己與酒店夥計讀魯迅的書,便不得不考慮到當時所在的一個社會背景。清末時期,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後1918年魯迅先生發表了這篇《孔乙己》。《孔乙己》是魯迅先生筆下繼《狂人日記》後的第二篇短篇白話小說,被科舉制所迫害的文人,苦念聖賢書,中國封建儒家獨尊科舉制度犧牲者的典型形象,並就之對腐朽反動的封建教育和科舉制度進行了尖銳的批判和憤怒的控訴。孔乙己作為一個苦讀聖賢書的書生,他實際上是迂腐不堪的。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看不懂覺得是病句,看懂才知是神妙之筆
    孔乙己是魯迅文學作品裡的經典形象,凡上過中學者都曾在課本中見過他,凡見過者都被他特立獨行的作風深深吸引,凡受吸引者都曾思考過「茴」字的四種寫法——《孔乙己》簡直太經典了。正因為它經典,正因為它的作者是魯迅,所以它的一處「病句」才會引起這麼大的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