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中學課文中學過魯迅的短篇小說《孔乙己》。主人公孔乙己,一個舊社會低層知識公子,受封建科舉制度影響,雖然也讀過「四書」、「五經」,但因為連一個秀才也沒考上,人又懶,又不會經營,自認為是「讀書人」,說起話來「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他不屑於體力勞動,窮困潦倒,迂腐窮酸,常受人嘲笑戲弄。又有偷的毛病,經常挨打,最後被打斷腿,淪為乞丐,因窮而死。
大家都清楚,也不用多說了,只說說他的名字出處,看看究竟有什麼來歷,是什麼意思。上學的時候沒搞清楚,現在忽然想起來查個究竟。
小說中說,「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
「描紅」是過去兒童們剛學寫毛筆字時,在老師寫好或直接買來的紅色範字紙上,再蒙上紙用黑墨描摹,學習寫字,叫作描紅,也叫描朱、描紙等。這描紅紙上選的字就有「上大人孔乙己」等。
不查不知道,藉助現代發達的網絡系統一搜索,就查出用於描紅的字一般有二十五個, 「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矣」,有人稱之為《上大人》篇。並且,「孔」字原為「丘」字,「己」字有寫成「已」、「巳」字的,「矣」字也有寫成「也」字的。這幾個字除了「爾(繁體為,爾)」「禮(繁體為,禮)」筆畫複雜外,其它的都很簡單易寫,這為孩子們初學寫字的開始。就像現在的孩子們初學「山石土田日月水火人口刀手」一樣。
並且,這段話用於初學寫字的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宋代,甚至在唐代敦煌石窟寫經卷子背面習字用的殘篇中也有發現。但具體是誰初創的,已無法弄清,只知道一直沿習到清末,廣為流傳。甚至有些地方(比如在湖南、湖北一些地方)還流傳著這除「也」之外的二十四個字的「花牌」「長牌」「葉子牌」等,男女老幼識字不識字的都念記得滾瓜爛熟。
這句話的意思,也有多種說法。一般都認為這句話中表示的是對孔夫子的崇敬,說孔夫子教書育人,門下弟子三千,有七十二位聖賢。然後,教導孩子們好好學習的。
明代著名書法家祝允明 (號枝山,1461年1月17日-1527年1月28日) 筆記小說《猥談》中說,「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右八句末曳也,字不知何起,今小兒學書必首,此天下同,然書坊有解,胡說耳。」
「《水東日記》言宋學士晚年寫此,必知所自。又說《郛中曾記》之亦未暇檢。向一友謂予:向一友謂予:『此孔子上其父書也。上大人(句,上,上書大人,謂叔梁紇),丘(句聖人名),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句,乙一通言,一身所化士如許),小生八九子佳(句,八九七十二也,言弟子三千中,七十二人更佳),作仁(句,作猶為也),可知禮也(仁禮相為用,言七十子善為仁,其於禮可知)。大概取筆畫稀少,開童子稍附會理也。』」
這位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齊名、並稱"吳中四才子"的書法家,說書坊老師解釋的意思是胡說。他的一位朋友給他解釋得更奇,竟成了孔給父親(叔梁紇)寫的信或上的書,讀成:「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也。」說孔子給父親說:他以一己之力教化了三千零七十個學生,有七十二個更佳,為人仁,善知禮了。
這個解釋,我們看來也可以說是像祝老先生批評別人一樣,也是胡說。
還有人說,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異母哥哥叫伯尼,仲就是老二,二是乙,所以孔乙就是孔子。「己」字是指孔子生年,公元前552年己酉年,所以叫孔乙己。
而在金剛經、華嚴經、法華經、轉輪經及《五燈會元》、《列祖提綱錄》等多部經卷和釋家著作中,禪師多次提到「上大人,丘乙己」之語,作為參禪要旨。
在《古尊宿語錄-宋-賾藏》(卷二十九 第 187b頁)中有,北宋詩人郭祥正(1035~1113年,字功父,一作功甫,自號謝公山人、醉引居士、淨空居士),在拜謁白雲禪師時,白雲禪師就在禪堂上對他說:「上大人,丘乙己,……可知禮也。……言雖粗淺,理實甚深。若不會上大人,如何登孔聖門,通曉六經子史、百氏詩書?縱使身名顯達,不曉上大人,如何佐國安邦,使功成身退?至於百工伎藝、負販庸人、孩稚小童,無上大人,如何成就能事?山林河海,日月星辰,上聖下凡,無上大人不能安立。」
這是說,不學好「上大人」,就不能學到高深的學問,縱使坐到高官,也不可能名成功退,凡夫俗子和小孩,也不能成事,甚至上聖下凡也不能安身立命。這清楚地說明,學好「上大人」,不光是學習文化的基礎,也是「為仁知禮」學會做人的基礎。光有學問,不懂「禮」,即使做了高官,也不會有好的結果。
所以說,「上大人」這名,不是光為了學習寫字的描紅字帖,也是從開始就教育孩子們學習做人。可見,這句話不僅有實在意義,並且很深刻。可惜後來連一些學者也搞不清他的涵義了,倒是這些禪師更清楚些。
鑑於孩子們和禪師們誦讀起來朗朗上口,那斷句必定也是三字一斷,而不會是亂七八糟。解釋起來,也就是上大人孔夫子,以一己之身教化了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二聖賢,(七十是個概數了),你們這些小學生,只有八九歲,要好好修身做人,知仁知禮,最後才可能成為一個有作為的人。
「上大人」後來成為學習讀書或讀書人的代名詞,有時也成了對那些一知半解讀書人的嘲諷。並且廣為流傳,在小說、戲曲裡都有許多提及,如《西遊記》裡豬八戒變個小和尚不會念經時,也哼哼的是「上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