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孔乙己》中的「上大人,孔乙己」有什麼來歷?怎麼解釋?

2020-12-22 濉園主人

我們在中學課文中學過魯迅的短篇小說《孔乙己》。主人公孔乙己,一個舊社會低層知識公子,受封建科舉制度影響,雖然也讀過「四書」、「五經」,但因為連一個秀才也沒考上,人又懶,又不會經營,自認為是「讀書人」,說起話來「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他不屑於體力勞動,窮困潦倒,迂腐窮酸,常受人嘲笑戲弄。又有偷的毛病,經常挨打,最後被打斷腿,淪為乞丐,因窮而死。

大家都清楚,也不用多說了,只說說他的名字出處,看看究竟有什麼來歷,是什麼意思。上學的時候沒搞清楚,現在忽然想起來查個究竟。

小說中說,「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

「描紅」是過去兒童們剛學寫毛筆字時,在老師寫好或直接買來的紅色範字紙上,再蒙上紙用黑墨描摹,學習寫字,叫作描紅,也叫描朱、描紙等。這描紅紙上選的字就有「上大人孔乙己」等。

不查不知道,藉助現代發達的網絡系統一搜索,就查出用於描紅的字一般有二十五個, 「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矣」,有人稱之為《上大人》篇。並且,「孔」字原為「丘」字,「己」字有寫成「已」、「巳」字的,「矣」字也有寫成「也」字的。這幾個字除了「爾(繁體為,爾)」「禮(繁體為,禮)」筆畫複雜外,其它的都很簡單易寫,這為孩子們初學寫字的開始。就像現在的孩子們初學「山石土田日月水火人口刀手」一樣。

並且,這段話用於初學寫字的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宋代,甚至在唐代敦煌石窟寫經卷子背面習字用的殘篇中也有發現。但具體是誰初創的,已無法弄清,只知道一直沿習到清末,廣為流傳。甚至有些地方(比如在湖南、湖北一些地方)還流傳著這除「也」之外的二十四個字的「花牌」「長牌」「葉子牌」等,男女老幼識字不識字的都念記得滾瓜爛熟。

這句話的意思,也有多種說法。一般都認為這句話中表示的是對孔夫子的崇敬,說孔夫子教書育人,門下弟子三千,有七十二位聖賢。然後,教導孩子們好好學習的。

明代著名書法家祝允明 (號枝山,1461年1月17日-1527年1月28日) 筆記小說《猥談》中說,「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右八句末曳也,字不知何起,今小兒學書必首,此天下同,然書坊有解,胡說耳。」

「《水東日記》言宋學士晚年寫此,必知所自。又說《郛中曾記》之亦未暇檢。向一友謂予:向一友謂予:『此孔子上其父書也。上大人(句,上,上書大人,謂叔梁紇),丘(句聖人名),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句,乙一通言,一身所化士如許),小生八九子佳(句,八九七十二也,言弟子三千中,七十二人更佳),作仁(句,作猶為也),可知禮也(仁禮相為用,言七十子善為仁,其於禮可知)。大概取筆畫稀少,開童子稍附會理也。』」

祝允明,祝枝山

這位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齊名、並稱"吳中四才子"的書法家,說書坊老師解釋的意思是胡說。他的一位朋友給他解釋得更奇,竟成了孔給父親(叔梁紇)寫的信或上的書,讀成:「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也。」說孔子給父親說:他以一己之力教化了三千零七十個學生,有七十二個更佳,為人仁,善知禮了。

這個解釋,我們看來也可以說是像祝老先生批評別人一樣,也是胡說。

還有人說,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異母哥哥叫伯尼,仲就是老二,二是乙,所以孔乙就是孔子。「己」字是指孔子生年,公元前552年己酉年,所以叫孔乙己。

而在金剛經、華嚴經、法華經、轉輪經及《五燈會元》、《列祖提綱錄》等多部經卷和釋家著作中,禪師多次提到「上大人,丘乙己」之語,作為參禪要旨。

在《古尊宿語錄-宋-賾藏》(卷二十九 第 187b頁)中有,北宋詩人郭祥正(1035~1113年,字功父,一作功甫,自號謝公山人、醉引居士、淨空居士),在拜謁白雲禪師時,白雲禪師就在禪堂上對他說:「上大人,丘乙己,……可知禮也。……言雖粗淺,理實甚深。若不會上大人,如何登孔聖門,通曉六經子史、百氏詩書?縱使身名顯達,不曉上大人,如何佐國安邦,使功成身退?至於百工伎藝、負販庸人、孩稚小童,無上大人,如何成就能事?山林河海,日月星辰,上聖下凡,無上大人不能安立。」

這是說,不學好「上大人」,就不能學到高深的學問,縱使坐到高官,也不可能名成功退,凡夫俗子和小孩,也不能成事,甚至上聖下凡也不能安身立命。這清楚地說明,學好「上大人」,不光是學習文化的基礎,也是「為仁知禮」學會做人的基礎。光有學問,不懂「禮」,即使做了高官,也不會有好的結果。

所以說,「上大人」這名,不是光為了學習寫字的描紅字帖,也是從開始就教育孩子們學習做人。可見,這句話不僅有實在意義,並且很深刻。可惜後來連一些學者也搞不清他的涵義了,倒是這些禪師更清楚些。

鑑於孩子們和禪師們誦讀起來朗朗上口,那斷句必定也是三字一斷,而不會是亂七八糟。解釋起來,也就是上大人孔夫子,以一己之身教化了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二聖賢,(七十是個概數了),你們這些小學生,只有八九歲,要好好修身做人,知仁知禮,最後才可能成為一個有作為的人。

「上大人」後來成為學習讀書或讀書人的代名詞,有時也成了對那些一知半解讀書人的嘲諷。並且廣為流傳,在小說、戲曲裡都有許多提及,如《西遊記》裡豬八戒變個小和尚不會念經時,也哼哼的是「上大人」。

相關焦點

  • 《孔乙己》:魯迅對舊社會絕望中的希望,從孔乙己身上的優點說起
    我問他的好處,他說能於寥寥數頁之中,將社會對於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寫出來,諷刺又不很明顯,有大家風度。」從魯迅先生筆下的這些角色中,我們都能找到類似的地方,或者是說看到某些熟悉的自己。就好像那句話說的一樣:「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這大概就是成年人的悲哀吧!
  • 半懂不懂孔乙己
    褚作家說:小兒習字,必令書「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也」。天下都這樣做,不知為什麼。是呀,為什麼啟蒙的兒童都要寫這些呢?他自己接著考證:《水東日記》言,宋學士晚年喜寫此,必知所自。又《說郛》中亦記之,大概取其筆畫稀少,童子易認易辨吧。  元代方回有詩也說:「忽到古稀年七十,猶思上大化三千」。
  • 淺談魯迅文集之孔乙己——從未消失的上大人孔乙己
    記得中學時看到試題上讓我解析這句話時,當時產生的心裡陰影幾乎伴隨了我整個中學時期。如今再次拜讀這篇文章時,發現孔乙己的"特立獨行"從一開始似乎便決定了他悲慘的結局。文章開始故事發生的場所就非常有特點,穿長衫的闊綽人和讀書人花上十幾文錢才能進去店面隔壁的房間裡,要上酒菜坐著喝,而只能花幾文錢的窮苦短衣幫卻只能在櫃檯外面站著喝,而孔乙己卻成了鹹亨酒店唯一一個在櫃檯外站著喝的長衫人。
  • 重讀《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成年人的悲哀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的一篇白話文小說。之中的很多句子都至今為人所經常用。而孔乙己,在很多程度上,代表了那個時代,舊時代讀書人的際遇。孔乙己是何人呢?原本就是一個沒考上秀才的讀書人,因為他姓孔,人們就從當時流行的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給他取了個孔乙己的名字。而這篇小說,是以「我」這個酒館夥計的身份,去看孔乙己這個人物人生浮沉。
  • 【初中語文試講】孔乙己
    【過程與方法目標】1.品味小說辛辣深刻的語言,理解社會環境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探究小說人物的性格內涵,體會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義。【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了解作者對腐朽罪惡的封建科學制度和病態冷酷的社會的揭露和批判。
  • 孔乙己
    他身材很高大,紅色的成績單,成績查詢上時常帶著黑色;一本寫著亂七八糟的草稿本。穿的雖然是院服,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PID」,「UFD」,叫人半懂不懂的。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數學課本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做孔乙己。孔乙己一到教務,所有選課的學生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成績單上又黑了一門了!」
  • 孔乙己課文朗讀與賞析導學
    5、省略號的一般作用有:A、表思維躍進;B、表話未說完;C、表心情矛盾;D、表靜默或思索。試指出下列句子中省略號的作用。(1)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汙人清白……」(  )      B、表話未說完(2)「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  )  C、表心情矛盾(3)「讀過書,……我便考你一考。
  • 讀《孔乙己》新解,每個橫空出世的大人物,退後一步都成了孔乙己
    這個問題上,孔乙己選擇了前者。他只是讀書,卻沒有為了考取功名,做長遠的計劃,也就是說,他沒想過自己應該怎麼活下去,也不知道怎樣在現實面前「不低頭」。這裡說的「不低頭」,並不是讓他保持高人一等的心態,而是具體地想想怎麼做才能腳踏實地,一步步靠近自己的理想。
  • 討論丨《孔乙己》的教學終點在哪裡?
    課後習題1.小說中有幾處寫到眾人的鬨笑?他們為什麼而笑?作者用眾人的笑來貫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麼用意?2.小說對孔乙己的描寫,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寫?哪些地方是側面描寫?由這些描寫可以看出孔乙己是怎樣的一個人?3.作者為什麼要通過一個小夥計「我」的眼光來講述孔乙己的故事?
  • 《孔乙己》——隋濤老師的校本課程
    教學《孔乙己》這篇小說,不僅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小說的思想內容,而且還能啟發學生怎樣去欣賞小說,並從中受到深刻的啟迪。學情分析高二的學生,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都有了較大的提高,閱讀的能力也在不斷的增強,情感體驗也在不斷的加深,對抽象的事理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
  • 魯迅《白光》《孔乙己》比較閱讀及答案
    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櫃裡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汙人清白……」「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
  • 《孔乙己》:穿「長衣衫」的「短衣幫」,眾人口中的笑料孔乙己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
  • 《孔乙己》人物分析
    司南絮語:據說,文採天成的人,夜晚可見其周遭有光芒。
  • 笑聲中的涼薄——《孔乙己》主題型教學設計
    王榮生主編的《小說教學教什麼》中,曾專門闡釋過小說還應該教給學生閱讀的視角。所以備課時,我特意精選了兩個角度:看客和孩子,分兩個課時來講述孔乙己的故事,通過孔乙己「人」的形象及看客們對待孔乙己的態度,來分析人物心理及社會常態,孔乙己越悲,其他人笑得越開心,越麻木,對比中更能體現出作者對於小人物的同情和惋惜,以及對「看客」批判和憎惡。感受世態人情和時代風貌,理解小說的社會意義。
  • 第63期 《孔乙己》教學設計
    詩問:孔乙己在哪裡才出場?(生:第3段、第4段)師:既是要寫孔乙己,那為什麼開篇不寫?前3段又是在寫什麼?這與寫孔乙己有什麼關係?(生答,師明確:環境描寫中的社會環境,展示了一個百無聊賴、等級森嚴的社會氛圍,推動情節發展,為人物的出場做鋪墊)3.時隔二十多年,我為何對孔乙己的事記得如此清晰?從文中找出依據。
  • 名師教學設計《孔乙己》教學設計
    兩次出場變化非常大,請同學快速默讀第4段和10、11段,對比兩次出場有什麼不同。學生回答預設:孔乙己的生活越來越難了,一天不如一天。學生回答預設:孔乙己的生活更加困難了。教師:賞析小說人物的方法不僅要抓外貌描寫、語言描寫、神態描寫,其實裡面有兩個動作的對比特別值得品味,大家能找出來品一品嗎?說說你品出了什麼?
  • 《孔乙己》文本解讀綜述與教學案例分析
    接著引領學生走進文本,選取合適的教學內容與學生一起探究,比如:1.文中幾次寫了孔乙己的「手」,哪幾處寫手的地方最能體現人物的性格命運?(黃厚江)2.文中對孔乙己的「笑」分成哪幾類?(吳青松)3.孔乙己「偷」的結果是什麼,由「偷」分別引出「酒」「笑」「情」。(徐開質)4.讀者和小說中人物最能「記住」的是孔乙己的分別是什麼?
  • 楊玲老師《孔乙己》公開課教學設計
    2.單元教學目標:《孔乙己》是九下第二單元第一篇小說,該單元的小說題材多樣,意蘊豐富,人物形象鮮明。單元提示教學要在梳理情節、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礎上,對作品的內容、主題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說的社會意義。還要學習欣賞小說語言,了解小說多化的風格。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也是鑑於此而設計。
  • 【面試】教學設計分享:初中語文《孔乙己》
    ,精神上迂腐不堪、生活上窮困潦倒,最後被封建地主階級所吞噬的故事,揭露了當時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有強烈的反封建意義。(2)在鹹亨酒店喝酒的有幾類人,分別有什麼特點?明確:長衫客:衣著長衫,坐著吃酒,趾高氣昂;短衣幫:衣著短衫,站著吃酒。(3)酒店掌柜更喜歡哪一類人,從何看出?明確:更喜歡長衫客,從掌柜對他們極力逢迎的態度中看出。(4)思考討論,作者描寫鹹亨酒店的環境有何作用?
  • 魯迅沒有嘲諷孔乙己,作者是在自嘲,還拉上孔子
    最悲劇的是,人人都是孔乙己,孔子和魯迅何嘗不是孔乙己?大千世界的你和我何嘗不是孔乙己?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  何為「孔乙己」?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