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1.課標關於小說教學的要求: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小說教學的要求,可以歸納為四點:一是培養閱讀小說作品的興趣;二是提高小說學習的文學素養;三是培養體悟作品內涵的能力;四是對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做出恰當的評價。
2.單元教學目標:
《孔乙己》是九下第二單元第一篇小說,該單元的小說題材多樣,意蘊豐富,人物形象鮮明。單元提示教學要在梳理情節、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礎上,對作品的內容、主題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說的社會意義。還要學習欣賞小說語言,了解小說多化的風格。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也是鑑於此而設計。
二、學情分析:
九年級的學生對小說有一定的感知、欣賞能力,能夠自主梳理小說情節,通過人物描寫方法概括小說的人物形象,同時也能感知到小說的主題是對封建制度的批判。但學習魯迅的文章,尤其是內容距今時代久遠,探究它的現實意義是有其必要性的,本節課的設計重在在教師的引導下,挖掘其現實意義。
三、教學過程:
導入:魯迅的《自題小像》導入。
(一)學習目標:(PPT展示)
1.概括孔乙己的人物形象,體會造成其悲劇人生的自身原因。
2.閱讀文本對「看客」的描寫,結合寫作背景,感受孔乙己悲劇的社會原因。
3.結合魯迅筆下「看客」的形象,挖掘現實意義。
(二)教學環節:
1.矛盾孔乙己(自身原因)
閱讀課文,說說孔乙己是怎樣的人?以下面的句式表述:
「孔乙己 但又 」,可見他是一個 的人。
孔乙己是一個在當時社會找不到自己位置的苦人和弱者。他的命運的悲劇有其自身原因。
2.冷漠眾生相(社會原因)
魯迅寫作《孔乙己》,是在描寫「一般社會對苦人的涼薄」。
看客:(1)酒客們:4、6、10段
(2)酒店老闆:10、11、12段
(3)小夥計:7段
此環節細讀文本,採用角色朗讀法,同時將課後思考探究題帶入。讓學生體會看客的麻木不仁、自私冷漠,他們對孔乙己這樣一個不幸者,不但沒有同情和幫助,相反,只知道鬨笑取樂,在他們勞累與苦悶的生涯中尋求片刻的快樂。
他們的快樂,建立在孔乙己的難堪、羞辱和心理痛苦之上。
3.探究現實意義:
(PPT展示)小說寫作背景:《孔乙己》創作於「五四運動」前夕,是魯迅繼《狂人日記》後的第二篇小說,收入短篇小說《吶喊》。在《吶喊》自序裡,魯迅寫到:「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
聯繫魯迅棄醫從文的原因。看客心態是他深惡痛疾,因而也是批判最多的。
(1)群文整合閱讀,閱讀魯迅的小說《藥》《示眾》,看看其中描寫了怎樣的看客?魯迅寫形形色色的看客,主要想表達什麼?(學生自由發言)
《藥》中,夏瑜的革命理想得不到多數人的擁戴和支持,反而成為供人們欣賞殺頭、為他們麻木的生活增添一些刺激和談資,他的鮮血也被當成藥來吃掉。
《示眾》中講述了大街上,一個犯人被示眾的場景,期間出現了各色人圍觀,胖孩子、禿頭、小學生……他們又將關注點轉移到其它事件上。
(2)魯迅對看客的揭示和鞭撻,是要警醒愚昧麻木的國民,改變他們的冷漠態度,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聯繫實際:
疫情來了,武漢封城,我們能不能做看客,為什麼?
播放視頻(醫護人員紛紛請戰,奔赴抗疫一線)
中國疫情得到控制,國外蔓延,中國能不能做看客?為什麼?
文字展示:向國外派出醫療隊、捐贈物資。(人類命運共同體)
(3)活動安排:
學生作為社區小居民,寫一篇倡議書,為疫情下的社區穩定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結束語:我們現在的社會環境正是魯迅當時所希望的,新時代的我們一應要珍惜,做社會的暖人,社會的幸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