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沒有嘲諷孔乙己,作者是在自嘲,還拉上孔子

2020-12-22 姜子說書

題:魯迅沒有嘲諷孔乙己,作者是在自嘲,還拉上孔子!

文/姜子說書

很多人小時候都讀過《孔乙己》,印象裡的主人公孔乙己是一個不倫不類的四不像,是所有人茶餘飯後的笑料,他穿著長衫,卻站著喝酒,是一個邊緣化的人物,不合時宜,好似小丑一般。

然而,《孔乙己》的故事終究不是喜劇,而是一齣悲劇。最悲劇的是,人人都是孔乙己,孔子和魯迅何嘗不是孔乙己?大千世界的你和我何嘗不是孔乙己?

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  何為「孔乙己」?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也。

你以為描紅紙上的上大人是誰?正是聖人孔子呀!孔丘,排行第二,出身於己某年,司「教化」之職,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聖賢,所謂「八九子」。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孔子主張克己復禮,他周遊列國,卻發現霸道盛行,王道見棄,「惶惶然如喪家之犬」,誠如《論語·公冶長》 所言:「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自嘲「惶惶然如喪家之犬」的孔子,此間滋味,與被世人嘲笑的孔乙己,如出一轍!魯即山東,魯迅筆下「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大概說的是主人公孔乙己的格局吧?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飯都吃不上了,卻不能不喝酒,被打斷了腿,已經不成樣子,卻依然選擇「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盤著兩腿,一步步拖著身子到魯鎮的酒店」,只為了喝一碗酒。

你笑他迂腐不堪,你笑他麻木不仁,你笑他窮困潦倒!卻不知,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孔乙己喝的酒,太上頭!

丁舉人家裡大概有整個書屋的書,恐怕不過是束之高閣,而這丁舉人也只怕不過是個兩腳書櫃,偏偏是窮酸落魄的孔乙己為書著了魔,一句「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大有鑿壁偷光的寓意!

「君子固窮」,孔乙己分給孩子們一人一顆的茴香豆,那句「多乎哉?不多也」說的可是茴香豆?說的是孔乙己呀!孔乙己興高採烈地教孩子們茴字的三種寫法,這樣的場景,不禁讓人回想起《為政》裡的一句話!

《為政》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魯迅說:「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有人說,這是病句!魯迅其實是自嘆不如孔乙己!

作為第一視角的酒店夥計,「我」在掌柜眼裡,是一個「樣子太傻,侍候不了長衫主顧」的人,而面對短衣主顧,「羼水也很為難」,「我「何嘗不是一個孔乙己似的邊緣人呢?

站著喝酒,是寫孔乙己貧賤不能移!穿長衫,是孔乙己作為讀書人的堅定選擇,「唯一的人」恰是「上大人」三個字,所以,魯迅評價孔乙己道「他身材很高大」。

重讀經典,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莫笑人咬文嚼字、著瘋入魔,哪有什麼過度解讀,只怕是「字字血淚」、「聲聲哀歌」!世人嗜酒我嗜睡,沉醉千年,只圖它淡了得失!

主要參考資料:《孔乙己》、《論語·公冶長》、《為政》

相關焦點

  • 淺談魯迅文集之孔乙己——從未消失的上大人孔乙己
    圖片素材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文章《孔乙己》最後一句話。記得中學時看到試題上讓我解析這句話時,當時產生的心裡陰影幾乎伴隨了我整個中學時期。如今再次拜讀這篇文章時,發現孔乙己的"特立獨行"從一開始似乎便決定了他悲慘的結局。
  • 《孔乙己》:魯迅對舊社會絕望中的希望,從孔乙己身上的優點說起
    一、在孔乙己身上,我看到了讀書人的堅持01.學問始終沒有丟:為何說孔乙己學問沒有丟呢?從全文來看,孔乙己不但學問沒丟,而且還博聞強識。首先,他名字的由來,是外人給取的綽號,從描紅紙上摘下來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而孔乙己自己卻並沒有為此爭辯什麼,正是因為他知道「乙己」二字的含義,所以默默接受,可能心裡還有些小歡喜。
  • 魯迅《孔乙己》讀書筆記
    孔乙己一篇,長短不過兩千餘字,寫的是魯鎮酒館狹小空間裡立著喝酒的長衫書生孔乙己,兩千字的短小篇幅,不夠寫完孔乙己的倉皇一生,難以盡述孔乙己的體貌性徵,卻將一個酸腐窮懶的失意書生形象描繪得淋漓盡致,初看孔乙己,覺得可笑而譏諷,再看孔乙己,只感蒼涼和悲傷。
  • 魯迅並沒有嘲笑那個穿長衫站著喝酒的人,「孔乙己」應該另有所指
    魯迅筆下「孔乙己」的形象,歷來被認為是晚期科舉制度下的讀書人,麻木、冷漠、呆板、愚昧,可以說這些詞彙都成了孔乙己的代名詞。但是,如果從文本來看,似乎魯迅對孔乙己並沒有後來分析者指出的那般嘲弄,反而是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
  • 小說《孔乙己》中的「上大人,孔乙己」有什麼來歷?怎麼解釋?
    我們在中學課文中學過魯迅的短篇小說《孔乙己》。主人公孔乙己,一個舊社會低層知識公子,受封建科舉制度影響,雖然也讀過「四書」、「五經」,但因為連一個秀才也沒考上,人又懶,又不會經營,自認為是「讀書人」,說起話來「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他不屑於體力勞動,窮困潦倒,迂腐窮酸,常受人嘲笑戲弄。又有偷的毛病,經常挨打,最後被打斷腿,淪為乞丐,因窮而死。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真的認為魯迅說的這句話是病句嗎?
    作者魯迅先生作為一個見證者,他親眼目睹了孔乙己所遭遇的一切,直到後來再也沒有看見過孔乙己,於是魯迅先生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便在這篇文章的最後發出了這樣的一句感慨: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 魯迅為什麼喜歡《孔乙己》,原來我一直沒讀懂
    可是,掌柜的卻不但當面揭短,而且還「笑著」。錯位到如此大的幅度說明,精神上的殘酷的傷害,已經是夠可怕的了。所有的人,似乎都沒有敵意,都沒有惡意,甚至在說話中,還多多少少包含著某種玩笑的、友好的性質。但是,卻是對孔乙己對殘餘自尊的最後摧殘。
  • 重讀《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成年人的悲哀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的一篇白話文小說。之中的很多句子都至今為人所經常用。而孔乙己,在很多程度上,代表了那個時代,舊時代讀書人的際遇。孔乙己是何人呢?「我」其實在鹹亨酒店裡,是沒有地位的。魯迅先生首先介紹了「我」的一個情況,我是一個因為不夠機靈而溫酒的小哥兒,因為嚴肅的掌柜和沒有好聲氣的主顧,平日很難笑一次的夥計。所以孔乙己一來,是「我」唯一可以笑而不被罵的時候了。
  • 【初中語文試講】孔乙己
    2.探究小說人物的性格內涵,體會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義。【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了解作者對腐朽罪惡的封建科學制度和病態冷酷的社會的揭露和批判。環節一:導入新課魯迅先生一生共寫了33篇小說,主要收錄在《吶喊》《彷徨》兩部文集中,其中他自己最喜歡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曾熱情地讚嘆說:「《孔乙己》寫得多好啊!」孔乙己到底是怎樣的一個藝術形象?這篇小說為什麼能得到如此高的評價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小說。
  • 半懂不懂孔乙己
    ◆ 陸春祥  我讀清代褚人獲的筆記《堅瓠集》壬集之四《上大人》時,魯迅筆下的孔乙己
  • 《孔乙己》,你不是封建社會腐朽的遺老,你是中華文明精神的根脈
    有人說魯迅寫的孔乙己代表的是封建科舉制度下的餘孽,好吃懶做,不會營生,脾氣又臭又硬還滿口之乎也者,看著就讓人討厭。但是我認為魯迅可能是另有所指的。首先,孔乙己姓孔。說起姓孔,我們可能最先想到的是孔子,但孔乙己沒有名字,是別人從小孩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的一個綽號。
  • 魯迅的「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為什麼讀的不通順,是語病嗎?
    魯迅的這句話是不是病句,爭論點在於「大約」與「的確」。大約,是對結果模糊不清的不確定推測。的確,是對結果確定的推測。於我們的正常邏輯中,這句話,對結果的推測不確定與確定同時存在,是不符合常理的。所以於邏輯的角度上,所以很多人說它是病句。事實上,這句話,於文學的角度,它是文學修辭手法之一。
  • 魯迅《白光》《孔乙己》比較閱讀及答案
    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櫃裡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汙人清白……」「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
  • 【面試】教學設計分享:初中語文《孔乙己》
    (一)名言輸出,導入新課臧克家說過:「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著名作家魯迅雖已去世多年,但他的作品依舊警醒著世人,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著名作品《孔乙己》,去體會魯迅先生筆下的封建社會。
  • 《孔乙己》:穿「長衣衫」的「短衣幫」,眾人口中的笑料孔乙己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
  • 魯迅寫的《自嘲》,其中「千夫指」一直被誤解,究竟是什麼意思?
    因為寫新詩還不算難,但是寫律詩就不是誰都可以的了,很容易讓人覺得火候不夠。其實近百年以來,寫律詩寫的好的人可太少了,真的是高手缺失。但也是有的,比如說大文豪魯迅。他之前寫過一篇經典格式的詩。咱們就一起來看看吧。魯迅的文字功底是好的,文言用法也是不賴的,先來看看原文:《自嘲》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 孔乙己課文朗讀與賞析導學
    如果沒有對科考的痴迷,命運也許比孔乙己還要差。     3.命運歸宿的不同:因為孔乙己「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那些短衣幫、長衫主顧便以成敗論「英雄」。何況,孔乙己對短衣幫是從來不屑一顧的,所以他一旦應試不中,便會被人們反諷相譏,作為茶餘酒後的談資。最後作者還近乎殘酷地安排他拖著斷腿走向墳墓,至此,他精神肉體雙雙死亡。
  • 魯迅先生是否真的拒絕了諾貝爾獎?魯迅:我不是,我沒有,別瞎說
    近現代文壇中,魯迅或許不是文筆最優美的,或許不是文才最出眾的,或許不是獲得榮譽最多的,但他一定是最出名的那位。 魯迅的作品講白了就一件事,罵就完事了。因覺得學醫救不了中國人,封建禮教能"吃人",就創作了中國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因覺得科舉制度禁錮文人思想,麻木的人們需要被喚醒,就有了極具嘲諷意義的《孔乙己》。
  • 魯迅筆下,那一個個冷漠的看客
    ——魯迅《吶喊》自序讀魯迅的小說,常常看到「看客」這類形象,貫穿於魯迅的各類文體之中,他們的特點是冷漠、勢利、麻木、愚昧。《孔乙己》中,鹹亨酒店聚集一幫看客,他們以取笑孔乙己為樂事,就是孔乙己被打斷了腿,他們也沒有絲毫的同情。魯迅寫道:「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一幫冷漠的看客躍然紙上 。
  • 張愛玲嘲諷,林徽因懟,魯迅瞧不起,為何他們都看不慣冰心
    冰心是我國近現代社會,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她給我國留下了《繁星·春水》《小桔燈》等眾多優秀的文學作品,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顆不可忽視的明星。 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壺」,冰心是個真誠的人,她的作品中也處處散發著人性的光芒,這讓她深受我國讀者的喜歡,為何同時代的張愛玲、林徽因、魯迅等眾多大家,會看不慣冰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