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你不是封建社會腐朽的遺老,你是中華文明精神的根脈

2020-12-25 山村靜聽

《孔乙己》是我們小時候讀的一篇課文,但一路讀下來,我們可能不是嫌棄孔乙己又酸又腐的迂老落魄相,更多的可能是心有戚戚然。

因為在大多數時候,我們在生活中可能都是孔乙己,正像張博洋在《吐槽大會》上說的那樣,他上脫口秀節目出了點名,有了一點路人緣,某天在路上被一個大哥叫住,「喂,喂,看過你表演,來,來拍張照。」然後這位大哥拍完就走掉了。張博洋說當時他就有一個想法,他要紅,不是紅成李誕,而是紅成馬雲,因為他覺得李誕也會遭遇同樣的尷尬,馬雲不會。

但張博洋似乎忘記了馬雲在成功前也遇到了同樣的尷尬,一大群人去應聘工作,馬雲曾經是那個唯一沒被錄取的人,所以說,更多時候我們大概都是孔乙己,自己認為自己肚裡還有點貨,自認為比一般人高出許多,但卻被現實打得鼻青臉腫,自尊的粉掉落一地,受盡屈辱。因此,我們真的沒有勇氣去討厭孔乙己、踐踏孔乙己,因為那可能就是我們自己。

有人說魯迅寫的孔乙己代表的是封建科舉制度下的餘孽,好吃懶做,不會營生,脾氣又臭又硬還滿口之乎也者,看著就讓人討厭。但是我認為魯迅可能是另有所指的。

首先,孔乙己姓孔。說起姓孔,我們可能最先想到的是孔子,但孔乙己沒有名字,是別人從小孩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的一個綽號。他姓孔,但沒有名字,說明他並非孔子,卻是孔學的傳人無疑,因為他滿嘴的之乎者也,說出的什麼「君子固窮」、「者乎」之類的,都是來自那本《論語》。

但是孔學經過兩千年的傳承,被封建統治者利用,早就將其核心思想改得面目全非,規範社會秩序的禮,已成為懸在人們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一不小心就會因觸犯而承受嚴酷之刑。其實孔學儒家的「儒」,其核心就是一個「仁」字,封建集權用高壓壟斷的形式讓臣民臣服,其實與「仁」背道而馳,與「仁」相去甚遠了。

在這裡,孔乙己代表的是真正的儒學,卻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他對人說話,滿口知乎者也,眾人卻是半懂不懂,可見我們與真正文化的精神的隔膜有多深!今天我就以《孔乙己》這篇文章為例來探討一下,中國真正的文化精神到底離我們有多遠。

一、丁舉人的打

在古時候,讀書是有錢人的專利,也是窮苦人博取功名唯一的途徑。丁舉人不知家世如何,但人稱一聲「丁舉人」,可見還是一位很有學識的讀書人。但丁舉人打起孔乙己來,卻是毫不手軟的。丁舉人學的是儒家學說,儒家學說的核心是「仁」,但這位「仁兄」極力與孔乙己劃清界限,還下此重手,只能說明他無論是身和心,都離文化真正的精神相當遠了。

孔乙己作為孔學的真正代表,已屈尊為主流文化冒牌貨「孔甲它」之下,但丁舉人跳過「丙某」,排到更次的位置,卻對孔乙己極盡侮辱之能事。他家的書在實質上是孔乙己的精神,孔乙己去幫他抄書,卻成了「偷」了他家的書,到底是誰偷了誰的,誰抄了誰的,這不是一目了然嗎?!但丁舉人不由分說,先是逼他寫了服辯,後是吊起來打了大半夜,把孔乙己的腿都打折了。

這裡,我們看到丁舉人不過是一個跳梁小丑無恥下作,他顛倒黑白、指鹿為馬,是封建王權的狗腿子。但普通民眾並不知道真正的文化是什麼,又是誰掌握著文化的真正精神,他們在茶館裡閒話,說的都是孔乙己的壞話:是孔乙己好吃懶做,是孔乙己窮到沒有法行偷竊之事。

但是,這些都是「我」在茶館裡聽到的短衣幫的說辭,孔乙己自己說的是「竊書不為偷」、「君子固窮」。而「我」這個小夥計看到的呢,卻是「他在我們店裡,品行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雖然間或沒有現錢,暫時記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還清。」

基於孔乙己的刻板印象,都是「我」聽說來的,而基於我所見到的孔乙己,似乎與大眾所說的又有些不符,這是為什麼呢?

重點就在於孔乙己「竊書不為偷」,為我們點明了一切狡辯的所在。書的精神是我的,何為偷?書的形式我看看而已,怎麼能叫偷?不過是瞟竊一下,看他們是如何偷天換日,如何用假仁假義的教義吃人罷了。

但丁舉人之流對孔乙己下手之狠,可謂乾淨利落,先是逼孔乙己寫了服辯,坐實了他偷的罪證,然後是打折了他的腿,讓他沒有能力再做行為上的抗爭。劣幣逐良,冒名頂替,讓我們看見真金也以為是假貨,卻又把假貨奉為了神明。可悲!可嘆!

真正的文明離我們越來越遠,是封建強權刻意為之的結果,好讓他們那些邪惡的跳梁小丑登上歷史的舞臺長袖善舞。

二、短衣幫的嘲諷

「我」在鹹亨酒店當差,平時掌柜一副兇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但只要孔乙己來店,我倒可以輕鬆地笑幾聲。

在嚴格的等級制度和沉悶的空氣裡,唯有孔乙己能為「我」帶來一絲輕鬆。真正的文化帶給我們思想上的清明和自由,永遠都是那樣彌足珍貴。現在不是也有人說,房貸和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細細品讀了《論語》,結果自己不焦慮了嗎?真正的思想,不管在哪裡,只要你接近它,你就會受益,它不因你捧高就驕傲,不因你輕視就低賤。但在這裡,孔乙己雖不自賤,他卻是卑微的。

人們知道孔乙己以自己是讀書人為榮,視讀書如命,但孔乙己一到店,就有人故意戳他傷痛引人發笑:

「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麼?」

「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

「孔乙己,你臉上又添新傷疤了!」

……

我們與真正的文化的隔膜到底有多遠,竟是讓我們如此的視而不見,進而輕易的踐踏?人性的悲劇不在於你有多邪惡,而在於你有多愚蠢還不自知。世上沒有哪一種溝通有比救贖一群自以為聰明的人更難的了。這是孔乙己的絕望,也是魯迅的絕望。

短衣幫是被封建強權愚弄的大多數人,但他們卻自以為聰明,愚弄真正文化的精神使者孔乙己。到最後,到底是誰在嘲諷誰,誰在愚弄誰呢?!

三、「我」的厭

我十二歲起,就到鹹亨酒店當差,樣子太傻,又不夠機靈,自是不受當權者們待見,主顧們見我老實,也覺得我好欺負,我在鹹亨酒店的日子並不好過。

孔乙己在鹹亨酒店受人排擠嘲諷,知道不能和他們談天,便和「我」這個邊緣人說話,打算把他文化的思想對我進行稍微的啟蒙。他問「我」:

你讀過書麼?你讀過書,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麼寫?

接著便熱心地教我:

不能寫罷?我教給你,記著!這些字應該記著。將來做掌柜的時候,寫帳要用。

可「我」呢,對他總是淡淡的,覺得跟他親近也是一種恥辱,畢竟眾人對他的嫌惡是有目共睹的,與他親近,無異於是對「我」的一種玷汙。

明明在孔乙己來時,我可以感到一種少有的輕快,但心理上仍拒絕靠近他、了解他。這種畫地為牢的隔膜,永遠讓我觸摸不到文化的邊風,只以自己被騙的經驗在心裡築起高牆,讓對方沒有辦法對「我」滲透半分。

「我」這種頑固的思想,不僅讓「我」隔絕了孔乙己的好意,還隔絕了「我」的自我成長,甘心做一個愚笨又不討喜的奴才。世俗的偏見,如一堵厚厚的牆,隔開了少年與文化的距離,使文化的甘露始終也滴不進一個年輕人的心裡。

四、小孩子的貪

更小的孩子,也是如大人一樣,愛趕熱鬧的。孔乙己一來,就有了笑聲,他們就跑來湊熱鬧,但也是如大人一樣,故意圍住了孔乙己打趣。孔乙己無奈,只有給他們一人一顆茴香豆吃,可孩子們吃完不走,仍眼巴巴地望著他的碟子。

小孩子的大腦發育是最強的,在兒時接收文化知識也是最快的,但他們整日嘻嘻哈哈,到處闖禍搗蛋,哪裡有事就往哪鑽,佔了便宜討了乖便速速開溜。他們眼裡沒有文化知識,沒有孔乙己,有的只是他手中的豆――可以吃的東西。他們如一群嗜血的蒼蠅,嗡嗡個不停,卻不想學點有用的知識,當孔乙己用手罩住碟子說「多乎哉?不多也」,他們也趕快被嚇跑了。

原來文化知識在他們心裡如洪水猛獸,是那種可以奪去他們快樂的、令他們害怕的東西。是什麼灌輸了他們這樣的思想?又是誰灌輸了他們這樣的思想?!

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教化思想,是「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人生觀!那是生活在他們身邊的人用每一個活生生的行動教會他們的。

人生七宗罪,貪嗔痴恨愛惡欲,無一不是自毀之舉,但唯有文化精神,能救人於水火,驅逐罪惡控制慾念,孔乙己是中華民族最後的根,但人們卻對他避之不及,唯恐被他纏上。他年邁身殘,卑微地蕭瑟在牆角,即將消彌,但他拼盡了他所有的力氣,等待著救贖。

我們離我們中華民族真正的文化精神到底有多遠,讓我們對他竟隔膜如此,相見卻不相識?他口中的知乎也者,我們半懂不懂;他的名字,我們不知;連他的綽號,我們也半懂不懂!

一個民族,丟失了自己真正的文明,不管身體如何健碩,都不過是淪為別人當槍使的傻子;沒有自己真正的精神內核,再富有也只是個沒有教養的粗漢,只能為別人做嫁衣裳。可幸的是,現在我們終於意識到我們文化的重要性,到處開始了誦讀經典、挖掘經典的講座,於是,孔乙己活了,他不再是那個又髒又朽的孤老頭子了,他煥發出了頑強的生命力,以更年輕的姿態站在我們面前,引領著我們朝著一個又一個世紀難題邁進。

王者歸來,他永立潮頭;乘風破浪,他矢志不渝。接近真正的文化精神,要我們一代又一代人忠貞不渝的堅守,要我們每一個人熱忱的付出,切莫以冷漠的姿態讓他自生自滅,受盡外強凌辱。

在文中,孔乙己是不被人理解的,他是在短衣幫中唯一一個站著喝酒卻穿著長衫的人,他是讀書人中唯一一個讀書卻偷書的人,那時的他既放不下精神的堅持融入讀書人的群中,又放不下外在的堅持融入勞動人民的群中,註定了他深刻的孤獨與悲哀。

但現在正是因為他忍住了這樣一份深刻的孤獨,用他的悲哀撐起了中華民族文化真正精髓的命脈,讓我們得以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將這傳承,將這發揚光大,「和諧社會」和「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命題的提出,便是對儒家仁政和周禮規範的再造奇蹟。攜手共進,我們可再創輝煌。

相關焦點

  • 【初中語文試講】孔乙己
    2.探究小說人物的性格內涵,體會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義。【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了解作者對腐朽罪惡的封建科學制度和病態冷酷的社會的揭露和批判。 (二)研讀課文,深入體會1.探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1)概括介紹: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說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徵)  (2)肖像描寫:孔乙己第一次出場(要求學生朗讀並簡要分析);孔乙己最後一次出場(要求學生朗讀並簡要分析)。
  • 《孔乙己》——隋濤老師的校本課程
    《孔乙己》這篇小說不算長,卻極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劇和整個社會的世態,它揭露了為封建科舉制度所戕害的讀書人的病苦,是一篇討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戰鬥檄文;從民眾這一方面看,小說表現了魯迅鞭撻國民劣根性的一貫主題。小說運用側面描寫、正面描寫,通過外貌、動作、語言等方面的描寫,鮮明地表現了孔乙己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這個封建社會下層知識分子的形象。
  • 【面試】教學設計分享:初中語文《孔乙己》
    本文是魯迅的一篇小說,小說描寫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舉制度毒害下
  • 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孔乙己最愛的茴香豆,竟是如此好吃!
    魯迅的《孔乙己》雖說是我們三十多年前語文課本上所學,但是至今仍記憶猶新。孔乙己是魯迅筆下的悲情人物,是新舊社會過渡時期少數知識分子的典型,沒有功名利祿,卻清高無比;沒有經濟來源,卻端著讀書人的架子,不願意靠雙手勞動去賺取錢財!
  • 《孔乙己》人物分析
    「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在魯迅筆下,這個愚昧可笑,心地淳樸善良,卻受盡封建社會的腐朽思想和科舉制度毒害的虛造人物以及他與酒館的故事是當時整個社會的寫照。他頑固迂腐。他深深地相信與知識與讀書的力量,可是他卻連秀才都沒考上。
  • 部編語文九下教案第5課《孔乙己》
    但是難能可貴的是他自己就只有為數不多的茴香豆,卻願意將它們分給孩子,而孩子們再次把「眼睛都望著碟子」,他不是謾罵,不是恐嚇,竟也「著了慌」哼起了《論語》裡的調子直哀求。這裡的語言描寫,使一個擁有善良與透明心性的老頭形象躍然紙上。【神態描寫】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賞析:這是孔乙己為自己的偷竊作辯解時的神態描寫。
  • 不忘歷史根脈 自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偉大事業需要偉大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繁榮興盛。今天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更加充分地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營養,更加自覺地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滋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 孔乙己偷書被打的背後,是宗法制度下私刑的濫用與憲法精神的缺失
    孔乙己是魯迅筆下的一個典型人物,他落魄的形象是晚清民間知識分子的代表,其一生的遭遇令無數人唏噓感慨。但大部分讀者的目光都聚焦在了孔乙己、看客以及鹹亨酒店的老闆和夥計身上,鮮少有人關注一個細節:「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以抄書為生的孔乙己時常地「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
  • 你可知「茴」字有幾種寫法——《孔乙己》
    「你讀過書麼?」我略略點一點頭。「讀過書,……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樣寫的?」我想,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麼?便回過臉去,不再理會。「不能寫罷?……我教給你,記著!這些字應該記著。將來做掌柜的時候,寫帳要用。」孔乙己等了許久,很懇切的說道「誰要你教,不是草頭底下一個來回的回字麼?」我不耐煩的、懶懶的回答道孔乙己顯出極高興的樣子,將兩個指頭的長指甲敲著櫃檯。
  • 孔乙己課文朗讀與賞析導學
    (1)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汙人清白……」(  )      B、表話未說完(2)「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  )  C、表心情矛盾(3)「讀過書,……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樣寫的?」(  )A、表思維躍進(4)「這……下回還清罷。這一回是現錢,酒要好。」
  • 讀《孔乙己》新解,每個橫空出世的大人物,退後一步都成了孔乙己
    01封建社會信奉「學而優則仕」,出身貧寒的人,想要出人頭地,只有不斷讀書。讀過書的人不屑其它工作,努力做學問、考取功名,才是他們想要的。孔乙己就是這樣一個人。孔乙己是個讀書人,他勤奮、努力,能寫出一手好字。在封建社會,能識得幾個字,已實屬不易。
  • 儒家文化是中華文明強大生長力的重要推手
    可是兩千多年的儒家文化也不是孔孟一直在研究發展呀。相對於漫長的文明史,孔孟不過是封建社會之中起開端作用的兩個人。而真正需要負責任的應該是近世紀以來空洞的理學與心學。歷史不允許冤枉,錯誤從誰那產生的就從誰那找。而不是殃及其他無關差錯的人。故而研究儒學就該以其中正確的文化成果為基準。
  • 人民日報載文論述劃清同資本主義腐朽文化界限
    人民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和享有者。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上,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是社會主義思想文化與封建主義、資本主義思想文化的本質區別,也是其先進性的根本體現。社會主義思想文化不是只為少數人壟斷的精神奢侈品,而是來自於人民、發展於人民、服務於人民,由人民共建共享的思想文化。
  • 在災難面前,中華文明是中國精神的永動機
    這種選擇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是幾千年家國天下「冶煉」的文明結晶。這種選擇自然而然,像吃飯走路一樣平常,以至於其他國家無法去理解。如果不是這樣,方十日火神山醫院從天而降,又二日雷神山醫院崛地而起,後房艙醫院林立江城。
  • 留住農耕文化的根脈
    中國自古是一個以農業立國的大國,農耕文明一直伴隨中華文明的歷史腳步。當今時代正處在農耕嬗變的歷史節點上,我們該如何傳承農耕記憶、弘揚傳統文化?  我們的民族從農耕原點走來,我們的祖輩從農村原野走來,我們的文化從庶民百姓走來。
  • 把古詩詞留在課本,把中華文化根脈留住
    領導不重視,以為語文不是決定高考成成敗的關鍵,班級平均差距微微,優勢不大;班主任不倡導,因為語文的分數短期無法改變,有點差距也可以讓其他學科來彌補;學生,不重視,因為「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語文只是小插曲,小聲哼哼當度假。  我們一直都在倡導民族的傳統,民族的特色,民族的本色。我們中華文化包括多多,古典詩詞卻囊括中華文化的諸多方面,既是學習,也是傳承;既是治學,也是冶情。
  • 周樹人原來很可愛 ——新思考下的《孔乙己》教學設計
    才能讓我的教學在遇到魯迅時,既能體會到魯迅作為當時中國精神脊梁,重塑國民精神的批判思想,還能學習的比較輕鬆愉悅。    這次上《孔乙己》時,我想,能不能把《孔乙己》上的簡約有趣一點呢,經過查找資料,研究教參,我決定:首先大膽剪裁。
  • 淺談魯迅文集之孔乙己——從未消失的上大人孔乙己
    這些種種行為看著詭異,但是在孔乙己身上卻無違和的感覺。即使如此,孔乙己在最後一次偷盜被人打斷腿後用手走來花四文錢買最後一碗酒時,仍然用眼睛懇求著掌柜給他留最後一絲"讀書人"的臉面。而最後那未還清的十九文錢也無情的撕破了孔乙己最後的一點驕傲。
  • 第63期 《孔乙己》教學設計
    詩問:孔乙己在哪裡才出場?(生:第3段、第4段)師:既是要寫孔乙己,那為什麼開篇不寫?前3段又是在寫什麼?這與寫孔乙己有什麼關係?(生答,師明確:環境描寫中的社會環境,展示了一個百無聊賴、等級森嚴的社會氛圍,推動情節發展,為人物的出場做鋪墊)3.時隔二十多年,我為何對孔乙己的事記得如此清晰?從文中找出依據。
  • 基於核心素養導向的同課異構:《孔乙己》
    1.孔乙己從第一次走進鹹亨酒店到最後一次離開,他的內心世界到底有怎樣的變化。發揮聯想和想像,如果你是孔乙己,你當時的心理會怎麼想的?示例:第一次: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