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災難面前,中華文明是中國精神的永動機

2020-12-22 中觀經論

我們大部分人從抗疫戰爭的親歷者,參與者,見證者轉為抗疫戰爭的觀戰者。

中國史詩級的抗疫模式,已成為世界抗疫戰爭的範本。

世界在漫不經心,甚至是幸災樂禍中消費掉了中國創造的窗口期後,迎來了災難性的淪陷。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日本以「同氣連枝」文化友誼支援鼓舞了我們。

我們卻用參贊天地之化育」,「彌綸天地之道」,開物成務,而道濟天下的內涵回饋了世界。

對不起中國人什麼也沒缺失。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是中國人刻在骨子裡的髓,融在血液裡的漿。

汶川地震時,我們喊;「汶川加油」,「中國加油」。

昨天我們喊;「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中國人在大災大難面前喊出的加油,恐怕只有中國人能理解。

加油!加油!加油!

加油是汶川地震時,中國人捐滿的血庫。

加油是一封封請願書!

加油是「我若感染了,我相信我的同事會救我」。

加油是不計報酬,無論生死。

如今我們把加油喊遍全世界。

3月18日,中國援助義大利的第二批醫療隊抵達米蘭。

當時,米蘭機場塔臺與中方飛行員的一段對話;

米蘭塔臺:東方7041 十分感謝你們的支援,我代表我們的國家對你們表示感謝。

中國機長: 加油義大利!堅持下去,照顧好我們的醫生,中意友誼長存。

中華民族的文明基因與天地同在,與日月同輝、與萬物同生。

這種明文與日月同,只要世界願意隨時可以擁抱光明。

自古以來,西方國家的建立,總有一個開端,但中國似乎沒有這個概念。在他們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他們隨時都是一個起點,每當他們建立起大一統盛世的時候,總是不認為這是創造是復興、是回到巔峰,似乎那個巔峰的中國,早在黃帝之前就存在一樣。——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

中國其實是一個文明,但他卻「偽裝」成一個國家的存在。這是因為中國本身就是一個文明!文明沒有出現斷層國家興衰只不是是一個摔倒再站起來的動作而已。——馬丁雅克在《了解中 國崛起》

德厚方可載物,仁義方知感恩。

那些被精心治癒的朋友,第一時間捐獻了血漿,你治癒我,我要讓更多的人康復。

那些不知名普通人志願護送白衣戰士往返戰場,你拯救蒼生我守護你。

那「對摺」式的相互鞠躬是超越禮儀範式的感恩。

汶川地震你保護我們,現在我保護你們,90後白衣戰士如是說。

抗疫期間,感恩的漣漪蕩漾在中華大地,如今已蕩漾全世界。

在大災大難面前中國人不會去做數理計算,民族大義、國家安危、家人安好是我們的選擇,義無反顧不假思索的選擇。

這種選擇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是幾千年家國天下「冶煉」的文明結晶。

這種選擇自然而然,像吃飯走路一樣平常,以至於其他國家無法去理解。

如果不是這樣,方十日火神山醫院從天而降,又二日雷神山醫院崛地而起,後房艙醫院林立江城。

這是中國文明彰力加持下的中國速度。

四萬二千「精英國寶」會師江城,我們必須明白拯救蒼生的代價是付出生命。

他們誰怕了?

熊抱式的慶祝證明他們是個孩子。

我相信他們平時不會把仁義道德掛在嘴上。

這一切習以為常的,卻讓國外網友不可思議的力量,凝聚起來就叫中國。

把仁義道德內化為心智,而外顯的就是一個個再普通不過的中國人。

親民必能同御,至善乃能包容。

在沒有完全了解中華文明和文明國家的前提下,你是不可能理解中國的。他們認為中國政府是中華文明的守護者。對於中國人他們認為政府——馬丁雅克《了解中國崛起》

再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襲擊下,儘管一度出現了混亂局面,在國家最高機構的親自指揮下,混亂的秩序迅速得到遏制。

縱觀歷史,人類在面臨重大天災人禍時,沒有哪一次能能將其控制在萌芽狀態。

尤其是未知的流行病,其中的決策複雜的多。

就在當下,世界各國在有中國前車之鑑的基礎上,一樣混亂不堪,由此可見「武漢會戰」的難度係數之大。

疫情在美國爆發之後,美國政府第一時間為兩件事忙的不亦樂乎;甩鍋中國,救市。

英國政府提出群體免疫,迫於內外壓力才開始採取措施。

這些都是號稱公共醫療衛生體系世界最好的國家之一。

第一時間不把拯救生命放在第一位……想想吧!在面臨同樣的危機下中國政府在做啥。

不惜一切代價拯救命!!!

在幾乎相差無幾的時間,面對同一種危機,這個對比是否能說明些問題……

舉而措諸天下之民,謂之事業,這等同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因為我們的政府繼承「中華文明基因的最基礎序列」——為天下人謀福利。

如今這個「天下」超越物理空間。

進入病毒阻擊戰,全中國人都止榻而臥。《個別除外》

一杯杯愛心奶茶隔空投送,一份份祝願網絡傳遞。

相互調侃;「終於能躺在家裡為國家做貢獻了,一定要珍惜」

這份幽默的背後有多少無奈和心酸,可也沒見中國人拉橫幅,遊行於街,拒絕待在家裡。

放眼望一下世界,再回頭看看中國,看看中國人……

為什麼在面臨同樣的危機,中國人不去拉橫幅;包容

中華文明的包容精神,中國人自己都吃驚。

之所以如此,這種包容精神的背後是「至善」,這是天道。

檢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團結凝聚力就是在最危機時刻,看看政府怎麼做,看看人民怎麼做。

這恐怕是進入現代化,最嚴酷的一次對中華文明的全面大考。

更加驗證「中華文明的基因組序列」內生、道濟、自強、厚德、親民、至善、仁義、創造、包容、融合,這是獨一無二的。

社會越進步,科技越發達,越能驗證中華文明睿智

中國的文字、語法,思維邏輯,其實並沒有變,中國是一個早已成熟的文明體系。 ——馬丁雅克《了解中國崛起》

全球抗役戰爭,焦灼艱難,抗疫前景不容樂觀。

各國求助聲音不絕於耳,有求必應式的回饋,如「日天子初出」,給人們以溫暖,給人類以生發,給世界以光明,給國人以自信。

中國版的《抗疫戰爭》就是諾亞方舟,他就毅力在東方。

附帶操作手冊;多語言的第七版診療方案,早已下發到中國駐各國大使館。

遺憾的是他們還沒能找到驅動方舟的「內生式永動機」。

無疑中華文明基因是中國方舟的永動機。

中國正在為世界展示方舟的核心部件——永動機,的構建參數……

中華文明的基因有一個「小特點;他能夠包容、吸收、融合不同的文明。

謂此中國正在構建世界級的諾亞方舟——人類命運共同體。

如今的世界正在步入一個「中國化」的時代,在未來的幾十年中,中國社會將經歷一場全方位的巨大變革,將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民眾特徵:更為富有、健康,更為國際化、聚焦全球視野,更能體會他者感受,更加自信,受教育程度更高,思維更開闊,更為注重環保。而這些內向型轉變都將決定中國有能力引領世界新秩序的未來。——馬丁雅克

基辛格在《論中國》中說:「中國人總是被他們之中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

在此我想補充一句:「當最勇敢的人倒下的時候,後面的人會補上。」

因為每個中國人都完整的繼承中華文明的基因。

每個中國人都是一艘方舟。

相關焦點

  • 中國奇蹟與中華人文精神
    中華文化的忍耐力是保持中華文明持續發展的品質和能力,它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中華文化發展的進程中逐步錘鍊形成並不斷強化的,是中華文化獨特的品性。數千年積澱起來的宏大而豐厚的價值底蘊所形成的獨特的中國智慧,始終為中華文明擺脫困境並實現持續發展提供前進的方向和動力。 中華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
  • 湯恩比預言:中華文明將一統全球
    在21世紀,中國經濟將創造奇蹟,「中國精神」和「中國文化」也將擔當起在後西方時代提升人類文明的偉大責任。中國並不排斥學習西方,相反還要加大學習西方的力度,吸收人類一切先進文明的成果,努力革除弊政,修正本身文化中不符合現代化的因素,同時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中不斷發掘、研究、建構、闡釋和再闡釋中華文明中能夠提升當代人類文明的重要因子。
  • 通過杜甫感受中華文明精神特質
    原標題:通過杜甫感受中華文明精神特質——對話英國歷史學家、製片人、作家麥可·伍德麥可·伍德(Michael Wood),1948年生於英國,畢業於牛津大學,身兼歷史學家、紀錄片製片人、主持人、作家等多重身份,現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公共歷史學教授,系英國皇家歷史學會、皇家藝術學會院士。
  • 傳承中華美德 弘揚中國精神
    (作者系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 陸士楨)  砥礪精神 感人至深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眾多豐富多彩、感人至深、砥礪精神的美德故事。這些美德故事,是中華民族優秀價值觀的生動展現,是中國精神的具體實踐和升華凝練,是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素材。
  • 【每日一習話】中華文明是偉大的文明
    習近平:中國人民是偉大的人民,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中華文明是偉大的文明。  這段話出自2019年9月30日習近平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招待會上的講話。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文明的傳承和發展,指引我們深化文明交流互鑑,在應對風險挑戰、邁向美好未來中,發揮好文化文明的作用。
  • 世界上最經典的十大災難電影
    第9名《人蛇大戰》,沒想到中國臺灣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能拍出這種災難電影,講述的是老闆為了蓋樓賺錢,發現蛇窩,帶頭用鏟車、挖掘機、鐵鍬等工具殺盡幾十萬條蛇,沒想到引來千萬條蛇報仇雪恨的故事。電影表現了人類在災難面前的脆弱,關注災後人們如何釋懷並擺脫心靈的枷鎖,結局充滿了溫情,給人帶來了希望。
  •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開放性特質
    我們從這些中斷的文明的歷史中可以看到:軍事的先進性在文明的交往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外族的多次入侵是導致政治實體中斷的關鍵因素;精神貧困往往使人們在困難面前無所適從。  在世界各原生文明中,中華文明發展的連續性是絕無僅有的。當然,中國的文明也是從原始階段發展而來的。
  • 災難砥礪我們不屈不撓追逐中國夢
    面對災難,我們弘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同心同德、自強自信、科學高效、人民至上,再次展開了波瀾壯闊的抗震救災鬥爭,再次創造了抗擊災難的中國奇蹟,再次奏響了砥礪奮進的雄渾交響。事實又一次證明:任何艱難困苦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任何大災大難都阻擋不了中國人民追逐中國夢的前進步伐。    抗震救災再次推助中國精神升華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 讀中國童話 傳中華精神
    11月28日下午,天地出版社舉辦了「讀中國童話·傳中華精神《漢聲中國童話》新書發布會暨社群電商聯合首發式」。新華文軒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安慶國和天地出版社社長楊政參加了本次發布會,並圍繞該書以「讀中國童話·傳中華精神」為主題進行了討論。
  •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開放性特質——基於中外文明比較的視野
    我們從這些中斷的文明的歷史中可以看到:軍事的先進性在文明的交往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外族的多次入侵是導致政治實體中斷的關鍵因素;精神貧困往往使人們在困難面前無所適從。在世界各原生文明中,中華文明發展的連續性是絕無僅有的。當然,中國的文明也是從原始階段發展而來的。
  • 疫情面前中國不孤獨 體育精神成世界最通用"語言"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席捲全國,本該熱鬧的中國體育圈歸於沉寂。在災難面前,中國體育人用行動傳遞著正能量。這一次,中國體育並不孤獨,世界體壇也全力貢獻出自己的力量。體育正跨越國界,如紐帶般將所有人緊密相連。
  • 發掘「中華文明」潛在影響力
    原標題:發掘「中華文明」潛在影響力  「中國的老外」是個特殊群體,從馬可波羅到費正清、斯諾、基辛格、傅高義,有的成了「中國通」,留下皇皇巨著;有的則成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不時見諸報端。譬如,在過去,當有「頭號中國通」之稱的費正清的著作問世之時,尤其是涉及中國問題的著作,世人總會熱切關注。
  • 中華文明獨一無二的特質
    作者: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馬戎  作為一個結構複雜而豐富的文明體系,中華文化強韌的生命力是獨一無二的。中華文明的基本特質決定了歷代的中國政體、中國人的「內」、「外」觀和中國疆域的歷史發展軌跡。
  • 鑑往知來,讓璀璨的中華文明照亮復興之路
    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 什麼是中華人文精神?
    發表學術論文兩百多篇,出版個人專著有《中國傳統文化與儒道佛》《什麼是中華傳統美德》等。中華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其思想觀念和道德規範都體現出豐厚的人文精神。通俗地說,只要理解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人文概念及其精神的話,那麼,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規範也就能清晰地把握了。可見,認知和理解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對於整體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說意義十分重要。
  • 文投研學遊|走進中華始祖堂 探訪中華文明精神標識
    >親自觸摸文化 感受中華文明的魅力 黃帝陵中華始祖堂研學產品 TRAVEL中華始祖堂聯動黃帝陵景區開展追溯中華文明起源,探索黃帝文化脈絡。將課堂移到場館裡,不但結合教材重點知識講解,同時還提供互動體驗項目,如:文物尋寶探秘、古代祭祀禮儀體驗、「最初的中國」館內課、活字印刷體驗、姓氏打卡籤到等,啟迪學生思維、寓教於樂。讓學生在參觀中華始祖堂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能親自觸摸文化,感受中華文明的魅力。
  • 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正式在中國開啟「中華風」
    北京,2019年3月5日訊–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宣布將於2019年6月至2020年中期舉辦中華風活動。與中國頂級研究所和藝術家合作推出的三場展覽巨獻將呈現中國藝術的魅力瑰寶。此前,亞洲文明博物館曾推出東南亞藝術年活動,運用嘆為觀止的藝術作品展現了東南亞地區豐富多樣的文化遺產與傳統。此次,亞洲文明博物館將探索中國藝術的瑰寶,通過來自於中國和新加坡的藝術、傳統、文化、時尚等各式作品,讓當代的國際觀眾領略中國古代傳統的無限魅力。這些活動,彰顯了亞洲文明博物館致力於探尋亞洲多樣文化傳統、亞洲內部以及與全球文化交流的精神。
  • 【關注亞洲文明】習近平曾這麼定義中醫藥與中華文明的關係
    他指出:  「自古以來,中華文明在繼承創新中不斷發展,在應時處變中不斷升華,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  談到中華文明,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多次指出中醫藥與中華文明的關係:  1 2007年2月12日  習近平在給浙江省名中醫研究院成立的賀信中指出:中醫藥學是中華文明的瑰寶。
  • 中華文明的特質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華文明的人文特質包含了「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的現代理性精神。 中華文明的人文主義以自律、克制、道德約束見長,可以防止拜物教的無限擴張,以道德和文化的力量救治現代社會的某些混亂與失範,有助於克服現代社會病。  二、中華文明重責任的「家倫理」造就大中華之「合」  中華文明「家倫理」以家國同構為基礎。
  • 古希臘文明與中華文明:素未謀面,卻是似曾相識的故人
    那時候的中國正是東周的尾聲,戰國時代的白熱化階段,中華文明與古希臘文明的唯一一次邂逅的機會就此擦肩而過。希臘的古典文明時期,中國正經歷東周的禮崩樂壞。古希臘文明對西方的意義,歷史學家夏曾佑在《中國古代史》作出類比:「中國之有周人,猶泰西之有希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