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公元前 7 世紀古希臘作家阿里斯提斯在詩作《獨目人》記載,大陸的東方盡頭住著一群稱為「北風以外的人」。那是古希臘對中國的最早想像。古代歐洲人稱呼中國做「賽裡斯」,就是來自古希臘語「賽裡」——絲綢的意思。古希臘人使用從貿易得來的精貴絲綢,他們不知道絲綢究竟怎樣製作,亞歷山大大帝認為絲綢從東方某種樹上長出來的白毛。
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東徵萬裡,來到帕米爾高原,山脈高崇得仿佛不可逾越,他便以為這裡已經是東方的盡頭,於是揮師南下印度河。那時候的中國正是東周的尾聲,戰國時代的白熱化階段,中華文明與古希臘文明的唯一一次邂逅的機會就此擦肩而過。
希臘的古典文明時期,中國正經歷東周的禮崩樂壞。古希臘文明對西方的意義,歷史學家夏曾佑在《中國古代史》作出類比:「中國之有周人,猶泰西之有希臘。」
古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搖籃,周朝八百年的所締造禮樂、宗法制度奠定中華文明的基礎。
元明清三朝,歐洲的傳教士、商賈來華,中華好像還是那個中華,西方卻已經面目全非。
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的截然不同,武漢大學趙林教授在新著作《古希臘文明的光芒》的觀點一針見血。
中華文明的文化模式是「遺傳」,以「以夏變夷」地一脈相傳,一以貫之,以不變應萬變。
西方文明的文化模式是「變異」,多個文明之間滲透融合,變更劇烈。
從古典時代(羅馬帝國滅亡)結束後,歐洲經歷了一系列的劇變。要了解西方文明,我們得回到愛琴海,重訪那位陌生的故人——古希臘文明。
1.
公元前8世紀,希臘走出了三百年黑暗時代的陰霾,再度沐浴文明的曙光。幾乎被歷史塵封的克裡特文明、邁錫尼文明,被吟遊詩人的《荷馬史詩》,還有赫西俄德的《神譜》流傳給城邦時代的希臘人。
古希臘的克裡特文明、邁錫尼文明與城邦文明,就像中國的夏、商、周三代的關係。同時期的周朝,過了兩百多年的太平日子,遭遇犬戎入侵,東遷洛陽,揭開春秋戰國的序幕。經歷了商周革命後,殷商的神權統治終結,進入周公旦制訂的禮樂文明,祭司階層也隨之消失。
現在經常有人用「史詩感」來形容一本小說,一部電影,一首音樂。嚴格地說,史詩是取材自神話、帶有傳說色彩的歷史故事,故事的情節得完整連貫,場景畫面得氣勢恢宏。《荷馬史詩》是西方第一部史詩作品,也是西方文學的開山鼻祖,地位可不一般。
《荷馬史詩》分為《伊利亞特》、《奧德賽》兩部,前者講述了諸神與英雄參與的特洛伊戰爭,根據歷史考據,特洛伊戰爭不是因為一位美女引起了,而是為了爭奪黑海的貿易權。後者講述了英雄奧德修在戰爭結束後,回家路程歷盡艱辛的冒險故事。英雄歷險的故事範本,像繆斯女神為後世文人提供靈感的火花,甚至影響著現今的電子遊戲這門第九藝術。
神話是一個文明的童年記憶,任何文明都有神話。古希臘神話嘛,可以拍拍胸脯放心地說,他的故事性、影響力舉世無雙,領先其他神話一個身位!赫西俄德在《神譜》把希臘多地的神話傳說,歸納整理到一個有機完整的系統之內。奧林匹斯諸神成為城邦時代的希臘人信仰,古希臘人活在一個神話國度之中。
希臘神話的神祇忒沒節操,他們之間會爭權奪利、有情慾、有嫉恨、會追求世俗的快樂,人神同性是希臘神話的一大特性。人神的結合會誕生英雄,但是凡人與神祇的有著不可逾越的天塹,神祇以神諭的形式幹預凡人的生活,凡人歷劫也不可能修成神祇,登上萬神殿。希臘的德爾斐神廟特別熱鬧,無論是政治家要做出重大決策,還是平民的婚姻大事、疾病迷茫,都到神廟的祭司請求神諭。
經歷了商周革命,周人對殷商「尚鬼」那套特別排斥,使用烏龜卜筮、問鬼神的越老越少。周文王推演六十四卦的《周易》成了中華文明的元典,以卦象預測吉兇。人們說讀中國的上古史,史詩感總是差一點點,其實中華文明缺乏史詩並非文明的瑕疵。史書《春秋》、《國語》著重反應政治的得失,對上古的歷史進行褪魅。神話故事則流散在《山海經》以及諸子百家的經典,沒有成為一個系統,直到近代才重新整理。到明朝的神魔小說《西遊記》、《封神演義》,才有史詩感。中國文學開山之作《詩經》描述的主要是風土人情、家常生活,漢賦唐詩宋詞就是沿著這條脈絡發展下去,中國是詩詞的國度。
2.
德國思想家卡爾·雅斯貝爾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把公元前5世紀,人類文明的飛躍性發展稱為「軸心時代」。冥冥中好像命運的力量,兩三百年裡,大智大慧都這陸續在地球各地的文明區域誕生。在這個群星璀璨的偉大時代,中華與古希臘都沒有失約。
雖然希臘哲學與中國哲學關注點不同,但在某些對世界的推測,會讓拍拍手驚呼英雄所覺略同。
「哲學之父」泰勒斯提出水是萬物的本原,雖然觀點在今天看來比較幼稚,但《古希臘文明的光芒》評價泰勒斯,稱他能夠擺脫神話,以自然事物的角度解釋萬物的起源,是人類思想史上的飛躍。
咱們祖先也不差,非常巧的是,《易經》對天地初開也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類似的描述。雖然不能直接跟泰勒斯的觀點劃上等號,但顯然中華文明也很早擺脫神話,用自然與數理來解釋宇宙起源。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那是三國時代,吸收西南少數民族傳說才有的神話。
不可否認人類文明的出現離不開水,但泰勒斯的學生阿那克西曼德卻不同意「水源論」。他認為無形、沒有任何限定的東西才有可能是萬物的本原,所有有形的東西都是從阿派朗(無限)產生的,就像中國古代認為陰陽未判之前,是混沌、虛無之類。但是正如維根斯坦所言:語言的限制就是對我的世界的限制。阿那克西曼德窮盡言語都說不清阿派朗究竟是什麼。其實咱們的太上老君老子過:「道,道可道也,非常道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就叫異曲同工之妙!
提到古希臘哲學,三賢者——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代表著最高水平。人們總喜歡把古希臘三賢與同時代的三位儒家大師——孔子、孟子、荀子作比較。
孔子是保守的,一生為恢復先王之道,周朝禮樂周遊列國,但很多時候舊秩序的瓦解不是人的意志可以轉移,孔子只落下不再夢見周公的感慨。孔子逝世後80年,蘇格拉底被雅典的保守派告上法庭,罪名是用稀奇古怪的知識誤導青年,引進新的神祇,敗壞社會道德。《古希臘文明的光芒》就提到,古希臘哲學其實是對傳統奧林匹斯宗教的「反叛」,希臘哲學發展下去,出現蘇格拉底這一位追求死後靈性生活的異類。最終蘇格拉底拒絕認罪,也拒絕朋友幫助越獄的提議,毅然喝下毒胡蘿蔔汁,成為先於耶穌殉道的道德先賢。竊以為,孔子與蘇格拉底都是求仁得仁。
如果說蘇格拉底在希臘的地位相當於孔子,那麼柏拉圖則相當於「亞聖」孟子。孟學是中國儒學的主流,他的「心性說」結合佛教,在之後一千年促使宋明理學的誕生。柏拉圖的「理念世界」則為基督教中世紀的神學與希臘哲學架起橋梁,為基督教解釋上帝從虛無中創造萬物的唯靈主義奠定了基礎。甚至有人斷言把柏拉圖主義從基督教裡剔除,神學的大廈將會頃刻崩潰。
亞里斯多德與荀子,一位生於希臘城邦時代的晚期,一位生於戰國時代晚期。一個時代要準備的時候,總有人出來做總結工作,亞里斯多德、荀子都是當代諸賢學說的集大成者。一位在雅典學院,一位在齊國的稷下學宮,與其他學派的學者進行不可避免的辯論交鋒,所以兩位在思維上都特別注重邏輯。更值得一提的是,兩位都可謂「帝王師」的人物!亞里斯多德是亞歷山大大帝的尊師,荀子就教出了李斯這位未來大秦帝國的宰相與總設計師!
馮友蘭說:「哲學是人類精神的反思。」希臘德爾斐神廟前的石柱上寫著「認識你自己!」。老子《道德經》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中華、古希臘最有智慧人的一批人都在攀爬人類智慧的頂峰,都是一個見天地、見眾生、最後見自己的過程。
3.
城邦是每個文明發展的必然階段,但是古希臘文明對城邦階段尤其的迷戀。美國科學家喬治·薩頓把北非的埃及和西亞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比喻為希臘的天才「父親和母親」。不過古希臘濃厚的城邦文化,卻是受腓尼基人的影響。腓尼基人後來締造的迦太基成為羅馬的勁敵,他們嗜好經商,在地中海一帶建立了若干的商業據點。希臘的群島在愛琴海星羅棋布,也沒有像四大文明有一條貫穿大部分國土的河流,山脈、半島的地勢阻隔的城邦之間向心力。一切的地理因素,使得希臘文明出自尼羅河、兩河,政治模式卻趨向腓尼基人。
希臘城邦林立,大家耳熟能詳的大概是雅典與斯巴達。兩者的關係有些像齊國與秦國,雅典與齊國都是注重工商業、學術文化氣氛濃厚,雅典學院與稷下學宮都是軸心時代人類智慧的殿堂;斯巴達與秦國皆以農為本,武德充沛,甚至帶有軍國主義色彩。
大家看吧,古希臘與中華文明大相逕庭,卻好像一面朦朧的鏡子,映照出熟悉的影子。中華文明從分封的城邦,轉為大一統的帝國,是自發性的變革,是為了結束戰國的亂世,儒家、法家、墨家都提出天下要定於一。
古希臘從分離主義轉向帝國主義,卻是外來的刺激誘發。古希臘文明的母親兩河文明被波斯的阿契美尼德帝國所取代,波斯的勢力長驅直入小亞細亞,滲透巴爾幹半島。隨著爆發了西方歷史上首次有信史記載的希波戰爭。憑著希臘聯軍的海軍優勢,雅典與斯巴達的抱團取暖,兩次希波戰爭均以希臘取勝告終,戰爭期間還出現馬拉松戰役、溫泉關戰役的典故。
兩次希波戰爭對希臘影響很大,古希臘人第一次清楚什麼是君主制帝國,古希臘的內部也萌生出集權的傾向,爭奪希臘世界霸主的伯羅奔尼撒戰爭隨之而來,主角是雅典與斯巴達。儘管斯巴達是尚武的戰士,但雅典也不是文弱的智者,斯巴達在波斯的支持下,最終斯巴達只獲得慘勝。不久之後的東方世界,齊國、秦國並稱東、西二帝,齊國卻靖綏地看著秦國統一中華。
柏拉圖最欣賞的斯巴達沒有統一希臘,北方的馬其頓深受波斯洗禮,最終軍事天才亞歷山大橫空出世,成為希臘的霸主,滅亡了仇敵波斯,更把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開啟了希臘化時代。黑格爾說:整個希臘文化是由兩個理想青年開創和結束的,始於「詩歌之理想青年」阿喀琉斯,終於「現實之理想青年」亞歷山大!傳說《伊利亞特》是亞歷山大的隨身讀物,《伊利亞特》也正是以阿喀琉斯的憤怒作為開篇,這位戰神為希臘取勝特洛伊戰爭的勝利阿喀琉斯也正是亞歷山大的偶像。
亞歷山大早逝後,他的帝國瓦解為安提柯王朝、塞琉古王朝、託勒密王朝分別通知希臘、西亞、埃及。西邊的亞平寧半島,羅馬共和國踩著迦太基的屍體,以戰無不勝之勢把希臘化王朝逐個滅亡。希臘化時代的結束,正是羅馬帝國竣工之日。不過俗話說羅馬政治上徵服希臘,希臘文化上徵服羅馬。傲慢的羅馬人也拜倒在希臘文明的光芒之中。羅馬權力的每一次擴張,都播撒了希臘文明的酵母。
幾百年後東西方同時遭受遊民民族的入侵,羅馬帝國壽終正寢,中華文明也經歷著秦漢第一帝國滅亡後漫長的大分裂時期。羅馬的毀滅,不代表希臘文化的毀滅,東部的拜佔庭,在此之後希臘文化逐漸取代了拉丁文化,赫拉克留把希臘語定位官方語言,皇帝的頭銜從奧古斯丁改為巴賽勒斯(希臘語國王的意思),拜佔庭實則是一個希臘式的帝國!古希臘文明滅亡,但他披著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的軀殼重生。當1453年君士坦丁被奧斯曼攻陷,之後幾十年古希臘文化在義大利的佛羅倫斯復興,以星星之火在歐洲大地燎原。
中華文明像奔騰的大河,一脈傳承到現在。古希臘文明的光芒則薪火相傳,投射到中世紀,投射到近、現代。兩千年後的今天,世界已經是全球化的時代了,素未謀面的故人啊,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