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開放性特質

2020-12-15 中國張掖網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開放性特質

——基於中外文明比較的視野

  作者:楊共樂(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研究員、歷史學院教授)

  文明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改造。文明的過程,從本質上說,是一種不斷否定野蠻的過程。文明社會不同於原始社會,因為它有作為政治、經濟、宗教與軍事中心的城鎮、有能夠交流思想的文字以及原始人還不知道的金屬冶煉等。用中外文明比較的視野來思考中華文明,能夠更好理解中華文明的特質。

   一

  世界上產生的原生型文明眾多。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在近6000年的人類歷史上,出現過23個文明形態,但是在全世界只有中國的文化體系是長期延續發展而從未中斷過的文化。

  在西亞的兩河流域,蘇美爾人大約於公元前3500年進入文明社會,距今5500年左右。這裡有文字、有城市、有宗教,是農耕時代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也正因如此,它成了臨近民族爭奪的主要戰場。至公元前330年,馬其頓的亞歷山大最後戰勝統治當地的波斯帝國,兩河流域的政治文明中斷,當地的楔形文字逐漸為外來的希臘文所替代。這裡的文明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條件。

  幾乎與兩河流域文明同時,埃及文明出現於尼羅河流域,大致為公元前3500年,到現在也有5500年左右。但這一文明也在外族的數次入侵和佔領後被中斷,大約存在了3000年。到近代,埃及的象形文字才被學者重新解釋。

  古印度河文明形成於公元前2600年左右,屬於城市文明。主要的遺址有:哈拉巴文化。其城市建築水平則遠超同期的其他文明,位居當時世界之首。不過,在公元前1750年左右,古印度河文明被毀,原因不清。

  在西方,除了被中斷的克裡特—邁錫尼文明(公元前2000—前1200年)之外,希臘人的文明從公元前8世紀開始,屬於城邦文明。著名的城邦有雅典和斯巴達等。城邦的屬性就是小國寡民與各自獨立,沒有融合一統的意識。公元前338年,巴爾幹各邦為馬其頓所敗,失去獨立地位。公元前149年至公元前146年,馬其頓被羅馬打敗。羅馬在這裡建立了馬其頓和阿卡亞行省,馬其頓治下的巴爾幹的政治文明也宣告結束。

  西方的羅馬文明屬於後來者,創建於公元前6世紀末,行共和、建帝國,存在了1000餘年。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為日耳曼人所亡。作為古代地中海地區產生最晚、影響最大的羅馬文明,也中斷了政治上的連續性。

  這些原生或次生的文明都滅亡、中斷了。我們從這些中斷的文明的歷史中可以看到:軍事的先進性在文明的交往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外族的多次入侵是導致政治實體中斷的關鍵因素;精神貧困往往使人們在困難面前無所適從。

  在世界各原生文明中,中華文明發展的連續性是絕無僅有的。當然,中國的文明也是從原始階段發展而來的。唐代學者杜佑說:「古之人樸質,中華與夷狄同,有祭立屍焉,有以人殉葬焉,有茹毛飲血焉,有巢居穴處焉,有不封不樹焉,有手摶食焉,有同姓婚娶焉,有不諱名焉。中華地中而氣正,人性和而才惠,繼生聖哲,漸革鄙風」。地理條件對於中華文明的進步與發展價值重大,而聖哲的出現使「人性和而才惠」的中華文明特質變得更為顯著。

   二

  湯因比說:「就中國人來說,幾千年來,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示出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

  眾所周知,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產生於金石並用時代,歷經夏、商、西周的連續發展,到春秋時期進入生產力發展史上的鐵器時代。同期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克裡特·邁錫尼文明都沒有走出青銅時代,就消亡了。中國古文明在青銅時代沒有為外部力量或內部因素所中斷。

  中華文明在經過春秋、戰國之後,繼續向比周朝更發達的秦漢時代挺進。過了近600年,到公元四、五世紀,中原地區也發生了民族遷移,還出現過若干少數民族的政權。但這些都屬於常見的朝代更迭,沒有產生本質變化。中華文明繼續前行。

  公元589年,隋統一中國。中華文明的傳統又在隋唐時期得到進一步鞏固與豐富。以後雖有元和清兩代少數民族成為全國最高統治者,但這些皇朝都在中華文明體系下行政理事。中華文明一直沒有中斷。

  從世界歷史上看,兩河流域與埃及是世界上最早走出野蠻、走進文明的地區。這裡的居民創造了人類早期的輝煌,發明了文字,積累了豐富的文獻,辦教育,興文化,但就是沒有產生史學。古代的印度雖然擁有燦爛的詩篇,也有遠古的法典,有宗教,但沒有史學。在古代,只有古希臘和中國不但創造了歷史,而且創造了與歷史有密切關係的史學。但古希臘的史學主要是當代史,古希臘人沒有形成數代史家連續按時敘史的傳統。

  古代中國是史學大國,也是史學強國。政治文明的連續性決定了中國歷史的連續性。而中國歷史的連續性又為中國史學的連續性提供了豐厚的內容。從甲骨卜辭到金器銘刻,從《尚書》《春秋》到由歷代史家編撰的文化長城——《二十四史》,都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蹟,更是中華文明連續性的最好見證。

  中國歷史資源之豐富,史事記載之連續,讓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感到驚訝。他在《歷史哲學》中曾這樣寫道:「中國人具有最準確的國史……中國凡是有所措施,都預備給歷史上登載個仔細明白」,「中國『歷史作家』的層出不窮,繼續不斷,實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

  漢字是中華文明傳承的載體,也是中華文明所產生的標誌性成果。漢字的整個發展過程清晰連貫,沒有發生過斷裂。聖哲的經典通過漢字滋養一代代中華兒女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中華文明延綿發展,始終充滿活力。

   三

  與西方傳統不同,中國通過對內開放、對外學習他人來不斷發展自己的文明。

  階層開放、上下流動是中華文明對內開放性的重要體現。早在先秦時代,人們就提倡「明明揚側陋」,讓新生力量在社會管理中發揮作用。戰國時期,主持各諸侯國變法的商鞅、吳起等等,大都不是本國人。隋唐以後,科舉制度建立,人才的選拔路徑更寬敞也更開放,所以出現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話語。

  與歐洲依靠經濟力量的新興階級完全不同,通過科舉選拔出來的這類新興政治人物,依賴的主要是知識和個人的才學。這種開放選拔人才的方式不但促進了新生力量的成長,而且有助於文明的傳承與發展。

  從歷史上看,中華文明對外來文化歷來抱有開放包容的態度。有關這方面的事例在史書上俯拾皆是。現僅舉兩例加以說明。例如:據《古今樂錄》云:「橫吹,胡樂也。張騫入西域,傳其法於長安,唯得摩訶兜勒一曲,李延年因之更造新聲二十八解,乘輿以為武樂。」這裡所說的「摩訶兜勒一曲」實際上就是指流行於中亞的馬其頓歌曲。它被帶到長安,後來又被漢武帝時期的音樂家李延年「更造新聲」而流行中華,成為中華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再如,1609年,伽利略在義大利發明並製成天文望遠鏡。10年後,望遠鏡傳入中國,並在明清之際中國社會的曆法變革、學術研究與軍事鬥爭等活動中發揮作用。可見,即使在明中後期這樣被認為閉關鎖國的時候,中華文明的開放步伐也並未停止。

  當前,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深深紮根於5000年的文化傳統,是中華文明發展中的復興,傳承中的升華,開放中的飛躍,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廣闊的現實基礎和深遠的世界意義,比歷史上任何一次復興都深刻、都偉大。因為它順乎歷史潮流,合乎發展規律,必將極大地促進和推進中華文明的發展,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重大貢獻。

  《光明日報》( 2020年10月21日11版)

 

 

編輯: 鄭明圓

相關焦點

  •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開放性特質——基於中外文明比較的視野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開放性特質——基於中外文明比較的視野作者:楊共樂(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研究員、歷史學院教授)文明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改造。文明的過程,從本質上說,是一種不斷否定野蠻的過程。文明社會不同於原始社會,因為它有作為政治、經濟、宗教與軍事中心的城鎮、有能夠交流思想的文字以及原始人還不知道的金屬冶煉等。用中外文明比較的視野來思考中華文明,能夠更好理解中華文明的特質。一世界上產生的原生型文明眾多。
  •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是如何養成的?
    [摘要]中華文明具有更大的連續性和更多的特色,即它與其他偉大的歐亞諸文明之間的根本不同之處,比那些文明相互之間的差別要大得多。轉載自公眾號「鏡廳論道」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這種隔絕的意義在於,它使中國人較之中東或印度能少受一些外族入侵並得以發展自己的文明。因此,中華文明具有更大的連續性和更多的特色,即它與其他偉大的歐亞諸文明之間的根本不同之處,比那些文明相互之間的差別要大得多。這些不同之處表現在建築風格、獨特的宗教體系和宗教態度、表意文字、使用筷子、不吃牛奶及奶製品等方面。
  • 中華文明獨一無二的特質
    作者: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馬戎  作為一個結構複雜而豐富的文明體系,中華文化強韌的生命力是獨一無二的。中華文明的基本特質決定了歷代的中國政體、中國人的「內」、「外」觀和中國疆域的歷史發展軌跡。
  • 通過杜甫感受中華文明精神特質
    原標題:通過杜甫感受中華文明精神特質——對話英國歷史學家、製片人、作家麥可·伍德麥可·伍德(Michael Wood),1948年生於英國,畢業於牛津大學,身兼歷史學家、紀錄片製片人、主持人、作家等多重身份,現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公共歷史學教授,系英國皇家歷史學會、皇家藝術學會院士。
  • 中華文明的特質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而中華文明的獨特精神可以為不同文明實現理性溝通、互鑑互融,提供重要的價值支撐。  一、中華文明的人文特質,有助於克服現代社會病  中華文明的成長超越神教,走出神的支配,確立人的主體地位,確立了敬天、敬宗、保民;確立了「以德配天」的君權神授說。因此,中華文明的底色是人文。其特點一是在人與神之間,強調以人為本。
  • 論中華文明的基本特質_澎湃研究所_澎湃新聞-The Paper
    本文原刊於《學術月刊》2018年第1期,原題:「中華文明的基本特質」。經授權刊用。與世界上許多以宗教為核心的文明體系相比,中華文明體系最重要的基本特徵就是其世俗性。孔子主張「敬鬼神而遠之」,認為世人應「畏天命」,對天道、祖先要有誠敬之心。
  • 中華文明的發展節奏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同時,也正是由於中華文明在上下五千年的發展中具有連續性和不中斷性,在馬克思指出的五個不同的社會形態的發展歷程中顯示了自身獨特的、一次次從原有低潮階段崛起、領先的節奏。(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12-19(02). )  縱觀習近平同志關於中華文明或中華文化的系列重要講話,可以發現幾個突出的特點:(1)中華文明綿延5000 年,為世界上唯一沒有斷流的文明,指出了中華文明發展具有連續性的生命力;(2)中華民族是一個愛好和平、兼容並蓄、海納百川的民族,沒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國的記錄,只是在融合交往中形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生命力
  • 「連續性」視野中的中國思維
    「連續性」理論由張光直明確提出,其對於解釋「連續性」文明形態的發生與發展有著很高的契合度。中國古代思維是「連續性」思維的一個典型樣本,通過對它的考察,我們既可以了解中國思維的「連續性」特徵,也可以驗證張光直「連續性」理論的有效性。
  • 樊志民:激活中華農業文明蘊含的文化基因
    原標題:激活中華農業文明蘊含的文化基因(大家手筆)中華文明何以成為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而延續至今的文明?中華文明所具有的不同尋常的地方到底是什麼?回答這些問題,需要了解中華農業文明對中華文明長期發展的意義和價值。
  • 【每日一習話】中華文明是偉大的文明
    習近平:中國人民是偉大的人民,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中華文明是偉大的文明。  這段話出自2019年9月30日習近平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招待會上的講話。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文明的傳承和發展,指引我們深化文明交流互鑑,在應對風險挑戰、邁向美好未來中,發揮好文化文明的作用。
  • 深度理解中華文明精髓——勿將「國學」與中華文明混為一談
    民諺稱夏商周三代人人皆曉天文,實際上包括中華文明的人類文明孕育過程中前人對信息收集的「觀天象」行為,是與我們現代物理學包括衍生至粒子層面尋求萬物孕衍規律完全相通的。但實際上就中華大地,無論是漢、晉衣冠南渡五胡南下中原,還是蒙元給予更大範圍的現代亞洲地區所奠定的全新格局。一統的隋唐與全新格局下的元、明、清三世,其看待中華文明、對中華文明的理解是與把民族融合範圍推向全球的現代歐洲人相同的,都是站在大量偏頗的局外人視角。
  • 「文化」我們的節日:中華文明的價值表徵
    曆法就是空間中的時間標識,它是蒙昧進入文明的基本標誌,曆法的科學性、合理性、人文性、普及性及其實踐有效性則昭示著文明的創立。中華文明史的「黃帝時代」或「炎黃時代」,也可稱為「炎黃蚩尤時代」,這是中華文明的創世時代,開啟了中華文明的第一個盛世,堯舜仁治時代。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進程中,「觀象授時」是一個具有根本性的文明成果。
  • 中國道路實踐特質具有世界意義
    實踐生成性特質  中國道路的開創邏輯表明,中國道路具有實踐生成性特質。  馬克思、恩格斯把實踐、歷史和辯證法引入哲學,引入唯物主義,注重哲學的實踐原則、歷史原則、辯證原則,強調事物的實踐性、歷史性和辯證性,實現了思維方式的變革,從既成性思維方式轉向生成性思維方式。
  • 古希臘文明與中華文明:素未謀面,卻是似曾相識的故人
    那時候的中國正是東周的尾聲,戰國時代的白熱化階段,中華文明與古希臘文明的唯一一次邂逅的機會就此擦肩而過。希臘的古典文明時期,中國正經歷東周的禮崩樂壞。古希臘文明對西方的意義,歷史學家夏曾佑在《中國古代史》作出類比:「中國之有周人,猶泰西之有希臘。」
  • 馬克思主義開放性特徵的理論真諦
    作者:孔明安 陳文旭(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開大學基地研究員)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總結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特徵,即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科學認識馬克思主義開放性特徵的理論真諦,對於我們在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統一與良性互動中,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具有重要意義。開放性特徵是確保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真理性的重要前提。在人類思想史上,沒有一種思想理論能達到馬克思主義的高度,也沒有一種學說能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世界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影響。
  • 長期主義:專注力和連續性
    這張照片給我震撼的地方,是它體現了一種令人可怕的連續性。你看100年前的規劃,和100年來一點一點實現的步伐,都是按照一種有遠見的視野展開的。有視野,就有連續性,一種組織的連續性,一種有計劃的連續性。 專注力和連續性,這兩樣東西放在一起,讓我第一次領域到「長期主義」的力量。
  • 以人為主體:中華文明知識體系的本質特徵
    原標題:以人為主體:中華文明知識體系的本質特徵 ●中華文明歷時數千年而綿延不絕,比較它和世界上其他各種文明,包括那些早已中斷的古老文明,就知識體系而言,中華文明所獨具的以現實的人為主體的特質值得深入研究。
  • 中國史學之連續性發展的特點及其深遠的歷史意義
    關鍵詞:中國文明;中國史學;連續性發展;特點;歷史意義  中國文明的連續性發展孕育了中國史學的連續性發展,中國史學之連續性發展對於證實、闡說中國文明之連續性發展具有無可辯駁的作用和價值,它們之間的這種辯證關係,恰是歷史與邏輯的一致性表現。  中國史學孕育於中國歷史這塊沃土,有其久遠的歷史和活潑的生命力。在諸多特點中,下面幾個特點尤其重要:  第一,史官與史館制度的存在。
  • 成功發布駁論:《中華文明是沒有信仰的文明嗎?》
    日前,本人在個人微博以「生成文章」方式成功發布一篇駁論:《中華文明是沒有信仰的文明嗎?》。《中》文已被「微博 智能小程序」收藏,被「新華社 新華視點」網收藏。《中》文指出:「中華文明是有信仰的文明,而不是沒有信仰的文明」。
  • 2021國考面試熱點:做好考古工作,認識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
    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求是》雜誌將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