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理解中華文明精髓——勿將「國學」與中華文明混為一談

2020-12-15 傳聖源同閣

文明——即豐足物質基礎下人類綜合觀念產生飛躍的一種生物狀態。

這種生物狀態豐足物質基礎與群體繁衍保障下,發源自黃淮下遊、印度河、尼羅河等地區所孕育的古老人類文明,又具體的表現為人們對信息的收集、應用、實踐的不斷優化、完善。

在前篇《什麼是真正的中華文明》的上下兩部分我已經做了一定的解釋。在人們的世界觀隨著近代工具的突飛猛進而有效擴大至上至浩渺宇宙、下至微觀的粒子世界以前,我們首先需要理解此前建立在與地球同心又以人類視覺觀測極限為半徑的「天球」籠罩下「天圓地方」的世界觀。

人們在這種世界觀下充滿未知的環境中,通過對信息的收集與應用實踐逐漸形成時間、空間等明確觀念,以及目下我們對中華文明的理解與推崇的陰陽、五行、八卦等法,包括更加精細的《周易》都來自於對不同行星在太陽在「黃道」運動周期的停留位置信息的漫長收集。

故所謂八卦源自河、洛,《河圖》、《洛書》本身則正是前人對天體位置相關信息的收集積累;而《周易》更精細的六十四卦以及所使用羅盤,實際上則是籠罩地面「天球」的平面結構圖。當然對所收集信息的高效應用更重要的是以此總結歸納出萬物孕衍的規律。而幾大文明發源地在這一過程中,對於觀測木星在黃道運動規律所形成的十二進位,以及由此衍生出六十進位記錄方式是完全相通的,這也表明人類文明本身是不分地域的殊途同歸。

具體通過字面含義來看華夏地區以天幹地支合併成一甲子的六十進位可以明確的發現,無論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十天幹,與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十二地支,實際上都是在「天圓地方」的世界觀下人們通過對信息的收集而尋求萬物孕育、存在、和消逝的過程。

民諺稱夏商周三代人人皆曉天文,實際上包括中華文明的人類文明孕育過程中前人對信息收集的「觀天象」行為,是與我們現代物理學包括衍生至粒子層面尋求萬物孕衍規律完全相通的。

當然生物的繁衍是基於對環境支配綜合能力的不斷優化,前人花費漫長光陰所積累、應用、歸納的規律,包括奠定現代科學根基的物理學一眾理論,於後世也自然逐漸成為人們的基本常識,即所謂悟道者難而求道者易。

但在逐級遞增的人類文明階梯上,我們顯然不能僅僅以工具的進步就將前人的積累與應用實踐一概抹殺,亦不代表前人並不能夠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合理、高效的應用。

所以我們理解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發展脈絡,首先必須基於當時「天圓地方」的世界觀下,人們將天地視為間相互依存、彼此對應的整體觀念前提。而我們需要傳承和弘揚的也並非簡單的應用實踐結果,而是人們對信息高效應用後觀念不斷提升的過程。因為綿延數千載的人類文明長河中,真正達到高度文明僅僅是彈指一揮的有限時刻。

雖然我們習慣於將中華文明的數千年積澱一概而論,但實際上我說過人類文明的發展脈絡就是在地理範圍不斷誇大過程中隨著民族融合經歷覆滅、再生的循環往復。數千載中有邁向文明的念上飛升,也勢必存在盛極一時後的走向衰亡。

在中華文明對信息的應用實踐於春秋後至產國初期達到百家爭鳴、欣欣向榮的高效後,衍至漢、晉,早已成了為一種脫離本質、脫離現實的臆想。

同理當然現代科學亦在不斷激發人們探索動力過程中,由於過度執迷以人們感官能否接收(光速)決定物質性質轉化的局限,並且愈發對其進行粉飾的黑洞、蟲洞、引力波、多維空間等理論大行其道下,早已走向脫離現實的困境。

另外於人類文明的盛衰更易、此起彼伏中,伴隨文明湮滅與推倒重建式民族融合的繁複洗禮。野蠻、原始的遊牧民族自然對於人類文明於後世的傳承產生重大偏頗。

當代歷史觀總將漢代強盛四百餘載、大唐的盛極一時、蒙元的勢如破竹等視為中華文明的標誌。但實際上就中華大地,無論是漢、晉衣冠南渡五胡南下中原,還是蒙元給予更大範圍的現代亞洲地區所奠定的全新格局。一統的隋唐與全新格局下的元、明、清三世,其看待中華文明、對中華文明的理解是與把民族融合範圍推向全球的現代歐洲人相同的,都是站在大量偏頗的局外人視角。

所以無論唐國子監中六學,還是蒙元重新奠定格局後的元、明、清三代國子監傳導至今的所謂「國學」。能夠效仿的也只有中華文明真正鼎盛時期的春秋末至戰國初《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以及《詩》、《書》、《禮記》、《周禮》、《春秋》、《易》等典籍為己任。而類似朱程理學、陸王心學等相對出類拔萃者則屈指可數。

實際上儒、道之於中華文明不過當代弦、場、量子理論之於物理學總綱、心理學之於人體解剖總綱的應用之法。正是後人在長達千餘載中沒有形成對中華文明發展脈絡的真正理解,才造成了局外人所謂「儒家文化」對中華影響兩千餘載的假象。

特別是印度原始宗教流入後逐漸以「三教九流」雜為一談的觀念影響下,清、民兩代對中華文明的傳承更是保留糟粕為主,文明的精髓則隨著經年累月消損殆盡。以至南懷瑾為代表的所謂「國學大師」更將中華文明以旁觀者角度與原始宗教混為一談。對人類文明對信息收集、應用的精髓視而不見、不解其意。

故當代以「國學」混淆中華文明視聽者須知,「國學」雖可視為對文明的探尋與理解,但其並不簡單的直接等於中華文明。

(文章為原創內容,圖片來自網絡收集)

相關焦點

  • 第五屆世界儒家文明大會暨中華國學文化代表大會在寧遠縣舉行
    紅網時刻永州6月10日訊(通訊員 蔣文勇 歐陽智文 劉瑛)6月9日,群賢畢至,為弘揚虞舜文化、繼承舜帝精神、傳承優秀傳統、構建和諧社會,第五屆世界儒家文明大會暨中華國學文化代表大會在寧遠縣舉行。世界儒學聯合會、中華國學聯合會、紐西蘭儒家協會主席陳建雲,寧遠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劉庚旺,寧遠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胡昕若出席會議,海內外專家、學者,中國漢社、長安國學院等書院弟子及永州當地儒學文化愛好者參加會議。6月9日上午,陳建雲一行在九嶷山舜帝陵舉行了祭舜活動,隨後參觀了舜帝陵碑林、古遺址博物館、文廟等景點。
  • 易學傳承中華文明千年智慧 其中蘊含怎樣的玄機?
    如何理解「易」的精髓?有關這些問題,我們邀請到了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理事田園女士。有關這些問題,我們今天邀請到了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理事田園女士。大家歡迎。田園女士,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理事,曾主修軟體,世界經濟和金融學,獲南開大學經濟學碩士,後潛心研易,本著追溯易學根本的精神,發掘上古中華文明的根源,並運用現代知識解讀中華文明,用通俗的語言文字,建立了全新的「伏羲易學」。
  • 陳來作客廈門大學解讀中華文明的哲學基礎
    陳來作客廈門大學解讀中華文明的哲學基礎  清華新聞網6月21日電 6月16日下午,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陳來受邀在廈門大學圖書館作了題為「中華文明的哲學基礎」的南強講座。該講座是廈門大學最高層次的學術講座。
  • 「小天下·中華文明」系列叢書編寫研討會在濟南召開
    「小天下·中華文明」系列叢書編寫研討會在會前,葛劍雄先生介紹說,「小天下」叢書第一輯系「中華文明卷」,共有10冊,分別從民族、國家、思想、軍事、文學、藝術、農業、商業、科技、民俗等諸多方面對中華文明進行系統梳理,全面立體地展現中華民族的文明發展脈絡。
  • 湯恩比預言:中華文明將一統全球
    在21世紀,中國經濟將創造奇蹟,「中國精神」和「中國文化」也將擔當起在後西方時代提升人類文明的偉大責任。中國並不排斥學習西方,相反還要加大學習西方的力度,吸收人類一切先進文明的成果,努力革除弊政,修正本身文化中不符合現代化的因素,同時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中不斷發掘、研究、建構、闡釋和再闡釋中華文明中能夠提升當代人類文明的重要因子。
  • 中華文明獨一無二的特質
    作者: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馬戎  作為一個結構複雜而豐富的文明體系,中華文化強韌的生命力是獨一無二的。中華文明的基本特質決定了歷代的中國政體、中國人的「內」、「外」觀和中國疆域的歷史發展軌跡。
  • 【每日一習話】中華文明是偉大的文明
    習近平:中國人民是偉大的人民,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中華文明是偉大的文明。  這段話出自2019年9月30日習近平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招待會上的講話。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文明的傳承和發展,指引我們深化文明交流互鑑,在應對風險挑戰、邁向美好未來中,發揮好文化文明的作用。
  • 文揚:西方如何跳出「國強必霸」邏輯,真正理解中國和中華文明?
    綜合上述,可以認為,到目前為止西方學者關於中華文明和中華文明5000年的論述,並沒有發展出什麼有價值的思想、得出多少有意義的結論。在理論上既沒有形成基本概念,也沒有建立起基本的理解框架。說來說去,還是沒能解釋清楚為什麼中國的崛起會是和平崛起,為什麼中國可以如其所承諾的那樣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
  •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開放性特質
    文明的過程,從本質上說,是一種不斷否定野蠻的過程。文明社會不同於原始社會,因為它有作為政治、經濟、宗教與軍事中心的城鎮、有能夠交流思想的文字以及原始人還不知道的金屬冶煉等。用中外文明比較的視野來思考中華文明,能夠更好理解中華文明的特質。   一  世界上產生的原生型文明眾多。
  • 古希臘文明與中華文明:素未謀面,卻是似曾相識的故人
    那時候的中國正是東周的尾聲,戰國時代的白熱化階段,中華文明與古希臘文明的唯一一次邂逅的機會就此擦肩而過。希臘的古典文明時期,中國正經歷東周的禮崩樂壞。古希臘文明對西方的意義,歷史學家夏曾佑在《中國古代史》作出類比:「中國之有周人,猶泰西之有希臘。」
  •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開放性特質——基於中外文明比較的視野
    文明的過程,從本質上說,是一種不斷否定野蠻的過程。文明社會不同於原始社會,因為它有作為政治、經濟、宗教與軍事中心的城鎮、有能夠交流思想的文字以及原始人還不知道的金屬冶煉等。用中外文明比較的視野來思考中華文明,能夠更好理解中華文明的特質。一世界上產生的原生型文明眾多。
  • 一口氣讀懂中華文明之脈絡
    這將成為坐觀君主打的一個系列,當然熟悉坐觀君的同學都知道,我還有「怪胎國」、「隱秘國」以及「你知道的XX有這篇多嗎」等多個系列,以後可能陸續會開設其他系列。好了,開始今天的「一口氣」系列最新篇。之前我曾經分享過一篇唐加文的文章《一口氣讀懂中華文化的優缺點》,反響尚可,但也引起一些爭議。有讀者指出那篇文章的最大問題是過於表象化,沒有真正深入到中華文化的精髓。
  • 【關注亞洲文明】習近平曾這麼定義中醫藥與中華文明的關係
    他指出:  「自古以來,中華文明在繼承創新中不斷發展,在應時處變中不斷升華,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  談到中華文明,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多次指出中醫藥與中華文明的關係:  1 2007年2月12日  習近平在給浙江省名中醫研究院成立的賀信中指出:中醫藥學是中華文明的瑰寶。
  • 考古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國家文物局將積極與科技部等部門協商,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後續研究工作列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儘快完成指南的編制、發布,精心組織實施。並積極配合教育部和相關部門,加強成果整理與宣傳。
  • 在災難面前,中華文明是中國精神的永動機
    這種選擇自然而然,像吃飯走路一樣平常,以至於其他國家無法去理解。如果不是這樣,方十日火神山醫院從天而降,又二日雷神山醫院崛地而起,後房艙醫院林立江城。這是中國文明彰力加持下的中國速度。在沒有完全了解中華文明和文明國家的前提下,你是不可能理解中國的。他們認為中國政府是中華文明的守護者。對於中國人他們認為政府——馬丁雅克《了解中國崛起》再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襲擊下,儘管一度出現了混亂局面,在國家最高機構的親自指揮下,混亂的秩序迅速得到遏制。
  • 歷劫不死的中華文明,一口氣讀完5000年世界史(深度好文)
    6、留存到今比較完整的只有中華文明這四個古文明我們不管中國是第三名還是第四名,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不中斷地發展到今天,沒有滅亡的只有一個文明,就是中華文明。有一點很奇怪,文明的原址,現在為什麼總是恐怖主義頻發,永遠是災難不斷、炮火連連?
  •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是如何養成的?
    [摘要]中華文明具有更大的連續性和更多的特色,即它與其他偉大的歐亞諸文明之間的根本不同之處,比那些文明相互之間的差別要大得多。轉載自公眾號「鏡廳論道」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這種隔絕的意義在於,它使中國人較之中東或印度能少受一些外族入侵並得以發展自己的文明。因此,中華文明具有更大的連續性和更多的特色,即它與其他偉大的歐亞諸文明之間的根本不同之處,比那些文明相互之間的差別要大得多。這些不同之處表現在建築風格、獨特的宗教體系和宗教態度、表意文字、使用筷子、不吃牛奶及奶製品等方面。
  • 探文明之源 尋民族之魂——解碼「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
    多年來,探源工程專家聚焦良渚、陶寺、石峁、二里頭等都邑性遺址,以田野考古工作為中心,並將實驗室「搬」到了考古工地,擦亮已經沉睡數千年的文明「星鬥」,也為實證5000年中華文明提供重要證據。  在浙江良渚遺址,發現了建於距今約5000年前,面積近300萬平方米的內城和更大規模的外城。
  • 成功發布駁論:《中華文明是沒有信仰的文明嗎?》
    日前,本人在個人微博以「生成文章」方式成功發布一篇駁論:《中華文明是沒有信仰的文明嗎?》。《中》文已被「微博 智能小程序」收藏,被「新華社 新華視點」網收藏。《中》文指出:「中華文明是有信仰的文明,而不是沒有信仰的文明」。
  • 北大中文系教授韓毓海: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明偉大復興
    北大中文系教授韓毓海: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明偉大復興 發表時間:2015-11-09   來源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韓毓海作題為《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演講,並與現場觀眾和網友進行了互動。   在演講中,韓毓海理論聯繫實際,歷史結合現實,深入淺出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和精髓,著重點明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革命過程中的偉大意義。   「把一盤散沙的中國強有力地組織起來,這是中國革命的重要內容。組織人民群眾的基本方法,就是馬克思告訴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