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即豐足物質基礎下人類綜合觀念產生飛躍的一種生物狀態。
這種生物狀態豐足物質基礎與群體繁衍保障下,發源自黃淮下遊、印度河、尼羅河等地區所孕育的古老人類文明,又具體的表現為人們對信息的收集、應用、實踐的不斷優化、完善。
在前篇《什麼是真正的中華文明》的上下兩部分我已經做了一定的解釋。在人們的世界觀隨著近代工具的突飛猛進而有效擴大至上至浩渺宇宙、下至微觀的粒子世界以前,我們首先需要理解此前建立在與地球同心又以人類視覺觀測極限為半徑的「天球」籠罩下「天圓地方」的世界觀。
人們在這種世界觀下充滿未知的環境中,通過對信息的收集與應用實踐逐漸形成時間、空間等明確觀念,以及目下我們對中華文明的理解與推崇的陰陽、五行、八卦等法,包括更加精細的《周易》都來自於對不同行星在太陽在「黃道」運動周期的停留位置信息的漫長收集。
故所謂八卦源自河、洛,《河圖》、《洛書》本身則正是前人對天體位置相關信息的收集積累;而《周易》更精細的六十四卦以及所使用羅盤,實際上則是籠罩地面「天球」的平面結構圖。當然對所收集信息的高效應用更重要的是以此總結歸納出萬物孕衍的規律。而幾大文明發源地在這一過程中,對於觀測木星在黃道運動規律所形成的十二進位,以及由此衍生出六十進位記錄方式是完全相通的,這也表明人類文明本身是不分地域的殊途同歸。
具體通過字面含義來看華夏地區以天幹地支合併成一甲子的六十進位可以明確的發現,無論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十天幹,與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十二地支,實際上都是在「天圓地方」的世界觀下人們通過對信息的收集而尋求萬物孕育、存在、和消逝的過程。
民諺稱夏商周三代人人皆曉天文,實際上包括中華文明的人類文明孕育過程中前人對信息收集的「觀天象」行為,是與我們現代物理學包括衍生至粒子層面尋求萬物孕衍規律完全相通的。
當然生物的繁衍是基於對環境支配綜合能力的不斷優化,前人花費漫長光陰所積累、應用、歸納的規律,包括奠定現代科學根基的物理學一眾理論,於後世也自然逐漸成為人們的基本常識,即所謂悟道者難而求道者易。
但在逐級遞增的人類文明階梯上,我們顯然不能僅僅以工具的進步就將前人的積累與應用實踐一概抹殺,亦不代表前人並不能夠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合理、高效的應用。
所以我們理解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發展脈絡,首先必須基於當時「天圓地方」的世界觀下,人們將天地視為間相互依存、彼此對應的整體觀念前提。而我們需要傳承和弘揚的也並非簡單的應用實踐結果,而是人們對信息高效應用後觀念不斷提升的過程。因為綿延數千載的人類文明長河中,真正達到高度文明僅僅是彈指一揮的有限時刻。
雖然我們習慣於將中華文明的數千年積澱一概而論,但實際上我說過人類文明的發展脈絡就是在地理範圍不斷誇大過程中隨著民族融合經歷覆滅、再生的循環往復。數千載中有邁向文明的念上飛升,也勢必存在盛極一時後的走向衰亡。
在中華文明對信息的應用實踐於春秋後至產國初期達到百家爭鳴、欣欣向榮的高效後,衍至漢、晉,早已成了為一種脫離本質、脫離現實的臆想。
同理當然現代科學亦在不斷激發人們探索動力過程中,由於過度執迷以人們感官能否接收(光速)決定物質性質轉化的局限,並且愈發對其進行粉飾的黑洞、蟲洞、引力波、多維空間等理論大行其道下,早已走向脫離現實的困境。
另外於人類文明的盛衰更易、此起彼伏中,伴隨文明湮滅與推倒重建式民族融合的繁複洗禮。野蠻、原始的遊牧民族自然對於人類文明於後世的傳承產生重大偏頗。
當代歷史觀總將漢代強盛四百餘載、大唐的盛極一時、蒙元的勢如破竹等視為中華文明的標誌。但實際上就中華大地,無論是漢、晉衣冠南渡五胡南下中原,還是蒙元給予更大範圍的現代亞洲地區所奠定的全新格局。一統的隋唐與全新格局下的元、明、清三世,其看待中華文明、對中華文明的理解是與把民族融合範圍推向全球的現代歐洲人相同的,都是站在大量偏頗的局外人視角。
所以無論唐國子監中六學,還是蒙元重新奠定格局後的元、明、清三代國子監傳導至今的所謂「國學」。能夠效仿的也只有中華文明真正鼎盛時期的春秋末至戰國初《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以及《詩》、《書》、《禮記》、《周禮》、《春秋》、《易》等典籍為己任。而類似朱程理學、陸王心學等相對出類拔萃者則屈指可數。
實際上儒、道之於中華文明不過當代弦、場、量子理論之於物理學總綱、心理學之於人體解剖總綱的應用之法。正是後人在長達千餘載中沒有形成對中華文明發展脈絡的真正理解,才造成了局外人所謂「儒家文化」對中華影響兩千餘載的假象。
特別是印度原始宗教流入後逐漸以「三教九流」雜為一談的觀念影響下,清、民兩代對中華文明的傳承更是保留糟粕為主,文明的精髓則隨著經年累月消損殆盡。以至南懷瑾為代表的所謂「國學大師」更將中華文明以旁觀者角度與原始宗教混為一談。對人類文明對信息收集、應用的精髓視而不見、不解其意。
故當代以「國學」混淆中華文明視聽者須知,「國學」雖可視為對文明的探尋與理解,但其並不簡單的直接等於中華文明。
(文章為原創內容,圖片來自網絡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