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志民:激活中華農業文明蘊含的文化基因

2020-12-17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激活中華農業文明蘊含的文化基因(大家手筆)

中華文明何以成為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而延續至今的文明?中華文明所具有的不同尋常的地方到底是什麼?回答這些問題,需要了解中華農業文明對中華文明長期發展的意義和價值。

中華文明的發展與農業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從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的「軸心時代」,是人類精神文明的重大突破期,不少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思想家,他們的思想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並由古及今影響著不同民族社會與文化的發展。中國的先哲們對農業問題表現出高度關注。先秦諸子都不同程度地重視或強調農業,這使得中國的農業在其發展初始階段就有了一套比較理性實用的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尚書·洪範》的「食為政首」,《尚書·禹貢》的「任土作貢」,《呂氏春秋》一書中的《上農》《任地》《辯土》《審時》,其相關思想後來被《齊民要術》概括為「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的三才理論,科學準確地定位了農業生產中天地人的關係。由於不把人和自然看作是徵服與被徵服的關係,所以中華民族在農業文明發展進程中沒有犯顛覆性錯誤。

隨著中國歷史的發展,以血緣群體為基本生產單位的農業社會衍生出家國同構的社會結構,形成了有別於西方文化的中華禮樂文明。先秦時期的井田制、分封與宗法制度,形成了農業社會秩序與道德的約束規範機制;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學說,奠定了中華農業文明的思想理論基礎;秦漢時期形成的中央集權與郡縣制度,確立了中華農業文明的體制與組織保障;隋唐時期形成的科舉制度,保障了中華農業文明的人才與學術需求。在悠久的農業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農為本的產業結構、食為政首的重農思想、禮樂規範的約束機制、休戚與共的群體觀念、家國同構的宗法範式、天人合一的和諧觀念、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有機農業的優良傳統、精耕細作的技術體系、獨具特色的絲茶文化等。可見,中華農業文明所遵循的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等基本原則,既是獨具特色的理論與技術體系,也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思想文化觀念與精神價值取向。

再從地理上看,中國農業由北向南,依次包含北方草原、中原旱作與江南稻作三大農業類型區。三大農業類型的結構、功能、優勢互補,奠定了中華文明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北方草原文明與黃河流域、長江流域農耕文明之間的交流與融匯,推動中國歷史文化多樣性發展。

中國農業還具有開放性。原始農業時代,中華民族把水稻這種高產作物奉獻給了全人類;秦漢隋唐時期的絲綢之路,有北方草原、西北沙漠等通道不斷向外輸出絲綢和茶葉;宋元明清以來的海上交往之路引進了高產經濟作物,奠定了近現代中國農業的基本結構,適應了中國人口的增長與商品經濟的發展。東西方農業文明之間的溝通與聯繫,也促進了東西方農業科技與文化的相互借鑑。由此也可以看出,文明總是在交流互鑑中不斷向前發展的。

中華民族在漫長歲月裡形成的傳統農業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時代我國農業不斷發展的堅實基礎。我們要保護好中華農業文明的根脈,激活蘊含其中的文化基因,使其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發揮更大作用。

(作者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

來源: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樊志民:中華文明為什麼沒有中斷?因為中國農業沒有犯顛覆性錯誤
    樊志民:英國的哲學家羅素說過這樣一句話,他說:「中華文明在世界古國裡邊是唯一一個得到延續和沒有中斷的文明。」我們的文明為啥沒有中斷,我的基本觀點是,中國的農業沒有犯顛覆性的錯誤。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從地理學的角度審視過我們的中華大地,我作為一個搞歷史搞農業的人,每看到我們中華大地的時候,尤其是從益農的這個環境講,我發自內心地說,天佑中華。老天爺給了我們中國這樣一塊好的地方。
  • 西農教授樊志民央視《開講啦》
    11月10日,本周六晚10:30中央一套《開講啦》欄目我校人文學院樊志民教授帶大家一起在農業歷史中溯源中華文明小西從前方發來現場錄製照片樊老師圍繞「探索文明密碼」從三個方面解釋了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原因:獨具的自然稟賦智慧的生存理念
  • ...專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業歷史文化研究所所長樊志民
    這部作品採用多角度多側面散點透射方式,全方位立體再現一個農業經濟學家的治學智慧和精神風骨。日前,為《精耕記》一書作序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業歷史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農業歷史博物館館長樊志民,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 楊凌千年農耕文明 農業始祖后稷故裡
    核心提示: 楊凌是中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早在4000多年前,我國歷史上最早的農官——后稷,就在這一帶「教民稼穡,樹藝五穀」,開創了我國農耕文明的先河。
  • 做好生態衛士 守護祖脈秦嶺 專家談|樊志民:秦嶺文化傳承與發展
    樊志民,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農史專家。中國農業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農業歷史博物館館長、農業農村部傳統農業遺產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央電視臺開講嘉賓。以西北與秦漢農業史見長,先後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主編《中國農業通史.戰國秦漢卷》《圖文版中國農業通史》,出版《秦農業歷史研究》、《問稼稈農史文集》等多部農史專著。
  • 是什麼書能讓中國農業歷史博物館館長樊志民教授為其做序?
    千呼萬喚始出來,以《趣說三農》專欄作者,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全國著名農業經濟學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王徵兵為原型的書—《精耕記》,終於要和各位見面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業農村部傳統農業遺產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農業歷史博物館館長樊志民教授為其做了序。
  • 樊志民:夏周商為何國運綿長?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原標題:中國農民與中國文明(三)——家國同構,禮樂文明!農業社會,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比起其他類型的社會,往往比較平和一些,這是由既定的社會結構、產業特點與生產方式決定的。中國由農業社會跨入文明時代,以血緣群體為基本生產單位的農業社會衍生出了家國同構,形成了和諧理念,這與遊牧、商業等諸多社會類型形成差別,於是有了區別於功利文化的中華禮樂文明。夏商周三代的早期國家,是在原始社會的基礎上,由氏族而部落、由部落而部落聯盟逐漸發展起來的。在原始社會,基本的社會關係就是血緣關係,這種社會結構在國家出現以後並沒有被完全廢棄。
  • 樊志民教授應邀參加首屆「愛國奮鬥」精神論壇並作重點發言
    樊志民表示,在中國早期的發展歷史上,周秦漢唐也曾依託關中西向發展,完成了農牧結構的合理配置,創造了輝煌的周秦漢唐盛世。以東南農漁文化為基礎所創造的物質與精神文明,極大豐富了中華文明的文化內涵,把中華文明推進到幾乎可以和近代接軌的歷史時代。但中國歷史並未因此發生「革命性變化」,沒有再出現秦漢隋唐那樣的盛世,也沒有在世界歷史舞臺上寫下濃筆重彩的一頁。近代以來,有識之士始終視西向發展為關乎國家民族安危的重大戰略部署與安排。
  • 易學傳承中華文明千年智慧 其中蘊含怎樣的玄機?
    易學傳承千年智慧,陰陽,八卦,演易,這其中蘊含的是怎樣的玄機?有人認為這一段話道出了中國易學的源頭,那麼易學的源頭是什麼,這種源頭與中國文化的演變又有什麼關係?有關這些問題,我們今天邀請到了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理事田園女士。大家歡迎。
  •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樹立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並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生生不息、不斷發展壯大的精神命脈與思想沃土。
  • 潘嶽:中華詩詞與中華文化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說, 「燦爛輝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 」詩詞復興的根本動力,正是回應這一時代最深沉的需求。  歷史已經證明,中華文化具有跨越種族、宗教和政治分歧的強大生命力。中華文化的「經」傳遞的是信仰,「史」傳遞的是經驗,「詩」傳遞的是情懷。
  • 哲學家王東嶽:中華文化與華夏文明溯源
    在中國僅有兩次外來文化的傳入,第一次是印度的佛教傳入,由於都是農業文明所形成的文化,它與中國傳統文化水乳交融,以至於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裡重要的一足;第二次就是1840年到現在,170年過去了,我們到現在仍然找不到中西方文化的兼容點。
  • 儒家文化是中華文明強大生長力的重要推手
    整個儒學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發揮的作用還是弊大於利,其優秀的智慧成果不僅僅激發了中華文明在農業社會裡的強大力量,也對當下中華民族復興具有積極意義。文明具有自然生長力,在中華文明發展中,儒學勞苦功高。眾所周知,中華文明在封建主義時代是農業型文明,在整個封建社會兩千多年的時間裡,一切文明產物都會受到農業的影響與制約。即使是繼承原始共和時代道統的儒家文化,也一樣逃脫不了被影響被制約的命運。這是因為農業時代,土地是文明繁榮的根本,土地決定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
  • 「文化」我們的節日:中華文明的價值表徵
    從古至今,中國只有在事關農業生產和健康生活的重大節氣上才有全民性的祭拜或慶賀儀式,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冬至等等,這些構成中國數千年傳承的文化節慶體系影響到東亞、東南亞各國。大宋是世界文明史的又一巔峰,經濟之富庶、科技之發達、文化之繁榮至今令人激動不已。農業、鐵器製造、造紙印刷業、絲織業、制瓷業、航海業、造船業、海外貿易、數學、化學、天文學等均領先世界數以百年計。由此不難想像,中華節日和節慶文化在那些時代是多麼豐富和熱鬧。
  • 習近平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  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要結合新的實際發揚光大。
  • 良戶書院:助力鄉村發展 引領鄉風文明 弘揚傳統文化
    在封建社會,中國的文化傳統大多由民間所繼承和發揚,以農村為中心的國家整體,重視農業生產,作為這個國家的君主,要想天下歸治,國泰民安,首要解決的問題便是人民的吃飯問題,所以,他們大力發展農業。故而,中國的文明起自農耕,源自農村。但是,以農業而興的中國,在經濟大發展之下,許多城市大規模擴展,吞沒了周邊的農村,中國多年來匯集於農村,本就岌岌可危的傳統文化之根被衝擊,瀕臨滅絕。
  • 【每日一習話】中華文明是偉大的文明
    習近平:中國人民是偉大的人民,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中華文明是偉大的文明。  這段話出自2019年9月30日習近平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招待會上的講話。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文明的傳承和發展,指引我們深化文明交流互鑑,在應對風險挑戰、邁向美好未來中,發揮好文化文明的作用。
  • 《孟子》中所蘊含的中國文化特質基因
    2019年3月,在習近平主席訪問法國期間,法國總統馬克龍特意贈送1688年法國出版的首部《論語導讀》法文版原著,並明確表示:「《論語》的早期翻譯和導讀曾對孟德斯鳩和伏爾泰的哲學思想給予啟發,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華文化,對歐洲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歐洲近代文明,提供了寶貴的思想啟迪。」[1]這番話在歐洲深陷困境的當下說來大有深意。
  • 2021國考面試熱點:做好考古工作,認識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
    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求是》雜誌將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 在中華農耕文化中感悟勞動之美
    中華農耕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勞作中所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蘊含著勞動的奮鬥之美、和諧之美、創造之美,是新時代開展勞動教育的重要資源。 中華農耕文化蘊含著勞動的奮鬥之美 奮鬥是通往人類美好未來的階梯。勞動,是奮鬥永遠不變的底色。「民生在勤,勤則不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