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公眾號「寧向東課外的話」
微信號:ningxiangdong_qh
(本篇文章為寧向東教授在《哈佛商業評論》-甦盛典上的主題演講實錄)
我一般不太喜歡參加論壇,因為說些不痛不癢的話,實在沒有意思。但是,如果認真準備,每一次論壇都像一次命題作文,一次考試,又不一定答得出。但今天是何剛兄召集的論壇,主辦方又是哈佛商業評論,我也確實在這方面有點思考,就來和大家做個分享。
一、長期主義
長期主義是個非常好的話題。中國也確實到了該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了。
我第一次對「長期主義」產生認識,是在2008年的哈佛。非常巧合,今天這個論壇由《哈佛商業評論》來主辦,所以,我就從下面這張照片說起。
哈佛商學院建院100周年時展出的100年前的學院規劃圖和現在的比較
2008年,哈佛商學院建院100周年,他們搞了一個展覽。當時,我碰巧在哈佛,參觀了這個展覽,拍了一些照片。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一張。在這張照片前,我站了很久。我想到了梅奧、想到了早期人際關係學派的三劍客,他們都是在這個校園裡展示出他們專注研究的力量。當然,我也想到了80年代之後,哈佛在戰略、創新等領域的那些學者。在他們身上,依然顯示出強大的專注力。
這張照片給我震撼的地方,是它體現了一種令人可怕的連續性。你看100年前的規劃,和100年來一點一點實現的步伐,都是按照一種有遠見的視野展開的。有視野,就有連續性,一種組織的連續性,一種有計劃的連續性。
專注力和連續性,這兩樣東西放在一起,讓我第一次領域到「長期主義」的力量。所以,當我接到今天論壇邀請的時候,我決定參加,因為我有話可以和大家分享。
專注力,是讓人類社會進步的核心。在經濟學中,效率來自於競爭優勢、來自於分工、來自於創新。其實,比分工和創新更基礎的概念是「專注力」。只有專注力,才能持續改善效率。這幾天,關於日本科學家不斷獲得諾貝爾獎的討論,不斷被刷屏。這個確實很厲害,沒有985,沒有211,怎麼可以一年一個諾貝爾獎呢?我們很多人不理解。
其實道理特別簡單,就在於日本人的專注。我個人的看法,我們目前走的路,在經濟史上大約是日本人在70、80年代走的路,當然,國情不一樣,不能簡單類比,但都是以粗放發展、快速趕超為特色的。而經歷了這樣一段路,我們應該把浮躁的心態放平實一點。只有更加專注,我們才有可能有後勁,走得更長遠。
一句話,要想獲得持續的成功,就必須要有「長期主義」的觀念,並在這種長期主義的指導下,建立起保持專注力和連續性的能力。
二、專注力和連續性的關係
在我看來,社會經濟體系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個人、組織和社會。我們通常說:一個人專注起來是很可怕的,一個組織保有專注力就會非常可怕。這個話是對的,但是不全面,比組織更大的是社會,如果不是一個組織、而是一個社會保持專注力,那種可怕是無以復加的。特別是對於像中國這樣有影響力的大國,如果舉國專注,中國夢的實現就是指日可待的。
那麼,為什麼在人類歷史上,個人的專注力容易被激發出來,容易被觀察到,但是社會的專注力就不容易被看到呢?就是因為一個人的連續性容易保持,而一個社會的連續性不容易保持。
關於專注力和連續性的關係,我畫了一個圖示。
在個人層面,非常容易做到專注;但是,個體層面的連續性比較差,因為人要受到生老病死的限制。而在組織層面,它的專注力往往會受到領導人的影響。領導人判斷力變化、個體的生老病死,都會影響到組織的專注力。
我們有時候常說百年老店,但百年老店是不容易的事情,因為在很多時候,組織可能比個人還不容易專注,還要脆弱。但是,一個社會就不同了,社會的範疇比組織要大。一個公司可能消失了,但是,承載專注力的品牌卻可以藉助於另外的個人、另外的組織來傳承。
所以,長期主義的實現,在微觀的層次上,要強化「專注力」;但在宏觀上面,就是要從社會體制、社會文化等多個方面,解決好連續性的問題。
今天是10月9號,30年的今天,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理論研討會閉幕。下面這張圖示,是當天人民日報的頭版報導。
那次研討會,大家所關注的重點問題,今天依然是我們討論的話題。這就和我們前面討論的哈佛商學院的校園發展形成了呼應。如何改善最初的設計,有堅持正確的邏輯,保持連續性?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人、組織和社會的專注力的創造機制是不同的,它的保有機制也是不同的。我們的改革在創造人的專注力上已經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績,在激勵組織的產生專注力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創造社會的專注力、保持社會發展在不斷深化的同時,保有連續性上,還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強調一下,解決組織和社會的專注力,要靠制度環境,所以,我們必須要在正確的道路上不斷深化改革。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我們需要從今天去看過去的40年,哪些事情我們做對了,哪些事情做得還不那麼好。我們還需要從未來的100年回望今天,就是哪些事情我們必須要做,而且要把它做好。
三、視野與擾動
與連續性緊密先關的概念,就是「擾動」。時代進步越來越快,我們受到擾動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100多年前,普朗克曾經說過,「要接受一個科學真理,不需要說服它的反對者,而是要等到它的反對者們都相繼死去,新的一代從一開始就會明白這個科學真理」。
普朗克的話,在哥白尼的時代確實如此,但在今天卻不是。80年代初,黎樹老師說,人類處於一種向前人學習的「前喻」文明,未來將會是同輩學習的「同喻」文明,未來還會有向後輩學習的「後喻」文明。
今天,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也是一個資本爆炸的時代。當資本爆炸和信息爆炸這兩件事結合在一起的時候,資本的逐利性會加大「觀念短視」的趨向。我現在經常分不清哪些是「文明」形態的變化,哪些是因為兩大爆炸而引發的雜音。在這樣一個時代,堅持長期主義就更加有意義;但堅持長期主義也更加困難。
李錦記家族2000畝土地的醬料基地
2013年,我在研究李錦記家族的時候,知道了一個故事。就是當廣東省審批土地的權限也只有一百畝的時候,李錦記家族就向江門市政府申請2000畝土地,用於醬料基地的建設。這件事被我記錄在後來的出版物中。
這就是視野,一種「長期主義」。今天這兩千畝地已經全部用滿,成為中國最大的醬料基地,貢獻當地超過一半的稅收。顯然,只有秉持長期主義,才會建立視野,才可能有信念,才更容易專注和堅持。
本文系【寧向東課外的話】原創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並添加二維碼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