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關注」親子閱讀,不是光給孩子讀書就夠了

2020-10-16 上音藝術

蔡朝陽曾說:

一個善於閱讀的孩子

是一個善於思考的人

在閱讀的同時他也會規範和整理自己的思路

同理慢慢地

他會學著規劃自己的時間

最終能好好規劃自己的一生

對於每個孩子來說

親子閱讀可以帶來很多的意外收穫


研究表明:孩子的差距在閱讀中產生

美國的研究者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兩組5歲的孩子,他們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社會地位都非常相似,唯一的區別是:一組孩子的父母在過去兩年內每周5次與孩子一起閱讀,而另一組則沒有。實驗者讓孩子講一個與自己有關的生活故事,並假裝給洋娃娃講故事。結果發現:有親子閱讀的那一組,不但文法程度比較深,用的句子比較長,而且他們會更多地用到書面語。


神經學家發現,大腦並不會直接演化閱讀。因此,說話是本能,把一個孩子置於正常的語言環境,即便沒有人特意教,潛移默化之下Ta也會說;但閱讀是習慣,需要從小培養,孩子如果沒人教他閱讀,他並不能自己學會。

「蒙特梭利也說過,3歲開始孩子就會進入文化敏感期。這時雖然孩子還不認字,但爸媽們可以引導孩子從看繪本讀圖開始,通過親子共讀告訴孩子「讀書其實是一件有趣的事」,讓孩子早早產生閱讀興趣,長大後更容易養成終身閱讀的習慣。


激發閱讀興趣,

該從圖畫還是文字入手?

對於比較小的寶寶,圖畫往往比文字更容易帶領孩子進入閱讀的門,所以親子閱讀圖畫書是非常好的選擇,有助於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不過,家長也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可以階段性地閱讀一些比較有挑戰性的內容,有時更能激發孩子的興趣和想像力。


為什麼不能用電視來取代閱讀?

既然圖畫是激發閱讀興趣的好手段,那是不是能用電視來取代閱讀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電視和閱讀,兩者的大腦功能不同。

閱讀是一個主動學習的過程,是一個聯想的競賽;而看電視是被動的接受過程。神經學發現,主動學習時,大腦神經連接得十分緊密,而被動學習時則很稀疏。一個人的神經網絡越密,Ta越有機會觸類旁通、產生新的想法。

家長應該怎麼做?

家長化身戲精全情投入

我們自身閱讀的情緒會感染和帶動我們的孩子,所以家長首先要對書裡的故事展現出滿腔的熱情,嘗試用不同的聲音和變化的語調,來演繹繪本故事中的角色和對話。

例如,如果書上的故事是歡樂的、讓人驚訝的、讓人覺得傻乎乎的、好笑的、可愛的,那我們表達的時候儘量把這些情緒帶出來,把角色的語氣語調演繹出來,比如熊爸爸的臺詞用低沉粗曠的聲音;小貓說話的時候拉高聲調再加兩聲喵喵;讀到讓人緊張的細節處,放慢你的聲調;讀到歡快的情節時,請大聲地歡笑。


不必執著從頭讀到尾,追隨孩子的注意力和興趣

把一本書從頭讀到尾,孩子可以從中學習到故事的基本框架。但如果孩子對書上的某幾個情節或者圖片有強烈的興趣,特別關注和好奇,那麼我們不妨在這幾頁上多花一些時間,好好利用這個機會給我們的孩子精讀——引入新的短語和詞彙,運用多種形容詞,增加句子的長度,把故事或圖片的內容和孩子熟悉的經驗聯繫起來。

例如,「小熊坐在小船上,順著河水慢慢地飄,就好像雲朵飄在藍天上一樣,河邊的水草綠綠的,小蝌蚪們在找媽媽,呱呱,你覺得小熊有沒有看到它們的媽媽呢?」

關注孩子情感變化和需求

當我們閱讀到繪本的某個細節和情節的時候,實時關注孩子的情感變化和需求。例如,有些相對敏感的寶寶,可能會讀到故事中的小朋友發生衝突、主人公受傷、困在黑暗中這些情景,而感到有壓力和哭泣。聯想力豐富的大齡孩子,也可能因為接觸了火山地震雪崩這類自然災害的信息,產生睡眠和情緒方面的困擾,這時就需要家長敏感發現,及時給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和情緒疏導。


嘗試提問,示範如何思考think out loud


當我們閱讀的時候,很多家長會提問。除了簡單的是和不是,可以考慮問孩子更多開放性的問題: Who、Where、What、When、How and Why(是誰、在哪裡、什麼時候、做些什麼、怎麼樣做、為什麼?)提問的過程也是在幫孩子練習聆聽的技巧,檢查他們究竟接收和理解了書裡的多少內容。

鼓勵孩子對圖書繪本的內容提問,當我們回答孩子的提問時,把我們思考的過程講出來,示範給孩子看媽媽是如何思考和推理的,是怎麼樣得出我們的答案的。回答孩子問題的過程,也是在給孩子示範應該如何回答問題。


「來猜一猜吧?」穿插預測小遊戲

讓寶寶帶著好奇和疑問去書裡尋找答案,總是能讓閱讀更加有成就感。

在一開始之前我們預設好氣氛,例如從書本的封面上,我們可以讓孩子猜一猜這本書是什麼內容?如果孩子猜不著,或者不願意猜測,沒有關係,媽媽可以自己先示範猜猜看,然後告訴孩子你是怎麼猜的。

比如,「寶寶,我看到這裡有一隻小熊,它是不是想要找蜂蜜呢?我看到它手上拿著一隻籃子哦,前面有一片樹林,入口上寫著果園,小熊是不是要去採水果呢?」


對於家長而言,親子閱讀其實是一件美妙的事,通過和孩子一起讀書,不僅自己學到了知識,也給孩子創造了一個讀書學習的環境和氛圍,更重要的是親子閱讀為家長和孩子築起了溝通的橋梁,是孩子與家長享受親情的過程,是得到愛與快樂的途徑,同樣也是獲取知識的手段。

用閱讀搭建七彩的童年世界,用知識來引導純淨幼小的心靈!


來源:鵬城寶貝

相關焦點

  • 親子閱讀,不是光讀書就夠了!
    孩子的語言能力,無論是對於人際溝通、社會交往,還是情緒管理和認知學習,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無疑對孩子的語言發展大有裨益。今天,我們來談談如何給孩子閱讀,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享受別樣的親子互動。
  • 「親子育兒」如何有效地安排親子閱讀時間
    閱讀不僅可以增長知識,還可以鍛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孩子的專注力。如今也有越來越多的父母認識到親子閱讀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安排親子閱讀時間卻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明。由於工作的繁忙,對於孩子的親子閱讀很多家長都有心無力,然而斷斷續續的閱讀時間並不能養成孩子的閱讀習慣。
  • 親子閱讀中巧用指讀,孩子讀書後收穫不少
    最近有位媽媽和我聊起:給孩子閱讀時,是單純地讀給孩子聽,還是在讀的時候用手指著讀呢?其實很多家長也有著同樣的困惑。尤其是對於剛剛開始閱讀的小朋友,指讀好不好呢?親子閱讀是我一直喜歡探索的領域,閱讀一定是要根據孩子年齡劃分階段的,不同階段有不同階段的閱讀目標。所以,親子閱讀要不要指讀應該根據孩子的年齡階段來說了算。
  • 「繪本推薦」《我喜歡書》讓孩子愛上讀書
    大人讀書往往帶有功利的性質,為孩子選書時也會不自覺地選擇可以讓孩子增長技能的書,而對於「閒書」往往視而不見,甚至嗤之以鼻。但對於孩子來說,閱讀是一種享受,孩子豐富的想像力可以通過閱讀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不論是哪種類型的書籍都可以得到孩子的喜愛。而《我喜歡書》正是將這個觀點帶給孩子也帶給家長。
  • 致家長:當孩子不是讀書的料時,你是否選擇放棄——李玫瑾教授
    那孩子為什麼不愛閱讀呢?這是因為,閱讀的行為不是本能的、自然的行為,而是人類特有的文化活動。孩子對書沒有天生的好感,更不會對閱讀有天賦,這屬於正常現象。試想一下,如果孩子生下來就向我們請教三字經或論語,那該多可怕啊。
  • 美國哭爹喊娘求娃讀書?相比歐美兒童,你家孩子的閱讀量夠嗎
    不是問題,圖書館工作人員都幫你打好包了,「孩子包」裡有5本,「大人包」裡有3本,走過路過,拎包就走便是……有沒有哭爹喊娘求娃讀書的感覺?為了讓民眾多讀書,美國教育系統什麼招都用過。有這種全民閱讀的氛圍,美國家長一般從孩子剛出生時就堅持每天為孩子讀書,好讓孩子從小養成讀書的習慣。很多孩子五六歲的時候,就已經讀完了1000本書。
  • 如何破除孩子 9歲的「閱讀之壁」?看完影響孩子一生閱讀習慣.
    、愛閱讀的人關注。圖片來源:網絡為什麼孩子到小學中年級,突然不愛看書?多數孩子不是不愛書,而是他正處於「學習閱讀」跨到「透過閱讀學習」的轉換期。在臺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副教授李俊仁為「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編制的測驗中,「識字量」與「流暢性」都納為孩子是否達到獨立閱讀能力的指標。 但是這個測驗是研發給國小老師檢測學生能力用,家長要了解孩子是否達獨立閱讀能力有更簡單的指標:觀察孩子識字是不是已經自動化?遇到生字會不會以上下文來猜字?讀完文章能否說出大意?
  • 「親子閱讀」與孩子分享一段好時光
    「開卷有益」這個道理每個爸媽都知道,但要讓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3-6歲是培養閱讀習慣的黃金時期,很多教育學家都提出,從親子共讀開始,一步步幫孩子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是讓孩子愛上看書的最佳辦法。
  • 「笨媽嘯天親子實錄連載」:被家長忽視的親子閱讀關鍵點(25)
    (本文為原創,轉載請聯繫獲得許可)(點擊閱讀)【笨媽嘯天親子成長實錄連載】:容易被家長忽視的親子閱讀關鍵點(25)讓孩子閱讀我們的所愛,讓自己閱讀孩子的所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與孩子有更多的共情,懂得孩子的快樂和憂愁所在。親子關係也會因此變得更加和諧。
  • 一位母親的兩年親子閱讀心路
    當你跟孩子講「鸚鵡學舌」,他跟你說「為什麼不是鸚六」;你跟他念「二月春風似剪刀」,他卻非要念成「二月春風五剪刀」還一臉挑戰地看著你,你還能繼續如沐春風地讀下去嗎?每天在公司忙的不亦樂乎,回家了又是一堆的事情,晚上要抽半個小時出來讀書,而且是每天,還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人家偉人都說了:「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
  • 親子共讀:帶娃讀書,不是給娃讀書,裡面的坑家長別再給孩子挖了
    原創文章,歡迎轉發,抄襲必究現在的家長對孩子讀書非常重視,尤其強調親子共讀的作用,很多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著力培養孩子的共讀能力了。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往往沒有找準到底什麼是親子共讀,帶娃讀書變成了給娃讀書,和強迫孩子學習沒什麼兩樣,而且還提前了。
  • 如何陪伴孩子讀書?避開親子閱讀常見誤區,讓孩子愛上閱讀
    現在的父母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家長都願意花錢給孩子買書買玩具,報各種早教班,但是往往卻忽略了自己陪伴孩子的時間。其實早期教育更需要家長的陪伴和參與,比如親子閱讀就是對孩子進行早教很好的方式。美國著名詩人史斯克蘭·吉利蘭也曾這樣稱讚親子閱讀:「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珠寶與一櫃櫃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通過親子閱讀,父母與孩子可以增進感情,共同學習,一起成長。不過看似很簡單的親子閱讀,卻容易走進一些誤區。
  • 親子閱讀就是給娃讀書?很多家長都踩過這些「坑」
    也正因為我們重視親子閱讀,因此就會特別在意親子閱讀方法。不過,電視、網絡、圖書、廣告,媒體信息魚貫湧入,一方面為家長們提供了新知,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思維混亂,這個「方法」這樣說,那個「策略」那樣講,到底怎樣進行親子閱讀呢?
  • 一本好書,是帶著孩子在「玩中學」「周榜」
    「 壹姐兒說 」玩是孩子的天性。玩,也是一門學問。孩子的「玩商」提高了,「智商」和「情商」還用愁嗎?與其讓孩子每天「啃書本」,不如帶著他酣暢淋漓的玩一回。去學習很多書本裡沒有的東西。說到「玩中學」,這就要求你去激發孩子潛在的求知慾和探索欲,引導孩子自主思考與創造,和孩子一起享受發現新事物的樂趣。
  • 世界讀書日丨唯愛與親子閱讀時光不可辜負!
    其設立目的是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保護智慧財產權。好的閱讀習慣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而親子共讀是從小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有效方式。
  • 親子閱讀的正確打開方式,讀這一篇就夠了
    親子閱讀風靡多年,早已經不是一件新鮮事,它是幾乎每個家庭都在做的事情。但是對於一些工作忙碌或者新手父母來說,依然是一門學問。家長們千萬不要一聽「學問」二字,就對親子閱讀退避三舍,它其實遠沒有你想像中複雜,甚至要簡單許多。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親子閱讀應該怎麼做。1.
  • 「網易蝸牛閱讀」和「微信讀書」的寫書評功能分析
    本文主要分析「網易蝸牛閱讀」和「微信讀書」的寫書評功能,來看看網易蝸牛讀書的寫書評功能有哪些值得借鑑的地方。閱讀器個性化設置,用你喜歡的排版認知讀書。特性:「每天送你一小時」國內首款按時間付費的閱讀app,助你養成每日讀書習慣。「海量優質出版書」提供理想國、上海譯文、果麥、磨鐵等優質出版專區好書。「各種分類精品書」歷史名著、網際網路經營、心裡社科、影視小說、漫畫繪本,總有一本適合你。
  • 孩子是「看書」還是「讀書」?80%的家長都不能理解
    其實這不是她第一次因為孩子的學習問題來找我訴說,只是這一次,真的感受到她的無助。我相信很多父母應該也會存在這種問題。就是父母知道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很重要,所以會經常買大量的書籍給孩子閱讀,無論是繪本還是純文字的書籍。
  • 世界讀書日書單:0-6歲,「經典童書」開啟閱讀的大門
    大人是親子共讀中不可缺少的角色,有些大人本來就熱愛閱讀,有些則在幫助孩子的過程中愛上童書。選擇對的讀物其實不需要從頭摸索,因為長期以來通過世界各地父母共讀經驗肯定、而持續出版的口碑讀物,正是閱讀起步的最佳選擇。一九八一年,日本圖畫書界舵手鬆居直先生所著的《幸福種子》一書,便強調「親子共讀」的精神,同時推薦世界各地及日本本土創作的經典圖畫書。
  • 棉花糖「親子溝通」主題講座:如何共度美好親子時光?
    適逢國慶假期前夕,如何陪伴孩子度過美好的親子時光,成為父母最為關注的話題。2020年9月29日晚,棉花糖情商·家庭教育的於愷律老師(開開哥哥),受邀為羅陽河畔幼兒園的家長們,做了一場關於「親子溝通」的講座分享。該課程也在線上同步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