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Lisa WU作者簡介:Lisa WU,坐標魔都,外企職員。有一個愛問「為什麼」的五歲孩子,聆聽和記錄孩子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陪著孩子一起看這新鮮世界。從寫作中尋找內心的平靜和自我成長。
2015年元旦,我和大學同學Linda碰面,講起孩子的教育時,她給了我兩個建議:
堅持給孩子讀書,養成孩子的閱讀習慣;多給孩子用心的陪伴,理論聯繫實際,將書本和生活相結合效果更好。
彼時的她,已經給孩子Jerry堅持讀了四年的書了。
她從Jerry三歲就開始每天跟他一起讀書,最少半個小時,到Jerry七歲時,她已經是一個快樂的「圖書搬運工」,過一陣就去圖書館或者書店給Jerry 搬回很多書就可以了。
在2014年夏天,她把二年級的Jerry送到了一個美國當地的夏令營,在營地裡和美國老師、小朋友朝夕相處了一個星期,還能幫其他國內過去的孩子做翻譯。
——Linda說,Jerry沒有參加過任何的英語培訓班,英語都是她帶著孩子每天看書學的。
於是,2015年元旦,我和三歲半的多多也開始了我們的親子閱讀時間。到現在正好兩年,回顧一下我們的閱讀之旅,收穫完全超出了我的預期。
1 堅持,堅持就是勝利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過「堅持就是勝利」,現在又來用在我們孩子的教育上,但我們真的能做到「堅持」嗎?
堅持一天,可以;堅持一個星期,也還可以;堅持一個月,想想再說,真的可以嗎?
一本書,昨天讀了十遍,今天讀了十遍,想到明天、後天,再後天,可能還要讀十遍,你能堅持下去嗎?
一本厚書,熊孩子非要你全部讀完,你已經讀的口乾舌燥、嗓子冒煙了,可是他就是要你讀完,不讀完就不肯睡覺。你能堅持下去嗎?
當你白天跟同事聊天的時候,發現他們談的八卦、電視劇、熱點你都跟不上,你跟周圍的人相比已經out了好幾個時代了,你還能放棄刷手機、看劇的時間,每天心平氣和地堅持給孩子讀至少半個小時的書嗎?
當你跟孩子講「鸚鵡學舌」,他跟你說「為什麼不是鸚六」;你跟他念「二月春風似剪刀」,他卻非要念成「二月春風五剪刀」還一臉挑戰地看著你,你還能繼續如沐春風地讀下去嗎?
你希望讓孩子記住書裡的知識點,一遍遍地給他讀著書上寫的哪些是兩棲動物,哪些是肉食動物,他卻跟你說,「那個老鷹要吃青蛙,是壞人」,一遍遍去打老鷹,幾近奔潰的你還能堅持給他讀下去嗎?
其他的孩子都能參加講故事比賽了,你的孩子雖然看了那麼多書,卻連一個簡單的故事都複述不了,你還能堅持給他讀下去嗎?
班裡的孩子有的已經認字了,可以自己讀書了,可是你的孩子雖然看了那麼多書,還是連個鬥大的 「一」字都不認識,你還能堅持給他讀下去嗎?
……
還好,我們堅持了下來。
第一天的讀書,多多和我都很開心,我們很正式地打開書,給他讀,他聽得也很開心,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完美。
然後,讓我讀了一遍又一遍,五遍讀下來還要繼續,好,為了培養你的閱讀好習慣,我讀。終於,讀到第十遍的時候,他累了,不再要求繼續了。
第二天,又是那本書,又是一遍又一遍地讀,讀的我真有點「生不如死」的感覺了。
剛想放棄,突然想起來小時候給他讀書,就是因為一套《小熊寶寶》裡面他只肯看一本《尿床了》,其它的都不肯看,我就放棄了給他堅持讀書的,現在可不能在同一塊石頭上絆倒兩次了。
既然你喜歡,那就再繼續吧。於是,第二天,又是同一本書,讀了又是快十遍。 不過讀完了,做媽的稍微動了下腦子,給他在網上買了幾本交通工具的書。
第三天,還是要求讀那本書,當媽的讀了一遍以後,突然拿出了另一本汽車書,跟他說:「看看,這是什麼?」果然,吸引住了他的目光,終於不用再讀那本書了。(感謝我們國家的快遞速度)
總算,聰明的媽媽憑著這幾本交通類的書,親子閱讀堅持讀了一個星期。
做媽的又繼續再買入大量的書,這麼多選擇,總會有「一款」適合你吧? 「一款」不行,那就「兩款」、「多款」吧。
只要多買書,總能有合適的。
書的問題解決了,然後就是時間問題了。
每天在公司忙的不亦樂乎,回家了又是一堆的事情,晚上要抽半個小時出來讀書,而且是每天,還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人家偉人都說了:「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
每天要推開那麼多的事情,心平氣和地給孩子讀書,剛開始真的不容易,手機總會在你們讀的開心的時候響起來,家人總有那麼多事要說,自己總會在這個時候突然想起來還有個急事必須馬上要做。
還好,多多沒有放棄,總會等著我再回來給他讀。或者,看見我電話一直不掛斷,就會要求我:「媽媽,你不要講電話啦,你快給我讀書吧。」家裡人也慢慢習慣了我們這段睡前的閱讀時間,不來打擾我,豬隊友也在我出差的時候能頂替上位,給他讀讀大標題(和很多當媽的聊下來後發現的規律就是:當爸的一般都是讀大標題的「泛讀」,當媽的則是「精讀」)。
就這樣,堅持了一個月以後,睡前親子閱讀就成了我們的習慣,然後就是一年,兩年。
第一個裡程碑是2016年的元旦,離我們開始正式的親子閱讀正好一年的時間。
這之前給他聽了一個《逃跑的小火車頭》的故事,每天睡覺之前都要反覆聽好幾遍,要求我買這本書,然後天天追著我問到了嗎?拿到書後欣喜若狂,拿著一遍遍地「讀」,居然把全文都給「背」了下來,幼兒園要求講故事,他也上臺講了這個故事。
第二個裡程碑則是2016年的秋天,一個很平常的早上,我送他去上學,他突然指著學校大門口地上寫著的「禁止停車」問我:「這個是車子的車嗎?」
第三個裡程碑是在2017年的冬天,在我們讀英文繪本兩年以後,沒有上任何英語培訓班的多多開始主動開口講英語了。電梯裡碰到外國友人,也已經不往後躲,人家跟他打招呼說「hello」後也會用英語回答了。
2 用心的陪伴,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禮物
現在,睡前讀書已經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品了,除了有幾次生病沒有讀,我們每天都堅持抽出時間來讀書。
多多每天晚上就盼望著我早點回來給他講書,有時候他晚上想玩得晚一點,只要跟他說如果玩得太晚的話,我們今晚就沒法讀書了,那他很快就肯去刷牙洗臉,不像小時候需要討價還價或者哭鬧一番才可以了。
有幾次豬隊友偷懶,沒有給他讀夠書,讀了一兩本就要求他睡覺了,結果就是睡不著,豬隊友只好再起來給他讀,一定要讀滿至少半個小時才能安心地睡下。
每天的讀書時間是我們最親密的時間。我們除了讀書,也會講很多話,有時候對著書,開始我們漫無邊際的海闊天空,我會關注多多開始對什麼感興趣,然後找相關的書來跟他一起學習。
有一次奶奶不小心打破一隻碗,我趕緊跟他解釋為什麼這種碗掉地下後會破,並給他解釋了其他的材料如陶瓷、玻璃、鋼鐵和塑料等掉到地下後會不會破,又趕緊去找相關的繪本跟他講各種材料的來源和生產等知識,他在我的引導下開始熱衷於辨認各種材料。
我們一起外出時,他看到外面的垃圾桶顏色不一樣就問我為什麼,我當時只能給他做一些很簡單的解釋,看著他不滿足的目光,趕緊又下單買了些相關的書籍,給他講了一遍又一遍。家裡一有垃圾,就一起辨別哪些是可循環的,哪些是不可循環的,應該扔到哪個顏色的垃圾桶裡。
2016年夏天,我們到澳門玩,在那裡看見兩個形狀很特別的桶,他大聲說「這是垃圾桶!」,因為上面有循環和不可循環的標誌。
跟他一起讀了各種解決問題的繪本後,他遇到問題後就開始喜歡問:「還有什麼其他的辦法嗎?」
出門散步,晚上散步看見小區裡的枇杷已經成熟,就跟著我一起想辦法怎麼樣才能摘到枇杷:爬樹、把樹枝往下拉、用梯子等方法,過了幾天,他一大早起來就跟我說:「還有一個辦法,可以讓猴子爬到樹上去摘枇杷的。」
到現在為止,我們讀的最多的還是交通工具方面的書。
平時在外面碰到什麼車子,只要時間允許,我們都會停下來慢慢看看,從車型、車標、車燈還有車輪子,都仔細看過來,比較一下有什麼區別,為什麼有的輪子大,有的輪子小, 圓圓的輪子可以分成多少份,可不可以改成方形的或者橢圓形的。
就這樣,我們「理論聯繫實際」,從閱讀中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就陪著他到生活中去驗證, 在生活中進行更好的學習;在生活中遇到了問題了,又陪著他到書本中去找答案。
我對他的興趣愛好非常了解,從他的言行中發現他的進步,再花心思去找他感興趣的地方,思考著如何才能讓他感興趣,怎麼樣才能讓孩子接受新的知識並融入到他的DNA中, 想辦法跟他一起「寓教於樂」。
Linda跟我說,最用心的陪伴,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禮物。親密時光只有這麼幾年,為什麼不抓緊呢?
2017年夏天,她到英國做訪問學者,帶著Jerry去那裡讀四年級,他剛到英國就跟當地的孩子玩成了一片,絲毫沒有語言上的障礙。
上課一段時間後,老師對Jerry各科成績的表現都大為稱讚。因為中國的孩子到國外後,除了數學上會表現突出一些外,閱讀和寫作方面通常是很難趕上母語國家的孩子的,但英國的老師對Jerry的作文極為欣賞,還推薦到了他們當地的雜誌社給發表。除了遣詞用句很地道外,文章的內容也表現出Jerry知識面的深度和廣度。
Linda總結說,Jerry之所以能如此「無縫」融入當地的生活,除了他非常豐富的閱讀外,也跟她的陪伴是分不開的。
從Jerry三歲開始,她每年會帶Jerry到國外旅遊一次。小時候是她做相關的旅遊安排,等Jerry大了能自主讀書以後,旅遊之前他們會一起分工做準備工作,找跟那個國家相關的各方面的資料,天氣、人文、歷史、地理還有飲食等各方面的資料,然後到當地後再做相應的觀察。
Jerry因為有了自己的大量參與,有了很強的滿足感,於是也就更願意看各方面的書,更希望能去看看外面的廣闊世界了。
在孩子的教育已經和階層的上升或下降掛上了勾的社會大環境下,現在的父母們都不由自主地被帶得越來越焦慮,希望能通過「最好的幼兒園 ——最好的小學——最好的大學 ——最好的工作」來為孩子鋪設一條「完美」的成長之路,卻很少有家長肯用心的陪伴和傾聽,聽懂孩子們言語背後的困惑與不安,理解他們,用我們的愛去安撫他們的焦慮。
陪孩子一起讀書, 正是我們和孩子一起成長、用愛滋養他們的幼小心靈的過程。
用心陪伴他們,就是帶著他們一起認識世界,教會他們思考的方法,從而可以放心地讓他們獨立面對這個紛繁的世界。
我們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的時候,不妨先從自己做一個「別人家的父母」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