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從事英語啟蒙教育以來,非常多的媽媽問過我是否應該多和孩子說英文,或者直接問我如何提高自己英語水平,能在家營造英語環境。
首先,父母一定要清楚,英語環境是什麼?營造英語環境要達到什麼目的?
英語環境不是和孩子說幾句英語或者幾個單詞、用著三明治英語或者不地道的中式英語這麼簡單,如此,就像在孩子原本乾乾淨淨的紙上抹上了灰塵,不僅無益反而造成翻譯英語、中式英語的大問題。
我們應該弄明白,營造家庭英語環境要達到三個目的,一是無形中訓練孩子的聽力和辨音能力,一是將英語與情景對應,積累孩子語言應用場景,以及更重要的,培養或保護孩子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二
了解這三個點後,問問自己當自己與孩子對話時,自己的發音是否標準?使用的表達方式是否地道?是否有逼迫孩子必須使用英語交流?
接下來,我們拆開來一一說明。
發音不標準是非英語母語的父母普遍存在,不僅僅是國人,印度、東南亞、日本、俄羅斯等等非英語母語國家的人都會受到母語影響,口音嚴重,這點非常正常也很難避免。
但這個問題不大,孩子可以通過大量原版聽力資料的輸入進行自我糾正。就好比如果家裡有人說方言,但是孩子通過電視、廣播或與別人交流,最終能夠說出普通話。
影響更大的是非地道(中式)英語對孩子產生的誤導,尤其是日常用語中父母使用過多的自以為正確的中式英語可能會造成孩子長時間難以糾正。
我們這一代人學習的是課本上被語言學家設定好的句式、結構,在說英語時先考慮單詞、再考慮句型,然後表達出可能並沒有語法錯誤的對話。
但是我們缺少的是大量英語母語家庭使用的很生活化的詞彙和表達方式,遠離了真正的日常生活。
最後很多家長對教育過於功利,或即使深諳語言學習都有沉默期、早期的輸入都不會白費的道理,但行動上仍按耐不住內心的焦慮,想各種辦法期望孩子輸出。這樣的處理方式可能不僅無法提高英語,反而造成孩子排斥英語、厭倦英語。
三
那麼,難道不應該在家裡和孩子說英語麼?
並不是這樣,我的建議:
1、發音問題不要過於糾結。
不用因擔心自己發音不標準誤導孩子這個點而不和孩子說,語言本身就是用來交流的,生活中的英語交流更有利於孩子將語言與場景對應起來。
語音的問題可以通過原版材料的大量輸入彌補。
2、如果說,一定要確保說的是正確的英語。
這裡「正確的英語」不是指單詞、語法、句式都沒有毛病的英語,而是英語母語的家庭中真正日常生活化的地道表達。
父母可以通過和孩子一起看動畫片、聽音頻、讀繪本學習不同場景下原版的表達方式,而後將這些地道的表達方式活學活用到生活中來,幫助孩子加強情景對應能力。這種方式並中式英語、三明治英語要好的多得多。
3、注重情景對應和互動交流,減少對個別單詞、句子的解釋。
孩子學習英語的方式與大人不同,我們學習英語時,母語是佔據強勢地位的,我們是通過中英文的翻譯思維學習,而孩子學習英語是通過聲音與場景的對應理解整個。
所以不管是日常對話還是看動畫片、讀繪本,不要扣個別單詞,要注重將整個故事、場景等與語言進行對應,即注重語境而非語言本身,潤物無聲的培養出寶寶的英語思維。
4、一定要注重培養和保護好寶寶對英語的興趣。
很多父母一直頭痛的是孩子對應於學習不感興趣或產生厭倦、排斥心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培養興趣最好的方式就是尊重語言學習本身的規律,按照中文的學習方式學英語。
想想寶寶是如何學習中文的,在孩子會說話前,我們一定不會盯著孩子看ta到底會父母說的話理解多少,讀繪本不會反覆考孩子懂沒懂,更不會還不會說話的時候逼著孩子跟讀或說出口,在有指讀意識時更不會在意孩子到底認識多少字。
大部分培養出中文閱讀習慣及興趣的孩子,一般都是父母給孩子買了大量的書,根據孩子的興趣選擇孩子喜歡的讀本講解。兒歌、動畫片也是一樣,挑選孩子喜歡的聽或看。
如果英語學習也能採取同樣的方式,不刻意強調英語,更不以大人的強勢讓孩子讀你覺得好或重要的分級讀物等,孩子一定會排斥語言,不論是中文還是英語。
5、注重日積月累的有效輸入
最後,語言學習沒有捷徑,即使是中文,我們語言也是學習多年、閱讀也是終身在做的事。
英語學習也同樣,需要大量的聽讀輸入和應用場景積累,而大量不是每周學習了幾節線上英語課程,不是每周送去外教班滋養了幾小時英語環境,而是積少成多、聚沙成塔、細水長流的長期積累。
以上,與各位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