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希望孩子的學習能夠認真高效,雖然學習的是孩子,但是父母也需要注意自己陪伴孩子學習時的一些行為。
那麼讓我們一起來看下,應該注意哪幾點吧。
在陪學的時候我們要幫助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因為只有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才能讓孩子在和諧的氛圍中好好學習,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有些家長在陪學的時候,總是喜歡搬個凳子在旁邊直直地盯著孩子,看到孩子走神就會敲桌子,看到孩子字跡不端正就立刻指出要求擦掉重寫,這樣的教育方法是不可取。
應當主動營造一種學習氛圍,不要讓孩子感覺到心裡壓力。
同時,我們應當讓孩子看到家長對學習的興趣,彼此分享學習的成果。
家長可以在孩子學習的時候,自己在旁邊看看書,等隔了一段時間之後再真心的感謝下孩子,可以說:
「剛才在你寫作業的這段時間裡,媽媽讀完了大半本書了,這樣陪你學幾年下來,媽媽也一定長進不少。」
多帶孩子去圖書館和書店感受學習的氛圍,培養閱讀習慣。
圖書館是一個特別適合閱讀的地方,在這裡能讓孩子充分認識到讀書的樂趣,在圖書館氛圍的薰陶下養成對書的喜好。
我自己平時就很喜歡帶著我女兒源源去圖書館,基本上每個周末就都會去一次,她愛上閱讀的好習慣就是從圖書館開始的;
只要給她一本書,就可以安靜很久,我很喜歡欣賞她認真閱讀的樣子,純淨如水。
所以家長們平時應常帶孩子去圖書館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在家裡也可以設置閱讀角,擁有共同的家庭閱讀時光。
當孩子在學習時有畏難情緒,一定要認同孩子的情緒,不要去指責他,而是應該去幫助他。
當孩子學習遇到困難,可以告訴他:
「這道題目看起來是挺難的,要不咱們一起看看例題吧,看誰先想出解答的方法。」
家長一定要避免說指責批評的話,比如:
這麼簡單的題目你都做不來!
這有什麼難的,你怎麼一點都不愛動腦筋啊?這類都是不可取的。
並且平時家長要學會示弱
讓孩子要有當老師體驗的這種成就感
很多孩子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總是第一時間就問爸爸媽媽,大多數的爸爸媽媽們都會積極解答。
似乎回答不出就體現不出自己的知識水平,還怕挫傷孩子學習積極性。
其實事實並不是如此,如果孩子很輕易從家長那得到幫助,那他自己就不會思考了,所以這時候要主動示弱,讓孩子自己解決。
當孩子自己獨立解答出來之後,他的內心會充滿自信和成就感。家長們平日裡也可以多主動向孩子請教問題,讓孩子有做老師的感覺。
當學習不順利時,要幫助孩子想辦法突破,比如我的女兒源源在讀一年級的時候數學要求是5分鐘完成100道100以內的加減法含進退位的口算。
一開始源源5分鐘只能完成六七十道,如果要求她速度提上去了,正確率又會下降不少。
源源回來也是有些沮喪,我就告訴她:「媽媽小時候口算也做得不快,常有出錯,後來我每天大量的練習,經過一段時間,口算成績慢慢提高了,我們要先保證爭取率,再提升速度,你要不要也來試試?」
之後源源每天都會練習好幾頁,到了第三天就能在保證正確率的情況下在5分鐘內完成了。
這時候我還會及時予以肯定和表揚,告訴她,這成果是通過自己努力練習得到了,付出就會帶來好成績。
所以孩子看到自己學習的進步與成就,就會變得自信。家長要與孩子一起找到跨越挫折、克服困難的辦法,幫助孩子指引正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