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寫作業」這件事,似乎能望見人生百態。
同樣都是辛苦工作一天回到家裡,吃飯、洗鍋完畢然後開始「陪孩子寫作業」,但是家長們的表現卻是大相逕庭。
有的家長開明,允許孩子獨自在書房心無旁騖地學習;而有些家長卻有些莫名其妙,似乎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如果自己不巡視幾圈,遞兩三次蘋果和梨,添三四次水和飲料,或是扒著門縫瞅孩子幾眼,孩子就不可能老老實實寫作業似的。甚至有些父母,只要孩子寫作業,就抱著手機躺在旁邊玩,美其名曰「陪孩子寫作業」,似乎很好地盡到了為人父母的本分。實際上這些家長的所作所為,對孩子的學習不但沒有積極效果,還起到了很大的破壞影響!
至於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想要獨立完成家庭作業的確有困難,但是父母需要做的是「親子陪伴」,而不是「親力親為」。在「家長開放日」,我常常看到孩子教室後面張貼的那些琳琅滿目,畫法和筆法卻毫無天真稚嫩的簡筆畫和手抄報。
恐怕誰都能看得出,大部分「童心童趣」的畫作,都或多或少有著父母「代勞」的影子。
只是幫孩子勾勒一下線條,讓孩子填充色彩倒也無可厚非,起碼還經過了「親子互動」的過程,但是我經常看到總有些家長在「陪孩子寫作業」時偷工減料、魚目混珠,甚至直接跑到列印店去彩色列印出一張手抄報來給老師交差,任憑誰看到都會啞然失笑。
父母教育孩子,尤其是「陪孩子寫作業」,絕不能應付差事。
我想小學老師給低年級孩子布置諸如手抄報、簡筆畫和思維導圖的「互動作業」,其本心是為了給學生和家長更多親子互動和溝通交流的機會。
八九歲的孩子正是想像力豐富,求知慾和好奇心強烈的時候,雖然動手能力差一些,但是讓他模仿、借鑑和臨摹一張兒童畫並不難。
所以,低年級小學生的家庭「互動作業」完成的效果和情況,其實能夠很直觀地反映出父母積極參與和幫助孩子學習,主動與孩子溝通交流的程度與效果。
「陪孩子寫作業」的關鍵,不是陪伴,而是引導。
那些口口聲聲,認為自己不辭辛苦,每天都在陪伴孩子、陪孩子寫作業的父母,其實完全沒有意識到:孩子寫作業,幾乎是不需要陪伴的。作為父母,你對孩子的那些監督、監視和呵斥,除了愈加鮮明地表現出你對孩子情緒自尊的輕視、漠視和不信任,其實完全沒有必要。
在大多數時候,父母都應該嘗試做孩子的夥伴,和孩子一起探索、嘗試和挑戰,而不是每天板著臉,面無表情、冷漠寡言地「以分數論成敗」,以學業成績的好壞,來輕易地評判、看待,甚至是否定一個孩子。
對於家庭教育來說,中小學生的年齡小,看問題和想問題遠遠不如成年父母那樣客觀、冷靜和現實。在孩子的情緒性格裡,感性也往往大於理性。因而,父母在「陪孩子寫作業」的教育活動中,應該更加注重用情緒和情感去引導和關愛孩子。
孩子不喜歡、不樂意和不高興的事情,父母就要少做或不做;孩子有興趣、愉悅和快樂的事情,只要對提升自我和讀書學習有幫助,父母就應該多做或支持。
換句話說,如果孩子寫作業不喜歡父母盯著,那就走遠一點;如果孩子認為報補習班或上網課對學習有益,父母就應該認真調查、仔細分析,踴躍支持孩子想要進步和提升的願望。
「陪孩子寫作業」的質量,體現著父母和家庭教育的水平。
那麼作為父母,你教育孩子的方式正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