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記者 梁詩柳
近日,一則「陪孩子寫作業,大人急到送醫院」的文章在朋友圈火了,引起家長熱烈討論。事實上,對不少家長來說,陪孩子寫作業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一不小心就會出現情緒失控的情況。為此,心理專家表示,家長陪孩子寫作業的不耐心、打罵等行為會容易導致孩子心理出現無力、自卑、自我懷疑等消極影響,「陪寫」背後的親子情感交流更為重要。
家長:擔心「陪寫」變咆哮 為省心選寄宿學校
家長陳先生在很多人眼裡是位「幸運兒」父親,今年剛上初二的小孩從小對學習就十分熱衷和自覺,成績一直在學校裡數一數二,自己一直以來都十分省心,即使在小學時,他也很少需要操心孩子的作業。這樣「省心」的孩子很是讓家住白雲區的梁女士羨慕。原來,梁女士的女兒晴晴今年剛上三年級,每天放學一到寫作業的時間,晴晴不是要喝水就是要上廁所。孩子磨磨蹭蹭的行為已經把梁女士的耐心消磨不少,一旦遇上晴晴作業反覆出錯或者不專心的時候,梁女士只能強壓心中的不耐煩與怒火。「每天晚上陪孩子寫作業自己都需要反覆在心裡提醒自己要耐心,這種感覺比上班還要辛苦。」梁女士無奈地與記者表示,即使如此,好脾氣的她依舊有忍不住的時候,「一道簡單的數學題,孩子反反覆覆出錯,怎麼教都解決不了問題。有一次忍不住罵了孩子幾句,孩子就哭哭啼啼的打電話給奶奶告狀。」
記者採訪過程中發現,像梁女士這樣在陪孩子寫作業過程中,由於孩子表現達不到要求,家長為此打罵的現象並不是個例。為此,梁女士就表示,為了避免自己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的情況再次發生,自己與家人商量後給孩子報了一個作業班,放學後晴晴直接到作業輔導班寫完作業再回家,自己因此也輕鬆了很多。
今年女兒剛上一年級的陳媽媽為孩子選擇了一所民辦的寄宿制學校,她告訴記者,之所以作出這個選擇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擔心自己在陪寫作業過程中出現打罵孩子的失控現象。「現在很多走讀學校需要家長配合孩子完成課後作業、製作手工等任務,身邊不少親戚都會抱怨在這個過程中因為耐心、工作壓力大等情況打罵孩子。」陳媽媽說,「自己工作忙碌,如果回家後除了完成家務還要陪孩子寫完作業,難保不會出現脾氣失控的情況,這樣孩子難受,自己也愧疚。所以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自己就有了送孩子去寄宿學校的想法。」
專家:「陪寫」背後的親子 情感交流更重要
陪伴小孩做作業,並不單純只是指導孩子正確完成作業,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增進親子關係。今年剛考上廣工的誌慶告訴記者,在記憶中,父母從來沒有陪自己做過家庭作業,父母白天去上班,晚上回來就是睡覺看電視,親子間很少互動,這也讓他長大後十分獨立並且不喜與他們交流,這也讓父母「頗有微詞」。
對誌慶的情況,白雲區某小學任四年級班主任的李老師表示,自己在任教過程中,也遇到過對孩子平時不聞不問,孩子不喜與家長交流後,家長才來求教如何與孩子變得親密的情況。她表示,「陪寫」能增加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情感交流,特別是對於部分工作忙碌的家長來說,晚上陪孩子做作業往往是唯一能進行親子交流的時間。為了避免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情況一無所知,一般會建議家長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做不同程度的陪伴。
不過,兒童心理學博士吳海勇表示,家長要知道「陪寫」並不是唯一的親子情感交流方式。日常在飯桌上與孩子分享學校的趣事、與孩子一同做家務、假期一起遊玩等也可以加深孩子親密度。對於專注力不足的孩子,家長正確陪伴小孩寫作業的確有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與此相反的,對自控能力強的孩子,父母的存在反而成為一種負擔,不利於孩子集中注意力。因此他建議,家長要明確孩子是否需要家長陪伴寫作業,不要抱著孩子寫作業時,家長一定要陪伴的錯誤想法。在孩子7歲之後或家長認為沒有自己在身邊,孩子作業也可以寫好的情況下,那麼家長可以詢問孩子往後是否需要自己的陪伴。如果孩子認為不需要,那麼家長也不必一定要通過「陪寫」來進行親子交流。
建議:「陪寫」期間批評與否要看孩子態度
李老師表示,家長在陪伴小孩做作業的時候,首先要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把電子遊戲、手機、電視等活動暫停,以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家長可根據自身情況,不必時刻在孩子身邊盯著孩子做每一道題,給孩子一些時間和空間,在孩子完成所有作業時候,幫助和引導他們正確地思考和解決問題,而不是錯一題就馬上指責或幫忙改正,這種行為讓孩子形成了強烈的依賴心理,無法形成獨立思考、自覺學習的好習慣。同時,也會讓孩子產生恐懼作業,因此變得內向。
與此同時,吳海勇強調,家長要明白孩子的思維力和智商不會因為責罵而提升。在孩子寫作業時是否需要嚴格批評指導看的是孩子的態度,而並非題目簡單與否,對於部分故意挑釁的孩子,家長可以適當批評指導。但孩子寫作業已經盡力,即使反覆出錯家長都不應該責罵或者發脾氣。如果家長要求過高而責罵,孩子因此會感覺很無力,從而出現懷疑自己,而且會更加害怕做作業,認為一旦做不好作業伴隨而來的就是家長的責罵。
對於控制不住脾氣、選擇送孩子去作業班或寄宿的家長,吳海勇建議,家長也不能因此就撒手不管,認為讓別人輔導就萬事大吉。「對於部分已經懵懵懂懂的孩子,他們會認為這是因為自己作業沒做好爸爸媽媽才不陪自己做作業,感覺被父母拋棄了。」吳海勇表示,家長可以在接送回來的路上詢問孩子當天完成作業的情況,了解情況的同時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