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陪孩子寫作業,大人急到送醫院」的新聞在網上火了,不少家長對其遭遇表示同情。關於家長陪寫作業的話題引發討論。人民網輿情監測室數據顯示,截至10月26日17時,相關網絡新聞達953篇,論壇帖文277條,App文章453篇,微信583篇。新浪微博話題#家長陪寫作業心梗#引發網民閱讀317.6萬次,討論261條。
輿情要點
● 網民共鳴:家長陪孩子寫作業的焦慮
10月16日,一篇題為《我做錯了什麼,要陪孩子做作業……》的文章迅速刷爆了微信「朋友圈」。文章下面的跟評更是引來很多家長討論,一位家長吐槽道,「陪兒子寫作業到五年級,然後心梗住院了,做了兩個支架,想來想去還是命重要,作業什麼的就順其自然吧。」心梗病因複雜,當然不能簡單歸因於陪孩子讀書做作業,但類似各種段子在家長圈熱傳,引發廣泛共鳴,也從一個側面說明陪孩子做作業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很多家長。
● 微調查:如何陪伴孩子寫作業?
此事很快引發媒體的關注。對於家長如何陪伴孩子寫作業的問題,有記者調查得知,多數家長在孩子寫作業時會陪在一旁。願意陪伴的家長,並沒有選擇拿出手機或iPad在一旁邊玩邊監督,甚至有家長選擇跟孩子一起寫作業。
● 探討:教育專家支招
隨著輿情熱度上升,很多親子教育專家、家庭教育顧問等給家長支招,比如要家長「少教多問,少做多看。逐漸淡化領導者的角色,並由領導者向組織者、陪伴者過渡,而最好的狀態則是協助者角色」等。
在討論中,多數家長認同和接受這些教育專家的意見。不過,也有家長表示,陪做作業成為心病,原因之一就在於一些學校默許教師把自己的分內工作轉嫁於家長。如今,一些老師建立了各種「家長群」,時不時就會「空降」任務,家長則隨時待命。許多學校布置給老師的工作,被「眾包」給了家長。家長為了孩子,即使心裡不情願,也個個都表現得奮勇爭先。
網民觀點傾向性
家長陪孩子寫作業著實心累(37%)
@娛扒學長:家長上了一天班,還要陪孩子寫作業到很晚,想想都心累。
@不知道為啥:我家孩子現在上六年級,想想一路陪寫作業的歷程就很心酸,現在孩子作課業越來越難了,有些知識還得現補充。
反思給家長留作業現象(31%)
@小尼的微博:一些家長是不得不陪孩子寫作業,有些老師留的作業寫明要家長完成,或者是一些作業偏難,經常在微信「朋友圈」裡看到家長的求解作業信息。老師如此留作業、甚至是亂留作業,對孩子真的有好處嗎?
家長陪寫作業對孩子也有好處(21%)
@向日葵:有一些低年級的學生在書桌前面坐不住,家長陪著一起寫作業效率還高一些。
媒體觀點
◆ 為學生和家長減負,公平比新規更重要
人民日報新聞客戶端評論道,所說的減負,能減掉的是表面的作業量、輔導班、考試內容,減不掉的是競爭壓力。真正能帶動減負落到實處,還是得靠教育和就業機制的突破。真正減負,我們需要創造出一個機會公平、用人公平的大環境,教育主管部門必須狠抓教育公平,勞動部門對用人顯失公平的單位也要有所作為,學生和家長更加需要具備人生不分貴賤、工作沒有高低的平衡心態。
◆ 化解陪寫作業困擾,須考慮孩子探索能力
《新京報》評論指出,家長陪孩子做作業,確實在很多方面,對雙方都有幫助。但是,學校也應該考慮家長的實際情況,不排除很多父母,確實很忙很累,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完成,會把孩子的作業視為負擔。另外,從教育的理念來說,家庭作業應該儘可能考慮孩子的自我探索能力,應該考慮到他們的能力和局限,不要追求「高標」,而是應該照顧到每個孩子的情況。要求太高,必然會有家長出手,這也會造成一種不公平。根據孩子年齡階段的自我發展和探索能力來布置作業,也是教育公平的題中應有之義。
◆「陪寫作業家長心梗」病根不在孩子
紅網評論指出,「陪寫作業家長心梗」的病根不在孩子,更不在家長,而在學校。正是因為部分學校「甩鍋」,硬是把皮球踢給家長,才造成「家長陪讀」的荒唐局面。教育的對象是學生,學校卻在實際上把作業布置給家長做;教師的責任是「傳道授業解惑」,但部分小學老師卻連學生作業都不願意輔導,任由其父母瞎「解惑」,如此顛三倒四的角色錯位,只能導致負擔越來越重。
輿情觀察
關於家長陪寫作業的話題時見輿論場。10月16日,「陪兒子寫作業到五年級,然後心梗住院了」的新聞一出,很是吸引眼球,跟評中更是吐槽聲一片。為學生和家長減負之所以引發關注,是因為抓住了教育痛點。觀察發現,討論主要集中在家庭作業合理與學生減負等問題上。
近年來,關於學生家庭作業的探索,相關部門從未止步。例如今年9月,浙江金華一小學叫停「家長籤字」;近日,江蘇省教育廳下發《關於進一步規範學校管理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的意見》,明確提出「不得將家庭作業變成家長作業」。對於糾結與孩子的家庭作業「戰鬥」的家長來說,或將讓他們鬆一口氣。這些都引發網民的強烈共鳴,並得到多數人的支持。不過,也有家長提出,這些規定看起來很美好,效果如何還要看具體如何實施。
化解家長陪作業的心頭病,更需多方合力:
首先,學校找準教育角色定位,明確老師和家長的責任分工。
教育從來都是學校和家長配合的過程,老師和學校是「一隻手」,家長則是「另一隻手」,兩手都要抓才能共同突破教育困境。家長的陪伴對於孩子而言是必要的,但這不能成為某些學校教育不到位的擋箭牌。作業本身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家長應當起到輔助作用,但不能超過必要的界限,不能讓學校與家長的責任相混淆。例如,規定一些作業獨自完成,培養起學生獨立自主的意識。也可設置一些親子類作業,供家長和孩子共同完成,以便家長了解孩子的學習進度。
其次,相關部門應及時起到監督的作用。
十九大報告提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家長對陪讀的吐槽,一定程度上是對「有質量的」學校教育的期待,教育主管部門應該正視家長的苦衷,採取切實有效的辦法,督促學校善盡責任。
最後,家長更應擺正心態。
現實生活中,「深夜吼媽」和「心梗家長」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一些心裡再不情願的家長面對孩子課業時,也在奮勇爭先。因為不願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自己給自己「加戲」,恨不得每分每秒都盯在孩子課業上。建議這些家長能夠調整好心態,培養孩子獨立自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