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入暑假,Eson爸爸就給他制定了嚴格的增強體能的計劃,每天打兩小時籃球,到學校操場跑步六圈,然後再增加蹲跳、短跑等。堅持了兩周,爸爸突然說,今天要加到七圈。
雖然心有勉強,Eson還是堅持多跑了一圈,累的像條狗。到家後,Eson捂著左腹說,如果跑七圈可能要再慢一點,不然覺得有些噁心。爸爸說:「加油!就這樣堅持下去,你的意志力會越來越棒的!」Eson突然特別煩躁,把外套脫下來狠狠扔在地上,進了自己房間把門砰的關上。爸爸覺得莫名其妙,只覺得這青春期孩子真是擰巴。
圖源:pixabay
過了一會,媽媽進了Eson房間,先過去抱了抱Eson,說,兒子今天辛苦啦,第一次跑了七圈,現在感覺好點嗎?Eson頓時軟化了下來,也抱了抱媽媽。媽媽接著問,剛才怎麼突然不高興了?Eson說,我覺得爸爸都沒有聽我在說什麼,我只是隨口說一句,表示我很累,發洩一下不行嗎?我也沒有要放棄的意思,不要說那些大道理什麼的。
在養育孩子過程中,我們經常發現這樣的例子,父母與孩子似乎腦迴路不在一個頻道上。真的是孩子擰巴嗎?當他們表達負面情緒時,父母該怎樣表達好呢?要不要猛灌心靈雞湯,讓他們懂更多的人生道理?
生活中很容易出現這樣的場景:孩子回到家,氣呼呼地說,那個誰誰誰真是煩死人了,我恨不得揍他一頓。或者,孩子埋怨某個老師偏心眼,不公平。想想我們會說什麼呢?有的家長說,哎呀,不要這樣講話,在學校要團結同學,要友愛。或者還會說,別總是只看別人的缺點,先想想你有沒有做錯什麼?
當然,我們的本意都是想教育自己的孩子學會包容,與人為善,但是這樣說話真的起到你要的效果了嗎?很有可能,你得到的是孩子更大的火氣,甚至是感覺愈發委屈,常此以往,孩子漸漸不再與你交流學校裡的日常了。
圖源:pixabay
這也是許多家長感到不理解的原因。試想一下,如果我們工作了一天,因為一件自覺不公正的事情被上司責備,回到家與家人吐槽,家人說,你應該與上司搞好關係,先想想這件事你是不是有錯在先?聽完家人的大道理,你是不是更煩了呢?
前段時間,閨蜜的孩子不小心弄丟了心愛的自行車,那是爸爸買的價格不菲的自行車。閨蜜打來電話吐槽,說老公也埋怨孩子不小心,她看孩子那麼傷心,也不知該怎樣安慰才好。我建議她想想我們自己小時候如果丟了東西最希望父母說什麼?應該先站在孩子立場想一想,接納他的負面感受,再去引導他從中吸取什麼教訓。
第二天,閨蜜說,我這樣做了,跟孩子說,我能感覺你的懊惱與自責,要是我也肯定難受極了。然後,兩人商量接下來有什麼補救措施,今後類似的事情要注意什麼之類。最後,孩子感激地對媽媽說,我已經沒那麼難過了,因為我發現,跟自行車相比,媽媽更在意我的感受。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會經常遭遇孩子的不良情緒,首先去接納他們的負面感受,把大道理放到一邊,做到共情第一,孩子才會向我們敞開心扉。孩子除了是你的寶貝,也是一個社會人,他們需要追求歸屬感與價值感。所以,給予耐心的傾聽,再輔以啟發式的問題,比如:你的感受是什麼呢?你會怎麼做呢?然後我們再把重點放在致力解決問題上,那麼,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