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沙溢曾發了一張陪孩子上興趣課的照片。孩子在老師家上課,沙溢就坐在安全通道的樓梯間裡啃起了乾麵包。照片上的沙溢看起來孤單、落魄,孩子忙著學習,父母也承受著不小的壓力,連明星形象都顧不上了。
誰都知道,為了孩子受到好的教育,家長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財力。在一二線城市,給孩子的教育投資佔到了家庭年收入的40%~50%。
巨大的經濟壓力之下,還要承受心理壓力,從幼兒園、小學開始,家長就想法設法擠進私立、雙語、示範性學校,孩子的智力開發越來越早,家長們擔負的教育責任也越來越重。
父母承擔的責任越重,對孩子學習投入的關注就越多;投入得越多,父母感受到的壓力就越大,由此導致親子關係的緊張,形成了惡性循環。
然而聰明的父母要學會自我解壓。
在一個單位裡的兩位同事,他們原本住在同一個大院裡,兩家關係一直不錯,但自從孩子們上了同一所小學,孩子的成績、特長不斷被拿來做對比。優秀孩子的父母每每見了鄰居都要誇耀一番自家的孩子,引來周圍許多讚嘆。被比下去的孩子父母只能暗自神傷,化悲憤為揍孩子的力量。
這樣的事情多了,兩個關係密切的家庭漸漸不相往來。
這兩家的父母,都把孩子的成績當做自己的面子。孩子成績好,父母的臉上有光;孩子的成績差,父母覺得「面子都丟光了」。
望子成龍無可厚非,但要是把孩子的考試成績等同於自己的面子,不僅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父母自己也會增加巨大的心理壓力。
面子,是人心裡的一個大包袱,你越在意,它越沉重,你越會受制於它。
愛孩子的父母們要從理念開始改變,既能減輕自己的心理壓力,又能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長空間。
1.用長遠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長
孩子年紀小的時候,未必能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對待學習和考試做不到像父母和老師希望的那樣用心。如果成績雖然不理想,但是一次比一次考得好,不正說明孩子在進步當中嗎?
風物長宜放眼量,用終生成長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教育,孩子現在沒考好,不代表下一次就考不好,更不代表將來不能取得成就。父母將眼光放得長遠一些,就不會被眼前分數的波動造成困擾。
2.不要和別人盲目攀比
學習成績不是評價一個人的唯一標準。獨立能力、思考能力、溝通能力、抗挫折能力等,有太多寶貴的品格和優秀的能力需要孩子從小培養。
3.努力發現孩子的「閃光點」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有的孩子擅長遊泳,有的孩子熱愛閱讀,有的孩子只要看一眼天空就能把美景寫入畫裡。努力發掘孩子身上的 「閃光點」,培養出一個健康、積極、內心充盈的孩子。
每年的高考文理狀元,都曾享受眾人豔羨的目光。但是狀元的光環並不能給他們帶來持續的成功,曾經的湖北省理科狀元常書傑就是一個例子。
有教育工作者指出:當一個孩子的生活經歷與生活內容無比豐富,學習只是他生活的一小部分時,這個孩子會學得的很好。
如果沒有體會到這一點,父母就會把腦子裡這根弦繃得很緊,一看到孩子放下書本,去玩了一會兒,馬上聯想到孩子放棄學習了,要落後了。
以行動代替盲目的焦慮,能有效緩解父母的壓力,父母們可以採取以下行動,既幫助自己,也幫助孩子。
1. 學一點兒兒童心理學
孩子的生長發育遵循一定的規律,如果父母懂一點兒兒童心理學,就會知道孩子的抽象思維水平需要時間提升,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還不夠完善;會了解孩子的注意力很難集中超過15分鐘;會懂得男孩在這個年齡特別活潑好動,是因為身體中的男性激素和睪丸素分泌旺盛造成的……
如果父母事先了解,孩子的所謂缺點是他在這個年齡段的正常表現,也就沒那麼多好憂心的了。
2.教會孩子時間管理
2017年發布的《中國中小學寫作業壓力報告》顯示,91.2%的家長有過陪孩子寫作業的經歷,其中每天陪寫的家長高達78%。陪寫作業陪到崩潰,父母們太難了!
客觀地說,很多孩子成績不好,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怎樣有效管理時間。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一旦走神這節課什麼也沒聽到;回家做作業就磨磨蹭蹭,一個小時作業要五個小時才能完成;放假就只會睡懶覺,匆匆忙忙到收假前補作業。
教會孩子時間管理,讓孩子規劃好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既幫助了孩子成長,又給父母減輕了負擔。
3.給孩子獨立的空間
風箏的線抓得越緊,它越是飛不高。越是事事都要插手的父母,他們的孩子越不省心。院士鍾南山上小學的時候也是一個經常逃學的皮孩子,可他的父母不會天天訓斥,處處幹涉,只在適當的時候進行教導。
孩子的生活裡不能只有學習這一件事,給孩子空間長大,他們才會逐漸懂事。父母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尊重他們的選擇,包容他們一些充滿孩子氣的做法,孩子才能逐漸養成獨立的習慣,父母也可以少操點心。
網上流傳過一個全職媽媽的時間安排:
6點起床做飯;
7點半安排妥當送孩子上學;
8點去菜場買菜,回家洗衣服、收拾、做午飯;
中午接孩子回家吃飯,讓孩子睡會兒午覺;
2點半送去學校;
4點15接放學送去興趣班
……
晚上還要輔導孩子寫作業。
一天只有24小時,很多媽媽放棄了在職場打拼的機會,把帶孩子當成自己生活的唯一,孩子的成敗都歸結於媽媽教育的結果,考得好是媽媽教得好,挨批評是媽媽管不了。
這樣的「綁定式」養育禁錮了孩子,也帶給媽媽極大的精神傷害。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媽媽也應該尋找自己生活的意義。
1.全家動員,拒絕喪偶式育兒
有的家庭裡,爸爸是爸爸,媽媽不止是媽媽。對爸爸來說,孩子的暑假就是暑假。對媽媽來說,孩子的暑假等於報暑假班、報夏令營、安排旅行、照看孩子、督促作業、搶奪手機、運動打卡、陪聊陪玩各種活動的綜合體。
「喪偶式育兒」常常使媽媽身心俱疲,後悔生了個娃。不可否認媽媽是家庭的核心角色,但爸爸同樣是家庭的脊梁、孩子的榜樣。
臉書CEO扎克伯格給滿月女兒讀量子力學的照片風靡全網,還有誰知道他在妻子臨盆之際休了兩個月陪產假,提前學會了專業的奶娃、換尿布的方法?育兒的責任本就應該夫妻共同承擔。
2.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
培養一項讓生活變得有滋有味的愛好,特別能減壓。
音樂、冥想能使人放鬆、心情愉悅;製作美食能享受可口的美味和豐富的營養;瑜伽、健身能讓人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彈琴、畫畫、攝影、養花、種菜……哪怕只是找朋友聊聊天呢。
一個讓人投入的興趣愛好,能讓你在情緒無處安放時找到一方出口。
人性有一個弱點,你越在意什麼,什麼就越折磨你。孩子的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卻不是孩子一生唯一重要的事情,更不是一個家庭唯一重要的事情。聰明的父母要學會自我解壓,用長遠的眼光看待成長,以寬容的心態對待孩子,將更多的心力留出來愛自己、愛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