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父母對孩子的焦慮更多的來自對孩子的期望過高,希望自己的孩子足夠優秀,但孩子的表現卻不會都滿足家長的希望。孩子越優秀,家長臉上有面子,就越高興。孩子表現越差,家長越會感到丟臉,似乎孩子是否優秀直接影響著家長的面子。在家長看來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面子。為了自己的面子,家長可以送孩子進補習班,為了自己的面子,孩子周末時間比上學還忙,為了自己的面子,孩子一定要超前學習。這些遠遠不夠,只有孩子按照家長的標準成長,家長才是最有面子的!
愛面子,在西方心理學上被解讀為一種自戀型人格。就是要時刻證明自己是對的,保持自己的優越感。
但如果我們追溯到自戀的根源,會發現根源往往是自卑。因為對自己的不滿,卻又無力改變,才會寄希望孩子去替自己完成未達到的欲望,或者通過炫耀攀比來填補內心的空虛。
我看過一個笑話:
孩子因成績不好, 被媽媽罵笨鳥,孩子不服氣的說,世上笨鳥有三種,一種是先飛的,一種是嫌累不飛的。
媽媽問:那第三種呢?
孩子說:這種最討厭,自己飛不起來,就在窩裡下個蛋,要下一代使勁飛。
這個笑話諷刺的就是這種普遍現象,父母自己飛不起來,就想讓孩子飛。
自己曾經成績不好,就希望孩子一定得上個重點大學;自己以前沒當上公務員,就希望孩子一定得進體制;自己沒當上會計師,就一定要讓孩子學會計;自己沒和有錢人結婚,就希望孩子一定要找個有錢有權的。
當父母把愛面子投射到孩子身上,會有哪些後果?
一種就是對抗,孩子在與父母的對抗中陷入對自己的深深否定。就如同晴子一般,她無法實現自我,卻又對父母安排的生活不滿,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
另一種就是繼承,孩子在父母愛面子的折磨中繼承了炫耀虛榮的習慣。比如有90後為了買蘋果手機充面子,可以去打裸條,借高利貸。
不論是對抗還是繼承,孩子的心理都不會是健康的。而扭曲的心理將伴隨孩子的一生,吞噬他的快樂和幸福。
想讓孩子收穫真正的幸福,至少做到以下幾點:
請不要把自己未完成的人生寄托在孩子身上
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品,他們是獨立的個體。我們無法實現的,應該在自己的身上得到圓滿,而不是在孩子身上獲得慰藉。
請不要總拿孩子與別人作比較,也不要教給他攀比的心理
總是去攀比,會讓孩子失去自我肯定的能力,孩子只能在對比中了解自己的價值,一旦比不上別人,就會無比痛苦。我們應該讓孩子了解到自己的閃光點,自我價值在於對自己的突破,絕不是別人的指指點點。
明白標配的未必是最好的,幫孩子找到自我,才能讓他的人生完整
我們總講標配人生,好工作,好婚姻,好家庭。可所謂標配,更多是秀給別人看的,內心到底幸不幸福只有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