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孩子的自控力沒效果,問題出在哪?多半是父母誤解了延遲滿足

2020-12-20 小美美媽咪

之前有連鎖早教機構創始人指出:

「能夠取得較大成就的人群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這一特點就是孩子足夠自律。」

越來越多母親與社會機構重視孩子的自律能力,為了能夠讓孩子從小養成自律的性格,不少父母在摸索道路上,接觸了延遲滿足這個概念。即在培養孩子的時候使用延遲滿足訓練法對孩子的自控能力進行訓練。可延遲滿足方法雖好,如何才能奏效?若使用不當,是否產生負面效果?下面一起來探討。

01一.延遲滿足要看孩子是否自願

其實在很多書籍中都有對於延遲滿足的描述,比如在《簡單,應對世界複雜的利器》這一書當中,就提及:

延遲滿足往往能使一個人的心理有更成熟的發育,也是情商當中良好的組成部分。所以,延遲滿足對於我們一個人來說是極其重要的,並且也是我們心智發育成熟的一個標誌。延遲滿足的本質是指我們為了能夠達到另外一種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所以放棄了暫時性的選擇結果,並且在這個等待的過程中讓我們的自控能力慢慢得到鍛鍊,從而有了質的提升。

也就是說和我們的眼光變得較長遠有著比較重要的關係,而一位孩子在小月齡時,孩子的目光都是比較短淺的,所以在如果家長想讓此時的孩子願意等待就會難以償願。

焦慮的父母加上強制的手段,高壓下的延遲滿足並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小月齡的孩子對於未來產生的結果並沒有期待心理,所以這個等待過程對於孩子來說是漫長煎熬,並且會遭受莫名委屈,所以如果家長在用這種方式對孩子進行鍛鍊收益甚少,甚至還容易影響到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密度,所以如果想要使用延遲滿足的方法那麼就一定要注意孩子是否有心甘情願的接受鍛鍊之心才能夠起到良好的效果。古言常道:「欲速則不達。」說的正是家長這種心態。

02盲目採用延遲滿足方法對孩子的影響有哪些?

如果我們在對孩子的心理沒有足夠了解的情況下,盲目的使用延遲滿足方法對於孩子亦是無利,比如在孩子的心目當中會對世界某些事情有更多的期待,父母急於求成盲目使用措施將會導致孩子的欲望逐漸被磨滅,給孩子的心態留下抹殺的陰影。

如果我們使用延遲滿足的方法來壓制孩子對於某些事物產生的欲望,那麼對於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關係相處是非常不利的。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影響到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同時由於我們的孩子欲望受到壓抑,孩子無法第一時間告訴父母犯下的錯誤,最終孩子與父母之間產生隔閡,親子間語言的缺失與信任的阻礙,了解逐漸減少這對於家長日後幫助孩子規避生活中容易出現的一些錯誤有著非常大的阻礙。

家長使用強硬的態度阻止孩子對某事物產生欲望的時候,反而會導致這件事物對於孩子的吸引力不斷增大,讓孩子對這件事物產生極度渴望的情感,在這種情況下就很容易讓孩子使用一些極端的方法來滿足欲望,隨之與家長的衝突更升一層,最終導致家長和孩子失去良好相處的默契。

03如何做到真正的延遲滿足

國內著名的達人張一鳴也十分認同:「延遲滿足」。

如果我們想要真正的做到這一點,那麼首要事情就是一定要強化我們的規則意識,在我們被延遲滿足的這個過程當中,作為家長要和孩子做好關於等待的溝通,特別是一些年齡比較小的孩子對於這些規矩的遵守就會變得更加困難,那麼家長的溝通就顯得更加重要了,只有我們不斷的強化規則的重要性才能夠讓孩子的自控能力得到鍛鍊。

另外孩子對於某些事物產生欲望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家長也一定要表達出對於孩子情緒的理解,並且一定要注意接納孩子的情緒,同時也要根據孩子的欲望來對接下來的行動進行重新規劃,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孩子更加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議從而讓孩子的自控能力得到鍛鍊,否則反而容易加深孩子對某些事物的欲望,這樣對於父母管理孩子也會產生很大的負面因素。

當父母在不斷的幫助孩子進行鍛鍊的時候會讓孩子對某些事物產生被優化的心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對孩子的心理狀態進行溝通,讓孩子也知道這些事物並沒優劣之分,只不過根據不同的情況需要判斷劃分出一定的先後順序,等到應該先做完的事情完成了之後才能夠做後面的事情,再通過父母和自己的孩子進行溝通之後相信孩子也能夠理解。

同時,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幫助孩子進行鍛鍊並不是為了打壓孩子或者控制孩子的欲望,只有讓孩子真正的明白了這些道理才能夠做到真正的延遲滿足,也才能夠讓孩子的自律能力真正的得到鍛鍊,否則就很容易產生負面的影響。

自律的人在社會上有更好的價值地位,所以幫助孩子鍛鍊自律能力提升孩子的自控能力是我們作為家長應格外重視的一件事情。在育兒之路,無論哪一步家長都應細心謹慎,考慮到計劃可行性與周密性,關乎孩子一生皆無小事。延遲滿足方法雖好,但是方法使用得當才會事半功倍。

「一子錯滿盤皆落索」,急於求成永不是最佳的育兒方針,方式的錯誤而導致難挽回孩子受挫的局面,作為家長一定格外謹慎。培養孩子自控力,並不是一時三刻可完成之事,延時滿足方法的實施父母不能操之過急,循序漸進才是最佳的方法,您學會了嗎?

相關焦點

  • 被誤解的「延遲滿足」耽誤多少孩子,家長這麼做,破壞孩子自控力
    應採兒認為:如果孩子的需求立刻就被滿足,那麼他永遠不會珍惜。相反,如果是通過自己努力得來的「延遲滿足」,才能更加激勵孩子。其實,可以理解應採兒的想法。孩子還小,沒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如果父母又不會拒絕,那麼就會將寵愛變成溺愛。應採兒是希望通過這種做法讓孩子確定自己是否真的有需求,建立一種行事準則,讓孩子學會「延遲滿足」,從而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 孩子沒耐心缺乏自控力?被曲解的「延遲滿足」耽誤了多少孩子
    每次討論「孩子想要的東西該不該買」,爸爸媽媽都會提到「延遲滿足」這個概念。即使不對孩子進行刻意訓練,大人也會擔心「會不會慣壞孩子」。這時父母才恍然大悟,平時對孩子的「延遲滿足訓練」出了問題。為什麼會這樣?我們到底要不要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訓練呢?1棉花糖實驗說到「延遲滿足」,很多人可能聽過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 還在用延遲滿足鍛鍊孩子自控力嗎?真有效果嗎?
    因此,很多家長為了提高孩子的自控力,會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但是有些家長發現延遲滿足的結果並不盡如人意。一、孩子因為延遲滿足出現的問題為了提高孩子的自控力,有些家長在孩子提出任何要求之後,都要讓孩子等一等。然而,家長這樣做並沒有提高孩子的自控力,反而讓孩子出現了更多的問題。
  • 你以為的延遲滿足,正在扼殺孩子的自控力
    前段時間有個鄰居的孩子,真的是刷新了我對培養孩子自控力的認識。這個小女孩在幼兒園上中班,和我們家波波非常玩的來。有一次,我帶著波波剛從超市回來,買了一排酸奶,看到這個小女孩也和媽媽一起在下面玩兒,我就順手給了小女孩一個酸奶,也給波波拿了一個,讓兩個小女孩一起坐著喝。小女孩的媽媽倒是沒太推辭接過去了,但就是沒給孩子喝,一直跟孩子說,你得學會等待。
  • 被誤解的「延遲滿足」教育
    (編先生註:昨天的文章「教師競爭,有多少痛可以不來」作者為王開東,特此聲明。)誤解一:對定義的誤解 實驗從一開始,就明確定義了「延遲滿足能力」的含義:為了獲得將來的更大利益,而自己主動延遲或放棄眼前較小的利益。也就是說——哪個利益更大,是孩子自己做出的判斷;是否延遲滿足,也是孩子自己做出的決定。而在我們身邊大量發生的所謂延遲滿足,都是基於父母的判斷和父母的決定。
  • 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控力?別再只迷信「延遲滿足」了
    自控力包括控制情緒和支配行動的能力,在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中,參與實驗的孩子被分為兩類:一類是堅持住沒吃棉花糖最後被額外獎勵一顆糖的孩子,另一類是沒等試驗結束就忍不住吃了棉花糖的孩子。心理學家對這兩類孩子進行了數年的跟蹤,發現得到兩顆糖的孩子比吃了一顆糖的其綜合能力更勝一籌,可見自控力對孩子的一生有著重要的影響。
  • 培養孩子的自控力,盲目延遲滿足不可取,做好這5點才重要!
    幾年過去後,研究者發現當時能為獎勵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孩子,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比如學習成績更優秀、更自信、更自律等等。因此,讓很多家長對「延遲滿足」產生了興趣,並且以此刻意訓練自己的孩子。比如孩子有要求時總是讓他等等,有欲望時總讓他克制,然而結果也如實驗效果般令人滿意嗎?
  • 怎麼提高孩子自控力?「棉花糖實驗」:家長不妨試試延遲滿足
    因為這個問題小明的爸爸和小明發生了非常嚴重的爭吵,當然小明的爸爸說,感到焦慮的原因並不是由於和小明發生爭吵,而是他發現小明的自控力實在是太差了,這樣對於他未來的影響無疑是特別大的。一、為什麼很多孩子自控力很差?
  • 怎麼提高孩子自控力?「棉花糖實驗」:家長不妨試試延遲滿足
    其實如果想達到比較好的效果一定要使用比較科學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夠取得明顯的效果,大家可以試一下棉花糖試驗。二、「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很重要棉花糖試驗其實在很早以前已經出現。有很多人發現等待時間越長的孩子在10年之後會變得更加優秀,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更大的。所以這就說明了自制力對於孩子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而通過延遲滿足對於孩子自控力的鍛鍊,也是非常不錯的。三、怎樣才能讓孩子的自控力提升?
  • 「延遲滿足」被不少父母用偏了,最常見的三大誤區,你避開了嗎?
    關於「延遲滿足」,有一個很著名的實驗:兩組數量相差較大的零食,若孩子要立刻吃掉得到滿足,只能選擇少的那一組;如果孩子能等待20分鐘再吃,就可以得到數量多的那一組。 這個實驗認為,適當延遲孩子滿足需要的等待時間,是對意志力的有效訓練,通過延遲滿足訓練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更強,長大後能有效地抑制衝動、抵制誘惑,也會更有成就和出息。
  • 孩子需要「延遲滿足」的能力嗎?
    你又說到了這個是對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有幫助的,和我聽說的延遲滿足有衝突。這裡要對延遲滿足這個概念,對這個概念的誤解,我們今天來談談。很多人的誤解發生在什麼上呢?也就是說哪個利益更大是孩子自己做出的判斷,是否延遲滿足也是孩子自己做出的決定。而在我們身邊大量發生的所謂延遲滿足,都是基於父母的判斷和父母的決定。還有一個對這個概念的誤解,對這個邏輯的誤解。
  • 你誤會了沒?「延遲滿足」的重點從來都不是「延遲」
    相信很多樂粉寶媽在不少育兒書籍中,都了解過「延遲滿足」這個概念。而這個詞,從字面上看起來似乎也很容易理解:延遲滿足,大概就是通過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來提升孩子的自控能力。但在實際應用時,卻常常會產生一些困惑。有些事,例如:喝水、吃零食這些父母們明明可以馬上滿足孩子的事,也要延遲麼?如果孩子一哭鬧,我就馬上滿足他,算不算溺愛嬌縱,孩子會不會寵壞?
  • 【延遲滿足】,被誤讀的教育邏輯
    如果你是一位希望一探究竟的爸媽,那麼你可以跟隨爸媽營來看一下較為學術派的本文。回復「教育」,可查看更多爸媽營的【教育專題】。 誤解一.對定義的誤解實驗從一開始,就明確定義了「延遲滿足能力」的含義:為了獲得將來的更大利益,而自己主動延遲或放棄眼前較小的利益。也就是說——哪個利益更大,是孩子自己做出的判斷;是否延遲滿足,也是孩子自己做出的決定。而在我們身邊大量發生的所謂延遲滿足,都是基於父母的判斷和父母的決定。
  • 「延遲滿足」可以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錯誤的方式傷害了多少孩子
    甚至有的父母,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從寶寶還在襁褓的時候就開始控制了。但隨著我們越來越頻繁地、越來越早地把延遲滿足應用在孩子身上的時候,卻發現,孩子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具有良好的抗挫能力和自控力。更多時候,孩子不僅不願意等待,反而學會了討價還價,同時孩子還認為家長是在故意刁難他,再也不信任我們了,親子關係也開始疏離。
  • 延遲滿足≠不滿足 你陷入誤區了嗎?
    很多父母似乎都有這樣的困惑。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擔心會養出一個「慾壑難填」的任性孩子。不滿足孩子的需求,又會讓孩子有匱乏感,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這個度究竟該如何掌握呢?今天,就讓我們好好聊聊「延遲滿足」這一話題。
  • 「棉花糖實驗」的誤讀和真相:延遲滿足和孩子的成功有關係嗎?
    比如孩子在聽講的時候需要控制自己,不被其他的聲音、事物所吸引,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師身上,這也是「自控力」,但它卻並不是延遲滿足。所以,當新版棉花糖實驗證實了延遲滿足的能力與孩子的成功關聯不大時,並不代表「自控力」對孩子來說不重要。
  • 被用錯的「延遲滿足」,已經害慘了好幾代孩子
    這個結果,讓很多人認定在孩子有需求的時候,應該適當地「延遲滿足」,試圖讓孩子更有自控力和遠見。但很多時候我們用錯「延遲滿足教育法」,決定主體被調換為父母,「延遲滿足」反而變成了控制孩子的手段。在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時,除了底線問題,我們可以試著把主動權交給孩子。
  • 「棉花糖實驗」的誤讀和真相:延遲滿足真的和孩子的成功有關係嗎?
    比如孩子在聽講的時候需要控制自己,不被其他的聲音、事物所吸引,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師身上,這也是「自控力」,但它卻並不是延遲滿足。所以,當新版棉花糖實驗證實了延遲滿足的能力與孩子的成功關聯不大時,並不代表「自控力」對孩子來說不重要。這一點,一定要弄清楚。
  • 訓練嬰兒「延遲滿足能力」的父母,你咋不上天呢
    越是被及時回應和滿足的孩子,長大後越具有延遲滿足能力。 這樣一個心理學的實驗,卻被很多父母曲解,把「延遲滿足能力」變成了兒童教育的理念,很多父母和育兒專家開始用各種方法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孩子要吃奶,媽媽故意慢吞吞,「等等再給」;孩子想要媽媽抱抱,「不能抱,不能養成壞習慣」;孩子睡覺哭鬧,「先不理會,哭哭就又睡了,等哭大了再抱」;……嬰兒期的延遲滿足訓練,已經成為很多媽媽的理念和首當其衝的教育任務。
  • 宅家上學的孩子易失控,問題多卻欲罷不能,3周提升自控力tips
    這些情況,父母不可能隨時監督,卻又苦不堪言。提升孩子自控力是關鍵。 1、什麼是自控力自控力不是一個純主觀的態度,它是與大腦和身體緊密相關的一種能力。人腦結構中,有個叫前額葉的區域,被稱為腦中腦,相當於大腦的總管,事關整個腦部的思維態度,決定著自控力的。前額葉出了問題,即使有鋼鐵般的意志,也會立馬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