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心理帳戶、稟賦效應、交易效用等行為經濟學理論,理察·塞勒諾憑它們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

2021-03-02 萬象財經

【編者按】北京時間今日傍晚,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理察·塞勒教授因其在行為經濟學的貢獻獲得這一殊榮。那麼,塞勒的獲獎理論究竟是什麼?在此,特別刊發著名行為經濟學者、清華大學鄭毓煌教授的特約文章,以饗讀者。

  ◆  ◆

理察·塞勒教授(Richard Thaler)

來源:鄭毓煌 MIC營創學堂

作為行為經濟學的奠基人以及決策心理學領域最有影響的學者之一,芝加哥大學的理察·塞勒教授(Richard Thaler)獲得201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確實是名至實歸!

早在羅切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攻讀博士的時候,塞勒就喜歡關心生活中的各種經濟現象。與塞勒一起做過研究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尼曼教授回憶說,這個孜孜不倦的年輕人似乎對任何與經濟行為有關的現象都充滿了好奇心。他會關心紐約的出租汽車司機每天開車幾個小時之後才會收工回家;關心在賽馬場上人們如何下注,又如何在最後時刻突然改變決定;他會請自己的經濟學家同事們到家裡吃飯,卻要求他們在吃飯之前先完成一項行為學研究的實驗。塞勒對行為經濟學的著迷,讓他能夠從看似平凡普通的現象中發掘出最根本的規律。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理察·塞勒教授獲獎的著名行為經濟學理論吧。

心理帳戶:錢和錢不一樣?

1980年,理察·塞勒教授第一個提出了心理帳戶(Mental Accouting)的概念與理論。心理帳戶理論認為,人們不僅有對物品分門別類的習慣,對於錢和資產,人們一樣會將它們各自歸類,區別對待,在頭腦中為他們建立各種各樣的帳戶,從而管理、控制自己的消費行為。這種做法經常是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的,因此人們通常感覺不到心理帳戶對自己的影響。但人們如何將收入和支出歸類,卻可以直接影響到他們的消費決策。

 

舉個例子,假設你提前買了一張價值800元的國家大劇院的音樂會門票。在準備從家裡出發去國家大劇院的時候,你發現門票丟了。你知道,這麼貴的門票,看的人不多,現場仍然可以再花800元買到同樣的票。問題是,你願意去現場再花800元錢買一張門票嗎?大多數人的選擇是不會。

 

相反,如果你之前並沒有提前買票,而準備從家裡出發去國家大劇院的時候,發現錢包裡有一張800元的華聯購物卡丟了,你還會繼續去國家大劇院掏錢買票聽音樂會嗎?大多數人都會選擇買票。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這是因為,在我們心裡,音樂會門票800元和購物卡800元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前者代表娛樂預算,既然丟了,再花錢就意味著超支,要花1600元購買張音樂會門票,這讓我們很難接受。後者是購物卡,雖然它丟了,但並不影響與我們的娛樂預算,我們仍可以繼續花錢買票聽音樂會。儘管二者實質上都是丟了800元錢,卻導致了我們完全不同的消費決定。

 

所以,在人們心目中的確存在著一個個的隱形帳戶:該在什麼地方花錢,花多少錢,如何分配預算,如何管理收支,大體上總要在心中做一番平衡規劃。當人們把一個帳戶裡的錢花光了的時候,他們就不太可能再去動用其他帳戶裡的資金,因為這樣做打破了帳戶之間的獨立和穩定性,這會讓人感到不安。

 

聰明的你可能會發現,要說服人們增加對某項花費的預算是很困難的,但要改變人們對於某項花費所屬帳戶的認識,卻相對容易。換句話說,如果人們不願意從某一個帳戶裡支出消費,只需要讓他們把這筆花費劃歸到另一個帳戶裡,就可以影響並改變他們的消費態度。

稟賦效應:敝帚為什麼會自珍?

 

所謂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是指擁有一件東西會讓你高估它的價值。在人們擁有一件東西之後,人們會傾向於認為,自己擁有的事物比別人擁有的同樣的事物更有價值。

例如,現在有兩件東西供你選擇,一塊400克的瑞士巧克力,以及一隻白瓷的咖啡杯,它們的市場價格基本是相同的,你會選哪個呢?我經常聽到的回答是:「無所謂」,或者是「隨便」。那麼就讓我們假設人們對這兩件商品的偏好是一樣的吧。這時我把巧克力和咖啡杯分配到你和其他人的手上,然後問每個人,是否願意將手裡的咖啡杯或巧克力和別人的相交換,會發生什麼情況?

 

如果人們對巧克力和咖啡杯沒有明顯的偏好,那麼交換的概率應該是50%。但事實並不是這樣。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SimonFraser University)的經濟學家傑克·奈奇教授(JackKnetsch)就做了上述的實驗。他把樣本隨機分成3組:其中一組得到咖啡杯,另一組得到巧克力,而第三組樣本則可以自由選擇是要咖啡杯還是巧克力,結果第三組樣本中56%的人選擇咖啡杯,44%的人選擇巧克力(近似我們原先的假設,也就是對兩種物品的偏好接近1:1)。

 

奈奇教授的實驗數據表明,在分到咖啡杯的人中,只有11%的人選擇用咖啡杯去換巧克力;而在分到巧克力的人中,只有10%的人願意去換咖啡杯。顯然,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手裡的東西比別人的更好,所以不願意去交換。

 

芝加哥大學的理察·塞勒教授(Richard Thaler)也做過類似的實驗,他讓獲得咖啡杯的人(賣家)和沒有咖啡杯的人(買家)分別給咖啡杯標價。他發現賣家的要價(中位數)是$5.25,而買家的出價(中位數)是$2.25-$2.75,前者是後者的兩倍。是賣家不近情理嗎?還是買家太小氣?這個實驗用一種更為直觀的方式,向我們揭示了「價值」的主觀性:一件東西究竟值多少錢,更多地取決於我們站在哪一個位置上。不用責備賣家總是索要高價,如果換作我們自己在他的位置上,恐怕也會和他一樣。

 

在生活中,我們也一定都扮演過買家和賣家的角色,也一定曾經為彼此的利益而喋喋爭吵不休。然而,這些不同的角色和經驗是否有利於我們更公平地看待周圍的事物?是否會讓我們變得更通達、更善解人意?在很多時候,這是一個走向成熟的開始。

交易效用:為什麼消費者會瘋狂購物?

 

在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也都有過類似的因為打折而購物的經歷。想想你家的衣櫃或者鞋櫃裡,是不是有很多沒有穿過的衣服或者鞋子?是不是有不少是因為它們價格特別優惠而購買?而當時買它們的時候,你是不是也是充滿興奮,而很少考慮事實上你可能根本不需要它們?

 

1985年,理察·塞勒教授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效用」(Transaction Utility)理論,用以解釋生活中很多人因為優惠而購物的現象。交易效用理論提出,消費者購買一件商品時,會同時獲得兩種效用:獲得效用(Acquisition Utility)和交易效用(Transaction Utility)。其中,獲得效用取決於該商品對消費者的價值以及消費者購買它所付出的價格,而交易效用則取決於消費者購買該商品所付出的價格與該商品的參考價格(Reference Price)之間的差別,即與參考價格相比,該交易是否獲得了優惠?

 

我在清華大學為企業高層講授交易效用理論時,經常在現場做這樣的一個實驗。首先,我問他們:「你在考慮買一隻計算器。你發現某個牌子的計算器在你家附近的商場裡價格是100元,而同樣牌子同樣型號的計算器在離家步行15分鐘的商場裡價格是50元。你會步行15分鐘去節約50元嗎?」結果,全班大多數學員都舉起了手。

 

接下來,我又問他們:「你在考慮買一件皮衣。你發現某個牌子的皮衣在你家附近的商場裡價格是3000元,而同樣牌子同樣款式的皮衣在離家15分鐘的商場裡價格是2950元。你會步行15分鐘去節約50元嗎?」結果,同樣是這些學員,這時候大多數人都沒有舉手。

 

為什麼買一隻100元錢的計算器時大多數人都願意花15分鐘的努力去節約50元錢?而同樣是節約50元錢,買一款3000元的皮衣時卻不願意花15分鐘的努力?這種看起來非理性的現象,違背了傳統經濟學的原理(因為在上述兩種情況下,都是15分鐘時間與50元錢的交換),但是,交易效用理論就可以很好的解釋它。

 

在上述2個問題中,雖然人們節約的錢都是50元,但是同樣的50元錢帶給人們的交易效用卻非常不同。對於交易效用,人們通常考慮的是商品價格與參考價格之間的差價佔參考價格的百分比。所以,對於一隻100元錢的計算器,節約50元相當於節約了50%;而對於一款3000元錢的皮衣,節約50元卻只相當於節約了1.67%。因此,大多數人在買一隻100元錢的計算器時都願意為了節約50元錢而走路15分鐘去更遠的商店,但是,卻幾乎沒有人在買一款3000元的皮衣時願意為了節約50元錢而去更遠的商店。

 

理解了這一點,就不難明白打折等促銷為什麼能夠有那麼大的影響。很多情況下,打折等促銷帶來的交易效用是刺激消費者購買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很多人的衣櫃或者鞋櫃裡,都有不少因為打折而買但卻幾乎很少穿過的衣服或者鞋子。對於很多女性購物愛好者來說,她們並不缺衣服或者鞋子,但是打折這種交易效用給她們帶來的購物快樂卻無法抵擋。

後記:遲到的諾貝爾獎?

事實上,早在2002年,理察·塞勒教授就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提名。可惜的是,那一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與他擦肩而過,而被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的提出者、普林斯頓大學行為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尼曼教授獲得,這也是行為經濟學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而2017年理察·塞勒教授同樣因為其在行為經濟學上的成就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這無疑是對行為經濟學界的最大肯定!

(本文節選自鄭毓煌教授暢銷書《理性的非理性》)



本文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相關焦點

  • 2018經濟學考研熱點之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出題點
    他對行為經濟學的貢獻很多,鄭炳老師為大家總結下來大略有以下幾個方面:  稟賦效應:顧名思義,所謂稟賦效應,就是指是指當個人一旦擁有某項物品,其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沒有擁有它之前大大增加。在和卡內曼合作的一項著名實驗中,塞勒教授向人們證實了稟賦效應的存在。在這個實驗中,他們先發給被試一個茶杯,並用巧克力去進行交換茶杯,結果人們都不願意放棄茶杯。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財商教育能教會孩子什麼?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財商教育能教會孩子什麼?過去標準的經濟學理論認為,人的行為總是理性的,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但行為經濟學唱起了「反調」,認為影響人們做出決策的,除了理性,還有直覺,而人們所關注的,除了效用,還有公平、互惠、社會地位等許多心理學因素。
  • 研究行為經濟學的理查·德塞勒獲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2017年諾貝爾獎中的最後一個獎——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今日揭曉,行為金融學奠基者、芝加哥大學教授理察·塞勒獲得殊榮。當地時間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芝加哥大學教授理察·塞勒(Richard H.
  • 人性很複雜,諾獎得主的行為經濟學告訴你經濟學中的反常現象丨21讀書
    一般來說,一旦一位經濟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就意味著其所在的領域進入了經濟學的主流。一般來說,一旦其所在的領域進入了經濟學的主流,這個領域的原創力就會減弱,隨後湧進來的是無數跟風的研究。但是,2017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察·塞勒卻不一樣。
  • 梁小民︱接地氣的經濟學——理察·塞勒與行為經濟學
    西蒙由於這個理論和其他貢獻而獲得了1978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其後興起的則是我們這裡要重點介紹的行為經濟學了。主流經濟學日益數學化,靠數學推導建立了邏輯嚴謹的理論體系。在現代,奠定數學分析方法基礎的是薩繆爾森的《經濟分析基礎》。
  • 賣房新套路,行為經濟學賣房的6個原理!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公布時,做營銷的人笑了,因為獲獎的是行為經濟學家泰勒,行為經濟學早已在營銷領域取得了廣泛的應用。什麼是行為經濟學?北大經濟學教授汪丁丁說過,可以簡單的理解成為「行為經濟學=經濟學+心理學」,而且和我們日常了解的社會心理學有很大的重疊部分,說到這裡很多營銷人就感覺更熟悉了。
  • 梁捷:六個關鍵詞告訴你諾貝爾經濟學獎為什麼選擇泰勒
    十多年前把諾獎頒給卡尼曼和史密斯時,很多人對這個領域還將信將疑。而在過去十多年裡,經濟學領域幾乎掀起一場行為學革命,行為經濟學以及相關的實驗經濟學已經成為主流經濟學的一部分,主流學術期刊把相當篇幅留給行為經濟學論文,而眾多知名經濟學家也都紛紛轉入這一領域。諾貝爾獎肯定行為經濟學是必然的結果。
  •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理察·塞勒|學術界的「楊超越」如何C位出道
    You are not alone!行為經濟學將會告訴你,這些「非理性」的行為才是人之常情。諾獎年年有,2017最不同!2017年10月9日上午,諾貝爾獎上演壓軸大戲,理察·塞勒因在行為經濟學方面的卓越貢獻,成為第79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這位72歲的白髮教授,在凌晨4點看到來自瑞典的電話號碼時,便預感到了這一好消息。
  • 揭秘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察·H·塞勒
    有限理性:塞勒發明了心理帳戶理論,用來解釋人們如何通過在頭腦中建立單獨的帳戶來簡化金融交易決策,聚焦個人決定的衝擊,而不是整體的影響。他還用厭惡損失的心理解釋了賦予效應,即為什麼當人在擁有某一商品時對同一商品的評估,要高於未擁有同一商品時的估價。
  •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思想全景
    人們在決策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損失厭惡、稟賦效應、框架效應、錨定效應等違背了理性假設中的偏好一致性公理,人們在最後通牒博弈中的拒絕行為、在獨裁者博弈中的給予行為、在信任博弈中的信任行為、在禮物交換博弈中的報答行為、在第三方制裁博弈中的利他懲罰行為等違背了理性假設中的自利原則。
  • 為什麼又是行為經濟學?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Richard Thaler,我們特推送《經濟學動態》關於Thaler理論的介紹,供讀者參考。塞勒被認為是現代行為經濟學和行為金融學領域的重要先驅者。2002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著名行為經濟學家卡內曼甚至將自己的獲獎歸功於塞勒,稱他是「首位將心理學引入經濟學,開創了行為經濟學」的學者。當然,塞勒可能也是最有爭議的經濟學家之一,爭議的焦點源於他傾向於強調事實與權威傳統經濟學理論的不一致。
  •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思想全景(下)
    文:恆大研究院  任澤平 羅志恆 馬家進 馬圖南賀晨 孫婉瑩 華炎雪 梁穎  導讀  諾貝爾經濟學獎是經濟學領域的最高榮譽,獲獎者的理論貢獻對學界我們在《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思想全景(上)》中介紹了現代經濟學的發展歷程以及1969-198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思想全景(中)》中介紹了1987-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本篇將系統介紹2001-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 契約理論勝出諾貝爾經濟學獎 什麼是契約理論?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獎金為800萬瑞典克朗(約合93萬美元),這項獎金將由兩名獲獎者平分。什麼是契約理論?「契約理論」是研究在特定交易環境下來分析不同合同人之間的經濟行為與結果,往往需要通過假定條件在一定程度上簡化交易屬性,建立模型來分析並得出理論觀點。「契約理論」也是近30年來迅速發展的經濟學分支之一,一直處於不停的整合過程之中。
  • 有一家出版社等著他們的作者排隊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最近十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作品目前分散在各家出版社手中。相比文學獎的大眾關注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專著作品鮮為人知。上海格致出版社這些年來一直在出版當代經濟學的理論專著,然後等著這些經濟學家排隊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 雙11的前奏,電商運用經濟學原理讓你無從抵抗
    一物降一物,一招更比一招高。這也說明,諾貝爾經濟學獎離我們很近。對於這個做法,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塞勒有個精準的描述——「心理帳戶」。賽勒提出,人們不僅會對生活用品進行分類,對於錢和資產,人們也會在頭腦中建立各種各樣的帳戶,來控制自己的消費行為。這種做法經常是在不經意間完成的,因此人們通常感覺不到「心理帳戶」的存在,但是「心理帳戶」卻可以直接影響到人們的消費決策。
  • 十分鐘讀懂諾貝爾經濟學獎關鍵詞:契約理論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詳細為您解密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關鍵詞」——契約理論。本文正文共有2405個字,閱讀全文需要十分鐘。資料顯示,「契約理論」是研究在特定交易環境下來分析不同合同人之間的經濟行為與結果,往往需要通過假定條件在一定程度上簡化交易屬性,建立模型來分析並得出理論觀點。由於現實交易通常具備複雜性,很難由統一的模型來概括,由此形成了從不同側重點來分析特定交易的契約理論學派。「契約理論」也是近30年來迅速發展的經濟學分支之一,一直處於不停的整合過程之中。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揭曉 契約理論成「贏家」
    一年一度備受矚目的經濟界大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獎名單終於揭開神秘面紗。瑞典皇家科學院10月10日宣布,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2016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哈佛大學的奧利弗路哈特、麻省理工學院的本特路霍爾姆斯特倫,獲獎理由是他們對契約理論的貢獻。
  •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聚焦氣候變化與技術創新
    他跨界獲得9個博士學位,是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計算機科學家。他還是人工智慧學說的創始人之一,在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第二年,又成為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圖靈獎得主。其研究領域十分廣泛,對經濟學有所涉及並創立了「注意力經濟」等學術理論。但是,或許是其他領域的成就太過耀眼,獲獎前沒人稱他為經濟學家。
  • 當心理學遇上經濟學,理察·塞勒獲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
    諾貝爾經濟學獎正式名稱為「瑞典國家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於1969年首次頒發。理察·塞勒於1945年9月12日出生於新澤西州東奧蘭治,他是行為金融學的最知名的理論家之一,曾獲得文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1995年開始在芝加哥大學任教,主要研究領域是行為經濟學、行為金融學與決策心理學。
  • 諾獎傳奇 | 拉格納·弗裡希—首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三合一」即把經濟理論、數理方法和統計學應用於實際經濟問題的分析中。經濟計量學是弗裡希創造的一個名詞,在經濟學的許多領域均有廣泛的影響。他的早期論文《經濟理論中的消費問題》(1926)探討了消費者選擇的一個公理。他假定訂購一種商品轉向訂購另一種商品是有序的,由此他推導出一種效用函數,這是惟一適合遞增線性轉換的函數。除了研究效用函數外,他也承擔了測算實際效用的開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