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股市你懼怕風險嗎?請看前景理論(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2021-12-26 緬甸投資

簡介

前景理論是描述性範式的一個決策模型,它假設風險決策過程分為編輯和評價兩個過程。在編輯階段,個體憑藉「框架」(frame)、參照點(reference point)等採集和處理信息,在評價階段依賴價值函數(value function)和主觀概率的權重函數(weighting function)對信息予以判斷。在價值函數是經驗型的,它有三個特徵,一是大多數人在面臨獲得時是風險規避的;二是大多數人在面臨損失時是風險偏愛的;三是人們對損失比對獲得更敏感。因此,人們在面臨獲得時往往是小心翼翼,不願冒風險;而在面對失去時會很不甘心,容易冒險。人們對損失和獲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損失時的痛苦感要大大超過獲得時的快樂感。

「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發給了心理學家卡尼曼( Kahneman ),他帶給人們一個新的理論——「前景理論」。瑞典皇家科學院稱,卡尼曼因為「將來自心理研究領域的綜合洞察力應用在了經濟學當中,尤其是在不確定情況下的人為判斷和決策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摘得2002 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桂冠。

基本原理

卡尼曼

曾有一位著名的財經編輯問過卡尼曼,為什麼將他們的理論稱為「前景理論」,卡尼曼說:「我們只想起一個響亮的名字,讓大家記住它。」

也有學者將「前景理論」翻譯為「預期理論」,在不同的風險預期條件下,人們的行為傾向是可以預測的。

在《賭客信條》一書中,作者孫惟微將前景理論歸納為5句話:

1、「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在確定的收益和「賭一把」之間,多數人會選擇確定的好處。所謂「見好就收,落袋為安。稱之為「確定效應」。

2、在確定的損失和「賭一把」之間,做一個抉擇,多數人會選擇「賭一把」。稱之為「反射效應」。

3、白撿的100元所帶來的快樂,難以抵消丟失100元所帶來的痛苦。稱之為「損失規避」。

4、很多人都買過彩票,雖然贏錢可能微乎其微,你的錢99.99%的可能支持福利事業和體育事業了,可還是有人心存僥倖搏小概率事件。稱之為「迷戀小概率事件」。

5、多數人對得失的判斷往往根據參照點決定,舉例來說,在「其他人一年掙6萬元你年收入7萬元」和「其他人年收入為9萬元你一年收入8萬」的選擇題中,大部分人會選擇前者。稱之為「參照依賴」。

確定效應

所謂確定效應,就是在確定的好處(收益)和「賭一把」之間,做一個抉擇,多數人會選擇確定的好處。用一個詞形容就是「見好就收」,用一句話打比方就是「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正所謂落袋為安。

讓我們來做這樣一個實驗。

A.你一定能賺30000元。

B.你有80%可能賺40000元,20%可能性什麼也得不到。

你會選擇哪一個呢?

實驗結果是,大部分人都選擇A。

傳統經濟學中的「理性人」這時會跳出來批判:選擇A是錯的,因為40000×80%=32000,期望值要大於30000。

這個實驗結果是對「原理1」的印證:大多數人處於收益狀態時,往往小心翼翼、厭惡風險、喜歡見好就收,害怕失去已有的利潤。卡尼曼和特韋斯基稱為「確定效應」(certaintyeffect),即處於收益狀態時,大部分人都是風險厭惡者。

「確定效應」表現在投資上就是投資者有強烈的獲利了結傾向,喜歡將正在賺錢的股票賣出。

投資時,多數人的表現是「賠則拖,贏必走」。在股市中,普遍有一種「賣出效應」,也就是投資者賣出獲利的股票的意向,要遠遠大於賣出虧損股票的意向。這與「對則持,錯即改」的投資核心理念背道而馳。

反射效應

面對兩種損害,你是會選擇躲避呢,還是勇往直前?

當一個人在面對兩種都損失的抉擇時,會激起他的冒險精神。在確定的壞處(損失)和「賭一把」之間,做一個抉擇,多數人會選擇「賭一把」,這叫「反射效應」。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兩害相權取其輕」。

讓我們來做這樣一個實驗。

A.你一定會賠30000元。

B.你有80%可能賠40000元,20%可能不賠錢。

你會選擇哪一個呢?投票結果是,只有少數人情願「花錢消災」選擇A,大部分人願意和命運抗一抗,選擇B。

傳統經濟學中的「理性人」會跳出來說,兩害相權取其輕,所以選B是錯的,因為(-40000)×80%=-32000,風險要大於-30000元。

現實是,多數人處於虧損狀態時,會極不甘心,寧願承受更大的風險來賭一把。也就是說,處於損失預期時,大多數人變得甘冒風險。卡尼曼和特韋斯基稱為「反射效應」(reflectioneffect)。

「反射效應」是非理性的,表現在股市上就是喜歡將賠錢的股票繼續持有下去。統計數據證實,投資者持有虧損股票的時間遠長於持有獲利股票。投資者長期持有的股票多數是不願意「割肉」而留下的「套牢」股票。

損失規避

如何理解「損失規避」?用一句話打比方,就是「白撿的100元所帶來的快樂,難以抵消丟失100元所帶來的痛苦」。

前景理論最重要也是最有用的發現之一是:當我們做有關收益和有關損失的決策時表現出的不對稱性。對此,就連傳統經濟學的堅定捍衛者保羅·薩繆爾森,也不得不承認:「增加100元收入所帶來的效用,小於失去100元所帶來的效用。」

這其實是前景理論的第3個原理,即「損失規避」(lossaversion):大多數人對損失和獲得的敏感程度不對稱,面對損失的痛苦感要大大超過面對獲得的快樂感。

行為經濟學家通過一個賭局驗證了這一論斷。

假設有這樣一個賭博遊戲,投一枚均勻的硬幣,正面為贏,反面為輸。如果贏了可以獲得50000元,輸了失去50000元。請問你是否願意賭一把?請做出你的選擇。

A.願意

B.不願意

從整體上來說,這個賭局輸贏的可能性相同,就是說這個遊戲的結果期望值為零,是絕對公平的賭局。你會選擇參與這個賭局嗎?

但大量類似實驗的結果證明,多數人不願意玩這個遊戲。為什麼人們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呢?

這個現象同樣可以用損失規避效應解釋,雖然出現正反面的概率是相同的,但是人們對「失」比對「得」敏感。想到可能會輸掉50000元,這種不舒服的程度超過了想到有同樣可能贏來50000元的快樂。

由於人們對損失要比對相同數量的收益敏感得多,因此即使股票帳戶有漲有跌,人們也會更加頻繁地為每日的損失而痛苦,最終將股票拋掉。

一般人因為這種「損失規避」(lossaversion),會放棄本可以獲利的投資。

小概率

買彩票是賭自己會走運,買保險是賭自己會倒黴。這是兩種很少發生的事件,但人們卻十分熱衷。前景理論還揭示了一個奇特現象,即人類具有強調小概率事件的傾向。何謂小概率事件?就是幾乎不可能發生的事件。

比如天上掉餡餅,這就是個小概率事件。

掉的是餡餅固然好,但如果掉下來的不是餡餅而是陷阱呢?當然也屬於小概率事件。

面對小概率的贏利,多數人是風險喜好者。

面對小概率的損失,多數人是風險厭惡者。

事實上,很多人都買過彩票,雖然贏錢可能微乎其微,你的錢99.99%的可能支持福利事業和體育事業了,可還是有人心存僥倖搏小概率事件。

同時,很多人都買過保險,雖然倒黴的概率非常小,可還是想規避這個風險。人們的這種傾向,是保險公司經營下去的心理學基礎。

在小概率事件面前人類對風險的態度是矛盾的,一個人可以是風險喜好者,同時又是風險厭惡者。傳統經濟學無法解釋這個現象。

小概率事件的另一個名字叫運氣。僥倖,就是企求好運,邀天之倖。孔子很反感這種事,他說:「小人行險以僥倖。」莊子認為孔子是個「燈下黑」,他借盜蹠之口評價孔子:「妄作孝弟,而僥倖於封侯富貴者也。」對小概率事件的迷戀,連聖人也不能免俗。

前景理論指出,在風險和收益面前,人的「心是偏的」。在涉及收益時,我們是風險的厭惡者,但涉及損失時,我們卻是風險喜好者。

但涉及小概率事件時,風險偏好又會發生離奇的轉變。所以,人們並不是風險厭惡者,他們在他們認為合適的情況下非常樂意賭一把。

歸根結底,人們真正憎恨的是損失,而不是風險。

這種損失厭惡而不是風險厭惡的情形,在股市中常常見到。比如,我們持有一隻股票,在高點沒有拋出,然後一路下跌,進入了徹徹底底的下降通道,這時的明智之舉應是拋出該股票,而交易費用與預期的損失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捫心自問,如果現在持有現金,還會不會買這隻股票?你很可能不會再買吧,那為什麼不能賣掉它買別的更好的股票呢?也許,賣了它後損失就成了「事實」吧。

參照依賴

假設你面對這樣一個選擇:在商品和服務價格相同的情況下,你有兩種選擇:

A.其他同事一年掙6萬元的情況下,你的年收入7萬元。

B.其他同事年收入為9萬元的情況下,你一年有8萬元進帳。

卡尼曼的這調查結果出人意料:大部分人選擇了前者。

事實上,我們拼命賺錢的動力,多是來自同儕間的嫉妒和攀比。

我們對得與失的判斷,是來自比較。也可以總結為人們在面對差異化的選擇的總是表現出:「寧願作雞頭,也不作鳳尾」的現象。

嫉妒總是來自自我與別人的比較,培根曾言:皇帝通常不會被人嫉妒,除非對方也是皇帝。對此,美國作家門肯早有妙論:「只要比你小姨子的丈夫(連襟)一年多賺1000塊,你就算是有錢人了。」

傳統經濟學認為金錢的效用是絕對的,行為經濟學則告訴我們,金錢的效用是相對的。這就是財富與幸福之間的悖論。

到底什麼是「得」,什麼是「失」呢?也可以總結為人們在面對有對照差異化的選擇中總有一種傾向:「寧願作雞頭,也不作鳳尾」。

你今年收入20萬元,該高興還是失落呢?假如你的奮鬥目標是10萬元,你也許會感到愉快;假如目標是100萬元,你會不會有點失落呢?

所謂的損失和獲得,一定是相對於參照點而言的。卡尼曼稱為「參照依賴」(ReferenceDependence)。

老張最幸福的時候是他在20世紀80年代做「萬元戶」的時候,雖然現在自己的村鎮已經改造成了城市,拆遷補貼也讓自己成為了「百萬元戶」,但他感覺沒有當年興奮,因為鄰裡都是「百萬元戶」了。

講這個故事的用意不難明白,我們就不再進行煩瑣的論證了 得與失都是比較出來的結果。

傳統經濟學的偏好理論(Preferencetheory)假設,人的選擇與參照點無關。行為經濟學則證實,人們的偏好會受到單獨評判、聯合評判、交替對比及語意效應等因素的影響。

參照依賴理論:多數人對得失的判斷往往根據參照點決定。

一般人對一個決策結果的評價,是通過計算該結果相對於某一參照點的變化而完成的。人們看的不是最終的結果,而是看最終結果與參照點之間的差額。

一樣東西可以說成是「得」,也可以說成是「失」,這取決於參照點的不同。非理性的得失感受會對我們的決策產生影響。

具體分析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發生在人們身邊的財富現象無窮無盡,顯得撲朔迷離。而人們總是不斷嘗試著給這些凌亂的財富事件作出合理的解釋,並藉此預測未來。2003年,新年第一期《財富周刊》刊載了這樣一種解釋財富現象的新視角———從心理學角度研究經濟學。

這就是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心理學家卡尼曼(Kahneman)帶給人們的「前景理論」新方向。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學術遠見,歷來被視為當代經濟學的風向標。不少赫赫有名的經濟理論,當年正是從諾貝爾獎開始走向巔峰,為大眾所熟知的。剛剛獲此殊榮的「前景理論」自然成為世人關注的熱門理論。作為「前景理論」基石的心理學對經濟學產生的重大影響,也自然重又為世人所關注所重視。

而心理學的吃香,本身也折射出「9.11事件」以後瀰漫在世人心中的不確定情緒。傳統經濟學崇尚的是基於精密數學模型的理性主義,而心理學則強調實驗,認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回首2002年,世界經濟尚未走出低谷,恐怖襲擊時有發生,海灣局勢又開始日趨緊張……多事之秋,人們轉而從心理學中尋求對財富的理解,也在情理之中。

卡尼曼在做諾貝爾演講時,特地談到了一位華人學者的研究成果,他就是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終身教授、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行為科學中心主任奚愷元教授(Christopher K. Hsee)。奚教授用心理學來研究經濟學、市場學、決策學等學科的問題,是這個領域的主要學者之一。2003年,奚教授在復旦大學和中歐工商學院發表演講,採用大量的實例闡釋了前景理論與傳統經濟學的區別,以及心理學對傳統經濟學的修正。《財富周刊》在此文中截取的,正是演講中的精彩片段。細細讀來,人們會發現:小到個人購物消費,企業的風險決策,大到國家公共政策的制定,社會上林林總總的財富現象,都與心理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看上去很美

如果有兩個匹薩,他們的配料和口味等其它方面完全相同,只不過一個比另外一個更大一點,你是不是願意為大的匹薩支付更多的錢?

答案似乎毫無疑問是肯定的。人應該都是理性的,對於好的東西和壞的東西,人們總是願意為好的東西支付更多的錢。可是,在現實生活中,人的決策卻並不總是如此英明。

來看一個奚教授於1998年發表的冰淇淋實驗。現在有兩杯哈根達斯冰淇淋,一杯冰淇淋A有7盎司,裝在5盎司的杯子裡面,看上去快要溢出來了;另一杯冰淇淋B是8盎司,但是裝在了10盎司的杯子裡,所以看上去還沒裝滿。你願意為哪一份冰淇淋付更多的錢呢?

如果人們喜歡冰淇淋,那麼8盎司的冰淇淋比7盎司多,如果人們喜歡杯子,那麼10盎司的杯子也要比5盎司的大。可是實驗結果表明,在分別判斷的情況下(評點:也就是不能把這兩杯冰淇淋放在一起比較,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種種決策所依據的參考信息往往是不充分的),人們反而願意為分量少的冰淇淋付更多的錢。實驗表明:平均來講,人們願意花2.26美元買7盎司的冰淇淋,卻只願意用1.66美元買8盎司的冰淇淋。

這契合了卡尼曼等心理學家所描述的: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們在做決策時,並不是去計算一個物品的真正價值,而是用某種比較容易評價的線索來判斷。比如在冰淇淋實驗中,人們其實是根據冰淇淋到底滿不滿來決定給不同的冰淇淋支付多少錢的。(評點:呵呵,哈根達斯不常吃,太貴,麥當勞那個平時賣2元、炎夏季節1元的冰淇淋蛋筒倒是吃的人很多。整個螺旋形的冰淇淋高高地堆在蛋筒之外,雖然三口兩口就吃完了,但看起來就是感覺很多、很超值。還有肯德基的薯條,常聽朋友說買小包的最划算,其實又沒誰一根根數過,不過是小包的包小,看上去裝得滿撲撲的罷了。人們總是非常相信自己的眼睛,實際上目測最靠不住了,聰明的商家就善於利用人們的這種心理,製造「看上去很美」的效果。)

再來看一個奚教授做的餐具的實驗。比方說現在有一家家具店正在清倉大甩賣,你看到一套餐具,有8個菜碟、8個湯碗和8個點心碟,共24件,每件都是完好無損的,那麼你願意支付多少錢買這套餐具呢?如果你看到另外一套餐具有40件,其中24件和剛剛提到的完全相同,而且完好無損,另外這套餐具中還有8個杯子和8個茶託,其中2個杯子和7個茶託都已經破損了。你又願意為這套餐具付多少錢呢?結果表明,在只知道其中一套餐具的情況下,人們願意為第一套餐具支付33美元,卻只願意為第二套餐具支付24美元。

雖然第二套餐具比第一套多出了6個好的杯子和1個好的茶託,人們願意支付的錢反而少了。因為到底24件和31件算是多,還是少,如果不互相比較是很難引起注意的,但是整套餐具到底完好無缺還是已經破損,卻是很容易判斷的。瞧,人們還是依據比較容易判斷的線索做出判斷的,儘管這並不划算。(評點:這是「完整性」概念,一套餐具件數再多,破了幾個也得歸入次品,人們要求它廉價是理所當然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嘛。不過,商家也可以善加利用人們認為次品必廉價的心理,比如一套好好的家具,五鬥櫥上蹭破塊漆、掉了個原裝把手,只能作為處理品賣了,有的商家腦筋急轉彎,把價格抬高一倍,再打個大大的叉,下面寫上對摺處理,實際上還是原來的價,結果反而一下子賣出去了。且不論是否有欺詐的嫌疑,但完整性概念還是有好的應用。在為人處事上也用得到,常言道「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就是說一個人做好了20件事,只要有兩、三件做錯了、沒做好,另外一個人只做了10件事,但都做好了,別人對第二個人的評價往往比對第一個人高。所以有一種觀點認為,人還是應該根據自己的能力,踏踏實實地做事,把損失降到最少就是得益。)其實,大到聯合國的公共決策都可能發生這種偏差。來看這樣一個實驗。比如說太平洋上有小島遭受颱風襲擊,聯合國決定到底給這個小島支援多少錢。假設這個小島上有1000戶居民,90%居民的房屋都被颱風摧毀了。如果你是聯合國的官員,你以為聯合國應該支援多少錢呢?但假如這個島上有18000戶居民,其中有10%居民的房子被摧毀了(你不知道前面一種情況),你又認為聯合國應該支援多少錢呢?從客觀的角度來講,後面一種情況下的損失顯然更大。可實驗的結果顯示,人們覺得在前面一種情況下,聯合國需要支援1500萬美元,但在後面一種情況下,人們覺得聯合國只需要支援1000萬美元。據說,這個實驗從一般的市民到政府官員,屢試不爽。(評點:這個故事對於政府的決策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錢和錢是不一樣的

賭徒永遠口袋空空——錢和錢是不一樣的

錢就是錢。同樣是100元,是工資掙來的,還是彩票贏來的,或者路上揀來的,對於消費者來說,應該是一樣的。可是事實卻不然。一般來說,你會把辛辛苦苦掙來的錢存起來捨不得花,而如果是一筆意外之財,可能很快就花掉了。

這證明了人是有限理性的另一個方面:錢並不具備完全的替代性,雖說同樣是100 元,但在消費者的腦袋裡,分別為不同來路的錢建立了兩個不同的帳戶,掙來的錢和意外之財是不一樣的。這就是芝加哥大學薩勒(Thaler)教授所提出的「心理帳戶」的概念。

比如說今天晚上你打算去聽一場音樂會。票價是200元,在你馬上要出發的時候,你發現你把最近買的價值200元的電話卡弄丟了。你是否還會去聽這場音樂會?實驗表明,大部分的回答者仍舊會去聽。可是如果情況變一下,假設你昨天花了200元錢買了一張今天晚上的音樂會票子。在你馬上要出發的時候,突然發現你把票子弄丟了。如果你想要聽音樂會,就必須再花200元錢買張票,你是否還會去聽?結果卻是,大部分人回答說不去了。

可仔細想一想,上面這兩個回答其實是自相矛盾的。不管丟掉的是電話卡還是音樂會票,總之是丟失了價值200元的東西,從損失的金錢上看,並沒有區別,沒有道理丟了電話卡後仍舊去聽音樂會,而丟失了票子之後就不去聽了。原因就在於,在人們的腦海中,把電話卡和音樂會票歸到了不同的帳戶中,所以丟失了電話卡不會影響音樂會所在帳戶的預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舊選擇去聽音樂會。但是丟了的音樂會票和後來需要再買的票子都被歸入同一個帳戶,所以看上去就好像要花400元聽一場音樂會了。人們當然覺得這樣不划算了。

(評點:把不同的錢歸入不同的帳戶,這就是為什麼賭徒的口袋裡永遠沒錢的道理,輸了當然沒什麼好說的,贏了,反正是不勞而獲來得容易,誰願意存銀行啊?從積極的方面講,不同帳戶這一概念可以幫助制訂理財計劃。比如一家單位的員工,主要收入由工資——用銀行卡發放、獎金——現金發放構成,節假日和每季度還有獎金,偶爾炒個股票、郵幣卡賺點外快,那麼可以把銀行卡中的工資轉入零存整取帳戶作為固定儲蓄,獎金用於日常開銷,季度獎購買保險,剩餘部分用於支付人情往來,外快則用來旅遊休閒。由於在心理上事先把這些錢一一歸入了不同的帳戶,一般就不會產生挪用的念頭)

類似的概念還可以幫助政府制定政策。比方說,一個政府現在想通過減少稅收的方法刺激消費。它可以有兩種做法,一個是減稅,直接降低稅收水平,另外一種是退稅,就是在一段時間後返還納稅人一部分稅金。從金錢數額來看,減收5%的稅和返還5%的稅是一樣的,但是在刺激消費上的作用卻大不一樣。人們覺得減收的那部分稅金是自己本來該得的,是自己掙來的,所以增加消費的動力並不大;但是退還的稅金對人們來說就可能如同一筆意外之財,刺激人們增加更多的消費。顯然,對政府來說,退稅政策比減稅政策,達到的效果要好得多。

人人怕風險,人人都是冒險家

痛苦讓人記憶猶新——人人怕風險,人人都是冒險家

面對風險決策,人們是會選擇躲避呢,還是勇往直前?

讓我們來做這樣兩個實驗——

一是有兩個選擇,A是肯定贏1000 ,B是50%可能性贏2000元,50%可能性什麼也得不到。你會選擇哪一個呢?大部分人都選擇A,這說明人是風險規避的。

二是這樣兩個選擇,A是你肯定損失1000元,B是50%可能性你損失2000元,50%可能性你什麼都不損失。結果,大部分人選擇B,這說明他們是風險偏好的。

可是,仔細分析一下上面兩個問題,你會發現他們是完全一樣的。假定你現在先贏了2000元,那麼肯定贏1000元,也就是從贏來的2000元錢中肯定損失1000。

元;50%贏2000元也就是有50%的可能性不損失錢;50%什麼也拿不到就相當於50%的可能性損失2000元。

由此不難得出結論:人在面臨獲得時,往往小心翼翼,不願冒風險;而在面對損失時,人人都成了冒險家了。這就是卡尼曼「前景理論」的兩大「定律」。

「前景理論」的另一重要「定律」是:人們對損失和獲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損失的痛苦要遠遠大於獲得的快樂。讓我們來看一個薩勒曾提出的問題:假設你得了一種病,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性(低於美國年均車禍的死亡率)會突然死亡,現在有一種藥吃了以後可以把死亡的可能性降到零,那麼你願意花多少錢來買這種藥呢?那麼現在請你再想一下,假定你身體很健康,如果說現在醫藥公司想找一些人測試他們新研製的一種藥品,這種藥服用後會使你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性突然死亡,那麼你要求醫藥公司花多少錢來補償你呢?在實驗中,很多人會說願意出幾百塊錢來買藥,但是即使醫藥公司花幾萬塊錢,他們也不願參加試藥實驗。這其實就是損失規避心理在作怪。得病後治好病是一種相對不敏感的獲得,而本身健康的情況下增加死亡的概率對人們來說卻是難以接受的損失,顯然,人們對損失要求的補償,要遠遠高於他們願意為治病所支付的錢。

不過,損失和獲得並不是絕對的。人們在面臨獲得的時候規避風險,而在面臨損失的時候偏愛風險,而損失和獲得又是相對於參照點而言的,改變人們在評價事物時所使用的觀點,可以改變人們對風險的態度。

比如有一家公司面臨兩個投資決策,投資方案A肯定盈利200萬,投資方案B有50%的可能性盈利300萬,50%的可能盈利100萬。這時候,如果公司的盈利目標定得比較低,比方說是100萬,那麼方案A看起來好像多賺了100萬,而B則是要麼剛好達到目標,要麼多盈利200萬。A和B看起來都是獲得,這時候員工大多不願冒風險,傾向於選擇方案A;而反之,如果公司的目標定得比較高,比如說300萬,那麼方案A就像是少賺了100萬,而B要麼剛好達到目標,要麼少賺200萬,這時候兩個方案都是損失,所以員工反而會抱著冒冒風險說不定可以達到目標的心理,選擇有風險的投資方案B。可見,老闆完全可以通過改變盈利目標來改變員工對待風險的態度。

再來看一個卡尼曼與特沃斯基的著名實驗:假定美國正在為預防一種罕見疾病的爆發做準備,預計這種疾病會使600人死亡。現在有兩種方案,採用X方案,可以救200 人;採用Y方案,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救600人,三分之二的可能一個也救不了。顯然,救人是一種獲得,所以人們不願冒風險,更願意選擇X方案。

現在來看另外一種描述,有兩種方案,X方案會使400人死亡,而Y方案有1/3 的可能性無人死亡,有2/3的可能性600人全部死亡。死亡是一種失去,因此人們更傾向於冒風險,選擇方案B。

而事實上,兩種情況的結果是完全一樣的。救活200人等於死亡400人;1/3可能救活600人等於1/3可能一個也沒有死亡。可見,不同的表述方式改變的僅僅參照點——是拿死亡,還是救活作參照點,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

友情提醒:仰光證交所即推遲到3月末正式運營,有關緬甸股市運作的更進一步信息和分析文章將在「投資緬甸」微信平臺發布,請有意投資緬甸股市的朋友關注該平臺。

相關焦點

  • 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1968年正值瑞典國家銀行的300周年慶典,瑞典國家銀行以紀念諾貝爾的名義推出了這個經濟學獎,並向諾貝爾基金會捐獻了這個獎項的獎金。至此,這個經濟學獎與舉世矚目的諾貝爾獎產生了關聯。時至今日,諾貝爾獎官方網站已將「瑞典銀行經濟學獎」歸入「諾貝爾獎」一欄。
  • 當心理學遇上經濟學,理察·塞勒獲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當地時間10月9日中午11點45分,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經濟學家理察·塞勒,表彰其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貢獻。諾貝爾經濟學獎正式名稱為「瑞典國家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於1969年首次頒發。理察·塞勒於1945年9月12日出生於新澤西州東奧蘭治,他是行為金融學的最知名的理論家之一,曾獲得文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1995年開始在芝加哥大學任教,主要研究領域是行為經濟學、行為金融學與決策心理學。
  • 契約理論勝出諾貝爾經濟學獎 什麼是契約理論?
    斯德哥爾摩時間10日上午11時45分(北京時間10日17時45分),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正式揭曉。英裔美國經濟學家、哈佛大學的奧利弗·哈特(Oliver Hart)和芬蘭經濟學家、麻省理工學院的本特·霍爾姆斯特倫(Bengt Holmstrom)共同獲獎。據了解,這二人的獲獎理由是對契約理論的貢獻。
  • 十分鐘讀懂諾貝爾經濟學獎關鍵詞:契約理論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詳細為您解密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關鍵詞」——契約理論。本文正文共有2405個字,閱讀全文需要十分鐘。諾貝爾官網對此也有所解釋:「契約理論」是用來解決類似這樣的問題的:諸如學校、醫院和監獄這樣的公共服務的提供者,應該是國有的還是私有的?教師、醫生和獄卒應該拿固定工資,還是績效工資?企業管理人員的收入應當多少來自獎金,多少來自認股權?那麼,契約理論的研究者們為何能夠斬獲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 讓·梯若爾:最「接地氣」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昨晚,法國經濟學家讓·梯若爾(Jean Tirole)摘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此前諾貝爾文學獎也花落法國。(更多獨家財經新聞,請加微信號cbn-yicai)同記者曾專訪過的幾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不同,這位法國紳士沒有97年獲獎者默頓(Robert Merton)的天馬行空,亦沒有斯科爾斯(Myron Scholes)的玩世不恭,梯若爾在獲獎後不忘將母親和妻子掛在嘴邊,極富溫情。
  • 走近現實的經濟學--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點評
    10月9日,2002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丹尼爾 坎內曼和美國喬治 梅森大學的弗農 史密斯,因其對行為經濟學和實驗經濟學的奠基性貢獻分享了這一獎項。  坎內曼所致力研究的行為經濟學,是一門介於心理學與經濟學之間的邊緣科學,它試圖根據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對傳統經濟學的理論假設進行修正,從而將更為複雜的人類行為分析融入標準的經濟理論之中。
  •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聚焦氣候變化與技術創新
    不是諾貝爾獎的經濟學獎1896年,瑞典科學家諾貝爾辭世並立下遺囑:「請將我的財產變做基金,每年用這個基金的利息作為獎金,獎勵那些在前一年度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他還是人工智慧學說的創始人之一,在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第二年,又成為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圖靈獎得主。其研究領域十分廣泛,對經濟學有所涉及並創立了「注意力經濟」等學術理論。但是,或許是其他領域的成就太過耀眼,獲獎前沒人稱他為經濟學家。
  • 讀書:《贏家的詛咒》(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作品)
    內容簡介:《贏家的詛咒》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察•塞勒的經典著作,也是一部關於經濟學悖論和反常現象的傑作。Thaler) ,生於1945年,1974年畢業於羅切斯特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他目前在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執教,任金融和行為科學教授及行為決策研究中心主任;此外,他還在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NBER)主持行為經濟學的研究工作。塞勒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於社會心理學、行為經濟學等交叉學科。他被公認為行為經濟學和金融學領域的先驅。2015年,理察•塞勒當選美國經濟學學會主席。
  •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思想全景(下)
    例如,涉及經濟增長的教科書無法繞開羅伯特·索洛(1987年獲獎)和保羅·羅默(2018年獲獎)的增長模型,資本市場中的衍生品交易離不開羅伯特·默頓和邁倫·斯科爾斯(1997年獲獎)的B-S期權定價公式,各國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制定也深受米爾頓·弗裡德曼(1976年獲獎)貨幣理論的影響。本文共分上中下三篇,全景式回顧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生平和主要思想貢獻,梳理現代經濟學的發展歷程與演進脈絡。
  • 一文看懂心理帳戶、稟賦效應、交易效用等行為經濟學理論,理察·塞勒諾憑它們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
    (Richard Thaler)獲得201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確實是名至實歸!與塞勒一起做過研究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尼曼教授回憶說,這個孜孜不倦的年輕人似乎對任何與經濟行為有關的現象都充滿了好奇心。他會關心紐約的出租汽車司機每天開車幾個小時之後才會收工回家;關心在賽馬場上人們如何下注,又如何在最後時刻突然改變決定;他會請自己的經濟學家同事們到家裡吃飯,卻要求他們在吃飯之前先完成一項行為學研究的實驗。塞勒對行為經濟學的著迷,讓他能夠從看似平凡普通的現象中發掘出最根本的規律。
  • 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兩位美國經濟學家獲獎
    1968年正值瑞典國家銀行的300周年慶典,瑞典國家銀行以紀念諾貝爾的名義推出了這個經濟學獎,並向諾貝爾基金會捐獻了這個獎項的獎金。至此,這個經濟學獎與舉世矚目的諾貝爾獎產生了關聯。時至今日,諾貝爾獎官方網站已將「瑞典銀行經濟學獎」歸入「諾貝爾獎」一欄。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揭曉 契約理論成「贏家」
    一年一度備受矚目的經濟界大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獎名單終於揭開神秘面紗。瑞典皇家科學院10月10日宣布,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2016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哈佛大學的奧利弗路哈特、麻省理工學院的本特路霍爾姆斯特倫,獲獎理由是他們對契約理論的貢獻。
  • 批契約理論學者分享2016諾貝爾經濟學獎
    北京時間10月10日下午17時45分,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作為經濟學界的最高榮譽之一,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該獎授予英裔美國經濟學家奧利弗•哈特(Oliver Hart)和芬蘭經濟學家本特•霍姆斯特羅姆(Bengt Holmstroem),以表彰他們對契約理論作出的貢獻。據悉,兩人將均分8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19.48萬元)獎金。
  •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思想全景
    本文共分上中下三篇,將全景式回顧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生平和主要思想貢獻,51年84人,梳理現代經濟學的發展歷程與演進脈絡,本篇為上篇,將系統介紹現代經濟學的發展歷程以及1969-198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 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第一人薩繆爾森逝世
    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奧斯特羅姆與威廉姆森 他們分別用「隨著時間變化的易變性」和「共同趨勢」兩種新方法分析經濟時間序列,從而給經濟學研究和經濟發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 諾貝爾經濟學獎:理解這6個理論,讓說服能力提高10倍
    這些理論,以前散見於我的各篇文章、課程中,今日提取經典乾貨,重新寫作一個精華篇。以向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塞勒和卡曼尼,再次致敬!諾貝爾獎離我們很遠嗎?在商業社會中,小到廣告文案撰寫、產品銷售,大到上百億美金的金融投資,都進行著彼此說服。
  • 諾貝爾經濟學獎新鮮出爐!怎樣和孩子解釋「拍賣理論」?
    博雅小學堂給孩子受益終生的人文底色文 | 灰鴿叔叔復旦大學新聞學碩士博雅小學堂新聞導師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新鮮出爐
  • 諾獎系列之3 從諾貝爾經濟學獎看宏觀經濟學發展及中國經濟發展啟示
    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為慶祝其成立三百周年而出資創設諾貝爾經濟學獎,並於1969年正式頒發,自此,諾貝爾獎的巨大光環照進了一個新的領域。諾貝爾經濟學獎被世人極度看重,尤其在經濟學界更被尊為無上成就,其獲獎者的理論貢獻對學界、商界和公共政策均產生了重大影響。 正因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系列特殊性,諾貝爾經濟學獎自創立以來就備受爭議。
  • 【知識拓展】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起源和歷史
    諾貝爾經濟學獎則是由瑞典中央銀行於1968年所設立的,同樣是用於表彰在經濟學領域具有卓越貢獻的人。該獎的全稱是「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於1969年首次頒發,儘管此獎項並不屬於1895年諾貝爾遺囑中所提到的5個獎項,但一般認為此獎項與5個獎項地位相同,且諾貝爾經濟學獎被普遍認為是在經濟學領域能夠取得的最高榮譽。
  •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理察·塞勒|學術界的「楊超越」如何C位出道
    為什麼總是會盲目跟風?……你是否常常會這樣「責問」自己?你是不是覺得只有自己如此「反常」,NO!NO!NO!You are not alone!行為經濟學將會告訴你,這些「非理性」的行為才是人之常情。諾獎年年有,2017最不同!2017年10月9日上午,諾貝爾獎上演壓軸大戲,理察·塞勒因在行為經濟學方面的卓越貢獻,成為第79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