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為經濟學重構法經濟學

2021-01-08 光明網
作為法學和經濟學科際整合的交叉學科,法經濟學應包含所整合學科的基本理念。由於法經濟學最初由經濟學界創立,所秉承的是效率理念,這與法學公平正義的理念是相衝突的。為此,法經濟學要真正實現其學科目的,就必須涵蓋公平正義理念,而行為經濟學的發展為其提供了突破口――

法經濟學是運用經濟學的方法和理論來考察、研究法律規則和制度的形成、結構、效果及對經濟影響的學科,它是法學和經濟學科際整合的邊緣學科。根據學科整合的一般規律和要求,它應包含所整合學科的最基本理念。社會科學各學科的最基本理念應是各自秉持的價值理念。法經濟學最初由經濟學界創立,秉承的是效率理念,這與法學的公平正義理念發生了根本衝突。波斯納試圖解決這一衝突,他曾論證道:公平正義的第二種含義,也許最普遍的含義是效率,法律的制定與實施應以追求社會財富最大化為目的,效率可以替代正義、權利成為法律的基石。波斯納將效率與公平正義合二為一的解決方案並未被主流法學界所認可,他們認為拋開公平正義的法經濟學分析喪失了法學意義上的合法性。因此,法經濟學要真正實現其學科目的,其基本理念必須涵蓋公平正義。

行為經濟學對法經濟學的意義

行為經濟學以心理學、生理學、倫理學為基石,以實驗的方法研究經濟現象。它並非要否定和拋棄主流經濟學理論,而是以一種更具一般性的體系將主流經濟學理論容納其中,使其更接近經濟社會現實。

在行為經濟學的經典實驗「最後通牒博弈」中,一方參與者(提議者)提出一種在兩方中分配金錢的方案,另一方(回應者)有權接受或拒絕該方案,如接受,則雙方各獲得由方案確定的金額;如拒絕,則雙方一無所獲。按照主流經濟學的效率最大化理論,回應者應會接受任何不為零的分配方案,提議者也會儘量分給對方一個趨近零的金額。這一實驗前後歷時十年,遍及五大洲12個國家中的15個有著極為不同的經濟文化環境的小規模社會,其發表在2001年《美國經濟評論》上的實驗結果卻是:提議者一般會將40%的金額分給對方,有一半的回應者拒絕僅獲金額的20%。從這一明顯違背效率最大化理論的實驗結果可以推導出:正是出於對公平正義的認可,提議者的方案才會大大偏離效率最大化,回應者也才會因為提議者的不公而寧願兩敗俱傷。

為探求為懲罰不公而寧願兩敗俱傷行為的生理學與心理學基礎,蘇黎世大學國家經濟實驗室對此進行了腦神經系統研究後認為:人們具有對違反公平正義和合作規範進行懲罰的強烈願望,並從這種懲罰行為中獲得滿足。大多數人在發現違反社會規範的行為未得到懲罰時會覺得不愉快,而一旦公平正義得以建立就會感到輕鬆和滿意。由此可得出:正義與效率都是人類的內生偏好。這一點對法經濟學意義重大:以正義和效率並重為前提重構效用函數,不但可以修正僅以效率為人類偏好的主流經濟學效用函數的不足,而且為重構法經濟學提供了理論基礎,因為其綜合了經濟學和法學的基本理念,可以取得法學意義上的合法性。

建立社會偏好效用函數

正義與效率的綜合就是社會偏好效用函數的建立。在這個新效用函數中,效率(財富最大化)只是決定個人效用的一個變量,公平正義是另一個重要變量,兩者既獨立作用又相互作用共同影響效用。行為經濟學堅持方法論個人主義,因為效用必須以個人的方式才能被理解,但同樣重要的是:決定效用的變量的內涵是由社會提供的。故有必要對公平正義和效率的內涵進行社會性解讀。

行為經濟學認為:公平正義是人們對參與者行為或結果的判斷,這個判斷會影響其對行為和分配的偏好。公平正義包括強互惠、對不平等的憎恨和內部人偏好:強互惠指人們傾向於合作,並儘可能懲罰不合作者,即使不能從社會中彌補其懲罰成本;對不平等的憎恨指人們傾向於以個人成本為代價減少群體其他成員間的不平等;內部人偏見指人們根據某個與財富不相干的歸屬特徵(如種族和國籍),傾向於認同像自己的參與者,並對其表現出利他行為。可見,行為經濟學的正義理念包含了規則正義與分配正義,因而可對其進行法學解讀。

法學意義上的規則正義是指:作為社會基本結構的主要社會制度為社會成員確定了合作的利益、負擔的分配方法及利益受損後的救濟方法,即通過法律來公正合理地設定權力和配置、救濟權利。規則正義包括兩方面,一是規則本身是否公平正義,即立法正義;二是公平正義的規則是否得到公正實施,即司法正義。分配正義指的是:僅由於個人的出身、天賦、能力、健康及機遇而導致的分配差別。

在新的社會偏好效用函數中,效率的內涵仍可遵循主流經濟學的觀點進行解讀:效率可分為技術效率與配置效率。當我們將效率概念應用於一個個主體時,所要研究的是該主體是否利用一定資源生產出了最大量的產出,這種評價個別主體的效率稱為技術效率。當我們考察整個社會的經濟效率時,所研究的是經濟體的全部生產資源與所有人的總經濟福利之間的對比關係。當給定各生產主體的技術效率時,經濟體的效率是指資源是否在不同生產目的之間得到了合理配置,使其最大限度地滿足了人們的各種需要。這種在全社會範圍評價資源是否合理配置的效率稱為配置效率。

重構法經濟學

重構法經濟學就是建立新的社會偏好效用函數,並以此作為基本分析工具重新考察、研究法律規則和法律制度的形成、結構、效果及對經濟的影響。由於新的效用函數是規則正義、分配正義、配置效率和技術效率四個變量的對立統一,故如何把握四者的關係就成為重構法經濟學的關鍵。

新的社會偏好效用函數導致法律規則的產生,即法律規則是效用的函數;另一方面,法律規則通過影響個人偏好而影響效用,從而改變個人行為,使個人行為符合社會整體利益,故規則對經濟發展、社會和諧起著基礎性、引導性作用。從分配來說,分配差別的絕大部分是由規則所導致的,要最大限度地彌補分配差別、促進社會和諧最終也得靠社會規則的完善及公正實施,因此,應以規則正義統領分配正義。

技術效率考察的是生產的技術可能性以及單個主體是否充分利用了其具有的技術能力。配置效率除考慮技術面和單個主體外,還得考慮整個社會的需求及由需求所決定的福利滿足。任何單個個體的技術效率都必須符合整個社會的配置效率,因此,應以配置效率統領技術效率。

以上從定性的角度分析了新的社會偏好效用函數四個變量的關係,要分析具體的法律規則還必須為每個變量設定適當的參數,這有待於行為經濟學的試驗數據及對數據進行的模擬和反覆檢驗,故行為經濟學雖然在基本理念上能使經濟學界和法學界取得共識,但建立行為法經濟學的路還很長。

(作者單位:湖南大學經貿學院)

相關焦點

  • 張元釗:行為經濟學,傳統經濟學的補充
    近年來,由於傳統消費者決策模型已不能完全解釋個體決策活動,行為經濟學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行為經濟學並非一個新興學科,甚至有的學者認為行為經濟學的出現可以追溯到亞當·斯密時代。在其《國富論》一書中,斯密提出個人行為往往最接近其自身利益,也就意味著人的心理可以決定其行動。但直到20世紀80年代後,行為經濟學才逐漸受到主流經濟學者的重視。
  • 梁小民︱接地氣的經濟學——理察·塞勒與行為經濟學
    運用行為經濟學的方法研究人們的經濟行為,就要從對現實生活的觀察和對人類行為的實驗出發。所以說,觀察現實和實驗經濟學是行為經濟學的基礎。2002 年,對實驗經濟學做出開創性貢獻的弗農·史密斯和對行為經濟學做出開創性貢獻的丹尼爾·卡尼曼共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這絕非偶然(可惜另一位對行為經濟學做出開創性貢獻的經濟學家阿莫斯·特沃斯基由於英年早逝未在獲獎之列)。
  • 「就事論事」的行為經濟學
    行為經濟學呈現出一種奇怪的「就事論事」的狀態,它逐一地羅列人性中那些「非理性」的特徵,就好像一個櫥窗,用來展示和控訴主流理論的失敗。李斌201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再次使行為經濟學進入了公眾的視野。該獎項所表彰的實驗方法正是行為經濟學的傳統研究方法——儘管實驗方法對於其他經濟學者們來說是陌生的。實際上,行為經濟學在過去幾年經歷了一段好時光。在此以前,理察.泰勒獲得了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並於此前一年獲選擔任美國經濟學會主席。這一系列事件可以視作行為經濟學「登堂入室」的標誌,它反映了主流經濟學者正在大幅度地吸收和接受行為經濟學。
  • 行為經濟學與公共政策
    弗裡德曼當初是以此觀點來支持新古典模型的,而我認為,新的研究證據表明需要將行為經濟學納入對重要經濟問題的分析之中。行為經濟學對公共政策的影響可以分成三個領域。每一個領域在經濟學中都有著悠久的學術傳統,表明從實用的角度看,行為經濟學代表著新古典經濟學模型的自然發展進程(而非挑戰)。
  • 行為經濟學是用來幹什麼的?
    作為一名行為經濟學家,我不僅對金融、貧困、教育等領域基於行為經濟學進行了研究,還創立了旨在抗擊貧困的扶貧創新行動組織(在全球超過45個國家開展行動),以及 http://www.stickk.com網站。  行為經濟學是用來幹什麼的?
  • 研究行為經濟學的理查·德塞勒獲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2017年諾貝爾獎中的最後一個獎——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今日揭曉,行為金融學奠基者、芝加哥大學教授理察·塞勒獲得殊榮。當地時間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芝加哥大學教授理察·塞勒(Richard H.
  • 行為經濟學對個體異質行為的研究與啟示
    行為經濟學突破了這種主張共性的理論迷思,回歸於個體行為的異質性本質,並巧妙地把「同質理性人」容納為「異質行為人」的極端特例,從而在本質上超越了主流理論的解釋能力。由此可認為,行為經濟學絕不是區別於主流經濟學的分支流派,而是主流經濟學的順承發展,它對異質行為的開創性研究,對當前經濟理論的創新與實踐具有深刻的觸動與啟示。
  • 經濟學的任務是人的行為的分析
    說它啟後,一方面是因為對於其中的方法論等問題,米塞斯在後來的《經濟學的最終基礎》《理論與歷史》等著作中進行了進一步的闡述;另一方面是它啟發了學者研究經濟行為,米塞斯的經濟行為邏輯已經成了主流經濟學核心理論的啟發範式,哈佛大學已將行為經濟學列為經濟學基礎課程,諾貝爾經濟學獎曾兩次頒發給了這一領域的學者,分別是2002年丹尼爾·卡尼曼、弗農·史密斯和2017年的理察·泰勒。
  • 行為經濟學:新古典的繼承與發展
    於是,當所研究的決策行為恰好是經濟學家感興趣的行為時,認知神經科學就自然而然與行為經濟學聯繫起來,此即前述的第一類別的神經經濟學範疇。相對於行為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更類似於一種假想的基準理論,其中決策個體的偏好結構被高度抽象化與凝練化,而行為經濟學卻為這一偏好結構賦予了更多現實心理基礎。從這一意義上說,我們又可將行為經濟學看作一種描述性理論,而新古典經濟學則更具有規範性特徵。
  • 諾獎得主羅伯特·奧曼:行為經濟學並非挑戰主流經濟學
    新京報訊(記者 顧志娟)10月30日,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經濟與金融峰會上,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羅伯特·奧曼(Robert Aumann) 討論了行為經濟學是否是主流經濟學的一場革命的問題。他認為,行為經濟學與主流經濟學是互補的,不存在誰對誰錯的問題。
  • 行為經濟學:揭示經濟行為背後的情境因素
    周業安介紹,行為經濟學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步建立了獨具特色的決策理論,並把該理論廣泛運用到政治、法律和經濟領域,逐步形成了比較成型的行為決策理論、行為金融學、行為宏觀經濟學、行為勞動市場理論、行為法律和經濟學、行為政治經濟學。
  • 為什麼又是行為經濟學?
    塞勒被認為是現代行為經濟學和行為金融學領域的重要先驅者。2002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著名行為經濟學家卡內曼甚至將自己的獲獎歸功於塞勒,稱他是「首位將心理學引入經濟學,開創了行為經濟學」的學者。當然,塞勒可能也是最有爭議的經濟學家之一,爭議的焦點源於他傾向於強調事實與權威傳統經濟學理論的不一致。
  • 「行為經濟學之父」、美國經濟學家理察·塞勒獲諾貝爾獎
    今年諾貝爾獎的「壓軸大戲」中,理察·塞勒,被稱「行為經濟學之父」的芝加哥大學教授獲得了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作為研究人的非理性經濟行為的「行為經濟學之父」,理察·塞勒被問及:你會怎麼花費9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72歲的老爺子繼續開起了玩笑:「我會盡最大努力,用非理性的方式把這些錢花光。」
  • 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異同
    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異同,既體現在經濟理論上,也體現在經濟政策上。先看經濟理論。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都是研究市場經濟中經濟活動參與者的行為及其後果的,而市場經濟中所有經濟活動參與者的行為都是一定意義上的供給和需求行為,因此,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主要相同之處就在於都是通過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決定價格和產量,並且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需求曲線一般說來都是向右下方傾斜的,即價格下降,需求量會增加,而它們的供給曲線都是向右上方傾斜的,即價格上升,供給量會增加。
  • 《微觀經濟學》學習筆記 1 經濟學的世界觀
    正確認識經濟學    經濟學不是紙上談兵,也不是萬能的,其無法解決所有的問題。理論和經濟制度都不是完美的。經濟學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既能夠為人所用也可以被人利用。經濟學是研究什麼的    社會是由人組成的,與動物的族群不同,社會中獨立的人擁有獨立的意識,每個個體的行為具有隨機性,難以預期。
  • 保險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
    保險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2016年8月1日多年來,諸如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等軟科學已成為決策考慮因素的醜陋繼子。著名的哈佛大學法學教授支持他們的研究,這導致白宮和世界銀行聘用行為經濟學家來幫助他們做出更好的決策。
  • 第二屆行為與實驗經濟學前沿論壇徵稿啟事
    為推動中國特色經濟理論構建,講好中國故事,促進行為與實驗經濟學在理論研究與實踐中的應用,由《經濟學動態》編輯部主辦,東北財經大學承辦的第二屆行為與實驗經濟學前沿論壇擬於
  • 中國社會科學網:行為經濟學:揭示經濟行為背後的情境因素
    傳統經濟學以「理性人」為理論假設,通過數學模型構築起形式完美的理論體系。行為經濟學則以心理學為基礎,從人的心理特質、行為特徵出發,揭示影響利益選擇行為的心理因素。  跨學科協作拓寬理論發展空間  行為經濟學被稱為「心理學的經濟學」。
  • 行為經濟學與公共政策:一個實用的視角
    切蒂教授以行為經濟學在養老儲蓄、勞動供給與社區選擇問題上的應用為例,闡明了行為經濟學對公共政策的三個貢獻。切蒂認為,經濟學家應將行為經濟學視為研究問題的工具之一,把行為特徵納入考慮,以幫助解答經濟學的核心問題。本文原文發在《比較》第91輯,此處為刪節版,全文請參見財新網。
  • 當心理學遇上經濟學,理察·塞勒獲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
    諾貝爾經濟學獎正式名稱為「瑞典國家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於1969年首次頒發。理察·塞勒於1945年9月12日出生於新澤西州東奧蘭治,他是行為金融學的最知名的理論家之一,曾獲得文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1995年開始在芝加哥大學任教,主要研究領域是行為經濟學、行為金融學與決策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