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凌鋒
轉載自:公眾號「外灘教育」
(ID: TBEducation)
「能夠等待、具備『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將來就會走向成功!」
20世界60年代,一項由美國心理學家進行的測驗——「棉花糖實驗」,在經年的傳播過程中,成了大眾眼中最著名的經典心理學實驗,其結論也成為諸多家長的育兒聖經。
似乎,家長們已然找到了幫助孩子邁向成功的捷徑。
畢竟,這項能力適用廣泛。從不願意練琴,只想趕緊看電視的小小孩;到不想工作,只想享受生活的成年人,很多行為的背後都可以用延遲滿足能力解釋。
不過,這一心理學實驗雖然名聲在外,卻遠非大眾所熟知的那樣簡單。無論是實驗過程,結論,還有大量複製「棉花糖實驗」的嘗試,都揭示了一點:人們對這個實驗的認識,存在著許多誤區。
本文將與大家聊一聊這朵「棉花糖』的前世今生,並結合資深心理諮詢師嚴藝家的解讀,為家長們撥開延遲滿足能力培養的迷霧。
著名的「棉花糖實驗」,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於1968年在史丹福大學旗下的Bing幼兒園舉行的,有關於幼兒如何抉擇「即時與延遲獎勵」的實驗。
沃爾特與他的團隊共選擇了32位孩子參與這一實驗,最小的孩子3歲半,最大的5歲又8個月。
所有孩子都被單獨安排在一個房間裡,一張桌子、一把椅子和一個放著棉花糖(也可為軟糖或曲奇餅等孩子愛吃的零食)的盤子,是這個空間裡僅有的物品。
接著研究人員會告訴孩子們:
「你可以馬上吃掉這個零食,但這就是全部了;
又或者你可以再等一會(15-20分鐘左右),因為我要去辦點事,如果你可以忍耐到我回來,作為對你忍耐和等待的獎勵,我將會再額外給予你一份零食。」
之後,研究人員會離開這個房間,讓孩子一個人與零食呆一會。
年幼的孩子們對美食的表現各不相同:
有些孩子毫不猶豫,連大人的話都還沒說完,就享受起了盤子裡的美味;
另一些孩子為了雙倍獎勵,選擇堅持,但棉花糖實在令人難以抗拒,在經歷了捂眼、背對、兜圈、唱歌和踢凳子等轉移注意力的行為後,多數孩子還是在15分鐘內選擇『投降』;
只有約20%的孩子成功渡過難關,最終得到雙倍獎勵。
這一實驗前前後後共招募了數百名孩子參與其中。
多年後,沃爾特團隊對這些參與者的發展狀況進行了跟蹤調查,他們發現:
以那些能為更多獎勵進行等待的孩子作為對照組,他們在今後的人生中普遍呈現出更高的學術成就、更健康的身體狀況、更完備的社會責任與社會關係,認知與抗壓性也較不願等待的孩子對照組更勝一籌。
由於這些重大的發現,「棉花糖實驗」成為史上最著名的心理實驗之一。
同時,實驗中那些等到最後的孩子身上所具有的特點被命名為「延遲滿足能力」。
隨著時間更迭,這項能力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能預測幼兒前途的「水晶球」。
由於棉花糖實驗似乎揭示了孩子和未來成功之間的關係,於是越來越多的父母加入了培養孩子延遲滿足能力的大軍。仿佛只要通過這一考驗,孩子光明而美好的未來指日可待。
不過,實驗的發起者沃爾特,指出了這一實驗存在的缺陷:
實驗樣本少。數百名的參與者無法有效代表大眾群體。同時也缺少了族群的多樣性。
實驗變量多。最初的那批實驗對象,他們的父母大多是史丹福大學的教授或學生,家庭支持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他們的一生。還有各種其他因素可能造成影響。
數據不全面。在成績與相關數據的採集中,團隊並未收集到全部的信息。對於那些拒絕提供個人資料的學生來說,很難評判他們是活的優質還是不如意。
然而,隨著時間流逝,棉花糖實驗的細節已經不足為普通人所知。
對大眾而言,知道實驗的結論似乎就夠了——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就是幫助孩子創造成功的未來。
然而,「棉花糖實驗」一直在學界充滿爭議。很多心理學專業人士,對該實驗結論的嚴謹性提出了質疑,更對普通人對延遲滿足能力的認識感到擔憂。
研究人員泰勒·瓦茨,格雷格·鄧肯與權浩南在2018年5月的《心理科學》期刊上發表文章,證實當初的棉花糖實驗確如發起者沃爾特所言,有著自身的缺陷,並在新的實驗中做出了彌補。
泰勒與同事們挑選了900多名來自社會不同層級與種族,父母受教育水平與收入存在較大差距,更能反應社會整體面貌的孩子重新進行研究。
結果表明:影響孩子延遲滿足能力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們的家庭收入。
相悖的結論、貧富的差距... ...十足的話題性與能夠親手終結一個「育兒神話」的成就,讓新聞媒體競相報導,試圖揭穿這一蒙蔽眾人數年的「謊言」。
但必須指出的是,一開始的「棉花糖實驗」,並沒有認為延遲滿足能力與未來的成功是因果關係,只是認為延遲滿足能力是一項未被認識到的重要能力,與孩子取得高成就之間或存在相關性。
但在之前的大眾傳播中,結論被簡單化,實驗中的缺陷被無視。
而泰勒也在新的研究引發輿論之後站出來,發表了與大眾傳播不同的看法:這項新研究不應該被解釋為延遲滿足能力不重要。
事實上,新的研究意味著人們或許更要關注延遲滿足的培育(減少貧富孩子間的差距),以及提升孩子的認知能力(這對延遲滿足的影響最為明顯)。
可是,究竟什麼樣的孩子,才稱得上具備延遲滿足能力?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心理學教授大衛·范德,對116名4歲孩子的行為進行了研究,並藉此總結出男/女孩有無延遲滿足的表現。
對男孩來說:具備延遲滿足能力的男孩,深思熟慮、專注、能夠調節自我情緒;不具備延遲滿足能力的男孩,情緒容易波動、爭強好勝、無法進行情緒管理。
對女孩來說:具備延遲滿足能力的女孩,聰明能幹、足智多謀;不具備延遲滿足能力的女孩,壓力闕值更低、情緒更容易崩潰。
可以看出,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孩子,情緒更平穩,更容易面對挑戰,策略性也更強。從這個角度說,這些孩子更容易取得高成就便也不難理解了。
既然延遲滿足能力的確是一項對孩子積極有益的能力,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應該怎麼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呢?
現實中,許多父母並非不重視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而是在不夠了解實驗情況和結論的基礎上,採取了一些不恰當的做法,而這些做法可能正在傷害孩子或者親子關係。
因此,要回答如何培養這個問題,先要解構延遲滿足能力,看看其前提條件和內裡核心究竟是什麼。
為了能夠讓孩子有耐心,「再等一會兒!」成了許多家長的口頭禪。家長們寄希望於每一次的額外等待,能讓孩子擁有更強的延遲滿足能力。不過,家長在這麼做的時候,顯然忘記了延遲滿足實驗中的前提條件:更多的好處。
前文的實驗中,不論是最初的原始實驗,還是後來泰勒做的實驗,那些願意等待的孩子,都是期盼在等待之後得到更多的好處。
也就是說,孩子們是為了一個更長遠的利益,而放棄眼前的收益或者選擇等待。
但是在生活中,許多家長已經忘了這個前提。只是簡單地認為,只要能讓孩子等就行了。可能,「延遲滿足」這個詞本身,就容易讓人忘記它的潛在條件。
2、先滿足,才有延遲滿足
資深心理諮詢師嚴藝家說:「我常常對來向我諮詢的家長說,『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有多少得到即時滿足的體驗?』」
一個孩子需要先有被滿足、不匱乏的體驗,才會知道自己能夠等來更好的事情。
這種富足與滿足,並非是給予孩子物質層面的絕對滿足,想要吃十塊巧克力就給十塊巧克力是行不通的。
這種體驗主要是要給孩子一種認知:「 我的合理需求是可以得到滿足的。如果不能被滿足,是因為條件不夠,而不是我做錯了什麼。」
生活中,許多父母將延遲滿足能力等同於自控力。棉花糖實驗的締造者沃爾特也曾在他的書中這麼認為。
不過,據嚴藝家介紹,隨著現代兒童心理學的發展,這個詞已經被解構成其他能力。家長和老師認為孩子應該提高的所謂「自控力」,更主要的應該是「自我調節能力」。
當一個孩子坐在教室裡,可能因為壓力或者外界環境的影響,出現看上去無法自我控制的情況時,恰恰說明:他真正需要發展的是應對當下情境的自我調節能力。
就好像成年人往往不喜歡開會,為了能忍受會議,就會選擇刷手機等自我調節的行為。對於看上去自控力不強的孩子,實質上他需要的是策略——該如何安撫、調節自己面對或者適應當下的策略。
有一部分自我調節的能力是先天的,比如小嬰兒吃手這種行為。還有一部分自我調節的能力需要家長不斷地幫助孩子發展而來。
特別是在孩子遇到了不如意的狀況時,家長如何引導他去看待眼前的困境,對孩子以後面對挑戰的策略選擇很有影響。
4、延遲滿足的關鍵是內驅力
在棉花糖實驗裡,有一個非常重要但未被測量的變量,是孩子願意等待時的內在驅動力。
表面看他們的驅動力是棉花糖本身,但可能每個孩子內在的驅力是完全不同的。比如:有的孩子的動力是更想做個好孩子,有的則可能是不想被懲罰。
每個孩子行為背後的動力大相逕庭。研究這種內驅力,對於理解「延遲滿足」起到關鍵作用。
嚴藝家認為,形成強大內驅力是一種高級的心智發展狀態,只有當孩子內在外在各方麵條件具足,才能形成大腦發展基本成熟後,真正屬於人格特質部分的內驅力。
釐清了對延遲滿足能力內涵的一些誤區之後,不得不說這項能力的培養,主要在於孩子與父母相處的各種細節。
以下有一些研究人員給出的建議,對家長或有幫助。
1、信任
信任,是培養的關鍵詞。
羅切斯特大學的塞萊斯特·基德等人,在2013年就對信任這一關鍵點進行了研究。他們給參與實驗的孩子分成了兩組——可靠承諾組與不可靠承諾組。
他們用蠟筆對這兩組進行了「棉花糖實驗」,不可靠承諾組在最後並未兌現承諾,而是對孩子道歉,並勸他們使用最初的那套蠟筆;相反,可靠承諾組會獲得預設的禮物。
隨後,兩組人員再次進行真正的棉花糖測試。結果令人驚訝:
那些第一次受騙的孩子,平均只等了3分鐘就開始吃棉花糖,而經歷過可靠反饋的孩子,平均等待時間達到12分鐘之長。
在不可靠的小組中,14名兒童裡只有1位等待了15分鐘,而在可靠的情況下,這個數量增長到了9位。
組織者之一的阿斯林表示:「這個結果難以置信,最初我們設想承諾可靠與否只會產生1分鐘左右的差異。」
顯然,孩子們對未來的回報十分敏感,越是不可信的環境,他們越在意當下利益。
這就要求家長有諾必達,避免被孩子打上「不可靠」標籤,導致延遲滿足力的培養本末倒置。
2、主動與被動
米勒和蕾切爾曾就延遲滿足的「主動與被動性」進行了研究:
當孩子覺得「自己掌控延遲過程」時(他能隨時停止延遲),那麼其延遲的意願會更強;
相反,如果發現「他人掌控延遲」(自己處於被動狀況下),那麼延遲意願就會大幅減弱。
所以,家長們可以儘量減少主觀的命令,少用「我覺得」,多用「你選擇」。
3、物品特性
貝格雷和莎茨基於2011年,研究了物品特性對孩子延遲滿足力的影響:越是珍貴、越不常見的物品,那麼孩子的延遲滿足時間就越短,即他們很難克制想要獲得的欲望。
這或許能從側面證明,為何從表面上看,家境較好的孩子延遲滿足能力更強。
當然,這並非指延遲滿足能力是被客觀經濟水平所決定,而是指孩子是如何體驗家庭與財富之間的關係的。
舉例來說,
如果一個來自富裕家庭的孩子,體驗到家長對物質的態度是苛刻與匱乏的,而另一個來自普通家庭的孩子,體驗到家長對物質的態度是滿足與自在的,這兩個孩子會發展出的延遲滿足能力很可能會是不同的。
對於家境普通的家庭而言,處理好這樣的關係可以依據這三點進行:
一是幫助孩子區分欲望與需求;
二是接納孩子圍繞「不可得」的感受,比如買不了頭等艙,不代表不能嚮往和談論頭等艙與經濟艙的區別,表達願意努力掙錢買頭等艙的意願;
第三是,幫助孩子看到物質以外還存在許多無價但珍貴的東西,比如健康,自由,親情等等。
4、合理等待
棉花糖實驗的發起人沃爾特,強調了合理等待的重要性,並給出了具體方向:合理的等候時間與截止點。
首先,告知孩子一個明確合理的等候時間,有利於其明確目標,權衡利弊。當孩子確認這一選擇有價值,等待有結果之後,他們堅持下去的意願會更加強烈。
其次,截止點也要合理。小任務的等待可以設置在5-15分鐘,大任務可以割裂成小任務進行。盲目布置大任務,會讓孩子由於目標過遠,喪失等待的動力。
當然,完成大任務後的獎勵,也可以是適當增加,以資鼓勵。
不過,在社會廣泛追求培育孩子延遲滿足力的同時,我們或許也需要停下腳步,站在孩子的立場,來看待延遲滿足這件事。
1、壓抑孩子的需求是否必要?
沃爾特與多倫多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珍妮特,用「冷與熱」的交替,來歸納心理控制的變化。
「熱系統」,是指內在的衝動與需求,
「冷系統」,是指人的理性情感。
他們認為,這兩種系統都是必要的,因為它們既對立又統一,幫助我們反思自身行為及其後果。
如果家長為了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而經常性打壓孩子的需求,或許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願望是不被重視的,是不值得的。對於真正成熟的人格而言,需要一定的靈活度,既滿足自己,又能符合社會要求。
缺少了衝動與即時的渴望,獨留理性的孩子,真的會是家長想要的嗎?
2、當代少年真的經不住誘惑?
隨著電子設備與遊戲的普及,相信不少家長渴望培養孩子延遲滿足力的初衷,都是讓其更具定力,脫離誘惑。
但當代孩子的意志力是否真的弱不經風?美國心理協會一項對棉花糖實驗的複製實驗,或許能讓家長放下焦躁的心。
參與研究的明尼蘇達大學博士史蒂芬妮(Stephanie M.Carlson)說:「雖然生活在一個即時滿足的時代,所有東西都可以通過智慧型手機或網際網路獲得,但如今的孩子比起上世紀60年代和80年代的孩子,其延遲滿足時間更長、能力更強。」
實驗結果顯示,新千年的孩子,其平均延遲時間較60年代同齡的孩子多出2分鐘(達到了10分鐘),比80年代同齡的孩子多出1分鐘。
史蒂芬妮認為,這可能與家長們對早期教育重視度的增加,以及新科技革命產生的數位技術能培養孩子抽象思維有關。
可以明確的是,在社會發展的同時,我們的孩子也在不斷進步。
因此,如果對「延遲滿足」教育存在巨大的焦慮,使得孩子的內心需求從未佔據主導地位,家長們恐怕會覺得難以忍受孩子緩慢的發展。
年幼的孩子在他們看來,像是一臺漏洞百出的機器,不修修補補就無法運行。
與其焦慮於孩子的各項能力達不到預設,不如將視線轉向自己。當家長自身的自我調節能力,內驅力等也都更充實飽滿的時候,孩子也將會更加受益,並學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