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心理測試:延遲滿足能力測試​,你的延遲滿足能力有多強?

2021-12-28 職業心理測試

昨天才信誓旦旦說開始減肥,為什麼一到飯桌前又大快朵頤?明明知道自己囊中羞澀,到了雙十一卻怎麼也管不住自己剁手的衝動?期末考試快到了本該認真複習,可一旦打開了抖音/快手就忍不住刷個不停?

延遲滿⾜是指⼀種⽢願為更有價值的⻓遠結果⽽放棄即時滿⾜的抉擇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我控制能⼒。它的發展是個體完成各種任務、 協調⼈際關係、 成功適應社會的必要條件。延遲滿⾜是⼀種⼼理成熟的表現,也是⼈類個體進化過程中的基本⼼理能⼒,許多科學⽂獻將延遲滿⾜能⼒與其他領域的積極回報聯繫在⼀起,包括學業成就、身⼼健康、社會適應⼒等。

40年前,心理學家沃爾特·⽶歇爾(Walter Mischel)和他的團隊召集了60多個4歲的小朋友進行了一項經典的「延遲滿足」實驗。他把小朋友帶到一個觀察室,告訴小朋友他要離開屋子一會兒,桌子上的棉花糖暫時是不能吃的,而如果小朋友能等到他回來,便可以得到2個棉花糖。

米舍爾發現,有些小朋友能夠通過各種注意轉移和自我控制策略戰勝棉花糖的誘惑,而另一些小朋友則把持不住,還沒等到米舍爾回屋子,便吃掉了棉花糖。早在4歲,小朋友們「高延遲者」和「低延遲者」便顯而易見。 

⽶歇爾⼀直追蹤著當年參加實驗的孩⼦,結果發現那些可以等上15分鐘再吃糖的孩⼦在學習成績上⽐那些⻢上吃糖孩⼦平均⾼出210分,並且總體與周圍的⼈相處也更融洽。

他還發現延遲滿⾜能⼒與學業成就、智⼒⽔平以及成就需要呈正相關。能夠做到延遲滿⾜的⼉童,在10餘年後,其申請⼤學時的SAT測驗(美國的⼤學⼊學考試)成績也較⾼。

那麼你的延遲滿足能力有多強呢?面對現實世界裡各種五花八門的誘惑,你能夠為了長遠的利益而把持住當下的衝動嗎?

延遲滿足能力測試,本測評將從五個具體維度上對您的延遲滿足能力進行評估,從而參照常模給出您的延遲滿足能力水平,在最後的擴展閱讀部分,將為您提供一份關於延遲滿足的最全面、系統的介紹,澄清一些關於延遲滿足的常見誤區,以及提升延遲滿足能力的實用方法。

【長按二維碼進入】

延遲滿足能力測試

你的延遲滿足能力總體水平

延遲滿足能力維度解析

關於提升延遲滿足能力的專業建議

友情提示:測評報告的內容和解析因人而異,且會根據樣本的增多和研究成果的深化而不斷豐富和更新,因此以上測評示意圖可能與您獲得的測評報告有所差異。

你的喜歡是對我最大的鼓勵,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分享」此文,或點擊「再看」,謝謝!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你的延遲滿足能力有多強?

相關焦點

  • 教育陷阱——「延遲滿足」,你還在把它當聖經嗎?
    在之後一系列的研究追蹤中,米歇爾發現那些能夠忍耐、等待的孩子,將來的職業道路會更加成功。"能夠等待、具備'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就會走向成功!"於是乎,"延遲滿足"如同聖經一樣被廣大家長趨之若鶩,奉為圭臬。然而,這卻讓家長們陷入一個教育陷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他們認為只要"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就能培養一個有自控力、有遠見的優秀孩子。
  • 「延遲滿足」能力如何形成
    還有的婚戀網站上有一些專門騙財騙色的人,也是利用這種心理讓女人不斷付出。02在假短缺面前的篤定而對於那些幼時經常被及時滿足的人,畫的餅並沒有太大的誘惑力,他們會理智地衡量付出與收益,有夢想,有激情,但不會活在別人編織的夢幻泡沫中,騙財騙色的招數對他們更是沒有用。
  • 延遲滿足能力強就會成功?撥開史上最著名兒童心理學實驗的迷霧
    由於這些重大的發現,「棉花糖實驗」成為史上最著名的心理實驗之一。同時,實驗中那些等到最後的孩子身上所具有的特點被命名為「延遲滿足能力」。隨著時間更迭,這項能力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能預測幼兒前途的「水晶球」。由於棉花糖實驗似乎揭示了孩子和未來成功之間的關係,於是越來越多的父母加入了培養孩子延遲滿足能力的大軍。
  • 孩子需要「延遲滿足」的能力嗎?
    相信很多人聽說過延遲滿足這個概念,對吧?有些媽媽就會聽到這裡就會直接問了,我的孩子已經能聽懂很多話了,他已經懂事了,我還要什麼都滿足他嗎?是不是應該學習延遲滿足了?這樣他才能知道這個世界不是圍著他轉的,他才知道體會別人的感受,才能更好地適應未來殘酷的世界。所以你說到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難道我們要一直去堅持嗎?
  • 兒童發展心理學——延遲滿足實驗
    轉載自心理雲平臺公眾號一、定義延遲滿足實驗是發展心理學研究中的經典實驗,這個實驗用於分析孩子承受延遲滿足的能力,所謂的延遲滿足,就是能夠等待自己需要的東西的到來,而不是想到什麼就要什麼,這是一個很通俗的解釋。
  • 「延遲滿足」可以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錯誤的方式傷害了多少孩子
    延遲滿足,這個時髦的心理學理論,近幾年來受到很多父母的追捧,越來越多的父母把它奉為圭臬,它事關孩子的自控能力,延遲滿足能力越強的孩子,越容易成功。為了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認真地從點滴小事做起,小寶寶渴了想喝水需要延遲滿足,孩子想吃零食需要延遲滿足,孩子喜歡的玩具需要延遲滿足。
  • 延遲滿足的孩子,是怎樣默默地等待成功的到來的?
    延遲滿足指的是深諳更有價值的結果,而抵禦眼前的誘惑,在等待中控制自己的欲望,最後贏得更多的價值。0120世紀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米歇爾設計了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等到這些孩子35歲,再做調查,三分鐘以內吃糖的孩子,他們會有不同程度的物質成癮和體重超標的問題,比如嗜菸酒、亞健康。而能夠等待15分鐘的孩子,他們有更優質的生活。心理學家一直在研究智商的高低對人成功的影響,米歇爾的棉花糖測試,其實是測試自我控制能力,這項能力能夠讓孩子去尋找,對自己更有利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 一切心理問題都是自我太弱小,終生成長的是自我延遲滿足能力
    延遲滿足就是自我控制能力,延遲的是即時滿足的欲望和需要。例子就是棉花糖實驗,給定小朋友每人一個棉花糖,如果忍住不吃,半小時後會得到額外兩個作為獎勵,由此觀察自控力。實驗跟蹤效果看,個體成功機率與小時候自控力有很大相關性,換言之,人的差距很大在於自控力強弱。舉個生活例子,孩子學習好壞,自控力是一個重要方面,表現在放學後是先玩還是先寫作業。
  • 淺談「延遲滿足」與「文明進化」
    曾有一個著名的小測試,讓不同的孩子獨立在一個房間裡,放置好一顆糖果,告訴他如果不吃這個糖果,等待時間越久,他就會得到越多的糖果。孩子們表現各異。那些堅持住的孩子們則是那些做事更專注、更能堅持、平時更優秀的孩子,他們自律。
  • 孩子性格急躁,沒有耐心,如何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延遲滿足能力是反映孩子心理成熟的重要標誌,是孩子能否在誘惑面前主動引導自己的關鍵。小華向來性格急躁,沒有耐心,在補習班只上了一節課,見成績沒有進步便不學了。想要什麼,家長鬚得趕緊滿足,不然就哭鬧。小華媽媽為此沒有任何辦法,只能暗自苦惱。
  • "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們:能有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自我控制能力也就越強,可以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自主性的控制調節自身行為,在某一個任務完成程度上,要更勝一籌。不知道家長們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沒有注意到孩子是否具備延遲滿足能力,或者培養鍛鍊過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今天,就讓我們來說一說有關於"延遲滿足"的那些,家長們應該知道的事情。
  • 【延遲滿足】,被誤讀的教育邏輯
    引言:那個所謂「忍得住的孩子有更多糖吃」的試驗一度在網絡上被大量轉發,很多父母因此得出結論:要想將來更成功,現在就要訓練孩子控制欲望。由此延伸出許多討論:小嬰兒哭泣的時候要不要馬上抱?孩子要一個玩具要不要馬上買?
  • 延遲滿足:優秀的孩子都具備這項能力,這樣做更有效!
    夢夢2歲多的時候也曾有過一段非常「急性子」的時候,隊友就提出要讓孩子等一等,甚至連喝奶之前都要等上3分鐘。「延遲滿足」就是讓孩子等一等嗎?!它是指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放棄即時滿足的自主選擇能力,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現的自我控制能力。2、 「延遲滿足」有哪些誤區?
  • 慢養良育(總序116):延遲滿足
    只要關注過兒童心理和家庭教育的父母都聽說過延遲滿足這個詞。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設計了一個著名的關於「延遲滿足」的實驗。我們今天的重點是要討論一下如何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心理功能。首先,我們必須牢記實驗測出來的是家庭教育的結果。如果用實驗手段培養孩子延遲滿足能力是非常錯誤的。我聽說有些家長為了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讓孩子眼睜睜看著桌子上的軟糖,虎媽狼爸就在旁邊看著不讓吃。這種培養延遲滿足心理的方法是大錯特錯的。
  • 被誤解的「延遲滿足」教育
    那個所謂「忍得住的孩子有更多糖吃」的試驗一度在網絡上被大量轉發,很多父母因此得出結論:要想將來更成功,現在就要訓練孩子控制欲望。由此延伸出許多討論:小嬰兒哭泣的時候要不要馬上抱?孩子要一個玩具要不要馬上買?當孩子提出一個要求,如果你有能力滿足,那麼要不要馬上滿足?
  • 訓練嬰兒「延遲滿足能力」的父母,你咋不上天呢
    越是被及時回應和滿足的孩子,長大後越具有延遲滿足能力。——《當我遇見一個人》 心理學實驗——延遲滿足能力有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幾個4歲的孩子分別在不同的房間,先每人給1顆糖,告訴他們「如果現在吃掉,只能吃這1顆糖;如果現在不吃,等20分鐘後再吃,會給你2顆糖。」
  • 你誤會了沒?「延遲滿足」的重點從來都不是「延遲」
    前一個選擇代表著「即時滿足」;而後者這樣,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放棄即時滿足的選擇,則代表著「延遲滿足」。腦科學認為,擁有「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熱執行功能」更強。可見,「延遲滿足」真的有用!但單單把「延遲滿足」理解為延遲去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得到渴求的東西前先等一等」是很片面的。我們忽略了兩個概念,那就是「滿足感」與「自控力」!02延遲滿足=等待+多一顆棉花糖?
  • 「棉花糖實驗」的誤讀和真相:延遲滿足和孩子的成功有關係嗎?
    更令人震驚的是,不僅僅是學業成績,那些在實驗中能堅持得久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認知能力和社交能力也更強,在27-32歲階段的體重指數更低,擁有更好的自我價值感,能夠更有效地追求自己的目標,有更好的適應能力和抗壓能力。什麼?什麼?什麼!不吃棉花糖的孩子們,簡直就是人生贏家了,有木有?
  • 「棉花糖實驗」的誤讀和真相:延遲滿足真的和孩子的成功有關係嗎?
    更令人震驚的是,不僅僅是學業成績,那些在實驗中能堅持得久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認知能力和社交能力也更強,在27-32歲階段的體重指數更低,擁有更好的自我價值感,能夠更有效地追求自己的目標,有更好的適應能力和抗壓能力。什麼?什麼?什麼!不吃棉花糖的孩子們,簡直就是人生贏家了,有木有?
  • 你真的了解延遲滿足嗎?
    這樣的話是不是會寵壞孩子?如果一哭就抱起來會不會放不下了?當然不會。我給出了比較言簡意賅的解釋:1、小寶寶,尤其是三個月甚至六個月以內的小寶寶,他們的哭一定是有原因的,而不是有目的的。2、這是小寶寶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時期。3、這是建立親子信任關係的最佳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