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美國人格心理學家米歇爾和自己的研究生在史丹福大學附屬幼兒園做了一個實驗:現在你的眼前放著一顆棉花糖,你可以選擇馬上吃掉,也可以選擇等待20分鐘後,這樣你就可以多獲得一顆棉花糖。實驗最終結果只有約三成的孩子拿到了兩顆糖。
實驗進行了十餘年之後,米歇爾給孩子的家長和老師發放評估調查問卷,這樣的評估大概每十年一次。2006年,《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詳細介紹了這個實驗的重要結論,並且將這項名為「學齡前的兒童為了獲得更加豐厚的獎勵物的自我延遲滿足實證研究」實驗形象的稱之為「棉花糖實驗」。2014年,米歇爾正式出版了第一部面向大眾的著作《棉花糖實驗》,公布了這個實驗的完整觀察結果。
然而,這樣一個簡單的心理學實驗,注意:它僅僅是個實驗,居然被一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育兒專家」拿來當作科學先進的育兒理念,提倡父母故意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知道需求是必須等待的,從而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很多父母也把這個實驗當作育兒寶典,在現實生活中照搬棉花糖實驗。
心理學家米歇爾教授
一期《圓桌派》的節目中,蔣方舟提到一部分年輕人的現象:一些大城市的年輕人,寧肯每個月買5支口紅,也不肯存錢買房子。因為一支口紅200元左右,5支口紅也就1000塊錢,以他目前的能力能夠支付得起。而買房,動輒大幾十萬一百多萬的首付,對他來說太遙遠了,太有點觸不可及了,所以他寧可要現在就能抓到手裡的實實在在的口紅。
這也從一個方面佐證了米歇爾的實驗:沒有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陷入生活的誤區,從而很難做到滿足自己真正的需要。
青年作家蔣方舟
這張照片想必很多人並不陌生,因為媽媽不同意買玩具,孩子揪住媽媽的頭髮又扯又拽,之後憤怒的掐住了媽媽的脖子,並且對著路人的勸阻怒吼道「滾」。
很多人責罵孩子任性,譴責這位母親,認為是父母的溺愛導致的,甚至一些比較極端的建議是:往死裡打孩子一頓準能把孩子製得服服帖帖的。
很少有人去思考孩子這種行為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明明很多種方法可以實現讓媽媽買玩具的目標,孩子為什麼選擇這麼極端的方式來解決?他的心理需求是什麼?父母平時的教養方式是什麼樣的?父母的哪些教養方式可能導致孩子會出現這樣的「問題行為」?
當父母帶著這樣的思維方式看待孩子的問題時,就比較容易的找到問題的本質所在。當問題最本質的那部分解決了,以後就不可能再出現類似的問題。
米歇爾的棉花糖實驗的結論,現在已經被大眾和心理學界認可:具有延遲滿足能力的人,在社會上更容易獲得成功。
然而,這個實驗僅僅證明了這樣的一個結論。育兒這件事,最忌諱只看到表象就照搬拿來教育孩子。僅僅因為這樣一個結論,就推理為父母應該從小刻意訓練孩子延遲滿足,顯然邏輯並不成立。
延遲滿足能力真正的成因,恰恰是在兒童時期,父母經常及時回應和滿足孩子,使孩子深信自己的需要會得到滿足,因而不再也沒必要去爭一些短時間內的小利益。
就拿米歇爾的實驗來舉例:一個孩子是父母能夠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在家裡想吃糖時父母就痛快的給買來吃;另一個孩子父母幾乎總是不及時滿足孩子,或者根本就不滿足孩子,當孩子想吃一塊糖時,父母幾乎從來不給買。當一塊糖擺在兩個孩子眼前時,誰會第一個快速的把糖拿起來放在嘴巴裡?答案無疑,一定是不能夠得到及時滿足的孩子。
很多家長會問:總是及時滿足孩子,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那孩子會不會變得貪得無厭,永不知足?我之前也有這樣的疑慮和擔心,但就養育我女兒的經驗來看,這個問題不會出現。
我對女兒吃糖和零食,總是及時滿足和不加限制。女兒有段時間想吃巧克力,我帶女兒到超市裡讓她自己選擇,她選了一大盒德芙巧克力,回來後那幾天,幾乎每天都吃五六塊,這種狀況大概持續了半個月左右的時間。現在,女兒對於零食和糖果,沒有任何的執念,並且變得愛「挑剔」,口味不好的、味道不純正的零食是不吃的。
家長的這種擔心,其實是家長的一種臆想,是家長用靜止的思維方式思考不斷發展的孩子。並且,還沒有哪個研究和調查指出:及時滿足兒童的需求會導致孩子貪得無厭。
並且,家長也是人,不是神。大多數的家庭都是普通家庭,現實中也不可能一直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嬰兒期的微笑、哭鬧、飢餓等尋找母親的情感表達,母親都能夠及時回應;兒童期的對父母提出的每一次要求,父母都能夠及時滿足。越是回應和滿足的及時,長大後越具有延遲滿足的能力。因為這樣的孩子對世界充滿信任,深信自己的需要可以自由表達,並且會被滿足,自然能夠安心等待最適合的時機。
而那些幼時需求經常被父母可以延遲回應和滿足的孩子,經常處於「得不到」的恐懼中,所以眼下有一點好處就會迫不及待的消費掉。蔣方舟提到的年輕人寧買口紅不存款買房這一現象,儘管在現實經濟生活中,未來可能會出現各種意外發生而導致本計劃買房的存款一無所有,但是就心理問題來探討,無疑佐證了這一觀點:正是因為感覺房子是得不到的,所以眼下的能夠滿足自己小資情調的口紅就會迫不及待的消費。
經常處於得不到的恐懼中,還很容易在父母不及時滿足自己時,憤怒的歇斯底裡的要求父母立刻兌現,於是會出現案例三中憤怒的掐著母親脖子要求買玩具的畫面。
幼兒園裡一個孩子正在玩玩具,另一個孩子也想玩,那他就需要等待,等待這一個孩子不想玩了他再玩;孩子想吃巧克力但家裡沒有,要麼帶孩子去商店購買,要麼等待爸爸下班回來捎帶著買回來,這個時間需要等待;孩子想要一個玩具,你感覺太貴買不起或者不想買,那就如實告訴孩子:你的需要很好,只是媽媽這個月的預算沒有這筆玩具的錢,你要麼自己想其他的辦法,要麼等待到下個月有這筆預算了再買。
這些等待和挫折是自然而然發生的,孩子也會失落,會傷心,但因為是基於事實和媽媽的誠實基礎之上,而不是父母刻意的不滿足和延遲孩子的滿足,不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創傷。如果孩子在嬰兒期就能夠得到父母及時的回應和滿足,那麼孩子在三四歲的時候就能夠做到安心的等待必然的過程了。
而父母刻意延遲滿足孩子,明明有能力有錢去購買,卻告訴孩子再等待一個月,或者等到你考試考雙百才可以買,這種有條件的愛會讓孩子覺得:我必須聽話、必須很優秀才能得到媽媽的愛。這樣的愛必然會讓孩子產生不信任感,沒有安全感。
我是,80後全職寶媽一枚,一手帶娃一手碼字,感謝大家的關注,讓我們一起探討育兒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