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個關於延遲滿足力的心理學實驗,很多家長卻把它當作育兒寶典

2020-08-21 一諾媽聊育兒

一個簡單的心理學實驗。

著名美國人格心理學家米歇爾和自己的研究生在史丹福大學附屬幼兒園做了一個實驗:現在你的眼前放著一顆棉花糖,你可以選擇馬上吃掉,也可以選擇等待20分鐘後,這樣你就可以多獲得一顆棉花糖。實驗最終結果只有約三成的孩子拿到了兩顆糖。

實驗進行了十餘年之後,米歇爾給孩子的家長和老師發放評估調查問卷,這樣的評估大概每十年一次。2006年,《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詳細介紹了這個實驗的重要結論,並且將這項名為「學齡前的兒童為了獲得更加豐厚的獎勵物的自我延遲滿足實證研究」實驗形象的稱之為「棉花糖實驗」。2014年,米歇爾正式出版了第一部面向大眾的著作《棉花糖實驗》,公布了這個實驗的完整觀察結果。

然而,這樣一個簡單的心理學實驗,注意:它僅僅是個實驗,居然被一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育兒專家」拿來當作科學先進的育兒理念,提倡父母故意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知道需求是必須等待的,從而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很多父母也把這個實驗當作育兒寶典,在現實生活中照搬棉花糖實驗。


心理學家米歇爾教授


年輕人每個月買5支口紅卻不肯存錢買房。

一期《圓桌派》的節目中,蔣方舟提到一部分年輕人的現象:一些大城市的年輕人,寧肯每個月買5支口紅,也不肯存錢買房子。因為一支口紅200元左右,5支口紅也就1000塊錢,以他目前的能力能夠支付得起。而買房,動輒大幾十萬一百多萬的首付,對他來說太遙遠了,太有點觸不可及了,所以他寧可要現在就能抓到手裡的實實在在的口紅。

這也從一個方面佐證了米歇爾的實驗:沒有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陷入生活的誤區,從而很難做到滿足自己真正的需要。


青年作家蔣方舟

那些歇斯底裡的孩子到底是怎麼了?



這張照片想必很多人並不陌生,因為媽媽不同意買玩具,孩子揪住媽媽的頭髮又扯又拽,之後憤怒的掐住了媽媽的脖子,並且對著路人的勸阻怒吼道「滾」。

很多人責罵孩子任性,譴責這位母親,認為是父母的溺愛導致的,甚至一些比較極端的建議是:往死裡打孩子一頓準能把孩子製得服服帖帖的。

很少有人去思考孩子這種行為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明明很多種方法可以實現讓媽媽買玩具的目標,孩子為什麼選擇這麼極端的方式來解決?他的心理需求是什麼?父母平時的教養方式是什麼樣的?父母的哪些教養方式可能導致孩子會出現這樣的「問題行為」?

當父母帶著這樣的思維方式看待孩子的問題時,就比較容易的找到問題的本質所在。當問題最本質的那部分解決了,以後就不可能再出現類似的問題。

延遲滿足能力,始於兒童期的及時滿足。

米歇爾的棉花糖實驗的結論,現在已經被大眾和心理學界認可:具有延遲滿足能力的人,在社會上更容易獲得成功。

然而,這個實驗僅僅證明了這樣的一個結論。育兒這件事,最忌諱只看到表象就照搬拿來教育孩子。僅僅因為這樣一個結論,就推理為父母應該從小刻意訓練孩子延遲滿足,顯然邏輯並不成立。

延遲滿足能力真正的成因,恰恰是在兒童時期,父母經常及時回應和滿足孩子,使孩子深信自己的需要會得到滿足,因而不再也沒必要去爭一些短時間內的小利益。

就拿米歇爾的實驗來舉例:一個孩子是父母能夠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在家裡想吃糖時父母就痛快的給買來吃;另一個孩子父母幾乎總是不及時滿足孩子,或者根本就不滿足孩子,當孩子想吃一塊糖時,父母幾乎從來不給買。當一塊糖擺在兩個孩子眼前時,誰會第一個快速的把糖拿起來放在嘴巴裡?答案無疑,一定是不能夠得到及時滿足的孩子。



及時滿足是否會讓孩子變得貪得無厭?

很多家長會問:總是及時滿足孩子,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那孩子會不會變得貪得無厭,永不知足?我之前也有這樣的疑慮和擔心,但就養育我女兒的經驗來看,這個問題不會出現。

我對女兒吃糖和零食,總是及時滿足和不加限制。女兒有段時間想吃巧克力,我帶女兒到超市裡讓她自己選擇,她選了一大盒德芙巧克力,回來後那幾天,幾乎每天都吃五六塊,這種狀況大概持續了半個月左右的時間。現在,女兒對於零食和糖果,沒有任何的執念,並且變得愛「挑剔」,口味不好的、味道不純正的零食是不吃的。

家長的這種擔心,其實是家長的一種臆想,是家長用靜止的思維方式思考不斷發展的孩子。並且,還沒有哪個研究和調查指出:及時滿足兒童的需求會導致孩子貪得無厭。

並且,家長也是人,不是神。大多數的家庭都是普通家庭,現實中也不可能一直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延遲滿足的能力,源於兒童時期的信任感。

嬰兒期的微笑、哭鬧、飢餓等尋找母親的情感表達,母親都能夠及時回應;兒童期的對父母提出的每一次要求,父母都能夠及時滿足。越是回應和滿足的及時,長大後越具有延遲滿足的能力。因為這樣的孩子對世界充滿信任,深信自己的需要可以自由表達,並且會被滿足,自然能夠安心等待最適合的時機。

而那些幼時需求經常被父母可以延遲回應和滿足的孩子,經常處於「得不到」的恐懼中,所以眼下有一點好處就會迫不及待的消費掉。蔣方舟提到的年輕人寧買口紅不存款買房這一現象,儘管在現實經濟生活中,未來可能會出現各種意外發生而導致本計劃買房的存款一無所有,但是就心理問題來探討,無疑佐證了這一觀點:正是因為感覺房子是得不到的,所以眼下的能夠滿足自己小資情調的口紅就會迫不及待的消費。

經常處於得不到的恐懼中,還很容易在父母不及時滿足自己時,憤怒的歇斯底裡的要求父母立刻兌現,於是會出現案例三中憤怒的掐著母親脖子要求買玩具的畫面。


生活中很多事情本身存在著自然和必然的等待過程。

幼兒園裡一個孩子正在玩玩具,另一個孩子也想玩,那他就需要等待,等待這一個孩子不想玩了他再玩;孩子想吃巧克力但家裡沒有,要麼帶孩子去商店購買,要麼等待爸爸下班回來捎帶著買回來,這個時間需要等待;孩子想要一個玩具,你感覺太貴買不起或者不想買,那就如實告訴孩子:你的需要很好,只是媽媽這個月的預算沒有這筆玩具的錢,你要麼自己想其他的辦法,要麼等待到下個月有這筆預算了再買。

這些等待和挫折是自然而然發生的,孩子也會失落,會傷心,但因為是基於事實和媽媽的誠實基礎之上,而不是父母刻意的不滿足和延遲孩子的滿足,不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創傷。如果孩子在嬰兒期就能夠得到父母及時的回應和滿足,那麼孩子在三四歲的時候就能夠做到安心的等待必然的過程了。

而父母刻意延遲滿足孩子,明明有能力有錢去購買,卻告訴孩子再等待一個月,或者等到你考試考雙百才可以買,這種有條件的愛會讓孩子覺得:我必須聽話、必須很優秀才能得到媽媽的愛。這樣的愛必然會讓孩子產生不信任感,沒有安全感。

我是,80後全職寶媽一枚,一手帶娃一手碼字,感謝大家的關注,讓我們一起探討育兒那些事。

相關焦點

  • 延遲滿足能力強就會成功?撥開史上最著名兒童心理學實驗的迷霧
    作者:張凌鋒轉載自:公眾號「外灘教育」(ID: TBEducation)「能夠等待、具備『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將來就會走向成功!」20世界60年代,一項由美國心理學家進行的測驗——「棉花糖實驗」,在經年的傳播過程中,成了大眾眼中最著名的經典心理學實驗,其結論也成為諸多家長的育兒聖經。
  • 【育兒寶典】1-24個月育兒寶典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親子>營養健康>健康護理>正文【育兒寶典】1-24個月育兒寶典 2011-11-02 11:30 來源:新東方網
  • 兒童發展心理學——延遲滿足實驗
    轉載自心理雲平臺公眾號一、定義延遲滿足實驗是發展心理學研究中的經典實驗,這個實驗用於分析孩子承受延遲滿足的能力,所謂的延遲滿足,就是能夠等待自己需要的東西的到來,而不是想到什麼就要什麼,這是一個很通俗的解釋。
  • "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們:能有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曾經在20世紀70年代,有位叫做Walter Mischel的研究專家,在美國史丹福大學附屬幼兒園基地內進行了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又稱——"延遲滿足"實驗。
  • 教育陷阱——「延遲滿足」,你還在把它當聖經嗎?
    於是,"延遲滿足"給了家長們答案。20世紀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設計了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在之後一系列的研究追蹤中,米歇爾發現那些能夠忍耐、等待的孩子,將來的職業道路會更加成功。"能夠等待、具備'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就會走向成功!"於是乎,"延遲滿足"如同聖經一樣被廣大家長趨之若鶩,奉為圭臬。
  • 這5個心理學實驗,讓你更懂孩子的教育!
    所以,為人父母者更要勤學善思,科學育兒,才能事半功倍。以下影響兒童教育的5個心理學實驗,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發!棉花糖實驗關鍵詞:自控力、環境影響實驗過程及結果初始實驗上世紀60、70年代,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 Walter Mischel 招募了600多名四歲的孩子參與實驗。
  • 從犯罪心理轉行育兒,被家長「奉若神明」的李玫瑾語錄,管用嗎?
    、犯罪心理畫像、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預防,擔任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心理學會法制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等職務,曾對許多個案進行過詳細調查,對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頗深,這也是她被邀請點評這三個案子的重要原因。
  • "棉花糖實驗":用20年時間證明,"延遲滿足"是孩子成功關鍵
    "現在給你們每人一個棉花糖,如果你們堅持到工作人員回來的時候還沒有吃掉它,那就將會獲得更多的獎勵。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因為貪戀眼前一時的誘惑與利益,從而選擇走上了不歸之路,葬送了原本的大好前程。所以說,家長要正確理解延遲滿足的含義,用正確的方法進行引導和培養。
  • 寶爸寶媽們,12個月寶寶的育兒寶典在這裡
    育兒摘要:12個月的寶寶無論在體格和神經發育上還是在心理和智能發育上,都出現了新的發展。1-1.5歲是幼兒蹣跚學步的重要時期,有的膽大的寶寶12個月的時候已經可以走幾步了,此時,寶寶的探索欲望更強,家長在保證寶寶安全的情況下,要放手讓寶寶去探索。這個階段的寶寶該如何帶,請看12個月寶寶的育兒寶典。
  • 「延遲滿足」的重點從來都不是「延遲」
    相信很多樂粉寶媽在不少育兒書籍中,都了解過「延遲滿足」這個概念。而這個詞,從字面上看起來似乎也很容易理解:延遲滿足,大概就是通過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來提升孩子的自控能力。但在實際應用時,卻常常會產生一些困惑。有些事,例如:喝水、吃零食這些父母們明明可以馬上滿足孩子的事,也要延遲麼?如果孩子一哭鬧,我就馬上滿足他,算不算溺愛嬌縱,孩子會不會寵壞?
  • 「科學育兒」不再科學,家長一不小心,就會陷入「邪教育兒」的坑
    導讀:「科學育兒」不再科學,家長一不小心,就會陷入「邪教育兒」的坑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科學育兒」不再科學,家長一不小心,就會陷入「邪教育兒」的坑!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不妨試試「棉花糖實驗」,培養自律寶寶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起在幼兒園進行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棉花糖實驗,然後提出了延遲滿足這一理論,並發現,自控力和延遲滿足影響孩子未來的成功,這一發現對教育學和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什麼是"棉花糖實驗"?
  • 為什麼讀很多育兒書,還是教育不好孩子?這3個坑不要踩
    今天收到了一個讀者的留言,她說:為什麼我看了那麼多育兒書,還是教育不好孩子呢?孩子不願意自己上廁所和收拾東西,怎麼破?其實我自己也經歷過這樣的困惑,看了很多育兒書,企圖用書裡的東西去套用在孩子的教育上,結果還不如孩子奶奶的經驗起作用。難道真的看書無用?當我在深夜裡再次翻起了育兒書,我突然發現了一直以來被我忽視的問題。有三個原因導致了育兒之路的一些問題。
  • 期待效應就是你教育路上的萬用寶典
    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常常使用讚賞、表揚的手段去鼓勵孩子進步,這種手段通常能發揮較好的作用。但是對孩子的鼓勵除了這種外顯的方式,同時還可以利用暗示的方式,也就是通過家長的舉止、言行讓孩子感受到家長對他的鼓舞,這種方式同樣也可以使孩子產生強烈的上進心,取得學習的成功。在教育學上,這種效應被稱為是「暗含期待效應」,在心理學上也稱做「羅森塔爾效應」。
  • 腦科心理學教授做一個實驗,透露最佳陪寫方法
    儘管很多家長表示都是為了孩子能知錯才及時指正,初衷是好的,但這種行為真的靠譜嗎?這不,鄰居乘涼大爺不是立馬上線要錘給錘了嘛。 Roediger兩位心理及腦科學教授,曾做過這樣一組關於教育學和心理學間隔效應有關實驗,邀請了48位華盛頓大學本科的學生,從GRE、託福、SAT學習指南中挑出12篇文章,每篇文章約280-300個詞,分成四段,每篇文章呈現時間為50秒進行測試。
  • 家長們要注意,莫再迷信「延遲滿足」,鍛鍊孩子應該這樣做
    前一段時間的熱播綜藝《爸爸去哪兒》裡的棉花糖實驗實驗把一個新詞推到了大眾視野裡——"延遲滿足"。並且這個詞似乎成了風潮,成為了各位寶媽寶爸奉行的信條,當做是育兒的法寶。該理論迎合了很多強勢家長的胃口當今社會,打罵、棍棒教育受到了社會主流的唾棄和批評,在《未成年人保護法》《反家庭暴力法》以及輿論的"保護"下,很多家長願意使用這種更加隱晦、間接的方式去教育,甚至是"控制"孩子。2.
  • 從貓咪心理學看育兒之道
    第一眼看到這本《喵懂心理學》時,我就被書封上這隻淘氣的喵吸引了。這小傢伙探著小腦袋,伸出小爪子撓塑膠袋的樣子又可愛又調皮。這本《喵懂心理學》實際上是他養貓十餘年的心得體會,只不過他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把養貓這件平平常常的事寫出了奇特的新意。這本書不僅參照動物心理學分析了三隻不同性格貓咪的行為特點,也寫出了養貓人在養貓過程中自身心境的變化和成長曆程。 書中關於心理學的引用都列舉了相關的實驗或者文獻來說明出處,可信度比較高,專業性比較強。
  • 看過100多本育兒書籍後,我最推薦的五本,爸媽必看!
    今天就給大家推薦幾本我覺得還不錯的育兒書籍。一.《兒童行為心理學》我們都知道孩子的表達能力是在逐漸發育的,但是孩子的需求是一直存在的,媽媽能不能正確的理解到孩子的意思,這一點非常重要,這本書主要講的就是如何通過孩子的行為表現和肢體語言來找到孩子的心理需求,如何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 這六個心理學實驗 影響了無數人的教育觀……
    關鍵詞:延遲滿足、自控力、環境影響初始實驗最早的「棉花糖」實驗大家應該非常熟悉。關鍵詞:條件反射、引導、影響心理學關於恐懼的成因和克服有不少實驗,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小阿爾伯特實驗」。阿爾伯特只有9個月大的時候,工作人員把一隻小白鼠放在他身邊,起初他完全不害怕。可是,當有人用錘子在他腦後敲響一根鋼軌發出巨響時,他猛地一顫,躲閃著露出了害怕的神態。兩個月後,工作人員又開始實驗。當小白鼠放在阿爾伯特的面前,他依然不怕,並伸出手去抓它。
  • 延遲滿足,99%的家長都理解錯了
    很多父母理解的「延遲滿足」,就是明明可以及時滿足孩子也要故意拖延。這樣真的能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嗎?未必!有時候跟他說話,重複五六遍,對方眼睛一直盯著電視,活生生就是聽不到。開始的時候,她會特別生氣,聲嘶力竭地跟對方喊。但是現在,她說她已經覺得絕望。不斷地發出聲音,但是得不到回應的時候,我們的感受是對方不愛我們。而嬰幼兒呢,還不能很好地用語言表達需求,也沒有辦法自己滿足自己的需求,只能通過哭來表達。如果每一次都無法得到回應,只能孤獨地待在那裡,該有多絕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