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作業只能緊盯?腦科心理學教授做一個實驗,透露最佳陪寫方法

2020-12-14 騰訊網

輔導作業誘發心梗,拍斷手掌,鑽冰箱如今已經是小菜一碟,最近黑龍江有一「獅吼功」媽媽更是讓全小區的人見識了家有小學生要輔導作業,現場是有多慘烈。

事發烏漆嘛黑的半夜10點半,對面樓一媽媽毫無意外的再次對全小區居民進行作業洗禮:

「這是小a,你整個大A幹啥,啊!」

「學老了你啊?幹啥啥不會!」

同小區居民表示:就是一個媽媽在輔導她的兒子寫作業,對孩子一直發脾氣,整個小區都能聽見,她不止一兩天了其實,就經常能聽到她家這種情況。

儘管被騷擾不是一天兩天,但居民依舊錶示「我可以理解」。

時代變遷,誰都沒想到曾經我們家長都沒空瞧一眼的作業,如今會成了新晉家長的致命點。

現在哪個家長要是在群中說一句「我輔導孩子時沒拍過桌子」,那絕對是所有其他家長眼中「耶穌」般的存在,而且是頭頂光環亮瞎眼的那種,取經一定是接下來少不了的標準流程。

但人生漫漫,讓輔導作業氣壞了當家長的身子,不管對孩子還是家長自己來說,顯然不是什麼划算的買賣,但輔導作業真的就沒有什麼可行有效的方法嗎?其實未必。

忍住,延遲糾錯

「做一遍、錯一遍、糾正一遍、再錯一遍、再糾再錯……」這種一說就忘,學習記憶趕上金魚,7秒後就是重生,絕對是引爆所有家長情緒的導火線。

儘管很多家長表示都是為了孩子能知錯才及時指正,初衷是好的,但這種行為真的靠譜嗎?這不,鄰居乘涼大爺不是立馬上線要錘給錘了嘛。

人家這是藝術誇張?不要你覺得,也不要我覺得,我們不如就用事實說話!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Andrew C. Butler和耶魯大學Henry L. Roediger兩位心理及腦科學教授,曾做過這樣一組關於教育學和心理學間隔效應有關實驗,邀請了48位華盛頓大學本科的學生,從GRE、託福、SAT學習指南中挑出12篇文章,每篇文章約280-300個詞,分成四段,每篇文章呈現時間為50秒進行測試。

48位學生分成四組,分別為

無測試小組:讀完就行;

有測試無反饋小組:讀完做測試,但是不知道對錯;

立即反饋小組:做完即時糾錯,然後再做下一題;

延遲反饋小組:做完後經歷10分鐘幹擾做與測試無關的事後,再給出正確答案。

第二天,教授再次對參與者進行測試,結果顯示:學習後不測驗

於是,兩個教授又設計了一個實驗,這次的實驗與之前基本一樣,只是延長了時間軸,將反饋的時間從10分鐘延遲到了一天,再次測試時間則從第二天延遲到一周後。

結果顯示學習效果的差距明顯拉大了,延遲反饋有了更明顯的優越性。

對此,兩位教授表示:延遲反饋是通過拉開時間間隔進行實際上的重複學習,相當於學習了2次,因此對於長期記憶效果會更有優勢;而即時糾錯,就像是一次性進行大量學習,短期記憶效果好,但對於長期記憶效果卻不如延遲反饋明顯。

從這個結論也可得出,如果像文首黑龍江那位媽媽那樣步步緊盯「這是小a,你整個大A幹啥,啊!」,孩子多數也就進入老大爺的死循環模式,氣死自己還教不會孩子。

與其如此,家長不如老老實實讓孩子做完所有作業後,再集中糾錯,讓孩子學習兩次,更有利於長期記憶。

走開,遠交近攻

自從家長輔導作業上線之後,就誕生了一個新成語含義,遠交近攻新解:離遠點還能稍微交流交流,離得近了,想不攻擊都難。

陪寫作業現在幾乎是每個家長的必修課,可以不睡覺不做家務,但是孩子寫作業一定要陪著盯著,否則就擔心孩子不是敷衍了事,就是能磨嘰到地老天荒。

但是家長堅決要陪孩子寫作業,卻又忍不住自己,更沒有一個問過孩子感受。

比起家長不想輔導孩子寫作業,孩子更不想要家長陪!

有這樣一個街頭採訪,問:對家長輔導作業有什麼看法?

根據大腦運作機制,心理學上把大腦分成三部分

本能腦:處理應激反應,也就是大腦本能的「逃生機制」本能,比如地震時雙腿不自覺往外跑,對方抬手時本能抱頭;

情感腦:處理情緒,比如他愛不愛我?他怎麼能不愛我?不愛我怎麼……

理性腦:負責高級思維活動,比如通過什麼做法能讓家長認同我,這道題目可以如何解題,可以進行縝密邏輯思維活動。

而在家長緊盯下,寫作業的孩子的大腦則分為這三部分:

本能腦:我這道題不太確定,寫錯了會不會打我,到時候該縮頭還是抬手……

情感腦:媽媽這麼生氣,大概是不愛我了吧,要是被趕出去了我該怎麼辦,嗚嗚嗚。

理性腦:連活下去都是個問題了,還寫個P的作業!

在馬斯洛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中,心理學家馬斯洛把需求從低層次到高層次依舊做了排序,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但對孩子而言,我們可以將其簡化成如此4個需求,但依舊不變的是,生活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因此,要想孩子全身心投入作業,去追尋滿足自我價值需求,離孩子遠一點,給孩子安全感,滿足底層3個基礎需求是關鍵!

但離孩子遠了,孩子能磨嘰到海枯石爛怎麼辦?2個小tip重點圈起來:

一、將功課拆分成每個能在15分鐘左右時間能完成的小單元,一個單元結束後再進來檢查並提出反饋意見,記住!是提出建議,不是責罵也不是檢查糾錯,僅僅只是作為進程指導。

二、等所有被拆分的小單元作業做完,再進行統一糾錯、反饋檢討,共同制定明日需改進的地方,比如不夠仔細錯了不該錯的題,因為一道難題耽擱了整個進程,可將難易順序進行調整等。

忌填鴨,提升邏輯

很多家長發現,在孩子小的時候,大家的成績都差不多,但是到了四五年級的時候,差距就開始越來越大,無論孩子怎麼努力追趕,總還是跟別人差一截。

這是因為隨著知識的不斷深奧和對閱讀能力要求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孩子思維已經跟不上,連題目都看不懂了。

小學三年級試卷上曾有這樣一道備受爭議的題目,樂器商店新進了9把小提琴,共花了3600元,售價合理的是?A.498元/把。B.400把/元。C.498把/元。D.400元/把。

如果您選的是D,那麼恭喜您,答錯了。正確答案是A。

這道題坑嗎?坑!但也恰恰反應出現在的教育模式正在改變,死記硬背不再是取勝的關鍵,讓邏輯思維能力活躍起來才是將來的大趨勢。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在研究兒童大腦發育時曾指出:兒童大腦在嬰幼兒階段發育特別快,但是到了大齡後,速度明顯減慢。

因此,要想培養兒童邏輯思維能力,越早開始,效果越好。

——我是小皮育兒經,育嬰師一枚,職場媽媽,帶娃碼字

——多平臺優質原創作者,會點孕產,懂點育兒,兒童心理研究愛好者

——孕育、帶娃是當家長一生的事業,關注我,一起更輕鬆帶娃

相關焦點

  • 難倒萬千父母的「輔導作業」,真的無解嗎?方法對了也可以很輕鬆
    0101輔導孩子作業,需要一顆強大的心臟網上看見一個視頻,小男孩上3年級,媽媽輔導作業時發現一道錯題,便拍著卷子嚴厲地說道孩子學習、理解都需要一個過程,通過反覆思考、理解、總結並變成自己掌握的。但在緊盯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家長大多及時糾錯,不顧孩子是否理解,只以改正錯誤為目的,大大降低孩子的學習效率。
  • 輔導孩子做作業,把握這五種方法,輕鬆又高效
    關於給孩子輔導作業而成為新聞的還真不少數,有嶽雲鵬輔導自己女兒作業後,手寫招聘老師,那張生無可戀的表情;有33歲媽媽輔導自己孩子做家庭作業後腦梗住院;更有期待未來親家輔導自己女兒做作業的段子火遍全網。對於很多很多的家庭,也有輔導孩子作業時左教不會右教也不會,教了多遍後依然不會時,你生無可戀、氣急敗壞、破口大罵時那種無法抑制的情緒。
  • 媽媽輔導孩子作業全靠吼,家長學會這3種方法,輕鬆搞定寶寶作業
    6月15日晚上10點半,黑龍江大慶的一位媽媽開始吼式輔導孩子作業,整個小區都能聽到她的魔音。「這是小a,你整個大A幹啥」,「幹啥啥不會」。鄰居更是坦言,這位媽媽自入夏以來經常這樣輔導作業,雖然很吵但能夠理解。
  • 媽媽輔導孩子作業全靠吼,家長學會這3種方法,輕鬆搞定寶寶作業
    會與不會之間涇渭分明,像高年級孩子輔導低年級孩子寫作業時,同樣頓胸垂足、恨鐵不成鋼,完全忘了當年自己是如何的榆木腦袋。4媽媽輔導孩子作業全靠吼是病,得治!那麼,家長應該怎麼做,才能優雅的輔導孩子作業,使孩子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
  • 如何最有效解決輔導孩子做作業時「雞飛狗跳」的問題?
    我怎麼生了你這一個豬兒子?你哭啥?我說得不對嗎?你還好意思哭?就你這沒用的東西,你動點腦筋行不行?」接著,又是一陣刺耳的訓斥聲及讓人聽到要崩潰的侮辱性語言。於是,我默默地關上窗戶。幾乎每晚8點開始,都會聽到樓上她們家上演的陪寫作業家庭鬧劇。
  • 父親輔導孩子做作業,怕發火竟自捆雙手?3個辦法讓父母控制情緒
    ​閱讀前請先點擊關注,以免錯過每日精彩更新~01最近,一張父親輔導孩子寫作業的照片在網上瘋傳。 照片中,一位父親正在輔導孩子寫作業,自己的手卻被綁在了身後。家長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可以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有利於孩子的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和整體的心理健康。
  • 賓州州立大學教授藉助3D列印傳授腦科知識
    (原標題:賓州州立大學教授藉助3D列印傳授腦科知識)
  • 為什麼小學作業輔導容易「雞飛狗跳」?
    不知道爸爸媽媽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小學——雞飛狗跳——知識簡單,輔導起來毫不費力;初中——淡出舞臺——知識開始一知半解,輔導起來明顯吃力;高中——退居幕後——超出自己的知識範圍,全力做好生活服務。家庭作業的作用一是要檢驗孩子是否記住了當天所學的知識
  • 上海一爸爸輔導作業把孩子的練習冊燒了?差點把鄰居家燒了!僅21%...
    上海一爸爸輔導作業把孩子的練習冊燒了?差點把鄰居家燒了!僅21%家長不每天陪讀!調查表明,近八成家長每天陪寫作業據悉,在2017年底就有權威媒體發布數據,表示在中國91.2%的家長有過陪孩子寫作業的經歷,其中每天陪寫的家長佔比高達78%。
  • 父母文化程度不高,該如何輔導孩子?清華教授給出三個建議
    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長怎樣輔導孩子呢?一位清華教授根據自己多年的調查和研究,總結了3個方法,效果很是顯著,下面就和大家一起來分享一下。01 給孩子創造良好學習條件有些家長,由於文化水平低,不知道良好的環境,對孩子的學習是多麼重要。
  • 家長學會這3招,陪孩子寫作業沒煩惱,這才是正確的輔導方式
    大家眾所周知的德雲社相聲演員嶽雲鵬,也曾經在微博上吐槽自己無力輔導孩子的作業,希望能招聘一個可以輔導孩子寫作業的人。尤其微博上面的圖片更是書寫的特別搞笑,招聘的聘字不會寫,居然用拼音代替的,這也正透露出了嶽雲鵬內心對輔導孩子作業的崩潰。
  • 媽媽輔導孩子作業,氣瘋至跳河自殺:因為孩子的作業
    其實開學後,輔導孩子寫作業時的家庭畫風,瞬間就會變成家庭倫理劇。伯爵書院建議媽媽們,不要做一個「完美媽媽」,而是做一個「剛剛好」的媽媽,輕鬆、自在地與孩子互動。如果媽媽沒有那麼焦慮,她就能夠設身處地地觀察孩子的需要,試探性地去滿足孩子的需要,跟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在一起。
  • 孩子寫作業拖拉,這個方法讓孩子愛上寫作業
    今年的下半年開學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輔導作業又成了一個熱門的話題。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就會雞飛狗跳。這句話真正的體現了,現在孩子寫作業的一個現狀!對於孩子這種「作業困難戶」情況,家長在網上也找了許多的方法,進行了許多的實驗,但是都並沒有太大的起色,這讓家長也是非常的
  • 減少家長陪寫作業的任務,給學生減負,老師:語文作業該管還得管
    對於網課期間,家長當「助教」的輔導學習經歷,家長們覺得過於參與到中小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了。而寫很多素質類作業:做PPT、拍攝小視頻等,是不符合小學生的作業範疇,希望能夠減少家長陪寫作業的任務。高難度作業的練習目的,其實是讓家長對學生學習做一個了解,增強親子互動,並不是難為家長。不過有的老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確實存在給家長「增加負擔」的現象。
  • 陪孩子寫作業氣到心梗住院?專家表示:正確「陪寫姿勢」應是親子交流
    家長:擔心「陪寫」變咆哮 為省心選寄宿學校  家長陳先生在很多人眼裡是位「幸運兒」父親,今年剛上初二的小孩從小對學習就十分熱衷和自覺,成績一直在學校裡數一數二,自己一直以來都十分省心,即使在小學時,他也很少需要操心孩子的作業。這樣「省心」的孩子很是讓家住白雲區的梁女士羨慕。
  • 5句話幫家長輕鬆輔導孩子寫作業
    那究竟如何才能輕鬆有效地輔導孩子作業寫作業呢?試試以下5條!大部分孩子做作業或做事拖拉這樣是很難營造出輕鬆寫作業的氛圍的。所以陪寫作業時,家長可以做自己的事情,比如看書、工作,都是比較好的狀態,能讓孩子相對輕鬆自如。
  • 你以為在陪寫作業輔導學習,3點做不好,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
    開學已有近一周,家長朋友們沉浸在開學的喜悅中,在輔導學習的過程中,大部分家長還是可以做到認真陪學的一個狀態。從學生們的語文作業中可以看出,優秀的同學寫作業的態度始終是讓人賞心悅目的,字跡工整乾淨,就連作業本都十分整潔。高質量的作業,背後都是家長付出的心血。督促學習、培養習慣、鞏固知識點。
  • 受傷的不只是家長:談起被爸媽輔導作業的經歷,孩子們竟哭了出來
    想必是在無數個氣到顫抖的不眠之夜,無數次無奈的嘆息之後,家長們實在無計可施,才想出了用這樣「送孩子」的方式來調侃一下自己,調劑一下陪寫作業的苦悶心情吧。「致未來親家」體就這麼徹底在朋友圈火了,也有人馬上看準這個「商機」,表示自己是輔導作業的老手,經驗豐富,反正輔導一個和兩個都沒什麼區別,很願意接收「未來兒媳」,只有一個問題「車房能馬上過戶嗎?」
  • 緊盯孩子寫作業好嗎?華盛頓大學:你盯得越緊,孩子成績越差!
    可是前段時間,因為給孩子輔導作業,她氣得要把兒子扔到門外。即使兒子緊緊扒著門框,一個勁地哭著求饒,表哥也出來勸她,她還在賭氣,說:「不要攔著我,我真的太累了!」一句「我真的太累了」,說出了多少家長,特別是媽媽的心酸與無奈。
  • 家庭作業不會做?線上一對一輔導!
    為了讓學生在家隨時享受教師免費教學輔導,從這一學期初開始,柯橋區實驗中學試點推行「八點鐘微課」,由學科教師藉助錄課工具,提前錄製當天作業題的講解過程,每道題目生成一個微視頻,並上傳到八點鐘微課堂平臺。學生可以查看疑難作業題的詳細解題過程,自行訂正和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