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你的朋友圈有沒有被一大波家長給未來親家的信刷屏?點開一看都是一群孩子還在上小學的家長們,準備提前「嫁兒嫁女」,又送房又送車,不要彩禮,嫁妝配好,包辦酒席,禮金全給孩子……
看完之後我嚇了一跳,現在家長們都這麼擔心孩子以後找不到對象嗎?是對自己的孩子多沒信心?對於孩子來說除了學習、生活樣樣都要贏在起跑線上,連結婚都要搶著趕緊定下來嗎?
但是看到了最後一句家長們的「陰謀」就一下子都暴露了,大家統一的唯一要求就是:能不能現在就接走,把作業都輔導一下,誰家的女婿、媳婦誰養!
原來又是作業惹的事啊!
看來輔導作業這個難題真的是所有家長都躲不過的「坎兒」。想必是在無數個氣到顫抖的不眠之夜,無數次無奈的嘆息之後,家長們實在無計可施,才想出了用這樣「送孩子」的方式來調侃一下自己,調劑一下陪寫作業的苦悶心情吧。
「致未來親家」體就這麼徹底在朋友圈火了,也有人馬上看準這個「商機」,表示自己是輔導作業的老手,經驗豐富,反正輔導一個和兩個都沒什麼區別,很願意接收「未來兒媳」,只有一個問題「車房能馬上過戶嗎?」
就這樣家長們在網絡隔空互動玩了起來,大家一起吐槽,互相共勉,相互攙扶著鼓勵對方別在輔導孩子寫作業的事業中提前倒下。
所以陪孩子寫作業真的就這麼難嗎?我記得這樣的事咱們都聊過好多次了。但是總結起來就還是一句話:「的確很難。」
無數眨著無辜眼睛的小朋友都在每天晚上打擊著家長脆弱的心理防線。
我們心疼過父母的不容易,總結過更高效的輔導孩子寫作業的方法,但是我們好像沒太關注過那些被家長輔導作業的孩子,都是怎麼想的。
最近有一檔小節目就專門對這些孩子們進行了訪問。看了孩子們在鏡頭前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時,我們發現,原來他們並不是沒心沒肺的熊孩子,也不是一心要把家長起到住院的煩人精。其實,受傷的不止家長,談起被爸媽輔導作業的經歷,孩子們說著說著竟然哭了出來……
說起爸媽輔導自己作業的狀態,孩子們惟妙惟肖的模仿了家長兇神惡煞的場景。「你是有腦子的人,不要每天都帶個空殼來學習!你動點腦筋行不行,我怎麼生了你這個豬兒子,跟你講了這麼多遍你還不知道,你是要氣死我嗎?」還有的家長乾脆直接動手。
這些場景你熟悉嗎?是不是也都在我們自己的身上真實發生過?其實對於自己做不好作業的焦急、對於不能讓父母滿意的愧疚、對於父母大發雷霆的恐懼,都在折磨和煎熬著我們的孩子。
當我們在輔導孩子寫作業失去了耐心,只需要大發一頓脾氣,甚至打孩子幾下,就能得到發洩。第二天還跟沒事一樣繼續工作生活。
可是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只能把自己的悲傷、愧疚、害怕、著急都壓抑在心裡。他們不敢跟父母傾訴,因為在他們眼裡可能爸媽都像是極不穩定的化學氣體,隨時可能爆炸。
他們整天沉浸在「我怎麼什麼都做不好」「我怎麼這麼笨」「我怎麼不能讓爸媽開心」的自責、壓力當中,這些負面情緒一點點侵蝕孩子的自信心和快樂,讓他們在小小年紀就變得如此憂鬱。
可能受到作業事件的影響,孩子們會把自己遇到的各種不順心、疑問和不小心犯的錯都小心翼翼的藏起來,絕不能在家裡表露出來,更不能對家長傾吐。反倒是面對採訪的陌生人,他們更願意敞開心扉,說說心裡話。
長此以往,家庭之中就少了一種親切,孩子和家長之間變成了例行官方的寒暄和匯報,隱去了真情實感。我們不能了解孩子的真實狀態和想法,只能是在他表面上表現出來的笨拙中不斷發怒。
視頻裡的孩子流眼淚的委屈樣子真的讓我心疼。
「媽媽,你以後輔導我寫作業的時候,能不能好好說話,不要打我。」
這是一個過分的要求嗎?可是在孩子看來這已經是自己最想向父母許下卻不敢說出口的心願。
當採訪者問孩子,那這樣的話你給自己的家長打幾分呢?我想孩子們一定會打出超低分來表示自己的不滿吧。
可孩子們都堅定給自己的家長打了10分9分這樣的高分,並且表示我理解他們,他們是愛我的!
看到這裡我忍不住流淚了,即便我們對孩子發脾氣、動手、耐心為零,可是在他們眼裡我們還是最好的爸爸媽媽,是最愛他們的人,也是他們最喜歡和最理解的人。
我們可能從來都只顧著發脾氣沒有真的理解他們,可是他們卻這樣毫無保留的包容和理解著我們。
這一次,似乎孩子們更像是善解人意、心疼別人的成年人,而我們卻像是蠻不講理、任性的孩子。
今晚輔導作業的時候請再耐心點吧,其實孩子們都是默默努力的小天使。
你因為輔導作業跟孩子發過脾氣嗎?你想過「轉讓孩子」嗎?如今孩子們在鏡頭前留下了自己的心裡話,也給家長們打了分。不如我們也在留言裡留下關於做作業方面相對孩子說的話,囑咐也好,道歉也好,希望也好,鼓勵也好,那些平時不願說出口的,把它留下來,並且今天就說給孩子聽吧。也可以給我們的孩子在做作業時的表現打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