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被你輔導作業。""長大後,你看我們輔導作業。"
不少家長,對輔導孩子作業時的崩潰感是感同身受,一談起這件事可謂是訴不盡的苦。而最近的一則新聞,更是引發了家長們對於輔導孩子作業的"同理心"。
事情是這樣的,一位媽媽在輔導女兒寫作業時氣得抓狂,而一旁的外公外婆卻樂壞了。
原來這對外公外婆早在23年前,在輔導這位媽媽寫作業時已經體驗過同樣的崩潰,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現在還留有當時寫下的一封家書,原來他們早在23年前就"期待"著女兒輔導孩子作業的情景了。
對於輔導孩子作業這件事,可謂"輔導作業一直氣,一直輔導一直氣",這是家庭中的一場持久戰,媽媽們被氣下場了,爸爸們接起手中的棒,它成了21世紀家長們面臨的新難題。
那麼面對這樣一場"戰役",家長們該如何在崩潰中繼續戰鬥呢?下面給大家介紹幾種方法,大家一起先睹為快吧!
方法一:以身作則法
都說家長是孩子最好的榜樣,這在輔導孩子作業時也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方法。大家可以試想,假如你是孩子,你在寫作業時,爸媽邊玩手機邊輔導你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所以,在輔導孩子作業時,家長最好能夠和孩子約定好不完成作業任務時,我們都不能做別的事情。
方法二:制定計劃法
有進行事前計劃的任務一般都比較容易完成,所以在孩子面對繁重的多科作業任務無從下手時,家長們不妨和孩子一起制定好學習計劃,明確先完成哪一科,先完成哪一部分的作業。
假如家長能夠和孩子做好恰當的學習計劃,那麼孩子完成作業的效率會更為高些,家長崩潰的概率也會小些。
方法三:目標分解法
很多孩子寫作業的效率低的原因在於未能合理地安排好各科目的時間安排,所以在規劃好作業任務後,最為關鍵的在於安排好完成各部分的時間限制。
此外,對於各部分的作業也要講求合理的順序安排,比如:先完成一部分書面作業,而後穿插背誦、實踐性作業等,這樣勞逸結合的任務分配方式,會讓孩子的完成效率更高。
方法四:潛移默化法
這是一種較為"高手"的方法,也可稱為氛圍教育法,是一種家長以自身的行為方式,例如在孩子寫作業時,自己也讀書看報等。
它是以家長自身的行動予以孩子產生學習氛圍的方法,其注重的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是一種注重學習過程,而非僅僅注重於學習結果。
實際上,輔導孩子寫作業並非家長在孩子寫作業時,一刻不離地盯著他們寫,這樣的方式是不恰當的,它極為容易導致孩子逆反的心理,孩子會覺得自己被壓抑著,甚至有些孩子會覺得這是家長們不信任自己的表現。
這樣的輔導方式,一方面可能會讓孩子產生討厭寫作業的心理,另一方面也可能會讓孩子過分依賴於家長的輔導,一旦家長離開自己就不會寫作業了。
所以說,潛移默化法一種更為長久的輔導孩子作業的教育方法,它更為持久、更為有效。
網上有人問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自己在面對工作的巨大的挑戰時都不會崩潰,而面對輔導自家孩子寫作業時就經常崩潰呢?
其實,其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兩方面:
一方面,家長群體年輕化,許多80、90後已經開始成為家長了,面對孩子的教育,他們缺乏經驗。
另一方面,工作的挑戰並非日常性,而輔導孩子作業卻幾乎是家長們每天必須完成的任務,除此外,輔導孩子的壓力還有老一輩的壓力、老師的壓力、別家孩子比自家孩子優秀的壓力……
因而,輔導自家孩子寫作業時常令家長們崩潰,但其最好的解決方式是為孩子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以身作則做孩子的榜樣。
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家長們也一定要多些鼓勵,不要因為孩子的一些小錯誤就批評,多給他們樹立自信心,家長們應該多給孩子引導,少些主導。
輔導孩子作業的路途,任重而道遠,但假如家長能夠採取正確、有效的教育方法,那麼這令人崩潰的事就會成為幸福的事。對於輔導孩子寫作業,大家還有什麼高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