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季到了,無數家長在經歷了短暫的「終於可以把這個小祖宗送回學校了」的喜悅之後,很快又迎來了新的擔憂:
開學了,又要給娃輔導作業了,家裡又要雞犬不寧了。
如果給父母設一個「養娃時的頭疼指數排行榜」,那麼「給娃輔導作業」一定能夠衝進前三。
因為你永遠都不知道,現在小孩子的作業裡,會出現什麼讓人眼前一黑的難題:
小學作業尚且如此,初中高中的就更讓人頭大。任憑家長是哪所名牌大學畢業,有多豐富的人生經歷,也免不了有被一道小小的作業題給難住的一天。
遇上難題,孩子不會,家長也不會;可是簡單的題,家長會了,孩子又免不了犯一些讓人哭笑不得的錯誤。
昨天夸克APP發布的一則親子實驗視頻《開學不必開戰》,引起了無數家長的共鳴。
這個實驗邀請了6組家庭,要求家長在現場為孩子輔導作業,直觀地展現了家長輔導功課的心累場景:
「一個盒子它一共有幾個邊?」
「五個。」
面對孩子犯的低級錯誤,一次兩次還能心平氣和地講,但是次數一多,脾氣再好的父母也免不了著急上火,或者直接自暴自棄放棄治療。
「你願意是幾就是幾吧,你自己寫,隨便吧,我不管了。」
但是家長的不耐煩和訓斥,只會讓孩子對功課更加牴觸,從而產生「找不到方法教孩子——孩子學不明白——家長生氣教訓孩子——孩子更不想做作業——家長看著更生氣」的惡性循環。
家長在盛怒之下,有的打罵孩子,有的把孩子扔在地鐵站「不要了」,有的乾脆把自己氣出病來。
之前,南京一位33歲的年輕媽媽,就因為輔導孩子作業被氣出中風而上了新聞。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形容得不能再形象了。
在當下,「輔導孩子寫作業」儼然已經成為孩子和家長之間的一場新型「戰爭」。
站在家長的角度,為了輔導孩子功課,自己既花了時間又花了精力,到最後還費力不討好。
可我們有沒有想過,孩子面對我們輔導功課時的急躁和憤怒,又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
在《開學不必開戰》的視頻裡,小孩子們給了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爸爸媽媽在輔導你們作業的時候,生氣起來像什麼動物?」
「像老虎/獅子/鯊魚......」
「爸爸輔導我作業的時候,我好無奈。」
「如果你有一項超能力,可以把爸爸媽媽變成他在輔導你功課時你想要的樣子,你會希望把他們變成什麼樣子?」
孩子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出奇地一致:
「超級溫柔那種。」
「我希望她能好好說。」
「我希望我媽媽在輔導我作業的時候,永遠都不會生氣。」
「我想改變她的壞情緒,把壞情緒變成好情緒。」
聽完孩子們的真心話,家長們終於意識到在輔導孩子的過程中,自己也存在著諸多不足。
比如脾氣急躁:
「寫呀,看我幹嘛?多長時間了,二十分鐘的題你做兩小時是嗎?」
比如缺乏耐心:
「你要是哭的話,就到隔壁哭去,哭完我們再談。」
比如在氣頭上口不擇言,說出一些傷害孩子的話:
「你是不是笨,是不是傻?」
「我不要你了,把你扔出去,我白養你了。」
這些急躁,不耐煩,和口不擇言,都會成為傷害孩子的一把匕首。不僅會使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減弱,也會大大加深家庭矛盾。
最後,有一位家長的總結,一針見血地道破了輔導作業這場「戰爭」中的關鍵所在:
「學習,我們還是要找到問題在哪,而不是在於責備她。」
在輔導孩子的過程中,需要「學習」的,不只是孩子,還有家長。
極客晨星少兒編程
趣味性與知識性相結合
讓孩子通過學習編程
激發學習興趣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趕緊行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