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羅森塔爾實驗。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來到一所偏遠的鄉村小學,並對學生們進行了一次小小的測試,並隨機選出了其中20%的學生。測試結束後,羅森塔爾告訴他們的老師, 這20%的學生比其他學生更有潛力,將來能取得更高的成就。八個月後,當羅森塔爾再次出現在這所學校時,他發現那20%的學生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家庭環境,智力等),被老師或其他人保以更高的期望的學生,能夠從這種期待中得到鼓勵,進而增強自信心,提高學習成績。
二.延遲滿足實驗。
這是發展心理學家進行的一個實驗,實驗者召集了一些兒童,並分發給他們一些糖果,然後告訴他們:如果現在吃,只能吃一顆,如果二十分鐘後再吃,則能夠吃兩顆糖果。一部分孩子禁不住誘惑,在拿到糖果的時候選擇吃掉;而另一部分孩子能夠抵住誘惑,吃到了兩顆糖果。
在隨後的跟蹤調查中,實驗者發現,能夠抵住誘惑,吃到兩顆糖果的孩子學習成績往往更好,在事業或者工作中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三.情緒實驗。
在這個實驗中,實驗者將一胎羊羔放在兩個不同的環境中,一隻在舒適的羊群中生活,另一隻則放在狼圈旁,不久,生活在狼圈旁的小羊因驚恐不能進食,漸漸死去。實驗者還將一隻狗關在籠子裡,單獨給另一隻狗偷食,籠子中的狗因為吃不到食物產生了暴躁,焦慮,進而引發了一系列神經性病態反應。
嫉妒,憤怒,焦慮,仇恨等負面情緒會影響生物的正常生理平衡,引發一系列心理及身體上的連鎖反應。而對自身,對周圍的環境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才能提高自己的適應能力。
四.斯坦福監獄實驗。
1971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在斯坦福監獄進行了一項實驗,由史丹福大學的學生擔任志願者。志願者分兩組,分別扮演「囚犯」和「看守人員」,「囚犯」和「看守」很快進入了角色:「看守」對「囚犯」進行毆打,恐嚇,威脅,「囚犯」則逆來順受。最終,實驗人員不得不提前退出,30%的「看守」被確認為虐待狂。
每個人都有可能變成魔鬼。
五.哈洛猴子實驗。
在這個實驗中,實驗者哈羅將小猴子從母猴子身邊帶走,取而代之的是一個鐵猴子和一個布猴子。鐵猴子會每天給小猴子提供奶水,而布猴子除了觸碰起來舒服沒有其他任何作用。而結果卻是小猴子對布猴子的依賴性更強。
孩子對母親的依賴不是來源於奶水,而是通過和母親的親密接觸獲得安全感和依賴感,如果你的孩子和你不夠親密,那麼你就抱抱他吧。